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页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88055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格式:PPT
  • 页数:107
  • 大小:7.3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页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聚合物 共混物 形态 结构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l聚合物共混物形态学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研究共混物中的相结构,包括形态类型、区域结构、尺寸形状、网络结构、结晶形态、界面等内容l聚合物的形态结构是决定其基本性能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l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与加工过程密切相关l研究加工形态结构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态结构的影响因素:形态结构的影响因素:n热力学因素:相互作用参数,界面张力等决定均相或多相;n工艺引起的动力学因素:决定平衡结构能否达到以及达到程度;(相分离机理,冷却速度)流动场诱发的形态结构。(流动参数的不同)n加工方法;n组成比例。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n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n相容性、混合加工方法的

    2、影响n测定方法n相界面结构4.1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n两相共混物,按相的连续性可分:单相连续结构;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相互贯穿两相连续。n均相共混物n以上同样适用于多组分 4.1.1单相连续结构 n聚合物共混物中的两个相或多个相中只有一个相连续,连续相称为分散介质(基体),其他的相分散于连续相中称为分散相。n根据分散相相畴的形状、大小及与连续相结合情况不同表现为多种形式。n分散相形状不规则:大小极为分散颗粒组成,机械共混法的产物。n分散相颗粒较规则 一般为球型。n分散相为胞状或香肠结构。n分散相为层片状。单相连续单相连续n阻隔性较好的PE/PA共混物,PA成层片状分散。抗静电材料。必要的形成条

    3、件是:分散相熔体粘度大于作为连续相熔体粘度,共混时适当的剪切力及恰当的增容技术。4.1.2两相互锁或交错结构(两相共连续结构)n嵌段共聚物SD分离,两嵌段组分含量接近。n一般增容的非均相共混物和嵌段共聚物依分散相组成变化可分别形成珠滴状(0.15),纤维状0.15 0.38,交错层状(组交错层状(组分含量相近)分含量相近)。实际可能出现各种过渡形式或者几种形态结构同时并存。The AFM photographs of PP/LLDPE(50/50)blends obtained by injection molding and high shear condition SD相分离由于PP的模量

    4、高于LLDPE,图中较亮的区域表示PP相,较暗的区域表示LLDPE相。两相共连续结构n相的逆转:分散相变成连续相,连续相变成分散相。存在经验公式:1/2=1/2=。n因常与剪切有关,所以相逆转的组成还受混合、加工方法及加工条件的影响。phase inversion(a)(b)(c)(d)(e)SEM photographs of PP/PS obtained by injection molding,PP/PS=(a)90/10,(b)70/30,(c)50/50,(d)30/70 and(e)20/80 4.1.3 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n典型例子:IPN。连续性大的相对性能影响大。n相容性

    5、越好,交联度越大,IPN的相畴越小 4.1.4 含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特征n以上情况也同样适应于含结晶共混物,还要考虑共混后结晶形态和结晶度改变。nC/A中相容性对形态结构有重要影响,还受共混比例,组分结晶度,结晶动力学因素,共混工艺条件的制约。(共八种)n同非晶区部分相容含结晶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特征nC/C中存在各自的晶区和非晶区,结晶性及晶体结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共混物形态结构更复杂。1,2破坏了原两聚合物结晶性,1相容性好。(PBT/PET)3,4 较普遍,两相分离的C/C 5,分别形成球晶 6,共晶(共混物结晶熔融峰单一,且不同于原来):LLDPE/UHMWPE,HDPE/LDPE

    6、还有另外两种4.3相容性对形态结构的影响相容性对形态结构的影响n随着相容性提高,相界面由明显到模糊,相结构由粗到细,甚至消失。PVC/NBR,随丙烯腈含量变化n分子量减小,相容提高;分子量分布宽时,低分子倾向于界面层扩散,相容提高。n加工过程中流动场中,应力可引起不可逆变化,相容降低;也可引起可逆变化,相容增大。4.4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形态结构的影响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形态结构的影响n制备方法影响 接枝共聚-共混,分散相为球状颗粒;熔融共混,分散相颗粒尺寸大,颗粒较不规则。溶液浇铸成膜时,形态结构与所用溶剂有关。如:SBS,苯/庚烷(90/10);四氢呋喃/甲乙酮(90/10)制备方法和工艺

