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由用户(yingzi)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记叙文 基础知识 阅读 训练
- 资源描述:
-
1、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班级 姓名 座号 一、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1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 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2.记叙文的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1)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以一事为线索的。有以一物为线索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有以某一问题为线索。等等。如何
2、找线索:第一,从结构层次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安排结构的线索;第二,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事物;第三,注意文章的标题。以背影为例,分析文章的线索时首先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文章写的是我四次见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是望父买橘子,刻画背影;第三次是父子分手,细别背影;第四次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所以这篇课文的线索就是父亲的背影。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1、抒情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A、直接抒情。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3、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议论 A、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B、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
4、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C、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3、说明 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4、描写A、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又称间接描写)B、白描和细节描写白描就是简单勾勒,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朴实的语言,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明的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从事物的细
5、微处和人物神态动作的微妙中再现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时的描写。C、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等的刻画。动作描写。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突出其精神思想,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就是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人物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心理描写。就是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考、梦境和幻觉等内心活动。神态描写。就是指对人物脸上神情的刻画。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生活、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
6、地点、条件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描写。还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三、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D、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
7、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E、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四、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法 【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2、倒叙法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3、插叙法 【作用】 丰富内容,深化主旨,曲折有致。4、补叙法【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
8、,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五、记叙文的表现方法: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对比;3、联想;4、想象;5、象征;6抑扬;7、照应;8、托物言志;9、借景抒情:10、正侧描写相结合;11、虚实结合;12、托物言志;13、直抒胸臆;14、融情于景;15、动静结合;16、用典;17、设置悬念;18、首尾呼应;19、开门见山;20、卒章显志;等等。六、四种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A、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象征: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
9、现力。C、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D、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E、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总之使用类似的词“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来表达。七、记叙文中修辞手法运用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
10、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1)明喻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2)暗喻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3)借喻 只出现喻体,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强调特征,增强气势)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平面为立体,激发读者联想。2.比拟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例:蜡炬成灰泪始干。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
11、的修辞方法。例: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生动具体)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感情更鲜明。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夸张)4.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12、。5.排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用于说理,论述透彻;用于抒情,明快流畅;用于叙述,层次清晰;用于描写,细腻深刻。)6.设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于标题,突出主题;强调观点,启发思考;描写心理,渲染气氛;加强语势,烘托感情。)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7.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
13、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作用: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印象更深刻,感情更强烈。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作用:便于吟诵,便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匀称,有建筑美。例: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9.反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表示讽刺嘲弄。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感情色彩和战斗性。例: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10.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