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美学概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518409
  • 上传时间:2022-09-10
  • 格式:PPT
  • 页数:173
  • 大小:13.0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美学概论-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美学 概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v 美学及其对象美学及其对象 v 学习美学的意义学习美学的意义v 学习美学的方法学习美学的方法 v【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善也。美与善同意。畜主给善也。美与善同意。第一节第一节 美学及其对象美学及其对象v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 和审美感受的科学。和审美感受的科学。一、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v1.人类审美意识萌芽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审美意识萌芽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的审美意识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萌 芽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 创造了美,发现了美,产生了对美的认识和

    2、 反映,产生了审美意识和观念。2.古代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v我国先秦时期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以和为美”的思想的思想 史伯: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和六律以聪耳耳”;“物相杂故曰文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v古希腊时期的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美就是和谐与比例”;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对立造成和谐”v孔子的孔子的“成于乐成于乐”、“

    3、游于艺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v鲍姆嘉通是美学学科确立的奠基人鲍姆嘉通是美学学科确立的奠基人 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第一次使用第一次使用 “美学美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1750 1750年正式出版美学专年正式出版美学专 著,初步确立了美学著,初步确立了美学 的对象和任务。的对象和任务。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与确立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与确立v德国的古典美学德国的古典美学 康德康德 17901790年出版年出版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研究了人,研究了人 的情感和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美的鉴赏问题。的情感和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美的鉴赏问题。

    4、黑格尔美学黑格尔美学 第一,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第一,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第二,着眼于宏观研究;第二,着眼于宏观研究;第三,善于结合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第三,善于结合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第四,运用辩证法对美学进行研究。第四,运用辩证法对美学进行研究。v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观 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上;坚持了科学方法论原则坚持了科学方法论原则v研究现实美 自然美自然美 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花草虫鱼花草虫鱼 社会美社会美 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三、美

    5、学的研究对象三、美学的研究对象v研究艺术美研究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关系的最高形式。v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想象等等想象等等 当代西方美学的当代西方美学的“移情说移情说”、“异质同构说异质同构说”、“距离说距离说”v1.1.美学和哲学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联系:一方

    6、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四、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v2.2.美学与伦理学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v3.3.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理学成果;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

    7、心理学发展。,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v4.4.美学与文艺理论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同;历史发展不同。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 合;两者相互作用。合;两者相互作用。v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v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v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学习美学的意义学习

    8、美学的意义开发智力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力培养意志力促进身心健康促进身心健康第三节第三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学习美学的方法v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v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v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v勤于思考勤于思考 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1.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2.2.试析我国古代美学试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以和为美”的思想。的思想。3.3.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 关系。关系。4.4.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美学的意义

    9、和方法。第二章第二章 美的根源本质和特征美的根源本质和特征v美的根源美的根源v美的本质美的本质 v美的特征美的特征 v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第一节第一节 美的根源美的根源v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根源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根源的探讨 1.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柏拉图:美的理念是一切美的根源美的理念是一切美的根源 黑格尔: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2.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v 休谟:休谟:“美在心中美在心中”,从主体情感方面寻找,从主体情感方面寻找美的根源美的根源v 康德:美是主观的,审美是康德

    10、:美是主观的,审美是“趣味判断趣味判断”、“鉴赏判断鉴赏判断”、“情感判断情感判断”v 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3.3.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v 亚里士多德:美在于事物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美在于事物的形式v 博克:美在于事物的某些属性或感性特征博克:美在于事物的某些属性或感性特征v 狄德罗:美在于事物的客观关系狄德罗:美在于事物的客观关系 4.4.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v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是生活”,“自然美自然美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产生的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产生的

    11、”v二、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二、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马克思:“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说明。1.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2.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第二节第二节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v一、对美的本质的不同见解一、对美的本质的不同见解 1.1.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美是数的和谐”亚里士多德

    12、认为美在于事物和谐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事物和谐的形式 博克认为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如小巧光滑、博克认为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如小巧光滑、富于变化、颜色鲜明等等富于变化、颜色鲜明等等 狄德罗认为美在于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狄德罗认为美在于事物自身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休谟:美在心中,美在观赏者的心里 柏拉图:美的理念是事物成其为美的品质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例:“对应同构说”即客观对象的形式与主体 的心理结构相契合才会产生美和美感。2.2.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我国美

