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ppt课件25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ppt课件25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ppt课件25张 _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地球 边上 ppt 课件 25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课 2立在地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边上放号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发展史等一些现代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了解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并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反复歌咏“力”所表现的深刻内涵。3.品味诗歌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的特点,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素养目标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 年,出版第
2、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这首诗是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体现浪漫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题目解说写作背景这首诗原载于 1920 年 1 月 5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此诗以澎湃的激情歌颂了大自然的伟力,强烈体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
3、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1919 年 9、10 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阅读链接诗集女神女神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收入1919 年到1921 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笔立山头展望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女神在艺术风格上总体表现出鲜明
4、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是通过自我来表现的。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感情时,常常是直接地倾诉,既不着意客观的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能力,一任感情的发泄,用感情去冲撞、震撼、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主要特征有: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来表现自我,如天狗;通过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塑造来表现自我,如梅花树下醉歌;通过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理想,表现自我,如凤凰涅槃;通过丰富的想象、绮丽的色彩来表现自我,如日暮的婚筵;通过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来表现自我,如女神之再生。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
5、的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是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从此吹响了白话文运
6、动的号角。1.这两行诗中的意象有何特点?展现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分析】意象宏大。“无数的白云”和“北冰洋”,描绘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图景。北冰洋上空是“怒涌”的“白云”,是壮丽的“晴景”,云海与大洋相呼应,营造出壮阔、恢宏的意境。课文探究2.第三、四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分析】运用浪漫的想象,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要把地球推倒。至此,诗人眼观大洋,耳听洪涛,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创造出更加阔大的意境。这两行诗抒写了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是由景入情的巧妙过渡。3.如何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分析】“太平洋”是这
7、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5.最后一行诗从哪些方面歌颂了“力”?如何理解诗人对“力”的歌颂?最后三行诗在句式和节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分析】最后一行诗从“力”的形态、“力”的声响、“力”的韵律三个方面歌颂“力”,这是对云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