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第3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财政金融第3章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金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第三章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v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v税收收入税收收入v非税收入非税收入v国际税收国际税收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一、概念一、概念 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依据政治和经济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依据政治和经济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活动而取得的由国家支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活动而取得的由国家支配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配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u财政收入是国家筹集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财政收入是国家筹集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剩余产品价值u财政收入是政府的依法收入财政收入是政府的依法收入u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
2、前提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u财政收入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入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一、概念一、概念理解:理解:1 1、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静态:财政收入是政府掌握的一定量的资金。静态:财政收入是政府掌握的一定量的资金。动态:财政收入是政府运用各种手段从社会筹集财政资金动态:财政收入是政府运用各种手段从社会筹集财政资金 的过程,包括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等,是财政分配的过程,包括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等,是财政分配 的第一阶段或基础环节。的第一阶段或基础环节。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一、概念一、概念理解:理解:2 2、
3、按是否纳入国家预算为标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按是否纳入国家预算为标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广义:财政收入是国家各级政府支配的全部资金,包括国广义:财政收入是国家各级政府支配的全部资金,包括国 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狭义:财政收入仅指国家预算收入。通常情况下,我国财狭义:财政收入仅指国家预算收入。通常情况下,我国财 政收入即狭义的国家预算收入。政收入即狭义的国家预算收入。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二、财政收入的形式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是指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或方法。是指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或方法。1 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2 2、国有资产收益
4、、国有资产收益 是指政府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从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是指政府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从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收入中取得的税后利润、股权转让、国有资产或非经营性收入中取得的税后利润、股权转让、国有资产使用费等形式的收入。使用费等形式的收入。u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u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u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源收益)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源收益)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二、财政收入的形式二、财政收入的形式3 3、债务收入、债务收入4 4、其他收入、其他收入u规费收入规费收入u使用费收入使用费收入u罚没收入罚没收入u专项收入专项收入u捐
5、赠收入捐赠收入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三、财政收入的分类三、财政收入的分类四、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四、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1 1、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社会产品价值构成 C C、V V、M M三部分构成三部分构成M M: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 2、产业构成、产业构成u第一产业:农业第一产业:农业 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收入的基础u第二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工业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u第三产业第三产业 比重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高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四、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四、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3 3、所有制构成、所有制构成 由不同所
6、有制的经营单位各自上缴的利润、税金和由不同所有制的经营单位各自上缴的利润、税金和费用等部分构成费用等部分构成 国有经济始终是支柱国有经济始终是支柱4 4、地区构成、地区构成u东部:土地面积不大、人口众多、工业总产值最高东部:土地面积不大、人口众多、工业总产值最高 主要来源主要来源u中部:土地面积适中、人口众多、工业总产值适中中部:土地面积适中、人口众多、工业总产值适中u西部: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工业总产值最低西部: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工业总产值最低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五、财政收入的原则五、财政收入的原则 2003 2003年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年中国财政收入首度突破2 2万亿
7、元,万亿元,20052005年突破万亿,年突破万亿,20062006年接近年接近4 4万亿元万亿元 ,2007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全国财政收入5.135.13万亿元,万亿元,2008 2008年年财政收入突破财政收入突破6 6万亿元,万亿元,20092009年财政收入为年财政收入为6847768477亿元,亿元,20102010年财政年财政收入达到收入达到8308083080亿元,亿元,2011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大约为年全国财政收入大约为10.3710.37万亿元。万亿元。1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发展经济、广开财源u通过基础产业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通过基础产业投入,创造良好条件