    13、学界对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 主观论主观论 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 客观论客观论 代表人物:蔡仪代表人物:蔡仪 主客观统一论主客观统一论 代表人物:朱光潜代表人物:朱光潜 实践论:实践论:代表人物:李泽厚代表人物:李泽厚v二、美的本质与人和社会生活本质密切联系二、美的本质与人和社会生活本质密切联系 1.1.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 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14、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三节第三节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一、形象性一、形象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二、客观性二、客观性 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三、多样性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

    15、五、功利性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用、有益的效能利、有用、有益的效能第四节第四节 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真善美的辩证统一v一、美与真的关系一、美与真的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两者相互区别 真可脱离人的实践及主体而存在;而美则不然真可脱离人的实践及主体而存在;而美则不然 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 2.两者相互联系两者相互联系 美以真为基础。美的产生以对真的把握为前美以真为基础。美的产生以对真的把握为前 提,即是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掌握为前提;提,即是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掌握为前提;美要依赖于事物的自然属

    16、性,美有其客观性。美要依赖于事物的自然属性,美有其客观性。v二、美与善的关系二、美与善的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两者相互区别 善和功利性直接联系,美则是间接联系;善和功利性直接联系,美则是间接联系;善是意志活动对象,而美是认识观赏对象善是意志活动对象,而美是认识观赏对象 2.两者相互联系两者相互联系 美以善为前提。美的诞生是随着对对象的美以善为前提。美的诞生是随着对对象的 合目的、合规律利用改造而产生;合目的、合规律利用改造而产生;人首先创造使用价值,而后才有审美价值。人首先创造使用价值,而后才有审美价值。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 1.1.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

    17、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2.2.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3.3.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4.简述美的特征简述美的特征5.5.简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简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审美意识 v意识意识,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v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v哲学上定义为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v人的意识,因为其物理感知系统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字。这就意味人们的经验和科学可以通过语言和

    18、文字得到传承,并积累到社会意识中去。在这样的积累之下,人类的科学进步日益发达,从而使人的意识极大程度地领先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体我们通常把人类特有的意识称之为:思想。v一、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v 二、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v 三、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也伴有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一旦意识到意识自身并对意识进行模拟,便产生了“人工智能”,标志着人类的意识发展到了高级的阶段。v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

    19、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v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v 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意识的本质和根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根本不同的解释。v唯心主义者否认审美意识的客观

    20、内容和社会性质,他们把审美意识归结为神赐的、天生的精神能力。如柏拉图把文艺创作看作神赐的迷狂和神秘的灵感;英国经验派舍夫茨别里、哈其生认为,人有内在的审美感官,天生就能分辨美丑;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根源于“先天的共通感”,根本不依赖审美对象。v唯物主义者亚里士多德、柏克、狄德罗、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认为,审美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反映,承认审美意识是第二性的。v马克思主义 的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v 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永恒的,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意识。审美意识与其它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道德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审美意识和科学意识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认识,

    21、但审美意识不是概念的、冷静的认识,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始终伴有主体的情感态度。第六讲第六讲 自然美自然美 v自然美的产生及其特征自然美的产生及其特征v 自然美的美育功能自然美的美育功能v 自然美的类型和欣赏自然美的类型和欣赏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美的产生及其特征自然美的产生及其特征v一、自然美一、自然美v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的美,即能够引起审美主体愉悦的自然物的生动形象。v狭义的理解:指纯粹的自然,天然存在,不参入人的精神的自然物的美。v广义的理解:指自然界的全部的美,包括人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和被加工过的自然。v按构成的主干成分来看:v天体气象之美;无机世界之美;有机世

    22、界之美v 按表现形态来定:v动态自然美;静态自然美;动静自然美自然美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产物自然美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1.1.自然美是自然美是“自然人化自然人化”的结果的结果 自然美作为审美对象是通过实践由人化的自然美作为审美对象是通过实践由人化的 自然界产生的。自然界产生的。2.2.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即自然事物的物质构成形式,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即自然事物的物质构成形式,如如 线条、形体、色泽、质地、声音等线条、形体、色泽、质地、声音等 自然美的社会属性即自然美由于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自然美的社会属性即自然美由于与人类生活的联

