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财政收入篇) 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财政学(财政收入篇) 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财政收入篇 课件 财政学 财政收入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 财政收入总论财政收入概念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法定形式,集中的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一、按收入形式分类一、按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2、非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其他收入: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产收入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产收入二、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1、农业收入:农业税、间接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剪刀差)2、工业收入3、建筑业收入4、交通运输业收入5、商业收入6、服务业收入7、其他行业收入三、
2、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1、C,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流动资金和折旧流动资金和折旧2、V+M=NI(国民收入),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新价值:V是劳动者个人支配部分,是劳动者个人支配部分,M是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V部分:个人所得税部分:个人所得税M部分:为财政收入主要构成部分部分:为财政收入主要构成部分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表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特定的规模。指标:GI/NI、GI/GNP一、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分析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概念: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概念:指政府履行各
3、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必要性)。政收入需要量(必要性)。政府基本职能(事权)政府基本职能(事权)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财权)(财权)实现政府职能必不可少的支出。为经常性支实现政府职能必不可少的支出。为经常性支出或刚性支出。如国防、行政支出、教育支出、出或刚性支出。如国防、行政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等生产性支出,具有弹性。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性支出,具有弹性。如基础设施建设等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财政收入来自于国民收入,但不能将国民财政收入来自于国民收入,但不能将国民收入全部转化为财政收入,因此,财政收入全部转化为财政收入,因此,财政收入规模
4、的上限指标是一个财政收入与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是一个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比率(可能性)国民收入的比率(可能性)受三个因素制约:NI、M、M中留存企业的自行支配的总量。指标F/N=M/N*F/M其中:M/N为剩余产品价值率,F/M为财政集中率。影响M/N的因素:劳动生产率,与M的变化呈正相关劳动力再生产费用(V部分),NI=V+M,当NI一定时,V与M呈彼长此消的关系。V随历史而变化。当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时,M/N才会提高 影响F/M的因素: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比重高则F/M高。(税+利)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和分配政策(集权型、分权型)。我国放权让利的改革过程使得F/M
5、向下趋势。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二、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方法在社会资源一定量时,F/N反映政府和市场(企业和个人)占有社会资源的比例。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该比例非常重要。1、经验数据数: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经验数据数: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2、要素分析法: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要素分析法: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基本需求率和财政集中率价值率、财政基本需求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
6、收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当比例。第七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税收的性质和特征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二、税收的性质税收的性质是指税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作为一种分配方式所反映的不同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关系和国家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国家的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取之有道、用之于民、用之有效”。三、税收的特征三、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强制性指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指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依
7、据强制征收。强制征收。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税收税收财产权力财产权力利润利润信用关系信用关系国债等国债等强制性特征表现在税法税规,强制纳税人强制性特征表现在税法税规,强制纳税人依法纳税,政府依法征税。依法纳税,政府依法征税。2、无偿性、无偿性国家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取得税收国家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偿还、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收入不需偿还、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不需要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某些特许权不需要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某些特许权利。利。税收的无偿性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是税收税收的无偿性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是税收基本特征的中心特征。基本特征的中心特征。税收的无偿性与财
8、政支出的无偿性并存,从整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并存,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看,税收具有有偿性的一面。个财政收支过程看,税收具有有偿性的一面。3、固定性、固定性国家对纳税人的固定征税。国家对纳税人的固定征税。国家事先以法律程序批准和颁布税法税国家事先以法律程序批准和颁布税法税规,征纳双方共同遵守。规,征纳双方共同遵守。不经过国家法令调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经过国家法令调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税法税规。不得更改税法税规。固定性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固定性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上的有限性。上的有限性。第二节 税收术语税收制度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税制三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税制
9、三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一、纳税人(谁来纳税,又称纳税义务人、或纳一、纳税人(谁来纳税,又称纳税义务人、或纳税主体。)税主体。)定义: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定义: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和个人。负税人负税人税款的实际负担者(不一定是纳税税款的实际负担者(不一定是纳税人)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税法中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税法中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不是纳税人(不是纳税人)二、课税对象(对什么征税)二、课税对象(对什么征税)定义:税法中规定的课税目的物,又称定义:税法中规定的课税
10、目的物,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税种的基本标志。课税对象是税种的基本标志。有关术语:有关术语:1、税目、税目 2、计税依据、计税依据 3、税源、税源三、税率(交多少税三、税率(交多少税)定义: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定义: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即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量。即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量。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度。度。税率是税收制度或某一税种的中心环节。税率是税收制度或某一税种的中心环节。税率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关税率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系,是调节经济的重
