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57082
  • 上传时间:2022-09-02
  • 格式:PPT
  • 页数:61
  • 大小:53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学 学说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张二力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v 藏象学说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v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藏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 征象。脏腑的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形象征象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v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以脏腑

    2、为基础、阐述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分类脏腑分类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形态:实质性脏器。五脏五脏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六腑六腑功能似脏,形态似腑。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形态:空腔脏器。心肝心包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v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表里在体在窍其华五志心系统小肠脉舌面喜肝系统胆筋目爪怒脾系统胃肉口唇思肺系统大肠皮鼻毛忧肾系

    3、统膀胱骨耳、二阴发恐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v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脏腑脏腑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v(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v(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

    4、,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主血: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则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病理特点 心火旺,则心烦,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芒刺,脉数。若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心悸,胸闷,面色无华,舌淡,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血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可出现青紫,舌有瘀斑瘀点,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心胸闷痛等。v(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

    5、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即为心主神志功能之概括。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一直沿用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中关于“心”的概念,认为心既为血肉之心脏,又是思维器官,以心为脑的代称。如“心领神会”、“心神不宁”等等,这些有助于对心主神志的理解。v 2、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在脏为心在志为喜。”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之志。

    6、喜,是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良性反映,对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有益,所以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脉、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的气血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晄白、无华、晦滞;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v(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

    7、生理功能状态。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见舌质红绛;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v(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夜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玄府(汗孔)排出体表之液体,“阳加于阴谓之汗”。人体出汗有两种情况:A、是散热性出汗,

    8、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多,或动而生热,或身热用发汗药,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出而解,即属于此类出汗;B、是惊恐伤心可致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时,或受惊时出汗,“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汗为津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v(二)肺 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两肺。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束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v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9、(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A、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另一方面体现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B、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完成主气的作用。v(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

    10、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A、是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B、是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C、宣发卫气于皮肤腠理,调节腠理之开合。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肤皮毛、调节腠理开合的作用,并促进汗液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若肺气失宣,则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个方面:A、是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B、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

    11、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C、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v(3)通调水道:又称肺主行水。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由于肺位于上焦,所以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v(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治节,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A、是肺司呼吸,

    12、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B、是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协调通畅;C、是助心行血,肺朝百脉,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D、是调节水液代谢,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代谢。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是指悲忧这类情志活动与肺的功能相关。悲和忧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因而悲和忧同属肺志。二者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们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耗伤肺气。(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体表,依赖于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

    13、温养和润泽,是机体抵抗外邪第一屏障。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3)肺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功能,都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4)肺在液为涕: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三)脾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在脾与胃之间相互络属,故脾和胃相

    14、表里。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A、运化水谷。B、运化水液。A、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下达于小肠,再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进一步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整个过程依赖脾的运化功能,将水谷化生精微,并上输于肺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体,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运化水谷

    15、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食少、腹胀、便溏、消瘦等症,称之为“脾失健运”。B、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又称“运化水湿”。人体所摄入的水液:a、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成精微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b、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2)脾气主升: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脾运化功能的特点,即指脾气以升为顺,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

    16、,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举内脏:脾气的升清作用,可维持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人体内脏的下垂具有一定作用。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若脾气虚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金匮要略编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不统

    17、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一般来说,思对于机体正常生埋活动无不良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时,就会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气机郁结。使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调,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四肢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所以人体肌肉的健壮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若脾主运

    18、化功能失常,四肢、肌肉失养,则必致肌肉消瘦,四肢痿软,甚至痿废不用。(3)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食欲、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是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足有关。如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4)在液为涎:涎为口津,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液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四)肝 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

    19、,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属木。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在肝胆之间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是以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A、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是气体疏通、畅达、升发的重要基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有序。肝的疏泄功能失

    20、常(肝失疏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疏泄功能减退,疏泄不及,致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临床出现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等症状;二是肝的疏泄功能亢进,疏泄太过,升发太过,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临床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甚至气升太过,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甚则可致卒然昏厥,不知人事。B、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生理上脾胃的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脾升胃降协调平衡,促进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胆汁正常地分泌与排泄才

    21、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或疼痛,在下则为便秘;若肝气郁结,影响肝汁的分泌与排泄,导致胆汁郁滞,临床可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等症。C、条达情志:情志,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情志分属于五脏,是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开朗。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结,则心情易于抑郁;肝的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则心情易急躁、亢奋、发怒。这是肝主疏泄功

    22、能对情志影响的结果。反之,情志异常又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气机失调。持久的情志异常,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D、调节生殖功能: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生理上男子精液的贮藏和排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疏泄与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病理上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或无度。女子排卵、月经亦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节,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障碍,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女子以肝为先天”。(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贮藏血液