    23、系 而蕴含的特定社会内容而蕴含的特定社会内容v二、自然美的审美特征二、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1.1.象征性象征性 即自然美所具有的寓意象征意义,使其形即自然美所具有的寓意象征意义,使其形 象特征人格化。有直接象征、间接象征象特征人格化。有直接象征、间接象征2.2.多面性多面性 自然事物的多方面属性及与人类生活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多方面属性及与人类生活联系的多样性,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美,引起不同情多样性,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美,引起不同情感体验。感体验。3.3.以形取胜以形取胜 自然物外在的和谐形体、悦耳的声响,使自自然物外在的和谐形体、悦耳的声响,使自然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较突出。然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较突出。

    24、4.4.易变性易变性 自然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美的表现丰自然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美的表现丰 富多彩富于变化富多彩富于变化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美的美育功能自然美的美育功能v陶冶人的情操陶冶人的情操v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v启迪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智慧v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美的类型和欣赏自然美的类型和欣赏v一、自然美的基本类型一、自然美的基本类型 1.1.雄伟之美雄伟之美 4.4.险峻之美险峻之美 2.2.秀丽之美秀丽之美 5.5.幽深之美幽深之美 3.3.奇绝之美奇绝之美 6.6.开阔之美开阔之美 雄伟之美雄伟之美泰山泰山秀丽之美险险峻峻

    25、之之美美|华华山山幽深之美|青城山开阔之美v二、自然美的欣赏二、自然美的欣赏 1.1.欣赏自然美的途径、方法欣赏自然美的途径、方法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相结合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相结合 注意观赏距离与角度注意观赏距离与角度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努力探求自然美的意境努力探求自然美的意境2.2.如何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何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培养审美想象力培养审美想象力 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养思考题思考题1.1.如何理解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如何理解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2.2.自然美的审美特征自然美的审美特征3.

    26、3.自然美的美育功能自然美的美育功能4.4.自然美的类型自然美的类型5.5.如何更好的欣赏自然美如何更好的欣赏自然美 第七讲社会美第七讲社会美v社会美的形态和特征社会美的形态和特征 v社会美的美育功能社会美的美育功能v 人物美人物美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美的形态和特征社会美的形态和特征v一、社会美的表现形态一、社会美的表现形态 1.1.生产劳动的美生产劳动的美2.社会斗争的美社会斗争的美 3.社会风尚的美社会风尚的美 v二、社会美的特征二、社会美的特征 1.1.内容重于形式内容重于形式 2.2.具有显著的社会功利性具有显著的社会功利性 3.3.具有时代性具有时代性 4.4.具有民族性具有民族性 5

    27、.5.具有阶级性具有阶级性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美的美育功能社会美的美育功能一、生产劳动美的作用 1.1.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2.2.培养劳动光荣的品德培养劳动光荣的品德 3.3.激发创造美的情感,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情感,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二、社会斗争美的作用二、社会斗争美的作用 1.1.激发为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精神激发为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精神 2.2.促使人们仿效英雄人物,形成良好社会促使人们仿效英雄人物,形成良好社会 环境环境三、社会风尚美的作用三、社会风尚美的作用 1.1.有利于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2.2.有利于净化社

    28、会风气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第三节第三节 人物美人物美一、人物美的内容一、人物美的内容 1.1.人的外在美人的外在美 身材容貌美身材容貌美 姿态仪表美姿态仪表美 气质风度美气质风度美 服饰打扮美服饰打扮美2.2.人的内在美人的内在美 崇高的理想崇高的理想 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 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 优良的性格优良的性格 3.3.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表现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表现 外在美受外在美制约规范外在美受外在美制约规范 内在美重于外在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二、人物美的不同类型及其完善二、人物美的不同类型及其完善 1.人物美的结合类型人物美的结合类型