8、和环境u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u支持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支持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u挖掘社会各方面资金潜力挖掘社会各方面资金潜力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五、财政收入的原则五、财政收入的原则2 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1 1)三者利益关系)三者利益关系 国家国家 企业企业 个人个人(2 2)中央和地方两级利益关系)中央和地方两级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收支范围、资金的支配权和管理权明确各自的收支范围、资金的支配权和管理权行政权力行政权力 财政收入权力财政收入权力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五、财政收入的原则五、财政收入的原则3 3、公平和效率、公平和
9、效率公平:量能负担公平:量能负担效率:效率:(1 1)财政征收费用最低)财政征收费用最低 (2 2)纳税人的纳税费用最低)纳税人的纳税费用最低 (3 3)社会经济效率最高)社会经济效率最高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预算年度),国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预算年度),国家占有财政资金的总量水平。占有财政资金的总量水平。1 1、财政收入总是存在一个客观界限、财政收入总是存在一个客观界限2 2、适度财政收入的量是介于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财政收入、适度财政收入的量是介于上限和下
10、限之间的财政收入 量量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1 1、静态指标、静态指标 是指反映某一时段静止的财政收入规模状况的指标。是指反映某一时段静止的财政收入规模状况的指标。(1 1)绝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2 2)相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2 2、动态指标、动态指标 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随国民经济变化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随国民经济变化而变化的指标。而变
11、化的指标。(1 1)财政收入弹性指标)财政收入弹性指标 反映的是财政收入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变化的反映的是财政收入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变化的反应程度。反应程度。财政收入弹性财政收入弹性 =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2 2、动态指标、动态指标(2 2)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边际倾向 反映的是新增国内生产总值有多少转化为政府的财反映的是新增国内生产总值有多少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收入。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边际倾向
12、=财政收入增量财政收入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1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2 2、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3 3、政府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4 4、制度因素、制度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5 5、价格的制约价格的制约 财政收入的财政收入的“虚增虚增”名义增长而实际负增长名义增长而实际负增长 由于物价上涨而导致的财政收入的由于物价上涨而
13、导致的财政收入的“贬值贬值”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三)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5 5、价格的制约价格的制约理解:物价上涨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情况:理解:物价上涨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情况:u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的增长率物价上涨率 财政收入名义增长财政收入名义增长 实际增长实际增长u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上涨率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上涨率 财政收入名义正增长财政收入名义正增长 实际负增长实际负增长u两者一致两者一致 财政收入名义增长财政收入名义增长 实际不增不减实际不增不减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概述六
14、、财政收入的规模六、财政收入的规模(四)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现状(四)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现状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一、税收概念一、税收概念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再分配,强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再分配,强制性、无偿性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性、无偿性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理解:理解:1 1、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由无偿性决定的由无偿性决定的 2 2、与国家密切相关、与国家密切相关 3 3、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课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课征
15、4 4、经济关系:征纳关系和分配关系、经济关系:征纳关系和分配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二、税收的特征(相对而言)二、税收的特征(相对而言)1 1、强制性、强制性 前提条件前提条件2 2、无偿性、无偿性3 3、固定性、固定性三、税收的职能三、税收的职能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税收原则四、税收原则全国税收情况分析全国税收情况分析 20072007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49442.734944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31.4%20082008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4219.6254219.62亿元,比
16、上年同期增长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18.8%20092009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9514.75951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9.8%20102010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32027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3%2011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比上年增加22.6%22.6%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四、税收原则、税收原则全国税收情况分析全国税收情况分析 20112011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
