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49377
  • 上传时间:2022-09-01
  • 格式:PPT
  • 页数:173
  • 大小:69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农业 经济学 多媒体 课件
    资源描述:

    1、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 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一章第一章 第三节 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第二章 第一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构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章第二章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二章第二章 第四节 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一节 旧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第三章第三章 第二节 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理论农

    2、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 农业生产力的要素第四章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生产力系统第四章第四章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的增长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五章第五章 第一节 农业商品化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二节 市场农业和市场调节第五章第五章 第三节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供给第五章第五章 第四节 农产品流通与价格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六章第六章 第一节 集约经营是农业增长的基本方式第六章第六章 第二节 农业中的土地第六章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中的劳动力第六章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中的资本第六章第六章

    3、 第五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七章第七章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一般原理第七章第七章 第二节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七章第七章 第三节 主要农业产业部门的发展第七章第七章 第四节 粮食问题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八章第八章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第八章第八章 第二节 农业科技进步的途径与内容第八章第八章 第三节 农业技术进步途径的选择第八章第八章 第四节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机制第八章第八章 第五节 农业科技进步的条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九章第九章 第一节 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客观必然性第九章第九章 第二节 农

    4、业中的规模经营第九章第九章 第三节 农业企业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第九章第九章 第四节 农业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第九章第九章 第五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十章第十章 第一节 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十章第十章 第二节 农业中的经营制度第十章第十章 第三节 农业中的分配关系 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一节 农业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二节 农业的家庭经营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三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四节 农业中多种企业组织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第五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

    5、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第三节 农业宏观调控手段 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第一节 农民的非农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第二节 乡镇企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第三节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第四节 农民的收入与消费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第五节 “三农”问题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补充内容)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第二节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6、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第三节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关系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第一节 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第二节 农业的国际化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第三节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第四节 农业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返回首页第一章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对象农业经济学的对象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 一、什么是农业一、什么是农业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即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狭义农业概念,专指动植物生产的

    7、产中部门即动植物生产部门;广义农业概念,则包括动植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二、农业的地位二、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的基础产业和前提条件。农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而且是人类社会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三、农业的特点三、农业的特点 1、农业生产中,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交织在一起。2、土地是农业中特殊的生产资料。3、农产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4、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

    8、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及两者相互间的运动规律。二、农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二、农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的地位 农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既是部门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又是农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各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三、研究农业经济学的任务 农业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科学揭示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揭示运用这些规律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的对策与途径。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学的具体任务有:1、科学地阐明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客观规律。2、科学地探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服务。

    9、3、科学地总结各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和教训。4、继续纠正农业经济方面的“左”和“右”错误论点。5、不断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研究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一、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二、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二、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2、运用典型调查研究方法和统计研究方法;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4、运用数量分析法;5、学习和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研究、解决农业经

    10、济问题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第二章第二章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构 一、生产方式的一般概述一、生产方式的一般概述 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方式,即人们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农业生产方式是指在农业中谋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方式。它由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组成。1、当农业是该社会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时,社会生产方式就是由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2、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农业中尤为突出。3、农业生产方

    11、式还受农业特点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运动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方式运动基本规律决定了农业的演变一、生产方式运动基本规律决定了农业的演变 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完全适用于农业,决定农业经济的演变。二、分析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两条线索二、分析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从农业本身观察,一定的农业生产力决定一定的农业生产关系。另一条是从整个社会来观察。当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相一致时,这里就不会发生冲突;当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不一致时,

    12、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分别影响、变革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历史阶段 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量变与质变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农业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使农业生产力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即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二、原始农业二、原始农业 大约在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前,产生了原始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石制工具,采用刀耕火种、撂荒制等极为粗放的耕作方式,劳动者以部落内部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三、古代农业(传统农业)三、古代农业(

