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讲义电子版-(2)汇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农村社会学讲义电子版-(2)汇总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社会学 讲义 电子版 汇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农村社会学主讲:陈海平2010年9月第一讲 绪论n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n(一)国外社会学家代表性的观点:n1、吉勒特(G.M.Gillette):研究农村生活n2、沃格特(P.L.Vogt):研究农村文化n3、泰勒(C.C.Taylor):研究农村社会问题n4、霍桑(H.B.Hawthorn):研究农村社会化n5、西姆斯(N.l.Sims)、索罗金(P.Sorokin)、齐默尔曼(C.C.Zimmerman):比较农村与城市的异同n (二)国内社会学家代表性的观点:n1、童润之:“注重实际问题的阐明”,“不偏重理论推敲”乡村社会学纲要1937。n2、乔启明:“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经济、文化、
2、组织等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n3、杨开道:“研究农村社会生活的全体,去谋求农村社会的发达,农村人民全体的幸福”农村社会学n4、冯和法:“研究农民的相互关系的,农村社会关系的重点是经济关系”n5、陈翰生:“社会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中国大部分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三)我们的理解:n n1、从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来理解n 社会学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研究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的科学。n2、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第一,农村社会学应该研究农村社会的个人。第二,研究特定历史时期
3、和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第三,研究客体是“农村”。n3、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n4、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领域n(1)农民群体结构以及社会关系n(2)农村社区生活n(3)农村社会问题n(4)城乡关系n(5)农村现代化二、农村社会学简要历史n(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n1、20世纪初美国的“农村生活运动”(Country Life Movement)。n2、高尔宾(C.T.Galpin)1915年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The Social Anatomy of an Agricultural Community)一文,可以认为是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此后,1
4、937年成立了美国农村社会学会,出版农村社会学杂志,农村社会学研究不断发展。n3、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n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举行了第二届世界大会。n4、农村社会学在发展中国家也发展得也比较快。n5、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对农村社会学也比较重视。(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n 1、农村社会学早期发展n2、中国的农村社会调查:n(1)早期由外籍教师主持的调查n(2)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主持的调查n(3)社会学者在国统区的社会
5、调查n(4)学院派主持的农村社会调查3、30年代广为推广的乡村建设运动n乡村建设运动:n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n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n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研究院 第二讲 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农民 n一、农民的界定n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 罗吉斯和拉伯尔J 伯德格认为:“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思。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认为:“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辞海中说“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n农民: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
6、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n二、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n1、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中国农民n 二元社会结构,主要是指我国几亿农民长期以来受到的制度化、结构化的不公正待遇或者说是政策性歧视,而且被剥夺变换身份的自由。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应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计划生育制度等等。2、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n(1)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n(2)农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n(3)农民中产生
7、了迅速而明显的阶层分化。n(4)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n(5)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三、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n(一)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n1、学习生活、生产技能。生活技能,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首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知识。生产技能,主要指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学知识等。n2、学习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规范。一般来说,字农村社会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所以,农民的社会化过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n3、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二)农民社会化的因素n1、家庭因素n2、学校因素n3、同辈群体因素n4、大众传播