    7、条件对形态结构的影响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形态结构的影响n流动参数影响剪切作用下熔体珠滴变形和破碎过程:粘度比界面张力系数聚合物熔体一般为非牛顿体,必须对界面张力进行修订。聚合物共混的一些问题n共混物中各种组分的最终结局如何?n它们分散程度如何?n这些组分自身怎样分布?n加工过程对结构的影响如何?n微结构对材料性能有何影响?4.5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测定方法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测定方法n光学显微镜(1um)n电子显微镜n其他方法 光学显微学(OM)n光学观察的简易可行,并且通过不同类型照射的结合,有时可能得到其它方法不易获得的信息。常用的观察技术是制备感兴趣的共混物薄片,并用透射相差模式观察试样。n光

    8、学显微学的一个重要用途是表征常常加入共混物中的异相物,如纤维、填料、或颜料。无论是反射光或透射光模式,是抛光的还是切片的试样,这些特征均明显可见。制样方法透射观察1.切片法,1-5微米,折射率不同。2.熔融法。3.溶剂法,浇铸成膜。反射观察蚀镂法,浸蚀某一组分,能真实反应形貌电子显微镜nTEM 样品厚度0.2um以下,一般0.05um复制法(蚀镂法),难获得内部结构;切片法,染色kato;溶剂浇铸法nSEM 不需切片,磨平抛光后,蚀镂,真空喷金。不能测定颗粒内部结构。四氧化锇(OsO4):OsO4主要用于染色具有不饱和双键的橡胶,与双键反应形成锇酸酯四氧化钌(RuO4):RuO4是一种强氧化剂

    9、,可与含有醚键、醇基、芳香基或胺基的聚合物反应 染色剂RuO4染色的PBTPPO 树脂共混物超薄切片TEM像,由于染色的上下表面的重叠而产生假的界面层(箭头所示)。萃取的HIPS橡胶粒子(在环氧树脂中重新包埋并用OsO4 染色)的TEM像。注意橡胶粒子外围薄的PS接枝层(箭头所指)PBT聚烯烃共混物断裂表面的SEM像,示出由于分散的聚烯烃相的部分脱开而形成的粒子和空穴。二乙基三胺(DETA)蚀刻重结晶的PBTPC共混物自由表面的SEM像,示出除去PC后留下的PBT片晶束。蚀刻法 从HIPS树脂中萃取的聚丁二烯粒子的SEM像,其萃取过程是在甲苯中溶解PS,继以离心分离。萃取法 扫描电子显微学(S

    10、EM)SEM的景深较大,这很适于检测表面起伏较大的试样。这一特点,加之断裂面很容易制备,从而导致广泛地应用断面像研究聚合物共混物的内部结构。当内部相间结合较差,且基质遭到脆性断裂时,则可获得最佳结果。这时将形成脱开的粒子和空穴的表面特征,常用于粗略地确定粒子尺寸分布和粘结状况。三种显微分析法的比较其他方法n小角散射法(LS、SAXS、SANS)n原子力显微镜(AFM)4.6共混物的界面及设计共混物的界面及设计n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n共混物界面上的扩散与界面层结构n改善界面层的方法n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概述概述 n界面对高聚物共混体系和高聚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n界面能提供

    11、应力的传递,又能阻断裂纹的扩展以及在一定的情况下将以脱粘和滑动摩擦等形式来吸收在承受外力时所产生的破坏能。n研究高聚物多相体系的界面结构、界面的相容性与粘接作用、界面上的残余应力、环境对界面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对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目的在于弄清关系以便找到提高这种材料性能的有效措施。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 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中存在三种区域结构:两种聚合物各自独立的相和两相之间的界面层。界面层也称为过渡区,在此区域发生两相的粘合和两种聚合物链段之间的相互扩散。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粘合强度,对共混物的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界面层的形成界面层的形成 聚合物共

    12、混物界面层的形成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两相之间的相互接触;第二步是两种聚合物大分子链段之间的相互扩散。聚合物大分子链段的相互扩散有两种情况:n若两种聚合物大分子具有相近的活动性,则两大分子链段以相近的速度相互扩散;n若两大分子的活动性相差很大,则两相之间扩散速度差别很大,甚至发生单向扩散。界面层中两种聚合物链段的浓度梯度 1、聚合物1链段浓度 2、聚合物2链段浓度 两聚合物大分子链段相互扩散的结果是两相均会产生明显的浓度梯度,如图所示,聚合物1向聚合物2扩散时,其浓度逐渐减小,同样聚合物2在向聚合物1扩散时,共浓度逐渐减小,最终形成聚合物共存区,这个区域即为界面层。界面层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n