    23、:“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所以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于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防止出血:肝主藏血,有防止出血的功能。若肝不藏血,则易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2、肝的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它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护机体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若大怒或郁怒不解,则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素问

    24、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若突然大怒,或经常发怒,则又能伤肝。(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筋膜,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韧带,有连接和约束骨节肌肉、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在五脏中,肝与筋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身之筋膜”,主要是指全身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若肝血充盛,则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运动灵活有力。若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表现为筋力不健,动作迟缓。此外,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还可表现为肢体无力、动作失灵、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抽搐拘挛、屈伸不利等。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3)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目所

    25、以能视物,生理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的濡养。由于肝与目的关系密切,所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反映于目系及其视物功能,故说“肝开窍于目”。病理上:如肝血不足则两眼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若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若肝风内动,则两眼斜视、目精上吊等。(4)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A、生理上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功能。B、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时,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时,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即“腰者,肾之府”。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

    26、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藏,即闭藏,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闭藏精气,其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能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人出生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为“后天之精”。A、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

    27、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段经文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B、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若肾阴不足,滋养、濡润功能减退,则脏腑功能虚性亢

    28、奋。临床上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还可见精少、遗精、早泄等。若肾阳不足,则全身的新陈代谢降低,产热不足,临床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脉沉细无力等。此外还可见水肿,阳痿,不孕等表现。精气肾阳肾阴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滋润、濡养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2)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1、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肺、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等均依赖于肾的气化。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的气化作用直接相关,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病理情况下,

    29、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可出现尿少、尿闭、水肿或见小便清长、尿量明显增多等症状。(3)肾主纳气:纳,有受纳和摄取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才能保持呼吸均匀。肾主纳气,实际上就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肺所吸入之清气,必须输布全身并下达于肾,以发挥其生理效应。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则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称为“肾不纳气”。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2、肾的

    30、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恐惧、害怕的一种精神状态,与肾的关系密切,恐,对机体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则下焦胀满。(2)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是指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资生骨髓、脑髓和脊髓的作用。“肾生骨髓”是指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腔中,以滋养骨骼。“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若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依赖血养。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精足则血旺,血旺则毛发黑而润泽

    31、,故曰“其华在发”。(3)肾在窍为耳和二阴:耳是听觉器官。肾开窍于耳,是指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肾中精气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若肾中精气不足,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则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等症。老年人由于肾中精气虚衰,故多听力减退。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是指排泄功能及生殖功能与肾的气化作用及肾精的充盈有关。(4)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较稠厚的部分,能润泽口腔,古代医学家认为,唾为肾精所化。故古代导引家主张咽而不吐,以养肾精。方法是以舌抵上腭,则津唾满口,然后徐徐咽下。故多唾或久唾可耗伤肾精。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胆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呈囊形

    32、,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胃,又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相为表里。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2、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是指胃以通畅下降为顺。胃的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若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上蒸而出现口臭;若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三)小肠

    33、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具有彻底消化、化生精微之意。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如小肠泌别清浊异常,则水走大肠,可见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症。(四)大肠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的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

    34、肛门。大肠与肺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传导失常和粪便的改变。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可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肠实热,肠液干枯,可见便结;大肠虚寒,水谷杂下,可见腹痛、肠鸣、泄泻。(五)膀胱 膀胱是一个中空囊状器官,膀胱与肾通过经脉络属互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失常,可见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少、尿闭,或尿失禁、遗尿等症。(六)三焦 1、六腑之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通行元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

    35、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2、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说明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2、部位之三焦 (1)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故称“上焦如雾”。(2)中焦: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与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故称“中焦如沤”。(3)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属中焦,但应其生理功能与肾

    36、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列为下焦。其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有如沟渠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一样,故称“下焦如渎”。第三节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其能量来源于精、气、血、津液;同时,精、气、血、津液等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一、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二)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2、后天之

    37、精(三)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2、温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3、化血化气。二、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气的生成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2、温煦作用 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 作用。3、防御作用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又有祛除侵入人体内病邪的作用。4、固摄作用 是指对血、津液等

    38、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 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以及气对脏器位置的固 护作用。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 作用的过程,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具体表 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 转化。(四)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1、气的运动形式 (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形式,以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来说明气的运动规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2)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2、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 气逆气闭气脱气滞气陷

    39、(五)*气的分类及主要生理功能 卫气元气宗气营气激发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气道以司呼吸。化生血液。防御外邪。调控腠理。温养全身。营养全身。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经脾气的升清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贯注于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血。(三)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四)血的运行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排泄代谢产物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精与气、精与血的相互关系(二)气与血的关系 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三)气与津液的相互关系 (四)血与津液的相互关系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v1、何谓藏象?v2、五脏和六腑各有何共同的生理功能?v3、何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v4、试述心、肝、脾、肺、肾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v5、简述气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学-藏象学说-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5708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