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整本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感器整本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感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本章学习要求本章学习要求 传感器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装置,是测试系统的首要环节。完成本章内容的学习后应能做到:1.了解传感器的的作用与工业应用情况 2.了解传感器的分类 3.了解传感器的最新发展动态 返回第四章第四章 信息的转换信息的转换传感技术传感技术4.1 概述4.2 电阻式传感器4.3 电感式传感器4.4 电容式传感器4.5 压电式传感器4.6 磁电式传感器4.7 半导体元件传感器4.8 其他类型传感器4.9 传感器选用原则4.1 4.1 概述概述4.1.1 4.1.1 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的作用 用机械代替体力劳动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在那次革命中,火车、汽车取代了人力车,各种动力机械取代了繁重
2、的体力劳动。而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代替部分脑力劳动,可以说是第二次或第三次产业革命,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一课题中,传感器的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传感器是借助于检测元件接收一种形式的信息,并按一定的规律将所获取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信息的装置。它获取的信息可以为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而转换后的信息也可以有各种形式。但目前,传感器转换后的信号大多为电信号。因而从狭义上讲,传感器是把外界输入的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一般也称传感器为变换器、换能器和探测器,其输出的电信号陆续输送给后续配套的测量电路及终端装置,以便进行电信号的调理、分析、记录或显示等。4.1.2 4.1.
3、2 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器件与其它辅助器件组成。敏感器件是传感器的核心,它的作用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将信号进行必要的转换输出。如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弹性膜片是敏感元件,它的作用是将压力转换为弹性膜片的形变,并将弹性膜片的形变转换为电阻的变化而输出。一般把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归为辅助器件,它们是一些能把敏感器件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便于显示、记录、处理等有用的电信号的装置。现在已经能把一些处理电路和传感器集成在一起,构成集成传感器。进一步的发展是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相结合,装在一个检测器中形成一种新型的“智能传感器”。它将具有一定的信号调理、信号分析、误差校证、环境适应等能力,甚
4、至具有一定的辨认、识别、判断的功能。4.1.3 4.1.3 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在工程测试中,一种物理量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来检测;而同一种类型的传感器也可测量不同的物理量。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分类方法。(1)按被测物理量来分类,可分为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2)按传感器工作的物理原理来分类,可分为机械式、电气式、辐射式、流体式等。(3)按信号变换特征来分类,可分为物性型和结构型。所谓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敏感器件材料本身物理性质的变化来实现信号的检测。例如,用水银温度计测温,是利用了水银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5、;用光电传感器测速,是利用了光电器件本身的光电效应;用压电测力计测力,是利用了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等。所谓结构型传感器,则是通过传感器本身结构参数的变化来实现信号转换的。例如,电容式传感器,是通过极板间距离发生变化而引起电容量的变化;电感式传感器,是通过活动衔铁的位移引起自感或互感的变化等。(4)按传感器与被测量之间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能量转换型和能量控制型。能量转换型传感器(或称无源传感器),是直接由被测对象输入能量使其工作的。例如,热电偶将被测温度直接转换为电量输出。由于这类传感器在转换过程中需要吸收被测物体的能量,容易造成测量误差。(5)按传感器输出量的性质可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 前者的