    13、由于具有热力学混溶性的两种聚合物是完全互溶的,两种大分子链段强烈相互扩散,在强大的机械剪切力作用下,彼此结合成为一种物质,这时已无相的界面存在,形成单相匀一状态。n聚合物的大分子链段相互扩散能力差,仅仅进行接触表面的扩散,此时界面比较明显。n在界面上形成过渡层,大分子链段相互扩散,彼此可以进入对方内部一定范围,形成在两者界面上一定厚度范围内同时存在两种大分子链段,通常把这一定的厚度范围称为过渡层。共混物相界面形态的两个基本模型(a)不相容体系、或相容性很小的体系,I组分与组分之间没有过渡层。(b)两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相容性,I组分与组分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层。界面层厚度界面层厚度 界面层的厚度主要

    14、取决于两种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此外还与大分子链段的尺寸、组成以及相分离条件有关。不相容的聚合物,链段之间只有轻微的相互扩散,界面层厚度很小,而且聚合物之间的相界面很明显。随着聚合物的相容性增加,扩散程度增大,相界面越来越模糊,界面层厚度越来越大,两相的黏合力增大。完全相容的聚合物最终形成均相,相界面消失。界面层示意图两相之间的粘合两相之间的粘合 就两相之间粘合力性质而言,界面层有两种基本类型:n两相之间存在化学键,例如接枝和嵌段共聚物的情况;n两相之间仅靠次价力作用而粘合,如一般机械法共混物的情况。共混物界面上的扩散现象共混物界面上的扩散现象PE相与PP相在180时的相互运输现象(曲线上的数字

    15、是PE支化度的表示,数字越小则支化度越大)Kryszewski等将PP片与PE片叠合起来制成层叠试样,并用偏光显微镜和红外吸收光谱仪来观察合拢后的高聚物界面上的输运现象。实验发现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续,界面上发生两相的高聚物以100mh-1的速度相互输运,即1h左右即可达到100m的异种分子的相互扩散层。界面上的扩散交叉现象示意图 在热处理中由于热运动产生的相互扩散对流,使接触面形成凹凸交叉的结果。nPrice等用装有X射线光电子能量谱装置的扫描电镜来追踪聚己内酰胺与聚氯乙烯的相互溶解过程,并由此来研究两个分子态高聚物的相容性。除了对这种体系的共混物在实验中观察界面接触层图像外,还追踪在界面上浓

    16、度分配的时间变化,由此求出这两种高聚物之间的相互扩散系数D。D大约处在10-12cm2s-1的范围内。n根据Einstein公式:可以算出t秒钟时的平均扩散距离。结果t=1s时,x=10nm;t=5s,x=24.5nm;t=1min,x=77.5nm;t=1h,x=600nm。由此可见,界面上发生的输运速度是足够快的。如果从共混物界面厚度理论值的数量级来看,几个纳米的界面扩散应发生在1s之内,说明界面达到平衡的时间是很短的。21)(Dtx 21)(Dtx 嵌段共聚物微区消失与生成过程的示意 Hashimoto等人把苯乙烯与异戊二烯的嵌段共混物在高温下用X射线小角有散射来测定分相微区的消失速度。

    17、这种在室温下的微区分相到高温时的链段彼此均匀溶解状态,在200时只须1min。这是因为微区的尺寸在几十纳米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分子重排所致。界面层结构n机械共混物中两种大分子链段在界面互相扩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种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界面张力和分子量等因素。n溶解度参数相近,两种分子容易相互扩散,界面层较宽;完全不相容的共混体系,不会形成界面层。n两种聚合物的表面张力接近,界面张力小,有利于两相聚合物分子相互湿润和扩散。共混物中两种聚合物之间相互扩散的示意图两种分子链段在界面层充分接触,相互渗透,以次价力相互作用,形成较强的界面粘结力。界面层的结构组成和独立相区的差别 两种分子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18、,从相区内到界面形成一浓度梯度;分子链比各自相区内排列松散,因而密度稍低于两相聚合物的平均密度;界面层内往往易聚集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及其他添加剂等杂质,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分子也易向界面层迁移。这种表面活性剂等低分子量物越多,界面层越稳定,但对界面粘结强度不利。ABA型嵌段共聚物界面层示意图 嵌段共聚物产生相分离结构,两相之间同样存在界面层,和一般共混体系不同的是在界面层内两种嵌段是化学键联接,其结点都存在于界面层中。嵌段共聚物界面层的形态随微区的形态而改变,当微区是球状分布,界面层是球壳状;当微区是柱状分布,界面层是柱壳状;当两相为层状交错结构,界面层也是层状。AB型嵌段共聚物界面层体积分数与溶