17、特点: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前高后低、逐季回落”走势走势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较快增长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较快增长与汽车、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增速明显回落与汽车、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增速明显回落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四、税收原则、税收原则个人所得税调整历程个人所得税调整历程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四、税收原则、税收原则个人所得税调整历程个人所得税调整历程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四、税收原则、税收原则1 1、公平原则、公平原则u普遍征税普遍征税u平等征税平等
18、征税 征税比例和负担能力相对称征税比例和负担能力相对称实际中,设置税种所遵循的原则:实际中,设置税种所遵循的原则:受益原则受益原则负担能力原则负担能力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税收原则四、税收原则2 2、效率原则、效率原则(1 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u考察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考察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u标准:税收的超额负担是否最小化标准:税收的超额负担是否最小化u途径:保持税收的途径:保持税收的“中性中性”(2 2)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u考察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考察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u两类税收支出两类税
19、收支出 税务行政费用税务行政费用 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奉行纳税费用奉行纳税费用 纳税人纳税人 u途径:简化税制途径:简化税制 采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四、税收原则四、税收原则3 3、稳定原则、稳定原则 调节和干预宏观经济,保持经济稳定,既实现充分就业,又调节和干预宏观经济,保持经济稳定,既实现充分就业,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通货膨胀。(1 1)发挥)发挥“内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作用作用经济衰退经济衰退 收入降低收入降低 税收收入降低税收收入降低 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经济繁荣经济繁荣 收入升高收入升高 税收收入升高税收收入升高 抑制
20、经济抑制经济(2 2)发挥)发挥“相机抉择相机抉择”作用作用经济衰退经济衰退 减税减税 刺激总需求刺激总需求 抑制衰退抑制衰退经济繁荣经济繁荣 增税增税 抑制总需求抑制总需求 防止通货膨胀防止通货膨胀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1 1、税收负担、税收负担 是在一定时期里纳税人因为国家课税而承担的经济是在一定时期里纳税人因为国家课税而承担的经济 负担。负担。2 2、税负转嫁和归宿、税负转嫁和归宿(1 1)定义)定义税负转嫁税负转嫁 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者压低进货价格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
21、购销售价格或者压低进货价格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的现象。买者或者供应者的现象。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 2、税负转嫁和归宿、税负转嫁和归宿(1 1)定义)定义税负归宿税负归宿 是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是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注意:注意:u税负转嫁不止一次,但不是无穷尽的税负转嫁不止一次,但不是无穷尽的u税负转嫁和逃税的区别税负转嫁和逃税的区别税负转嫁导致纳税人和负税人的不一致,但是税收并未税负转嫁导致纳税人和负税人的不一致,但是税收并未减少或损失减少或损失逃税导致无纳税人,必然造成税收的减少,是违法行为逃税导致无
22、纳税人,必然造成税收的减少,是违法行为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 2、税负转嫁和归宿、税负转嫁和归宿(2 2)形式)形式u前转(顺转)前转(顺转)是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把税负转嫁给商是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把税负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品的购买者。如:纳税人是制造商,课税商品是消费品如:纳税人是制造商,课税商品是消费品制造商制造商 批发商批发商 零售商零售商 消费者消费者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 2、税负转嫁和归宿、税负转嫁和归宿(2 2)形式)形式u后转(逆转)后转(逆转)是纳税人
23、通过压低商品的进货价格,把税收负担向是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的进货价格,把税收负担向后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后转嫁给商品的供应者。如如:某一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零售价格难以提高某一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零售价格难以提高零售商零售商 批发商批发商 制造商制造商 原材料供原材料供应商应商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 2、税负转嫁和归宿、税负转嫁和归宿(2 2)形式)形式u混转(散转)混转(散转)是对一个纳税人,前转和后转可以兼得。是对一个纳税人,前转和后转可以兼得。u辗转转嫁辗转转嫁 转嫁行为发生多次。转嫁行为发生多次。u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 是生产要素
24、的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是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承担。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承担。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五、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 2、税负转嫁和归宿、税负转嫁和归宿(2 2)形式)形式u消转(转化)消转(转化)纳税人通过压低工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成纳税人通过压低工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办法在内部消化税款。本等办法在内部消化税款。增加利润而抵消税负。增加利润而抵消税负。税负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实质是没有转嫁现象。税负由纳税人自
25、己承担,实质是没有转嫁现象。自学内容:自学内容:以某种税制为例讨论我国现行税制实施现状以某种税制为例讨论我国现行税制实施现状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六、税收的分类六、税收的分类1 1、以课税对象为标准、以课税对象为标准u流转税:以商品为课税对象流转税:以商品为课税对象u所得税:以净所得为课税对象所得税:以净所得为课税对象u资源税资源税u财产税财产税u行为税行为税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六、税收的分类六、税收的分类2 2、以税收管辖权限为标准、以税收管辖权限为标准u中央税:消费税中央税:消费税u地方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税:个人所得税u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3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