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ppt课件95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ppt课件95张.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ppt课件95张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第一 单元 思辨 阅读 表达 ppt 课件 95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必修下第一单元文言文单元学习目标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二,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思考其现代意义。三,反复阅读,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四,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2、坐学习目标一、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等思想。二、梳理积累文言知识,并背诵全文。三、把握语言、神态描写,理解四位弟子的性格,体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四、深入理解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并结合当下现实对理想社会做出一定的探讨。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1.1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孔子(前551至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邑y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造就了一大批有为有守的人才。孔子的言行思想,见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他所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
3、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晚年修订诗、书等著作。注: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全称为“四书”。孔子的思想:1、伦理思想:“仁”,简单地表达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2、政治理想:“德志”与“正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名正言顺。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实行仁政。3、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这是教育理念,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贤愚,要一
4、视同仁。开平民教育先河。(2)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方法。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3)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死而,思而不学则殆”,(4)均衡发展,这是教育要求。孔子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1.2 儒家的主张(1 1)个人价值追求个人价值追求 一言以蔽之,传统儒家的个人价值追求就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彰显)明德(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管理)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思想);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信念);欲诚其意者,先致(求得)其知(知识)
5、,致知在格(研究清楚)物(格物:亲历其事,亲操其物)。物格而后知(知识)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修身”是儒家个人价值追求的基石。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翻译: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极高的道德)也”“好(喜爱)学近乎知(智慧),力行(努力实践)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中庸文天祥绝命词文天祥绝命词孔曰成
6、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解释: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修身”之“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樊樊fnfn迟问仁。子曰: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仁者先难而后获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可谓仁矣。(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
7、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 仁仁 啊!)啊!)夫仁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博(广泛地)(广泛地)学而学而笃(坚定)笃(坚定)志,志,切(恳切地)切(恳切地)问而问而近思(思考当前的事情)近思(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在仁在其中矣。其中矣。论语论语 恻隐(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恻隐(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之心,之心,仁之仁之端(开始)端(开始)也也。孟子孟子 “修身”之“智”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曰:“古智、知通用”。“智”或“知”的基本意思是认识、知道、辨别,聪明、智慧,谋略、见识、知识,等等,核心意思是认识、明白,具
8、体包括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明辨是非、厘清善恶等方面。“智”作为人的一种才能、能力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比如克敌制胜之智、理财致富之智、治国理政之智、为人处世之智、接人待物之智乃至自知之明、知人之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论语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儒家主要将“智”作为一种美德来看待,集中于对人生在世如何成德成才以及完善自我。“修身”之“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混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土匪强盗)。”论语 昔者曾子谓子襄xing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
9、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译文:你喜欢勇武吗?我曾经从我的师父孔子那里听说过什么叫大勇: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面对穿着粗布衣的普通百姓,我能不感到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合乎理义,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 译文:争夺饮食,没有廉耻,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逃避死伤的危险,不知道害怕
10、众人强大,贪婪地只是看到吃喝,这是狗与猪的勇敢。为了谋利,争夺财物,没有辞让之心,果断而狠毒,极端贪心而暴戾,贪婪地只是看到唯利是图,这是商人与盜贼的勇敢。轻视生命而又暴虐,这是小人的勇敢。站在正义立场上,不为权势吓倒,不管有利与否,便是全国都反对他,也不改变原来想法虽然重视生命,但为了坚持维护正义决不屈从,这是士君子的勇敢。“修身”之“义”义: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儒家的主要思想理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 译文: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
11、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破坏礼义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2 2)理想社会)理想社会追求追求 “大同社会”是儒家设想中的理想社会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
13、会。“王道”、“仁政”是实现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赡养)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孩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诱导他们走向善良的道路,百姓也就很容
14、易的听从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着重物走在路上了。学习活动二:解读文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第一部分:孔子问志第二部分:弟子述志 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15、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述志公西华述志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述志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16、大?”第三部分:孔子评志探究思考:结合第一单元课文中的人物,选择其中之一,从“仁、智、勇、义”中任选一个角度,谈一谈你对他的看法。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人物人物仁者智者勇者义者曾皙子路学习活动三:理想世界的探讨文本结构子路:强兵冉有:富国公西华:文明曾皙:幸福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吾与点也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循循善诱为国以礼理想世界你的 是怎样的?作业1 阅读课本P18第四项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字词梳理,具体要求如下: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与必修上文言文以及初中文言文的字词知识进行对接)、词类活用、虚词“而”
17、、你第一次遇见的词语、特殊句式。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学习目标一、知人论世,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二、梳理积累文言知识,并熟读全文。三、把握文中的“保民而王”的观点,理解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及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方法。四、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情怀。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1.1 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孟子(约前372-289)名柯,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谈问题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
18、反面入手,逐渐引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孟子的基本思想:1、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精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的观点。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仁政思想,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养民:(1)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2)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反对滥捕乱伐。(3)取民有度,即主张薄赋轻敛。教民:即
19、教化百姓,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3、王道思想,这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的王道既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仁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忧愁)。4、性善论,这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1.2 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诸侯纷争,以征伐为能事,都想以武力兼并别国。于是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lu上)(译文:为了抢夺一块土地而发动的战争,被杀死的人满山遍野;为了夺取一座城池而发动的战
20、争,被杀死的人满城皆是)的惨烈局面,给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究耕战、富国强兵的,便能取得胜利。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cho,朝拜)齐。天下方(正,恰逢)务(从事,致力)于合纵 连衡(即合纵连横,“连横”“合纵”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谋略,是战国纵横家们提出来的,“纵横家”的名称也由此而来。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
21、”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即尧、舜、夏、商、周。唐指唐尧,虞指虞舜)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当时,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继承其父齐威王遗业,野心勃勃,想凭借武力称霸中原,在稷j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此时,孟子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hun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学习活动二:解读文本 齐宣王问曰:“齐桓hu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22、则王乎?”明确话题。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始,孟子转入说“王道”。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23、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段解:分析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行仁政的基础。第一层(1-14段):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思想。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
24、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
25、为甚。王请度之。第二部分(15-20段):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