    19、解度参数的关系 在高分子量或有大的链段间相互作用时界面体积分数接近零(界面接近一个平面);在低分子量或AB时,则界面区体积分数接近于1,表明体系没有分相。有一些嵌段共聚体系确实存在此情况,如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砜-聚碳酸酯等。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况的中间状态则有一个界面区的第三相,其性质介于A与B分子之间,这是已经被大量实验所证实的。2)(/KBAM界界面层的性质界面层的性质nBare研究发现,界面层的玻璃化温度介于两种聚合物组分玻璃化温度之间。当分散相的比表面积小于25m-1时,共混物有两个明显的力学损耗峰;比表面积大于25m-1时,只有一个明显的力学损耗峰。nKaplan指出,当分散相

    20、颗粒直径大于0.1m时,共混物有两个明显的玻璃化温度,分别对应于两聚合物组分的玻璃化温度;当粒径在0.020.1m时,两个玻璃化温度相互靠拢;当粒径小于0.015m的时候共混物只表现一个宽广的玻璃化转变区域。这是由于随着分散相颗粒的减小,界面层体积分数增大的缘故。渐变型IPN可视为全部由界面层构成的材料。nHelfand证实,在界面层聚合物的密度已有所改变,聚合物大分子的形态和聚合物的超分子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有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取向作用。上述事实表明,界面层的力学松弛性能与本体相是不同的;界面层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对共混物的性能有显著影响。这也解释了相畴尺寸对共混物性能有明显影响的事实

    21、。无论就组成而言,还是就结构和性能而言,界面层都可看作是介于两种聚合物组分单独相之间的第三相第三相。其他影响因素-添加剂分布n在共混体系中若有其他添加剂时,添加剂在两种聚合物组分单独相中和在界面层中的分布一般也不相同。n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剂、增混剂以及表面活性杂质会向界面层集中,这可增加界面层的稳定性。n当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宽时,由于低分子级分表面张力较小,因而它会向界面层迁移。这虽然有利于界面层的热力学稳定性,但往往会使界面层的力学强度下降。相界面效应n力的传递效应 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作用于连续相的外力会通过相界面传递给分散相;分散相颗粒受力后发生变形,又会通过界面将力传递给连续相。为

    22、实现力的传递,要求两相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n光学效应 制备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如将PS与PMMA共混,可以制备具有珍珠光泽的材料。n诱导效应 诱导结晶,可形成微小的晶体,避免形成大的球晶,对提高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n声学、电学、热学效应等 界面层对性能的重要性n聚合物共混物中界面相的组成、结构与独立的相区有所不同,它对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n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相之间的界面如果分得非常清楚,两相中的分子或链段互不渗透,相间的作用力必然很弱,这样的体系必然不会有好的强度。n力学相容的共混物在界面层内两相的分子链共存,两种聚合物分子链段在这里互相扩散、渗透,形成

    23、相间的过渡区,它对稳定两相结构的形态,提高相间界面粘结力,进而提高共混物材料的力学性能起着很大作用。n改善界面层,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常见的改善界面相容性的方法 n通过共聚改变某聚合物的极性;n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在一组分或两组分上引入极性基团或反应基团;n在某聚合物上引入特殊作用基团;n加入第三组分进行增容;n两相之间产生部分交联,形成物理或化学缠结;n形成互穿网络结构(IPN);n改变加工工艺,施加强烈的力剪切作用等。增容剂n当两种相容性较差的聚合物进行共混时,由于分散相和连续相界面的张力过大,使两组分间缺乏亲和性,故界面粘合力低,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导致在加工或产品使用过程

    24、中会出现分层或断裂现象。n增容剂就是以界面活性剂的形式分布于共混物两相界面处,使界面张力降低,增加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和强化聚合物之间的界面粘结。Schematic sketch of the interfacial region of an immiscible blend composed of phase A,phase B,and an interfacial layer C.(a)An immiscible blend of A and B with little chain entanglement at the interface,thus,heat transfer from

