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9《说“木叶”》ppt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3485273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格式:PPTX
  • 页数:28
  • 大小:11.1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9《说“木叶”》ppt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说“木叶” 9说“木叶”ppt课件28张 _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木叶 ppt 课件 28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说说木叶木叶林林 庚庚“说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标题解说标题解说“木叶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诗词填空 无边无边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木落木落红落红诗中作者为何诗中作者为何不用不用“落叶落叶”与与“落花落花”,而用,而用“落木落木”与与“落红落红”呢?呢?袅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兮秋风,洞庭波兮 下。下。洞庭始洞庭始波,波,微脱。微脱。下,江波连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秋风吹 ,还似洞庭波。,还似洞庭波。木叶木叶木叶木叶

    2、木叶木叶木叶木叶频繁的使用一个词语,频繁的使用一个词语,说明了诗歌创作中的什说明了诗歌创作中的什么现象呢?么现象呢?作者作者林庚林庚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古代文学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代表作代表作著有诗集夜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及专著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人物关联人物关联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 林 并

    3、称“清 华 四 剑客”,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作者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背景展示背景展示正音正音征戍(sh)橘颂(j)落木萧萧(xio)涔阳(cn)无妨(fn)陇首(ln)得鱼忘筌(qun)寒砧(zhn)桅杆(wi)漂泊(b)袅袅(nio)疏朗(sh)窸窣(x)迢远(tio)

    4、亭皋(o)冉冉(rn)门栓(shun)正字正字(1 1)翩翩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2 2)亭皋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3 3)寒砧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4)袅袅: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绵长不绝。(5 5)万应万应锭:锭:万能药。锭,锭药。(6 6)相去无几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7 7)不落于言筌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发现问题。“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木”字。第一部

    5、分(13段)分析问题。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二部分(46段)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第三部分(7段)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请分析以下四句诗,说说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1)(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使用了“木”字,黄色的树叶给人以空阔感。(2)(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使用了“树”字,绿色的树叶给人以饱满感。(3)(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使用了“木叶”二字,微黄的树叶给人以疏朗感。(4)(4)

    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何翩翩。使用了“落叶”二字,绿色的树叶给人以繁润感。品读感悟一 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请找出几处所引用的材料,并体会一下引用的作用。所引诗文:所引诗文:作用:作用: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或增强说服力);调节文气,增添文章的感染力(或文化内涵)。品读感悟二1.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说木木叶叶”,若改为,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你以为如何?

    7、思考2 2.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从课文看,从课文看,“木木”与与“树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思考3 3.文 中 说 到 的文 中 说 到 的“树 叶树 叶”与与“木 叶木 叶”、“落 叶落 叶”与与“落落木木”“”“木叶木叶”与与“落木落木”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与“叶”都有繁茂、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以曹植美女

    8、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思考4 4.“.“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古诗中的“此景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此情”呢?呢?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

    9、、功名难就,或因身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人思考5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所谓“概念中的意义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得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得到的

    10、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诗歌的旨趣。思考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中国

    11、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真正的鉴赏家。”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的滋味

    12、。学而知之学而知之 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给我们分析了诗歌史上诗给我们分析了诗歌史上诗人们钟爱的人们钟爱的“木叶木叶”形象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欣赏方法不以为然。你对此有怎样的的欣赏方法不以为然。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呢认识呢?拓 展 思 考 一拓 展 思 考 一作者在文中“咬文嚼字”,这实际是鉴赏方法的一种,有它的长处。对于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应该重视“咬文嚼字”。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有条不紊地层层推

    13、进,如抽丝剥茧一般,带领读者寻幽探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正如文中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咬文嚼字”,就很有可能体会不到语言背后的丰富的意蕴。所以,“咬文嚼字”应是阅读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拓展拓展思考一思考一 运用诗歌的暗示性的知识,分析下面诗中运用诗歌的暗示性的知识,分析下面诗中“柳柳”这个意象的暗示性。这个意象的暗示性。拓 展 思 考 二拓 展 思 考 二 贺知章咏柳:贺知章咏柳: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碧玉”而出现,用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

    14、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曾巩咏柳:曾巩咏柳: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借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借“柳柳”这一意象,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这一意象,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拓展拓展思考二思考二总结总结全文总结:全文总结:作者由古代诗人们钟爱的作

    15、者由古代诗人们钟爱的“木叶木叶”入手,对入手,对“木叶木叶”“”“树叶树叶”等不同艺术等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进行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了极为细致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拓展VS:VS:比较比较“梅梅”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分析三种“梅梅”的的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不同形象,赋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王安石王安石梅花梅花墙角数枝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有暗香来。陆游陆游卜算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驿外断桥边,寂寞

    16、开无主。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香如故。毛泽东毛泽东卜算子卜算子风雨送春归,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在丛中笑。王安石王安石梅花梅花:表现表现了梅花了梅花“凌寒独自开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17、。陆游陆游卜算子卜算子咏咏梅梅:表达的是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寂寞开无主”的无奈、的无奈、“黄昏黄昏独自愁独自愁”的凄凉的凄凉心境,以及心境,以及“只只有香如故有香如故”的孤的孤傲和清高。傲和清高。毛泽东毛泽东卜算子卜算子:与与陆游的词题、调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说说“木叶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在文中道出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体味到“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完成课时作业P121练习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9《说“木叶”》ppt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85273.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