11、要工具。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名义税率指税法规定的税率(应纳税额名义税率指税法规定的税率(应纳税额/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实际税率是实际税额与实际课征对象数实际税率是实际税额与实际课征对象数量的比例(实际税额量的比例(实际税额/实际课征对象)实际课征对象)三种税率:三种税率: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定额税率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四、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地方附加、副税)加成(加成征税)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减免(减税和免税的简称)减税是指减征部分税款 免税是指免去全部税款 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概念五、课税基础课税基础是指课税的客观基础。税基是明确课
12、征对象、确定税率,划分税收类型的主要依据。广义与狭义之分六、违章处理定义: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采取的惩罚性措施。违章表现为:偷税、漏税、抗税、欠税等行为。主要惩罚措施:滞纳金、罚金、刑事责任(犯罪行为)税务复议和向法院提起诉讼七、纳税环节定义:选定应缴纳税款的环节确定纳税环节的主要依据(P186)一次课征制、二次课征制、多次课征制。八、纳税期限定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权责发生制发出商品 收付实现制收到货款不同的纳税期限纳税时间第三节 税收分类一、按课税对象分类一、按课税对象分类1、流转税: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税: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计税依据:计税依据:商品流转额(销售收入)、商
13、品流转额(销售收入)、非商品流转额(营业收入)非商品流转额(营业收入)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税种: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 特点(特点(P188):):2、所得税: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所得税: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额一般表现为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所得额一般表现为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 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税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 特点:特点:3、财产税:以财产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财产税:以财产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税种: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遗税种: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产税、赠与税等 特点:特点:4、行为税:以特定
14、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行为税:以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税种: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税种: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特点:特点:5、资源税:对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单、资源税:对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征收范围: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征收范围: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盐。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盐。级差资源税(解决级差收入)和一般资源级差资源税(解决级差收入)和一般资源税(体现有偿使用)税(体现有偿使用)二、按税收计算依据分类二、按税收计算依据分类1、从量税、从量
15、税2、从价税、从价税三、按税收与从格的关系分类三、按税收与从格的关系分类1、价内税、价内税2、价外税(增值税)、价外税(增值税)四、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类四、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类1、直接税、直接税2、间接税、间接税 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1、中央税、中央税2、地方税、地方税3、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六、其他分类方法(略)第四节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一、税收转嫁(税负转嫁):指纳税人缴税收转嫁(税负转嫁):指纳税人缴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即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税转移给他人。即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最终负
16、担者。(过程)款的最终负担者。(过程)纳税人是税法上的归宿 负税人(实际的纳税人)税收经济上的归宿 税负归宿:指税收的最后落脚点,即税税负归宿:指税收的最后落脚点,即税收的实际负担者。(结果)收的实际负担者。(结果)税收转嫁和归宿说明纳税人可能是负税人、部分负税人或非负税人。税收转嫁是税收分配和再分配,寻找最税收转嫁是税收分配和再分配,寻找最终落脚点的过程;而税收归宿则是税收终落脚点的过程;而税收归宿则是税收转嫁过程的终点。转嫁过程的终点。分析税收转嫁和税收归宿有助于分析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二、税收转嫁的方式前转(顺转):指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前转(顺转):指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
17、务的经济交易时,按商品和劳务的运劳务的经济交易时,按商品和劳务的运动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把税收动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前转过程: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后转(逆转):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后转(逆转):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方法。者或生产者的方法。后转过程: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混转(散转):对一个纳税人而言,前转和后转可兼有,即将税款一部分向前转转移给商品购
18、买者,另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消转(转化):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商消转(转化):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商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抵补。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抵消税负。实质上是用生产者应得的超额利润抵补税负。税收资本化(税收还原):指某些资本税收资本化(税收还原):指某些资本财产(土地、房屋等具有长期效益的资财产(土地、房屋等具有长期效益的资本品)的交易时,买者将商品可预见的本品)的交易时,买者将商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未来应纳税款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从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把税值,
19、从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商品的卖者。收负担转嫁给商品的卖者。税收资本化是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计算公式:PV=Ti/(1+r)i三、税收的公平与效率1、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的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指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1)纵向公平: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款。2)横向公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相同的税款。税收公平的衡量标准:1)受益说(受益原则):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的利益多少来确定自己应纳税款,即受益
20、多者多纳税,受益少者少纳税,不受益不纳税。(主观、无法量化)2)能力说(支付能力原则):以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为征税依据确定应纳税额,即纳税能力强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弱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客观、可行)2、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管理效益。1、税收的经济效率1)税收规模应符合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效率2)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最小。税收中性:税收应尽可能不对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2、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的征收成本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