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6-2 六国论 优质ppt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510451
  • 上传时间:2022-09-09
  • 格式:PPTX
  • 页数:34
  • 大小:2.6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6-2 六国论 优质ppt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16-2 六国论 优质ppt课件_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 优质 ppt 课件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六国论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名人佚事:认墨为糖 苏洵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

    2、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学习活动一:阅读文本,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本文的字词句,准确理解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自主落实字词句,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梳理过程中如遇障碍、疑惑,做好标记。要求学生使用同步解析与测评,完成上面的“语言知识梳理”【尽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2)集中提问:本文较短,学生疑难处应不多,可花少许时间提问和解答。【学生能够相互解答的尽量让学生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老师才解答】虚词“与”1、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引进动作

    3、行为受益的对象,替、给、为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引进比较的对象,跟比、和比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和,跟,同 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2)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常用“与其”跟“宁”、“毋宁”、“孰若”、“岂若”等配合。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3、作语气助词,通“欤”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学习活动二:一篇史论文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

    4、属于史论文。阅读本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史论在于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请阅读文章,指出作者论述的历史,总结的教训,并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第1题:论述的历史:六国灭亡的原因总结的教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行文思路: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述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攻战更多,而其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论述六国不合

    5、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最后申明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第2题:举例论证:(示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效果分析:举出具体史实,充分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示例)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效果分析:引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对比论证:(示例)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关系做对比,从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6、。效果分析:说明北宋王朝如果因贿赂敌人而亡国,实在是最愚蠢的做法,使观点非常鲜明。3、史论在于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往往针砭时弊,能够直指现实。当时的北宋王朝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状呢?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这次宋军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向辽输币、纳贡求和。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

    7、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活动三:“三苏”六国论 面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不仅苏洵写了六国论,其子苏辙、苏轼也写了六国论。阅读三篇六国论,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

    8、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

    9、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

    10、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

    11、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

    12、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1、阅读苏辙、苏轼两人的六国论,分别整理出其论点和论证过程。苏辙六国论 论点:六国灭亡,原因在于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天下大势。论证过程:基于自己读史记的独特感受提出论点六国灭亡在于不明天下之势,进而分析秦与六国的天下之势:韩、魏是秦与六国夺天下的关健

    13、所在;六国委弃韩、魏,使秦东向无后顾之忧;六国认不清天下的形势,没有“厚韩、亲魏以摈秦”,最终铸成大错。苏轼六国论 论点:六国久存,原因在于养士。论证过程: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土的作用(有四种士必须加强选拔,加重任,使其各司其职,协助统治者治理百姓);秦始驱逐客卿是不明智的行为;历代帝王都重视养士,后人不及。2、探究:三苏的六国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表述,请结合史论文的特点,说说你更赞同谁?并说明理由。考史、写史要受限于客观的史料:但论史则可以掺入个人意见,成为文学家挥洒的宽广天地之一。“评史”“论史”本就是在关注历史的文体中主观色彩最丰富的一种体裁。正如王基伦先生所言

    14、:史论作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是阅读古籍文献的“读者”,同时他又是书写阅读经验的史论“作者”。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与意旨,他如何认定采信或是予以否定驳辩?一般“客观的”阅读,把文献作者记载时的本意当作文本的唯一意义,认为通过阅读,达到符合原文献作者本意的对文本的理解,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为达此目的,读者所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重复文缺作者的思想和行动,复制出文献作者的本意。因此,尊重历史事实的叙述,是阅读初始的基本态度。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在不断反观历史的过程中,总是在吸收那些对当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史论便成为议论文之一体,写作目的无一例外地要针对时政而发,于是阅读文献史书的目的,绝不止于被动接受而

    15、已。他们希望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因此我们发现北宋史论讨论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论述重点。二苏也不例外。当他们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意旨时,或是勇于否定驳辩,或是发挥想象力,关注史料的空白,填补古籍所不清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史论作者常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历史的原貌,进行着“主观阅读”之旅。因为“史论”毕竞与历史著述不同。历史著述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重新进行的“历史建构”,而“史论”属文学范畴,它是文学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的“意义建构”,二者大相径庭。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 作为史论

    16、的六国论与客观史料不同,它可以掺人个人意见,重新阐释旧典籍中的材料,目的在于借古鉴今。简而言之,史论是把之前的历史重新诠解,建构出有用的当代意义。探讨与分享学生分组探讨,小组内形成共识。课堂分享:明确观点,阐释理由。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B 率赂秦耶 率:一概 C 胜负之数 数:次数 D 泊牧以谗诛 泊:及,等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下

    1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B.C.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不能容于远近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下列各项中,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下列各句中,与“泊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荀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6、翻译下列句子(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6-2 六国论 优质ppt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1045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