    25、one phase to the other is difficult;(b)an immiscible blend of A and B in the presence of a copolymer as compatibilizer at the interface to enhance chain entanglements,thus,heat transfer from one phase to the other is enhanced.增容剂的作用n提高共混的分散度,使分散相颗粒细微化和均匀分布;n加强共混物两相间的粘合力,使不同相区间能更好地传递所受的应力,使呈热力学不相容的共混

    26、物成为工艺相容的共混物。增容剂的基本考虑n能降低表面自由能,在混合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分散能力;n能与共混物的两个相均有良好的相容性和粘合力,并优先集聚在两相表面而不单独于共混物中的任何一相。增容剂分类增容剂高分子型低分子型(均为反应型)非反应型反应型(羧酸型、酸酐型、环氧型等)无规共聚物均聚物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A-B型、A-C型、A-B-C型、C-D型)聚合物共混物增容剂的分类Compatibility by premade copolymers 增容剂在共混物中的分布模型:(a)界面型;(b)混合型;(c)分配型非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嵌段共聚物和接技共聚物都属于非反应型增容剂(又称亲和

    27、型增容剂)。如在聚合物A(PA)和聚合物B(PB)不相容共混体系中,加入AbB(A与B的嵌段共聚物)或AgB(A与B的接枝共聚物),依靠在其大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与共混物组分PA及Pb相同的或共溶作用强的聚合物链,因而可在PA及PB两相界面处起到“乳化作用”或“偶联作用”,使两者的相容性得以改善。其增容作用可以概括为:降低两相之间界面能;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促进相的分散;阻止分散相的凝聚;强化相间粘结。非反应型增容剂作用模型n增容剂应在两相界面处定位,所以嵌段A和B(或接枝共聚物的主干A和支链B)应分别与PA或PB有良好的相容性,它们不能仅与PA或PB相容,形成溶入任一共混组分而离开两相界面的现象

    28、,这样的增容剂,其本身也必然为复相结构。例如SI(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MMA接枝共聚物可分别作为PSPI共混物和PSPMMA的增容剂。n一般而言,嵌段共聚物的增容效果优于相同成分的接枝共聚物,即AbB优于AgB。这是由于接枝共聚物大多数由较长的主链和较短的支链构成,支链的运动受到主链的妨碍所致。n嵌段共聚物中各嵌段的分子量与PA和PB分子量的匹配对其增容效果有显著影响。n接技共聚物与均聚物的相容性可以作为它们用作增容剂时增容效果的描述。n从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需求以及生产的经济性考虑,在满足预定增容效果前提下,增容剂的用量应尽可能降低,其最低用量以饱和相界面为准。嵌段共聚物增容嵌段共聚

    29、物增容 在140下四种分子量的两嵌段共聚物PS/SI/PI体系的界面张力与共聚物浓度的关系在加入少量的量嵌段共聚物后,界面张力显著降低。这进一步说明了共聚物的表面活性剂行为,当共聚物浓度增加时,界面张力降低到sat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这通常是由于界面饱和或共聚物形成胶束。在140下四种不同组成的共聚物PS/SI/PI体系的界面张力与不同数量链段的关系分子量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界面张力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达一最低值后,随共聚物的分子量的再增加,界面张力又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加 增容剂分子构造对共混物界面张力()的作用HPB-b-PS二嵌段共聚物对HIPS在LDPE基体中分散的影响 Charpy imp

    30、act energyHIPS:10KJ/m2HIPS/LDPE(80/20):5.3KJ/m2HIPS/LDPE/diblock(80/20/5):16.3KJ/m2无规共聚物在均聚物共混体系界面上的增容作用示意图常用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或三元乙丙橡胶(EPDM)作为增容剂改善PP/PE共混物的相容性。无规共聚物对不相容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是由于其分于链可在不相容共混体系界面上多次穿越(见图),将两相“编织”(Stitch)在一起,使体系中的A/A-r-B和B/A-r-B界面变宽,从而改善界面状况。非反应型增容剂及其应用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n这类增容剂与共混的聚合物组分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键,所以