8、媒介因素三、农民的社会化的特征n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n1、农民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n2、农民社会化的内容以传统规范及农业生产技能为主。n3、农民的社会化在方式上多是情感型的,而城市居民则多是理性化的。n4、农民社会化的水平较低。第三讲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n一、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n1、婚姻行为的本质特征n 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婚姻通常是指男女按照社会风俗和法律的规定建立的关系。n2、择偶n 越是传统的婚姻,越接近安排婚姻,越是现代的婚姻,越是接近自由婚姻。二、农村家庭n一、农村家庭结构n1、家庭的分类:n 把家庭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n2、农村家庭功能n 传统农村
9、社会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性生活功能。n3、农村家庭关系n 家庭关系的形态有宏观的家庭关系,微观的家庭关系。三、农村家庭网络n1、农村家庭网络联结的前提n 农民有了自主的同外界进行交往、自由的选择交往合作对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家庭网络建立的前提条件。n2、农村家庭网络的联结n 以血缘、因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其中人们之间的相互的利益关系发挥重要作用。n3、农村家庭网络的特征n 以亲属关系为主干的网络系统,女系关系占重要地位。第四讲 农村社会组织n一、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n1、秦以前的农村组织n2、秦汉至隋唐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
10、结构n3、宋至清末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 n4、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 n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n6、两点启示:A、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B、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大致有官办的行政组织和民办的自治组织两大类。二、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n1、政治组织n2、村民自治组织n3、经济组织n4、事业组织n5、团体组织n6、宗族和宗教组织三、中国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及其演变趋势n一、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建立n1、农村基层社区的权利结构n2、明晰产权,完善经济组织的坚实基础。n二、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n1、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n2
11、、由行政指令、干预的农村被组织状态,逐步出现大量的自组织。n3、由正式组织向大量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格局转变。n4、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第五讲 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一、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n1、社会分层标准n社会分层,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因此,社会分层的关键,是分层的标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毛泽东的分层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分层标准。n2、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n财产制度变革n产业结构调整 n就业系统与择业行为的变化 n分配制度的变革。n3、市场经济中的农村社会分层标准:n政治资源: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n
12、经济资源: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占有能力;n文化资源:指社会认可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拥有状况。n这是目前农村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二、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n1、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n中国古代:士、农、工、商n封建农村社会分层:地主、雇农、佃农、自耕农。n2、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 n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构成了农村社会的基本分层结构。n3、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n 改革开放之前:两大阶级一个阶层。n改革开放之后:n我国的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过渡性特殊阶层
13、。n我国农村的阶层结构(陆学艺):nA、农村劳动者:约占60%,主要指从事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农村居民;nB、农民工阶层:约占20%左右,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者。nC、个体工商户:约占7%左右,指从事商业活动,雇工在8人以下者。nD、农村管理者:约占6%左右,指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nE、农村知识分子:约占1.5-2%,指农村中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的社会成员。nF、私营企业主:约占0.3%,指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雇工在8人以上者。nG、雇工阶层:约占0.5%,指从事加工和采矿等小作坊者。nH、乡镇企业管理者:约占0.4%,指在乡镇企业中承担一定职务者。n过渡性特殊阶层:
14、约占0.2%,包括失地农民、农村白领、食利阶层、大学生村官(农村驻村干部)三、农村社会流动 1、传统农民社会流动:n原因:传统农村社会流动不是市场化、现代化和城市的结果,而是为逃荒避难、躲避战乱。n特点:规模小、速度慢,身份和地位改变困难。n2、现代型农民社会流动n原因:n生产力原因n产业结构原因n政策制度原因n建国后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几个阶段:n第一阶段,1949年-1959年:职业变动大,区域流动频繁;n第二阶段,1959年-文化大革命:限制严格,流动困难;n第三阶段,1978年-市场经济建立:限制松动,结构性流动为主;n第四阶段,1990年-,代内与垂直流动为主,身份转化自由,流动自由。
15、四、农民工:工人阶级的新成员?nA、农民工的特点:n身份的特殊性:亦工亦农;n有较高的文化和科技知识;n是市场机制的开拓者;n有中介性和过渡性的特点nB、农民工存在主要问题:n劳动范围受到限制、工种低下;(约63%的从事高危行业)n法律地位处于不利:维权困难(农民工工作时间:每月工作30天/月占49.3%,26-30天/月占12.2%;8-10/每天占12.2%,10小时/天占33.2%,15小时以上占23.2%;农民工平均工资800元左右。)。n政治地位不正常:政治参与低(57.8%的党团员外出后失去身份;农民工求助渠道:朋友57.2%,熟人、同乡和家人47.9%,亲戚40.4%,政府17.