6、输出量为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而后者的输出量为数字量。由于计算机在工程测试中的应用,数字式传感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当然,模拟量也可以通过模-数转换变为数字量。4.1.4 4.1.4 传感器的发展动向传感器的发展动向 当今,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发展动向,一是开展基础研究,重点研究传感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二是实现传感器的智能化。(1)用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效应设计制作各种用途的传感器,这是传感器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例如,利用某些材料的化学反应制成的能识别气体的“电子鼻”;利用超导技术研制成功的高温超导磁传感器等。(2)传感器向高精度、一体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越高,对机械制造精度和装配精
7、度要求就越高,相应地测量程度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当今在传感器制造上很重视发展微机械加工技术。微机械加工技术除全面继承氧化、光刻、扩散、沉积等微电子技术外,还发展了平面电子工艺技术,各向异性腐蚀、固相键合工艺和机械分断技术。(3)发展智能型传感器。智能型传感器是一种带有微处理器并兼有检测和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智能型传感器被称为第四代传感器,使传感器具备感觉、辨别、判断、自诊断等功能,是传感器的发展方向。4.2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后应能做到:1.掌握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结构、分类 3.掌握变阻器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固态
8、压阻式传感器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经相应的测量电路和装置显示或记录被测量值的变化。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变阻器式(电位器式)、电阻应变式和固态压阻式传感器三种。4.2.1 变阻器式传感器变阻器式传感器 (1)变阻器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变阻器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变阻器式传感器也称电位器式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将物体的位移转换为电阻的变化。根据式 式中 电位器的电阻灵敏度。相应电刷位移x的电压输出U0为 常用电位器式传感器有直线位移型、角位移型和非线性型等(2)变阻式传感器的优缺点变阻式传感器的优缺点 优点
9、:(1)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价格低廉且性能稳定;(2)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磁场干扰等)影响小;(3)可以实现输出输入间任意函数关系;(4)输出信号大,一般不需放大。缺点:因为存在电刷与线圈或电阻膜之间摩擦,因此需要较大的输入能量;由于磨损不仅影响使用寿命和降低可靠性,而且会降低测量精度,所以分辨力较低;动态响应较差,适合于测量变化较缓慢的量。(3)变阻式传感器的应用变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变阻式传感器常用来测量位移、压力、加速度等参量。下图是用变阻式传感器制作的位移传感器的结构图。被测位移使测量轴沿导轨轴向移动时,带动电刷在滑线电阻上产生相同的位移,从而改变电位器的输出电阻。精密电阻
10、与电位器电阻式电桥的两个桥臂,构成电桥测量电路。4.2.2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1)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当将电阻应变计用特殊胶剂粘在被测构件的表面上时,则敏感元件将随构件一起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变化,而电阻的变化与构件的变形保持一定的线性关系,进而通过相应的二次仪表系统即可测得构件的变形。通过应变计在构件上的不同粘贴方式及电路的不同联接,即可测得应力、变形、扭矩等机械参数。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金属导体的应变效应,即金属导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随着它所受机械变形(伸长或缩短)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若金属丝的长度为L,截面积为
11、S,电阻率为,其未受力时的电阻为R,则 式中R金属丝的电阻值,;金属丝的电阻率,mm2/m;L金属丝的长度,m;S金属丝的截面积,mm2。如果金属丝沿轴向方向受拉力而变形,其长度L变化dL,截面积S变化dS,电阻率变化,因而引起电阻R变化dR。将式微分,整理可得 对于圆形截面有 为金属丝轴向相对伸长,即轴向应变;为电阻丝径向相对伸长,即径向应变,两者之比即为金属丝材料的泊松系数,负号表示符号相反,有 整理得 K0称为金属丝的灵敏系数,其物理意义是单位应变所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金属材料的灵敏系数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受力后材料的几何尺寸变化所引起的,即 另一个是受力后材料的电阻率变化所引起的,即
12、 对于金属材料 比 小得多。大量实验表明,在电阻丝拉伸比例极限范围内,电阻的相对变化与其所受的轴向应变是成正比的,即K0为常数。K0=1+2=常数 通常金属电阻丝的K0=1.73.6。(2)应变计的主要参数应变计的主要参数 1)几何参数:表距L和丝栅宽度b,制造厂常用bL表示。2)电阻值:应变计的原始电阻值。3)灵敏系数:表示应变计变换性能的重要参数。4)其它表示应变计性能的参数(工作温度、滞后、蠕变、零漂以及疲劳寿命、横向灵敏度等)。(3)金属电阻应变片金属电阻应变片 金属丝电阻应变片 采用光刻技术制造,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由于金属箔式应变片具有线条均匀、尺寸准确、阻值一致性好、传递试件应变性