    29、内秀外美型内秀外美型 内秀外丑型内秀外丑型 外美内丑型外美内丑型 一般类型一般类型2.2.人物美的自我完善人物美的自我完善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增长知识提高修养 加强仪表风度的自我教育和训练加强仪表风度的自我教育和训练 恰当的服饰打扮恰当的服饰打扮 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1.什么是社会美?其表现形态有哪些?什么是社会美?其表现形态有哪些?2.2.社会美的特点社会美的特点3.3.社会美的美育功能社会美的美育功能4.4.试述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及其关系试述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及其关系5.5.如何完善自身,使自己不断趋向于完美如何完善自身,使自己不断趋向于完美第八讲第八讲 艺术美艺

    30、术美v艺术美的本质 v艺术美的特征及美育功能v 艺术创作与欣赏第一节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的本质一、艺术美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美集中反映一、艺术美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美集中反映二、艺术美是艺术家情感的形象表现二、艺术美是艺术家情感的形象表现 艺术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艺术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客观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客观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 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是艺术美的生命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是艺术美的生命 第二节 艺术美的特征及美育功能一、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一、艺术美的审美特征v典型的艺术形象典型的艺术形象v强烈的情感色彩强烈的情感色彩v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二、艺术美的美育

    31、功能二、艺术美的美育功能 1.增长知识、扩大生活视野增长知识、扩大生活视野清明上河图2.2.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陶冶情操3.3.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4.4.启迪创造启迪创造艺术美的美育功能艺术美的美育功能 第三节第三节 艺术创作与欣赏艺术创作与欣赏一、艺术美的创造一、艺术美的创造v艺术观察艺术观察(审美体验)(审美体验)v艺术构思艺术构思v艺术表现艺术表现二、艺术美的欣赏 1.1.艺术欣赏的本质艺术欣赏的本质 2.2.艺术欣赏的方法艺术欣赏的方法 了解作品背景材料感感受受作作品品的的艺艺术术形形式式 理理解解领领悟悟作作品品的的内内容容充分发挥审美联想和想象充分

    32、发挥审美联想和想象v艺术美的种类艺术美的种类 (几种分类方法)(几种分类方法)以艺术品展现方式看,可分为以艺术品展现方式看,可分为:空间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等空间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等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 时空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时空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以对艺术品感知方式看可分为:以对艺术品感知方式看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舞视觉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舞 蹈、杂技等蹈、杂技等 听觉艺术:音乐、曲艺、广播剧等听觉艺术:音乐、曲艺、广播剧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剧、戏剧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剧、戏剧

    33、等 想象艺术:文学作品想象艺术:文学作品 以艺术品表现手段看可分为:以艺术品表现手段看可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园林、建筑、雕塑、书法、工艺杂技、园林、建筑、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美术等。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 1.1.如何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如何理解艺术美的本质2.2.试述艺术美的审美特征和美育功能试述艺术美的审美特征和美育功能3.3.艺术创作要经历那些环节艺术创作要经历那些环节4.4.艺术欣赏的途径和方法艺术欣赏的途径和方法第四讲第四讲 形式美形式美 v形式美及其产生形式美及其产生 v形式美的因素形式美的因素 v形式美的规律形式美的规

    34、律第一节第一节 形式美及其产生形式美及其产生一、什么是形式美一、什么是形式美 1.1.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从而构成的具有美感的审美形态构成的具有美感的审美形态 2.2.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区别:与事物内容联系不同;两者外延不同与事物内容联系不同;两者外延不同 联系:形式美是对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是美联系:形式美是对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是美 的形式的共同特征的形式的共同特征二、形式美的产生二、形式美的产生 1.1.形式美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形式美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 2.2.它是人类审美实践经验的积淀

    35、它是人类审美实践经验的积淀第二节第二节 形式美的因素形式美的因素一、色彩一、色彩二、声音二、声音三、线条和形体三、线条和形体第三节第三节 形式美的规律形式美的规律一、对称与均衡一、对称与均衡罗丹罗丹思想者思想者维纳斯维纳斯二、比例与匀称二、比例与匀称三、节奏与韵律三、节奏与韵律四、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四、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1.1.何谓形式美?形式美与事物美的形式的区别何谓形式美?形式美与事物美的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与联系是怎样的?2.2.形式美是如何产生的?形式美是如何产生的?3.3.形式美各种因素的特点?形式美各种因素的特点?4.4.形式美的规律有哪些?形式美的规律有

