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9.《说“木叶”》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木叶” 9.说“木叶”ppt课件32张 1_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木叶 ppt 课件 32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说“木叶”1.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理 解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把握本文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体会文中所 举诗句的意蕴。3.学习这篇文章是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 的理论去加以解决的。林庚(1910 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 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
2、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 世纪40 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主要作品有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说”是一种议论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题目解说写作背景 20 世纪30 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
3、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整体感知(一)关键句(一)关键句5.5.要说明要说明“木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还需要说到它的存在。还需要说到“木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形象上的第二
4、个艺术特征。6.“6.“木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所暗示的颜色性。7.7.木叶木叶”之与之与“树叶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不过是一字之差,“木木”与与“树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千金。整体感知(二)思路(二)思路第第1 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第第2 2段:提出古诗中用段:提出古诗中用“树树”“”“叶叶”“”“木叶木叶”而不用而不用“树叶树叶”的文学现象;
5、的文学现象;第第3 3段:提出要对段:提出要对“木木”的来历进行思索;的来历进行思索;第第4 4至至6 6段段:说明说明“木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其一:“木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其二:其二:“木木”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第第7 7段:说明段:说明 木叶木叶”与与“树叶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是一字千金千金。课文探究1.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
6、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2.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诗歌创作是用形象思维,不是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符合逻辑,但是于形象的创造无助;“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创造。3.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高木”有落叶的景况。在意境上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
7、“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5.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6.“木”除了有落叶的暗示,还有什么暗示?作者是如何论述“木叶”的形象特点的?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作者先论述“木”的普遍性: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然后从这一普遍性对“木”作为“树”的形象的左右作用,总结出“木叶”的形象特点: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8、,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最后引用诗句说明“木叶”这一形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7.“落叶”“黄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8.“落木”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说“木叶”说 “木 叶”形象诗人们的最爱落叶(暗示性)黄(颜色性)、干(触觉)比较概念上相去无几特征古诗很少用树叶效果上一字千金 主题归纳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
9、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深入探究(1)“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称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
10、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1.试辨析诗歌中“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
11、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代诗人关于“木叶”“落木”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所引用的有关“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秋”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