    31、可称之为化学增容。它属于种强迫性增容。n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些含有可与共混组分起化学反应的官能团的共聚物,它们特别适用于那些相容性很差且带有易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之间共混的增容。n反应增容的概念包括:外加反应性增容剂与共混聚合物组分反应而增容(在PEPA共混体系中外加入羧化PE);也包括使共混聚合物组分官能化,并凭借相互反应而增容(使PE羧化后与PA共混)。界面区域中反应型增容剂分子的状态的变化:(a)反应性基团向界面区域扩散;(b)反应性基团彼此反应生成低接枝密度增容剂;(c)反应性基团彼此反应生成高接枝密度增容剂羧基与氨基的反应 采用羧化PE或乙烯一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P(EC0MAA)作为P

    32、EPA共混物增容剂主要的化学反应类型酸酐与氨基的反应利用马来酸酐合成增容剂用于含PA类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环氧基与氨基或羧基的反应GP一500对PA6PPO的增容模型 日本东亚合成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GP一500是一种主干为PS并含PS支链和环氧基的增容剂,将它加入到尼龙6(PA6)和聚苯醚(PPO)中一起熔融混炼,其环氧基与PA6大分子末端的一NH2或一C00H均可反应并且派生出一种新的大分子增容剂,实质是GP500与PA6的接枝物,后者的PS支链与PPO相容,而其嫁接的PA6支链与PA6相容。羧基与噁唑啉(1,3-氧氮杂-2-环戊烯基)反应 例:将带有羧基的NBR(丙烯腈丁二烯丙烯酸共聚物)与

    33、PS共混,加入反应型PS(苯乙烯与乙烯基1,3一氧氮杂一2环戊烯共聚物)作为增容剂,就属于此种类型,其增容效果在含量5时最好,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为不加时的1.5倍左右,达到最高值。反应型增容剂及其应用反应型增容剂与非反应型增容剂的优缺点(a)(b)(c)(d)(e)SEM of PP/PS/OMMT when adding different content of OMMT PP/PS=70/30,OMMT%=(a):0%,(b):2%,(c):5%,(d):10%,(e):30%(a)1wt%(b)3wt%(c)5wt%(d)10wt%SEM images of fractured surfa

    34、ce of PP/PS(70/30)with different SiO2 content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PS(70:30)blends with different A-SiO2 contents A-SiO2 content (wt%)0 1 3 5 10Impact strength (KJ/m2)2.6 2.1 1.2 1.5 1.5tensile strength(MPa)36.9 38.9 37.6 35.8 35.8Flexural strength (MPa)44.5 48.3 50.6 50.8 49.0Flexural Modulus

    35、 (GPa)1.43 1.63 1.77 1.82 1.74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应用实例在聚烯烃系列共混物中的应用例EPR在PPHDPE共混物中的增容效果PS/LDPE共混物中加入PSLDPE接枝共聚物对拉伸强度的影响PS/LDPE共混物中添加和不添加接枝共聚物增容剂情况的扫描电镜照片a,PS/LDPE=75/25 b,PS/LDPE/G=75/23.75/1.25c,PS/LDPE=30/70 d,PS/LDPE/G=25/67.5/7.5 G,代表接枝共聚物的增容剂分散相表面有明显的附着物,界面层变厚加氢(PB-b-PS)对LDPE/PS(20/80)共混物分散相粒径的影响LDPE/P

    36、S共混物的延伸率与组成的关系A tapered diblock copolymer S-b-P(E-co-B)-b-hB and a triblock S-b-hB-b-S used as physical compatibilizing agents in LDPE/PS(80/20)blends在聚酰胺(PA)系列共混物中的应用例PA/PP与增容PA/PP断面的电镜照片未增容的试样分散相粒子粗大、光滑,界面粘结力弱,增容处理的试样分散相粒径极小,界面模糊,几乎成为均相。PAEPDM与增容PAEPDM的冲击性能经增容改性的PA/EPDM共混物在20时,仍有很高的冲击强度,但是普通的PA/EP

    37、DM共混物在13时已因冲击强度过低失去使用价值。增容剂P(S-b-MMA)对PAPVDF(8020)共聚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增容剂的加入量:A未加 B2 C12CPE用量对PVCPE(100/15)断裂强度的影响CPE用量对PVCPE(100/15)断裂伸长的影响 加入少量的CPE可以明显提高体系的断裂强度,但是超过一定值后断裂强度随CPE的加入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其断裂伸长率随CPE的量的加大而不断上升。这是因为CPE是弹性体,加入量增大必然导致的结果。其它体系CPE用量对PVC,PVCHDPE(100/2.5)和PVCLDPE (100/2.5)室温抗冲击强度的影响 随着CPE量的增大冲击强