    36、哪些?第九讲第九讲 审美范畴审美范畴v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v 悲剧与喜剧悲剧与喜剧第一节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v一、优美一、优美 (阴柔之美)(阴柔之美)1.1.何谓优美何谓优美 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有意味的形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有意味的形 式。优美对象中人的自由意志得到充分实现,式。优美对象中人的自由意志得到充分实现,合目的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得到和谐、有机、完整的性与合规律性得到和谐、有机、完整的 统一。统一。“优美”概念的演变:v优美,在希腊文里是“xaqis”,在拉丁文里是“gratia”,这个概念在西方古代世界观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v在中古的拉丁文里面,“grat

    37、ia”这个词的含义在宗教、哲学的语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就是神的美惠。v优美,有时又称美。西方美学家对优美的看法v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定的数所构成的和谐,最美的图形是球形和圆形。v赫拉克利特认为美是对立统一所体现出来的和谐。v亚里斯多德认为,美具有秩序、匀称与明确等特征。v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美在整一或和谐,事物之美是“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v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将完整、和谐、鲜明看作美的三要素。西方美学家对优美的看法v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创者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优雅合适的动作。v英国画家荷迦斯从实践中得出蛇行线是最美的线条的观点。v英国经验主义

    38、美学的代表人物博克认为,美具有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特征。康德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对优美的分析:首先,优美的自然对象 其次,人性的优美 再次,优美在性别上的体现 最后,优美的民族性表现 兰亭序兰亭序王羲之王羲之2.2.优美的表现形式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的对象其形式直接表现内容,两者处于优美的对象其形式直接表现内容,两者处于高度统一状态。高度统一状态。优美的对象呈现出秀丽、优雅、清新、柔和、优美的对象呈现出秀丽、优雅、清新、柔和、小巧、圆润、舒缓等基本特征。小巧、圆润、舒缓等基本特征。3.3.优美感的特征优美感的特征 优美的对象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以快感为基础,优美

    39、的对象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以快感为基础,使人获得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受。使人获得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受。优美及其特征v由上所述可知:(1)优美是一种和谐的、柔和的、轻巧的、悦目的美。(2)优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A)从外在形态上看,优美具有和谐、柔和、轻巧、悦目的外在特点。(B)从内在的本质看,优美则是一种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都趋向统一的美。二、崇高二、崇高 (阳刚之美)(阳刚之美)1.1.中外美学史上对崇高的不同见解中外美学史上对崇高的不同见解 孔子孔子 尧之尧之“巍巍巍巍”“”“荡荡荡荡”孟子孟子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朗基努斯朗基努斯 论崇高论崇高

    40、 博克博克 崇高以痛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对象体积巨大、力量强大对象体积巨大、力量强大 康德康德 崇高的特征在于其对象的无形式崇高的特征在于其对象的无形式中国关于崇高的看法:中国古代关于崇高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大”这个范畴中。“大”是伟大的意思。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所谓“大”,不仅充实道德品质,而且发扬光大,使其具有“光辉”的气势。庄子曰:“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大”与“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百万雄师过大江西方崇高理论的发展史:(1)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论崇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41、文章风格的崇高。他认为崇高风格来自五个方面:“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感情。第三,运用藻饰的技术,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第四,是高雅的措辞,崇高的第五个原因总结全部上述四个,就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v二是人的内在精神相对于外部自然现象的崇高。他说:“一个崇高的思想,如果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现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因此,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

    42、按着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所欣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我们对着自己点燃的这点星星之火,尽管它也很明亮,总比不上对着日月星辰,尽管它们有时昏暗,那样肃然起敬畏之情;我们也还不会认为这点小火比厄特舒火山口更为壮观,这火山爆发时从深坑里迸出岩石和山岗,有时还从地心里迸出长河似的大火流。总之,我们可以说,凡是使人惊心动魄的总是些奇特的东西。”(2)博克的崇高理论论崇高与美v 首先,他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对崇高现象进行研究。v 其次,关于崇高的来源,他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

    43、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博克的崇高理论v 再次,关于崇高客体(对象)的条件。他认为崇高的对象都具有一个共性:恐怖性。他说:“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崇高的对象感性特征:它们在体积方面是巨大的,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是阴暗蒙胧的,是是坚实的,甚至是笨重的,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博克的崇高理论 第四,崇高主体的条件:处于安全地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无所畏惧和抵抗的决心。他说:“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博克的

