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4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510425
  • 上传时间:2022-09-09
  • 格式:PPTX
  • 页数:42
  • 大小:747.0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4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答司马谏议书 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42张 _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 司马 谏议书 ppt 课件 42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学习作者针锋相对进行驳斥的论证技巧。3.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

    2、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改革除弊,强调“权时之变”,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一洗五代旧习”。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作者简介题目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

    3、大夫,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链接政见相左的诤友王安石

    4、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

    5、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

    6、价是有一定道理的。课文探究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

    7、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作者指出,“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这一“受”、一“议”、一“授”,梳理出了决定变法、制定新法、执行新法的“名正言顺”。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3.作者如何批驳“侵官”?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8、”这两个假设句有什么作用?内容小结主题归纳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深入探究作者先立后破。先立的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正,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这样的立,是抓住问题本质的高屋建瓴的“立”,从而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于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也

    9、就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从而为变法正名。有了这样的“先立”的正“名”,下文对守旧主张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的驳斥,也便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接下来,依次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前三处立论的出发点,依次是人主、先王和天下,由此出发点展开的批驳也就自然理据1.第 2 段是答书的重点部分,作者如何先立后破,表明自己观点和态度的?充足,令人信服。然后破“拒谏”。有了上述三点的辩驳,“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也就自然成立了。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语带过,蕴有某种早有预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这段,从回答对方责难的角度反驳,是“守”,但同时

    10、守中有攻。如作者在反驳司马光的同时,反过来也就间接批评了对方违逆“人主”旨意和“先王”德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谬误。如此,也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迁都,反对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这种情况,与现在改革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盘庚“度义而后动”,无“可悔”。当年的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王安石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文章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11、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明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加大和增强。语气稍加委婉,态度更加决绝,也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真正实质,即“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2.文章第 3 段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变法的坚定态度和决心的?善于揭示对方观点的本质错误。作者从“名”“实”角度,明辨“是”“非”,连用四个“不为”进行巧妙反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都合理合法,所以不是“侵官”。“举先王之政”,新法施行的是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目的是“兴利除弊”,所以不是“生事”。“为天下理财”,所以不是“征利”。批

    12、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所以不是“拒谏”。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词简义深,反驳有力。善于揭示反对者言行的思想实质。作者洞烛幽微,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反对者言行背后的心理、精神,指出人们“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直击反对者的要害。3.清人刘熙载艺概 文概中说:“半山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请从“揭过”的角度赏析此文的反驳艺术。政治改革家的鲜明个性。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一般地说,政论以逻辑思维为手段,不易见作者个性,但这篇文章却充分显现出作者刚毅果决的政治改革家的鲜明个性。这既表现在作者对自己的政治主张高度自信,对保守派的思想实

    13、质看得深透,面对司马光连篇累牍、气势汹汹的攻击,从容镇定,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概;更表现在对事理的分析论辩,要言不烦,一两句话便能揭示问题的实质,而且态度坚决,斩钉截铁,不留余地。文中有不少地方还流露出对于保守言论不屑置辩的轻蔑。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实际上已经认定对方是鼓吹邪说的佞人,不准备申述如此判断的理由,也丝毫不容辩驳。这种由高度的自信、深刻的认识、简练的语言等因素构成的峭刻劲厉的文章风格,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不以私废公,也不以公废私的胸怀。文章毕竟是一封朋友间的通信。信的首尾措辞委婉,虽属书信格式的需要,也注入了朋友的情意。再如中心部分的驳论,也是开诚相见,直抒胸臆的,

    14、政见不同,并不妨碍原来的友谊。如欧阳修、苏轼也曾不赞成新法的某些措施,而王安石与他们之间的私人感情仍然是很好的。不以私废公,也不以公废私,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4.这篇驳论文,表现出作者作为政治家怎样的个性和胸怀?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强聒()怨谤()难()壬()人 胥()怨 盘庚()会晤()gubngrngngxwnn2.通假释义。不复一一自辨 _不宜卤莽 _“辨”同“辩”,分辩“卤”同“鲁”,鲁莽3.古今异义。故略上报于反复不宜卤莽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报告。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士大夫多以

    15、不恤国事()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恤4.一词多义。动词,顾念,考虑动词,体恤,怜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宁信度,无自信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度名词,计划动词,考虑名词,计量长短的尺码动词,谱写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童子业,久不售()大王来何操()操动词,持动词,从事动词,拿,持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宽厚而爱人()刀刃者无厚()厚动词,优待,推崇形容词,忠厚名词,厚度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入朝见威王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可译为“我”动词,看见动词,召见,接见动词,拜

    16、见介词,表被动,被于反复不宜卤莽()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于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对,对于介词,给不为侵官()为天下理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未能助上大有为()为介词,向wi,动词,是wi,介词,替,给wi,动词,当作wi,介词,因为wi,名词,作为以致天下怨谤也()以授之于有司()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以连词,表结果连词,表顺承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故略上报()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7、)辟邪说,难壬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副词,简略,简单动词,交往名词,缘故动词,批驳副词,本来非某之所敢知()冀君实或见恕也()胥怨者民也()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以致天下怨谤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动词,领教动词,希望副词,相互动词,对抗动词,招致副词,仅仅6.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取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办,做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7.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被动句终必不蒙见察()(3)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谓受命于人主()“也”表判断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见”表被动正常语序

    18、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4)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5)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8.文化知识。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2.古代常用谦称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

    19、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议事每不合每:_(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术:_(3)虽欲强聒聒:_(4)故今具道所以 具:_(5)举先王之政 举:_ 课后作业常常方法、主张说话声嘈杂详细施行(6)辟邪说辟:_(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_(8)胥怨者民也胥:_(9)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_(10)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_ 批驳顾念,考虑互相计划认为正确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冀君实或见

    20、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意义不同,意义相同B.意义不同,意义不同C.意义相同,意义不同D.意义相同,意义相同答案:C 解析: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介词,从;介词,在。3.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1)辟邪说_(2)难壬人_(3)以兴利除弊_(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_(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_(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 动词活用作名词,言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排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利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附和名词活用作动词,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办事4.下列加色词语的意思,与现

    21、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故略上报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于反覆不宜卤莽 于反覆不宜卤莽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以致天下怨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A.B.C.D.答案:B 解析: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古义:大吵大闹。今义:气势猛。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古今意思相同。5.下列句子与“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终必不蒙见察 B.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至于怨诽之多 D.以谓受命于人主答案:D 解析:“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D 项,状语后置句

    22、,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A 项,被动句,“见”表被动;B 项,宾语前置句,“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C 项,定语后置句,“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文中“书”即上书,一般是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B.某启,古人书信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C.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先王,是已经去世的君主。“先”一般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父”。答案:A 解析:A 项,本文中“书”是书信这一文体。7.下列

    2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答案:C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进行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

    24、而不见可悔故也。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和实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9.根据意思,填写句子。(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3)在答司马

    25、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4)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10.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论证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5.2《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4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510425.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