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课件ppt.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课件ppt.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资源 原理 第二 课件 ppt
- 资源描述:
-
1、-自然资源学原理自然资源学原理蔡运龙蔡运龙 编著编著(第二版)(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7.8-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n开设本课程的意义:开设本课程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原理、属性、演化过程、开发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学的学科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n当前全球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全球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如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人口增多也要占用更多空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破坏的矛盾等。-绪论绪论 自然资源学范式自然资源学范式一、自然资源学产生
2、的背景一、自然资源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退化,进而引起为争夺资源引发战争和冲突。那么,解决自然解决自然资源稀缺和冲突的问题就成为社会紧迫需要。资源稀缺和冲突的问题就成为社会紧迫需要。而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自然资源学应社会自然资源学应社会需求而生,并经由前科学阶段而逐步建立起科学范式。需求而生,并经由前科学阶段而逐步建立起科学范式。-绪论绪论 自然资源学范式自然资源学范式二、科学范式的特点二、科学范式的特点 第一,有一批志趣相同的研究队伍自觉或不自觉的组织起来研究某一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具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基质”(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三
3、,有共同的研究内容和探索目标,而且这些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内容、问题等看法比较一致;第四,有共同的典型案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途径和选择标准。综上所述,自然资源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科学性质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但到目前为止,资源学还不是一级学科,还附属在其它科学之下。-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 1、史前时期的人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 3、自然资源学的萌芽 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 1、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2、当代自
4、然资源学研究前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前三位的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前三位的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3、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向-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一、自然资源问题的关联域一、自然资源问题的关联域 1、表象:人口过剩、表象:人口过剩 引起当代自然资源问题最直接的原因:人口过剩。资源问题人口数量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 其中,人均资源消费包括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指环境污染、环境退化、资源存量的减少等,它与资源
5、利用的方式有关。由此看来,资源问题与人口过剩(overpopulation)密切相关。印度难奈“人口爆炸”2010年2月5日,北京西站春运景象-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n人口过剩人口过剩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资源基础退化或耗损,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着人们生存环境(生命支持系统)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中国2013年人口人口13.5404亿(不包括港澳台),印度已达12.1594亿,这些国家都存在严重的人口过剩问题。2011年世界人口超70亿。人口数量过多或人均消费过多,都会引起人口过剩问题。前者称之为人口数量过剩
6、(people overpopulation);后者称之为人口消费过剩(consumption overpopulation)。2009年8月云台山红石峡 2011年8月云台山小寨沟-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n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数量过剩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这些均被称为人口数量过剩。如非洲的饥荒问题。n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消费过剩 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
7、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存在着人口消费过剩。从这个角度看,富人比穷人对资源问题应付更多的责任。由此可见,人口数量过剩和人口消费过剩对消费资源正好截然相反。-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n2、更深层次的因素、更深层次的因素 影响资源问题的因素不单是人口过剩问题,而是很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综合体(见P12图0.1)。主要因素还有:人口的分布;科学技术(正反两个方面);经济、政治和道德伦理等。-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结构与时空尺度二、自然资源学的学科
8、结构与时空尺度 1、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结构n 概括起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n单项自然资源研究各自从有关学科派生出来,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科学体系,如水资源学、矿产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森林资源学等(见P14图0.2)。n整体(或综合)的自然资源研究,其发展历史较短,理论与科学体系上还未完全定型,其研究方法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n2、自然资源学的时空尺度:空间维与
9、时间维、自然资源学的时空尺度:空间维与时间维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归纳为论题维、空间维和时间维。n论题维: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技术等。n空间维:不同空间尺度上要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在研究中需要作明确的界定(如P16表0.1、0.2)。也就是说,不同的尺度要研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究不同的论题。n资源研究的宏观方面:一般是全球或国家尺度。如论题“国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n资源研究的中观方面:一般是区域尺度。如论题“区域自然资源问题研究”。n资源研究的微观方面:一般是地点或地方尺度。如论题“自然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
10、体系n以上三种尺度若混用,宏观政策会难以落实,微观技术也难以发挥综合效益。n地理学是以区域性和综合性见长,在中观尺度问题的研究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n时间维:时间维:在时间尺度上,地理学更应重视近百年来(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自然资源问题变化过程,要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搞好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目标。n在规划时要注意:在规划时要注意:近期起步的可行性、中期发展的可靠性和远期发展的前瞻性应相协调,以实现当前开发与长远持续发展的统一。-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n三、与相关学科的关联三、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上述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内容,也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n1、环境
11、科学、环境科学 广义理解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生态学、地理学等有了广泛的交叉。n2、国土经济学、国土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联系:其结合点在“国土资源”。自然资源是国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国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也有区别:国土经济学比资源经济学范围更广,属宏观(总量)经济学范畴;而后者属微观(个量)经济学范畴。n3、人类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王发曾(1991)先生关于人类生态学的定义(P18),说明了人类生态学与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密切相关。-第一篇第一篇 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的性质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