    38、度明显改善。从提高的程度来看,PVC/LDPEPVC/HDPEPVC,对于两种PE的差异可以得出冲击强度随其结晶度的增大而降低,因为HDPE结晶度高于LDPE。天然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对 PVC与天然橡胶粘胶的改善效果(以撕裂强度表示)当接枝共聚物两组分等重量时,剥离强度为最高值,显然在纯NR或纯PMMA情况下分别与PVC或NR不相容,而剥离强度为零。叠层型共混体系橡胶增韧中的界面偶联作用橡胶增韧中的界面偶联作用 n相容性大小是影响橡胶在基体内分散程度和分散状态以及两相界面粘结强度的决定因素,因此也影响到共混体系的最终增韧效果。通常认为强界面粘结有利于聚合物/橡胶共混物的增韧。n界面粘结

    39、对分散相形态有直接影响,界面粘结太弱(即界面相容性太差),导致橡胶颗粒粒径及分散度增大,因此不利于增韧。nPA/橡胶共混物增韧幅度不大,而加入相容剂EPR-g-MAH后,因为MAH能和PA的酰胺基团反应,加强了界面粘接,使共混物产生脆韧转变,获得超高韧性。PVC/CPE/EPDM(100/10/10)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Yu-Der Lee等人对三元共混物进行了研究,其中EPDM组分是作为低温下的冲击强度改性剂,CPE是增容剂,它与PVC和EPDM都有类似的化学结构。用CPE对PVC/EPDM共混物增容之后,共混体系的界面形态和力学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EPDM分散于PVC基体中,同时

    40、其周围被CPE所包覆(CPE也可能分散于PVC基体中)。CPE的加入提高了PVC/EPDM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共混体系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PVC/CPE/EPDM改善橡胶塑料共混体系的界面改善橡胶塑料共混体系的界面的方法的方法 n采用物理方法提高橡胶共混物体系的界面作用力。通常是将预制的弹性体嵌段共聚物(通常是苯乙烯作为硬段,二烯烃作为软段)与树脂基体(如PS、PPO)共混;或者让橡胶相与树脂基体之间发生化学偶联作用。n采用核壳结构的增韧剂。一般以橡胶为核,外面包裹能与基体聚合物作用的聚合物。n互穿网络(IPN)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联网状聚合物相互贯穿、编结而

    41、形成的聚合物混合物,其特点是一种材料无规则地贯穿到另一种材料中,使得IPN体系中两组分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起着“强迫包容”作用,从而产生出比一般共混物更加优异的性能。热塑性弹性体(TPE)嵌段共聚物作为冲击强度改性剂加入到树脂基体中的相区结构示意图方法一 当苯乙烯段相对于基体而言有较高的分子量时,橡胶相可以形成微相分散于基体中,但通常情况下由于橡胶粒子太小而不能起到增韧作用。如果采用较短的嵌段链来控制嵌段共聚物与基体之间的流变性和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弹性体相的尺寸和形状使它对增韧有利。官能化的橡胶相与树脂基体之间的反应性偶联作用示意图方法一 在橡胶中引入适当的官能团,如将马来酸酐接枝到乙丙橡

    42、胶上,或者是接枝到SEBS热塑性弹性体上。引入的这种官能团能与基体发生反应,如与聚酰胺上的末端基氨基反应等。官能团与基体之间的反应不但可以提高界面之间的黏合力,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橡胶粒子的尺寸。核-壳结构的增容剂与树脂基体之间的化学偶联作用示意图方法二核壳结构的增韧剂 核-壳结构的增容剂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物理偶联作用示意图方法二n由于两种聚合物网络之间的相互贯穿,两相之间有良好的分散,相界面较大,相互间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如果构成IPN的两种聚合物,一种是橡胶,另一种是塑料,且以塑料为主,则橡胶起到显著的增韧作用,得到增韧塑料。n对于IPN来说,预获得显著的增韧作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橡胶组分的玻璃化温度应在40以下,二是橡胶的相微区尺寸要适宜,一般为100nm左右为好,因此IPN类的增韧塑料一般都有较高的冲击强度。方法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页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8805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