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数学模型(课堂PPT)课件(PPT 68页).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博弈论与数学模型(课堂PPT)课件(PPT 68页).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博弈论与数学模型课堂PPT课件PPT 68页 博弈论 数学模型 课堂 PPT 课件 68
- 资源描述:
-
1、博弈论与数学模型1.第1页,共68页。主要内容 上篇:数学理论n 博弈论概说n 矩阵博弈n Nash均衡和Nash定理 下篇:数学模型n Hotelling模型n Cournot和Bertrand模型n 稳定婚姻问题2.第2页,共68页。博弈与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利益存在冲突的决策主体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如何选择适当的策略实施以获得最大利益。n 研究对象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带有主动性的人的活动。n 最优不是绝对的,而是现有主客观条件下的理想结果。3.第3页,共68页。博弈论的发展简史 古代文献中的朴素博弈论思想n 田忌赛马(中国,春秋时代)n Talmud中的债务分摊原
2、则(以色列,公元6世n纪前)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von Neumann,Zermelo,Borel等数学家相继给出了若干博弈论结论。n 1944年,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著作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Behavior出版,这是博弈论正式形成的标志。nPrinceton Press,19444.第4页,共68页。博弈论的发展简史n1950-1953年,Nash先后发表四篇论文,提出了Nash均衡,讨价还价等一系列重要概念。n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领域开始大量应用博弈论,并逐渐在经济学界取得重要地位。n 1994年,三位
3、博弈论研究者Nash,Harsanyi,Selten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开始走入大众视野。5.第5页,共68页。博弈的要素n参与者(player):参与博弈的决策主体。n行动(actions):参与者可以采取的行动(策略)方案的全体;所有参与者采取各自的行动后形成的状态称为局势(outcome)。n收益(payoff):各个参与者在不同局势下获得的利益。n规则(rule):对参与者行动的先后顺序、参与者获知信息的多少等内容的具体规定。6.第6页,共68页。美苏冷战n参与者:美国,苏联n行动集 美国:强硬、妥协 苏联:强硬、妥协n局势 美国强硬、苏联强硬 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美国强硬、苏联妥
4、协 美国得益、苏联受损 美国妥协、苏联强硬 苏联得益、美国受损 美国妥协、苏联妥协 互不侵犯、和平共处7.第7页,共68页。美苏冷战n收益: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参与者的收益很n难精确量化,因此收益多表现为偏好或序关系。n美方偏好排序 苏方偏好排序n 负无穷 美国强硬苏联强硬 负无穷n 1 美国强硬苏联妥协 -1n -1 美国妥协苏联强硬 1n 0 美国妥协苏联妥协 08.第8页,共68页。美苏冷战n研究博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分析每个局势是否会出现、是否会稳定。n当参与者只有两个时,博弈可以用简洁的形式表示。9.第9页,共68页。美苏冷战n美国强硬、苏联妥协是稳定点n美国妥协、苏联强硬是稳定点1
5、0.第10页,共68页。美苏冷战n美国强硬、苏联强硬不会出现,美国妥协、苏联妥协不会出现n冷战时期,美苏在世界各地争夺霸权,曾多次出现紧张局势,但最后都以一方的妥协而告终,上述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11.第11页,共68页。非合作博弈的分类n根据参与者是否同时行动:静态博弈,动态博弈n根据参与者掌握信息的多少: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12.第12页,共68页。对策论v.s.博弈论13.第13页,共68页。数学v.s.经济学n博弈论和数学建模14.第14页,共68页。矩阵博弈n 参与者为两人:甲、乙n 每人的可行策略集为有限集:n 两人收益之和为零,博弈可用一矩阵、即甲的收益矩阵A来表示
6、,乙的收益矩阵为-A。n 15.第15页,共68页。极大极小原则16.第16页,共68页。鞍点17.第17页,共68页。矩阵博弈18.第18页,共68页。纯策略和混合策略n若参与者每次行动都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我们称之为纯策略(pure strategy)。n若参与者行动时可以以一定的概率分布选择若干个不同的策略,这样的策略称为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n 在混合策略意义下,参与者的收益实质上表现为期望。19.第19页,共68页。矩阵博弈的混合策略n甲、乙的混合策略集分别为n设甲、乙采用的混合策略分别为,n甲的期望收益为20.第20页,共68页。Von Neumann定理21.
7、第21页,共68页。线性规划22.第22页,共68页。历史回眸23.第23页,共68页。双矩阵博弈n零和的要求限制了矩阵博弈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阻碍了非合作博弈向多人推广。n对两人非零和有限博弈,双方收益需用两个矩阵表示,称为双矩阵博弈(bimatrix game)。n1960年,Lemke和Howson给出了求解双矩阵博弈解的算法,但该算法是指数时间的。24.第24页,共68页。John Forbes Nash25.第25页,共68页。Nash 均衡n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某个局势称为Nash 均衡(Nash equilibrium),若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单独偏离它。即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