13、能好等优点。金属箔式应变片(4)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将应变片粘贴于被测构件上,直接用来测定构件的应变和应力。例如,为了研究或验证机械、桥梁、建筑等某些构件在工作状态下的应力、变形情况,可利用形状不同的应变片,粘贴在构件的预测部位,可测得构件的拉、压应力、扭矩或弯矩等,从而为结构设计、应力校核或构件破坏的预测等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2)将应变片贴于弹性元件上,与弹性元件一起构成应变式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常用来测量力、位移、加速度等物理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元件将被测物理量转换为成正比变化的应变,再通过应变片转换为电阻变化输出。
14、应变片的典型应用见下图。图中所示为加速度传感器,由悬臂梁、质量块、基座组成。测量时,基座固定在振动体上,振动加速度使质量块产生惯性力,悬臂梁则相当于惯性系统的“弹簧”,在惯性力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因此,梁的应变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与振动体的加速度成正比。4.2.3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固态压阻式传感器 (1)工作原理工作原理 半导体材料受到应力作用时,其电阻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实际上,任何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压阻效应,但半导体材料的这种效应特别强。电阻应变效应的分析公式也适用于半导体电阻材料,故仍可用上式来表达。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比较小,但对于半导体材料,即因机械变形引起的电阻变化可
15、以忽略,电阻的变化率主要是由 引起的,即由半导体理论可知 式中L沿某晶向L的压阻系数;。沿某晶向L的应力;。E半导体材料的弹性模量。半导体材料的灵敏系数K0为 例如半导体硅,L=(4080)10-11m2/N,E=1.671011Pa,则K0=LE50100。半导体电阻材料的灵敏系数比金属丝的要高5070倍。最常用的半导体电阻材料有硅和锗,掺入杂质可形成P型或N型半导体。由于半导体(如单晶硅)是各向异性材料,因此它的压阻效应不仅与掺杂浓度、温度和材料类型有关,还与晶向有关(即对晶体的不同方向上施加力时,其电阻的变化方式不同)。(2)压阻式传感器的特点压阻式传感器的特点 优点:灵敏度非常高,有时
16、传感器的输出不需放大可直接用于测量;分辨率高,例如测量压力时可测出1020Pa的微压;测量元件的有效面积可做得很小,故频率响应高;可测量低频加速度和直线加速度。缺点:温度误差大,故需温度补偿或恒温条件下使用。(3)固态压阻式传感器的应用固态压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固态压阻式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压力和加速度等物理量。利用压阻效应构成的半导体加速度敏感元件如下图所示。悬臂梁3由于加速度而产生位移,该位移引起扩散压阻层区域变形从而引起压阻层电阻变化,检测出电阻变化即可检测出加速度大小。在100Hz左右的带宽中,可检测(0.00150)g(9.8m/s2)的加速度。下图是一个采用单晶硅做成的悬臂梁式弹性元件
17、,采用平面扩散工艺技术,在它上面形成四个性能一致的电阻,构成全桥;在梁的自由段连接敏感质量块,组成悬臂梁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4.3 电感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后应能做到:1.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可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涡流式电感传感器和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特点3.了解可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涡流式电感传感器和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它是把被测量转化为电感量的一种装置。按照转换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感式(包括可变磁阻式与涡流式)和互感式(差动变压器式)两种。4.3.1 可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可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
18、可变磁阻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如图所示,它由线圈、铁芯及衔铁组成。在铁芯和衔铁之间有空气隙。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当线圈中通以电流i时,产生磁通 ,其大小与电流成正比,即 式中W线圈匝数;。L线圈电感,H。根据磁路欧姆定律,磁通 式中 磁动势,A;。磁阻,H-1。所以,线圈电感(自感)可用下式计算 如果空气隙较小,而且不考虑磁路的铁损时,则磁路总磁阻为 因为 则 上式表明,自感L与空气隙成反比,而与空气隙导磁截面积S0成正比。当固定S0不变,变化时,L 与呈非线性(双曲线)关系,如上图所示。此时,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因此,自感L可写为 灵敏度S与气隙长度的平方成反比,愈小,灵敏度愈高。由于S不是常数,故