16、7%,政法部门10.4%。)n在每年工伤死亡事故中,农民工约占80%。n(资料来源:陆学艺.,社会学2003年第10期。)nC、原因:、原因:n历史原因:传统的社会排斥;n农村劳动力剩余;n现行的政策偏好;n不完全市场机制。nD、农民工工人化的对策:n经济上: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劳资关系;n思考: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合同意识?n政治上:组建农民工工会,拓宽权利诉求和表达渠道n文化上:加强职业与培训教育。n思考: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n社会政策上: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户籍制度。五、农村精英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n1、定义:n指农村中有威望、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n2、类型:n政治精英:威望高的干
17、部n经济精英:专业户与企业家n社会精英:家族长老(族长)n3、农村精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n积极方面:n是农民的崇拜对象;n是农民的模仿对象;n是农村经济的带头人;n是政治稳定的中坚;n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n消极方面(村霸):n垄断村中利益;弱化农村正式控制;欺压弱势群体;造成家族冲突等。第七讲 农村社会问题n一、社会问题n二、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n、传统性n、受城市社会问题影响n、地域性n、社会关注不够n、复杂性三、农村贫困问题n、中国农村贫困的基本概况n总的来说,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农村的贫困人口下降得较快。n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是指年收入在元以下的人口。n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万人
18、。n、农村贫困的原因n发展的基础条件欠缺。n观念的错误和落后造成了对发展的误导或制约。n发展体制与机制不健全。n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整合程度底。农村的发展需要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优化。n不同层次的发展极发展极没有形成。n居民的发展权力未能得到实现。n四、农村社会秩序问题n1、失范问题n迷信活动盛行:请神降仙、打卦算命、测字相面、阴阳风水;n宗族活动抬头:干预村务、干预家务、影响稳定;n婚姻家庭问题:买卖婚姻、童养媳、早婚早育、遗弃女婴;n社会风气问题:铺张攀比、大办红白喜事、两性生活混乱。、越轨问题n赌博问题:40%的乡镇存在赌博问题。n思考:我国地下六合彩猖獗的社会原因是什么?n卖淫问题:66
19、-80%的性从业者是农村妇女。n毒品问题:贩毒制毒,吸鸦片,抽大烟。n宗族政治问题:宗族械斗、滥用私刑。n、犯罪问题n犯罪动机集中:首先是侵财型犯罪,占80%;其次是畸形的私生活。n形式多样:爆炸投毒、走私贩私、非法偷渡;n团伙化:团伙犯罪占农民犯罪的40%以上;n手段智能化、暴力化:网络犯罪,高科技犯罪开始出现,手段越来越残忍;n主体多样化:流窜人员、闲散人员。n思考:近年我国农村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n五、农村人口问题n1、中国农村人口的特点:n基数大,增长快:超生现象严重;n素质低:中小学以下的占90%以上;n社会流动缓慢:垂直流动艰难;n同质性高: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关系纽
20、带等近似。n集中程度低:居民居住分散;n男性比例高:性别比例高达100:119:n2、中国农村问题形成的原因:n数量问题:传统思想影响、建国后生活水平提高、养育成本低;n质量问题:科技文化水平低、生活方式落后、身体素质差;n性别失衡问题:重男轻女思想、传统道德风俗习惯;n六、农村社会控制 n1、培养农村各种基层社会组织。n2、加强农村立法、执法工作与法制教育。n3、制定村规民约。第八讲 农村文化n一、农村文化的概述一、农村文化的概述n1、农村文化涵义、农村文化涵义n所谓农村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n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21、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n n2、中国农村文化的环境与条件中国农村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n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n任何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实现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出现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深厚物质基础.n地理特点:n环境相对封闭;n地势西高东低;n季风气候显著。n地理环境对农村文化的影响:n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东南、中原以农耕为主,而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生产景观。n二是文化的封闭性大于开放性:一直缺乏对外开放、向外进取的条件和动力。n时日
22、积久,便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并由此培养了中国农村对乡土的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n思考: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文化原因?n中国农村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国农村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n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尊祖敬宗的前提下,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家长制。n官僚政治体制: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结构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存在着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且不断得到强化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学而优则仕”对中国农村文化影响根深蒂固。n思考:公务员热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n3、中国农村文化的类型与
23、特点中国农村文化的类型与特点n类型:类型:n一是按地理环境区分为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海洋型;n二是按生产方式区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n三是按哲学思想区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n中国农村文化特点:n崇尚统一,追求稳定: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和永志不移的政治价值取向。n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邦国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父子、长幼、上下、尊卑的人伦关系中,维护人伦关系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重伦理、轻自然的特点非常显著。n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和谐之美在传统思想中被看作是一种最高境界,中国人一贯追求群体和谐、社
24、会和谐、天人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n兼容并包,丰富多彩:历来把“厚德载物”作为一种美德。“有容乃大”,只有包容、兼容,吸纳不同的意见,汇集不同的声音,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n4、中国农村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国农村文化的价值取向n儒家:儒家:首先,以“仁”为核心。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具体说就是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
25、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次,以“义”为准绳。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义”,基本的准绳就是“齐之以礼”,也就是要与既成的社会名分及传统的社会观念相吻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n道家:道家的价值取向首先是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人生的真谛,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宇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