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35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35张.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选修 单元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课件 35
- 资源描述:
-
1、北周北方南方蜀魏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东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时代特征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分裂割据时期。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战争频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民族大融合时期合时期。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
2、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古代的民族融合古代的民族融合1.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程;的过程;2.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汉化的过程;的过程;3.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政权封建化的的过程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
3、就是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的过程.历史概念1:民族融合历史概念2:少数民族封建化1.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2.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一、改革的重要前提 1.北魏的崛起:2.北魏的发展:A 背景:B 表现: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
4、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C 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使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为北方统一提供条件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拓跋焘)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为北方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民族团结和繁荣北魏何以能在众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一统北方?北魏何以能在众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一统北方?北方长期战乱,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5、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北魏军事力量强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骑兵强悍。北魏北魏接受了汉文化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加快了发展。二.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1.改革的依据: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2.改革人物(拓跋珪)和措施: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3.改革意义: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即封建化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政治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
6、治制度经济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文化文化上学习汉文化上学习汉文化三.改革的必要性 矛盾尖锐,统治面临危机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宗主督护制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影响: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的混乱(九品相通制)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强化内容:影响: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
7、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孝文帝祖父),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三.改革的必要性 矛盾尖锐,统治面临危机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百余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北魏统治“
8、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冯太后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了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人才培养)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2.孝文帝孝文帝即位: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主观条件)孝文
9、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自自上而下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上而下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的旨在维护统治维护统治的的封建化封建化运动。运动。小组探究: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相对恢复和发展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3.前期统治者(拓跋珪、拓跋焘)已在一定程度上汉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国家机构日益完备;4.冯太后积极推动北
10、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期进行了前期改革;5.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实行三长制推行租调制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改革前改革后吏治腐败,影响财政收入,激化阶级矛盾(1)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惩治贪污,吏治改善,缓
11、和阶级、民族矛盾(2)农民赋役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2.推行均田制 (1)含义: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兵役杂税 土地不得买卖。(2)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3)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4)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5)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北方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好转。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3.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改革前改革后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A.地方政权掌握在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