19、会出现非线性误差,为了减小这一误差,通常规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工作。例如,若间隙变化范围为(),则灵敏度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 时,由于 故灵敏度S趋于定值,即输出与输入近似成线性关系。实际应用中,一般取 。这种传感器适用于较小位移的测量,一般约为0.0011 mm。几种常用可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典型结构有:可变导磁面积型、差动型、单螺管线圈型、双螺管线圈差动型。双螺管线圈差动型,较之单螺管线圈型有较高灵敏度及线性,被用于电感测微计上,其测量范围为0300m,最小分辨力为0.5m。这种传感器的线圈接于电桥上,构成两个桥臂,线圈电感L1、L2随铁芯位移而变化,其输出特性如下图所示。4.3.2 涡流式电感
20、传感器涡流式电感传感器 (1)涡流式传感器原理涡流式传感器原理 涡流式传感器的变换原理是利用金属导体在交流磁场中的涡电流效应。如图所示,金属板置于一只线圈的附近,它们之间相互的间距为,当线圈输入一交变电流i时,便产生交变磁通量,金属板在此交变磁场中会产生感应电流i1,这种电流在金属体内是闭合的,所以称之为“涡电流”或“涡流”。涡流的大小与金属板的电阻率、磁导率、厚度h、金属板与线圈的距离、激励电流角频率等参数有关。若改变其中的某两项参数,而固定其它参数不变,就可根据涡流的变化测量该参数。(2)(2)高频反射式涡流传感器高频反射式涡流传感器 如上图所示,高频(lMHz)激励电流产生的高频磁场作用
21、于金属板的表面,由于集肤效应,在金属板表面将形成涡电流。与此同时,该涡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又反作用于线圈,引起线圈自感L或阻抗ZL的变化。线圈自感L或阻抗ZL的变化与距离该金属板的电阻率、磁导率、激励电流i及角频率等有关,若只改变距离而保持其它参数不变,则可将位移的变化转换为线圈自感的变化,通过测量电路转换为电压输出。高频反射式涡流传感器多用于位移测量。(3)(3)低频透射式涡流传感器低频透射式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发射线圈1和接收线圈2分别置于被测金属板材料G的上、下方。由于低频磁场集肤效应小,渗透深,当低频(音频范围)电压e1加到线圈1的两端后,所产生磁力线的一部分透过金属板材料G,使
22、线圈2产生感应电动势e2。但由于涡流消耗部分磁场能量,使感应电动势e2减少,当金属板材料G越厚时,损耗的能量越大,输出电动势e2越小。因此,e2的大小与G的厚度及材料的性质有关,试验表明,e2随材料厚度h的增加按负指数规律减少,如图所示,因此,若金属板材料的性质一定,则利用e2的变化即可测量其厚度。4)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 涡流式电感传感器主要用于位移、振动、转速、距离、厚度等参数的测量,它可实现非线性测量。下图是用涡流式传感器测厚和用涡流式传感器进行零件计数的例子。4.3.3 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 互感型电感传感器是利用互感M的变化来反映被测量的变化。
23、这种传感器实质上是一个输出电压可变的变压器。当变压器初级线圈输入稳定交流电压后,次级线圈便会有感应电压输出,该电压随被测量的变化而变化。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是常用的互感型传感器,其结构形式有多种,螺管形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 传感器主要由线圈、铁芯和活动衔铁三部分组成。线圈包括一个初级线圈和两个反接的次级线圈,当初级线圈输入交流激励电压时,次级线圈将产生感应电动势e1和e2。由于两个次级线圈极性反接,因此,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为两者之差,即ey=e1-e2。活动衔铁能改变线圈之间的藕合程度。输出ey的大小随活动衔铁的位置而变。当活动衔铁的位置居中时,e1=e2,ey=0;当活动衔铁向上移时,e1
24、e2,ey0;当活动衔铁向下移时,e1e2,ey(C+Cf),故固上式可简化为 ey-q/Cf 上式表明,在一定情况下,电荷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传感器的电荷量成正此,并且与电缆分布电容无关。因此,采用电荷放大器时,即使连接电缆长度在百米以上,其灵敏度也无明显变化,这是电荷放大器的突出优点。4.6 磁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 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后应能做到:1.了解磁电式传感器变换原理 2.了解动圈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了解磁阻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4.6.1 磁电式传感器变换原理磁电式传感器变换原理 磁感应电式传感器简称感应式传感器,也称电动式传感器。它把被测物理
25、量的变化转变为感应电动势,是一种机-电能量变换型传感器,不需要外部供电电源,电路简单,性能稳定,输出阻抗小,又具有一定的频率响应范围(一般为101000Hz),适用于振动、转速、扭矩等测量。但这种传感器的尺寸和重量都较大。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N匝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力线或线圈所在磁场的磁通变化时,线圈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的大小决定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即 磁通变化率与磁场强度、磁路磁阻、线圈的运动速度有关,故若改变其中一个因素,都会改变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按工作原理不同,磁电感应式传感器可分为恒定磁通式和变磁通式,即动圈式传感器和磁阻式传感器。4.6.2 动圈式传感器动圈式传感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