    44、崇高理论最后,关于崇高感,他认为美是建立在直接的快感上,而崇高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一种观念情绪,是痛感与快感相混合的情感。他说:“自然界的伟大和崇高所引起的是惊惧。惊惧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3)康德的崇高理论:康德的崇高理论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判断力批判之崇高的分析论v关于崇高客体的特征v关于崇高感的根源v关于崇高感的本质康德的崇高理论:康德从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方面来揭示 崇高对象的特征:数学的崇高是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形式的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如自然崇高现象的大混乱或极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的特征。康德的崇高理论:

    45、力学的崇高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荒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康德的崇高理论:崇高的根源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源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他说:“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如我们之所以欣然把那些恐怖的对象看作是崇高的,是“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的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

    46、在这种情况下,心灵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的崇高性,甚至高过自然。”康德的崇高理论:关于崇高感的本质康德说:“美的愉快和崇高的愉快在种类上很不相同,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所以和吸引力与游戏的想象很能契合。至于崇高感却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快感,因为它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接着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所以崇高感作为一种情绪,在想象力的运用上不象是游戏,而是严肃认真的,因此它和吸引力不相投,心灵不是单纯地受到对象的吸引,而是更番地受到对象的推拒。崇高所产生的愉快与其说是一种积极的快感,无宁说是惊讶或崇敬,这可以叫做消极的快感。”(判断力批判上卷)(4)黑格尔论崇高v黑格尔认为“崇

    47、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因此,用来表现的形象就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总之,崇高就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5)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崇高v他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一件东西在量上大大超过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东西,那便是崇高的东西;一种现象较之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其他现象都强有力得多,那便是崇高的现象”,“更大得多,更强得多这就是崇高的显著特点。”(生活与美学)2.2.崇高的本质特征崇高的本质特征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有一种压倒一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有一种压倒一 切

    48、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碍的强劲气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碍的强劲气 势。形式上表现为粗犷势。形式上表现为粗犷 、激荡、刚健、雄、激荡、刚健、雄 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3.3.崇高的表现形态崇高的表现形态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美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美 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出巨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出巨 大力量和伟大精神。为人类实践所肯定的大力量和伟大精神。为人类实践所肯定的 充实高大的美。充实高大的美。自然界的崇高美自然界的崇高美 巨大的体积、狂暴的力量、磅礴的气势巨大的体积、狂暴的力量、磅礴的气势 粗犷峥嵘的形式等粗犷峥嵘的形式等长长江江

    49、三三峡峡黄黄果果树树瀑瀑布布艺术中的崇高美艺术中的崇高美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崇高的集中反映。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崇高的集中反映。艺术中的崇高鲜明凝结着人类实践斗争的蕴艺术中的崇高鲜明凝结着人类实践斗争的蕴 涵,并闪现伟大的人格力量。涵,并闪现伟大的人格力量。东方画赞东方画赞 勤礼碑勤礼碑4.4.崇高的审美效果崇高的审美效果 (美感特征)(美感特征)惊赞、激荡、心理上以痛感为基础,其中渗惊赞、激荡、心理上以痛感为基础,其中渗 透着惊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个体意愿的透着惊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个体意愿的 升华,情感的净化。升华,情感的净化。优美与崇高的区别:(1)美是和谐,强调均衡与和谐,丑

    50、是不和谐、反和谐;崇高是美与丑的对立,是和谐与反和谐的组合,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2)优美偏重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崇高更偏重于刚,强调刚健、运动、气势、骨力。(3)优美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里面;崇高更趋于无限、主体、观念。(4)在感性特征上,优美以圆润娇小为特征,崇高则追求高大、方正。(5)在美感上,优美给予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静观的享受;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痛感与愉悦感相杂糅的惊心动魄的美。第二节第二节 悲剧与喜剧悲剧与喜剧v一、悲剧 1.1.什么是悲剧什么是悲剧 悲剧指代表正义、进步的势力或悲剧人物悲剧指代表正义、进步的势力或悲剧人物在旧势力摧残下,遭遇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美学概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1840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