12、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概念n“自然资源”中的“资”就是指“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或“源泉”。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界有价值的东西的来源。n自然资源的概念很多,各有侧重,但诸多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自然资源看成是天然生成物,而把人类活动的结果排斥在外。实际上现在整个地球已经没有纯自然的了,都或多或少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也就是说现在的自然资源中已经融进了不同程度的人类劳动结果。n基于这一点,本教材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
13、果。-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1、自然
14、资源分类的多样性、自然资源分类的多样性n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目的来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即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以及其他要素的关系)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利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这五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2)常见的自然资源分类是分为可更新资源(renewable)和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如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属不可更新资源,等等。如P26图1.1。3)根据自然资源本身固有的属性进行分类: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如P26图1.2。-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
15、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n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就是一种自然界的事物一旦被看作是自然资源,它能为人类利用提供多少数量。n对同一种自然资源,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得的结论可能不尽相同。n不同的资源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n可更新资源的估算:可更新资源的估算: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由于观测手段的丰富,观测精度的提高,观测网点的加密,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性和区域性可更新资源的估算日益准确。比如全球太阳辐射能的收支、全球水量平衡、全球气候资源、全球土地资源、全球生物资源等,都已
16、经有了明确的结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提高精度,发展更先进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并逐步向动态监测、动态度量发展。n不可更新资源的估算:不可更新资源的估算:由于它们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其分布规律远比可更新资源复杂,目前度量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一、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资源基础(resource base)资源基础是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克拉克值(即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g/t)乘以地壳的总质量。2、探明储量(、探明储量
17、(proven reserves)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3、条件储量(、条件储量(conditional reserves)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储量。显然,这种藏量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4、远景资源(、远景资源(hypothetical resources)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改观。如东海已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石油和天然气,但并非全部潜在储油层都做了钻井探测,因此就是
18、一个存在远景资源的地区。5、理论资源(、理论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理论资源比远景资源估计更粗略。6、最终可采资源、最终可采资源(ultimately recoverable resources)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储量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由于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多因素的不确定性,最终可采资源的估算更为粗略。-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最大资
19、源潜力(maximum resource potential)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这个概念与上述不可更新资源的资源基础概念有类似之处。2、持续能力、持续能力(sustainable capacity)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3、吸收能力、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环境媒介(大气、水、土地等)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4、承载能力(、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
20、)它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旅游区的承载力等。应区别几种不同的承载能力:应区别几种不同的承载能力:(1)生存承载力:)生存承载力:即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2)最适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显然,最适承载能力小于生存承载能力。(3)容限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
21、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稀缺性 (1)一般来说,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表现为“稀缺性”。(2)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不仅说明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且 增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显然是有限的。(3)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4)考虑自然资源在空间分不上的不平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为明显、现实。-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整体性、整体性
22、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即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必然会改变或影响周围的环境。(1)对可更新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毁林开矿砍伐森林-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的结果,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3)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如开采矿石使土地
23、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非法采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3、地域性、地域性 因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4、多用性、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河流(发电、灌溉、航运);森林(木材、燃料、经济收益、生态环境保护、林副产品、旅游、休憩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全面权衡,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生
24、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借助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用性。-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5、变动性、变动性 (1)资源的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2)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与自然资源变动性有关的两个经济学概念:增值性:增值性: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法,可以不断增值。如将处女地开垦为农田,再将农地转变为城市用地,都可大大增加其价值。报酬递减性:报酬递减性:当对一定量的自然资源不断追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时,很快就会达到一点,在这点以后每一单位的追加投入所带来的产
25、出将减少并最终成为负数。-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6、社会性、社会性 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强调了自然资源中所附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即使深埋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边远地区的原始森林,表面上似乎没有人类的附加劳动,然而人类为了发现这些矿藏,为了保护这些森林,也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因此,可以说自然资源附加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二、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