    13、传统农业)我国通常把古代农业称之为传统农业,但也特指从秦汉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其基本特征是:1、在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方面,制造了金属的、木质的农具等,人工操作、蓄力的利用和兴修农田水利等是一个重大进步。2、在生产技术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古代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和畜牧业饲养技术。3、在生产力结合方式方面,分工协作不发达,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的自然经济。总之,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人畜力耕作的、经验技术的、自然经济的农业。四、近代农业四、近代农业 近代农业大体上是指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其基本特征有:1、在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方面,近代农

    14、业机具取代旧式农具,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2、在生产技术方面,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成长起来,使农业技术发生变革。3、在农业生产力结合方面,分工协作通过商品性农业走向社会化,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专业化发展起来。近代农业特征可概括为:半机械化的,从经验技术走向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初步社会化的农业。五、现代农业五、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20世纪以来尤其二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状况。其基本特征是:1、在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方面,采用了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农业机械化、电力、现代水利工程等广泛应用。2、在生产技术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经验农业已演变为科学化农业。3、在农业生产力结合方面,

    15、农业市场化、商品化提高,农业企业规模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密切而广泛。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农业。第四节第四节 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农业生产关系的更迭一、农业生产关系的更迭 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依次为:原始公社农业生产关系,奴隶制农业生产关系、封建制农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二、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关系二、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在大约170万年前到三四千年前。其基本特征是: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和对产品的平均分配。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关系经历了自

    16、身的发展阶段:原始群氏族公社农村村社 三、奴隶制农业生产关系三、奴隶制农业生产关系 奴隶制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在大约三四千年前到2000多年前。其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还占有奴隶本身。四、封建制农业生产关系四、封建制农业生产关系 封建制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对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第二,农民耕种地主土地并向地主交纳繁重的地租;第三,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超经济的压迫和剥削,农民没有政治权利和完全的人身自由。封建制农业生产关系的典型形式有两种:1、领主制经济。2、地主制经济。五、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五、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的资本主义化

    17、。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典型形式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其特征是:农业资本家获得利润,农业工人获得工资,地主获得地租。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结构存在多种复杂形式:(1)资本主义雇工经营的大农场;(2)家庭农业;(3)资本主义大农场;(4)农场主合作社。总之,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在性质上都是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六、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六、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 第一节第一节 旧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旧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 一、封建农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一、封建农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18、农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农业中占据统治地位,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农民无地少地,租种一小块土地要向地主交纳繁重地租和向封建政权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农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雇佣农业工人和经营地主,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农业由封建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农业经济。二、半封建半殖民农业的基本特征二、半封建半殖民农业的基本特征 1、封建制的土地关系仍在农业中占统治地位;2、零细化的小农是农业主要经营形式;3、帝国主义入侵后农业的半殖民地化;4、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的统治和剥削;5、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停滞,甚至倒退;6、农

    19、民的贫困与反抗。第二节第二节 新中国农业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生产方式的演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可分为4个历史时期,即土地改革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一、土地改革时期(一、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1949-1952年年)195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有:(1)没收地主的土地等;(2)将没收来的土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农民;(

    20、3)保护中农的土地和其他财产;(4)保存富农经济;(5)保护小土地出租者;(6)保护农村工商业。二、农业合作化时期(二、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71953-1957年)年)从1953年起,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的基本途径是“一化三改”。其中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合作化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政策和措施有:1、制定和实行了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合作化方针。农业生产合作化发展分三步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2、在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流通性质的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3、重视自愿互利原则和国家支

    21、援与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4、以搞好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为中心任务。5、在“一化三改”过程中,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三、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三、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年)从1958-1978年是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20年,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1、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我国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2、调整农村人民公社时期。党中央1958年末就重申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必须继续实行商品生产和按劳分配。1959年正式肯定了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3、“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

    22、的发展进程也被打断,农业生产出现了10年的徘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4、粉碎“四人帮”初期。农业和工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左”的思想还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四、改革开放时期(四、改革开放时期(19791979年以来)年以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为改革的突破口,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三节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理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基本理论的依据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基本理

    23、论的依据 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4、关于党的基本路线。5、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点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生产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方面。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3、农业和农村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24、基本经济制度。4、大力发展农业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实现农业市场化。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6、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7、实施科教兴农。8、农业必须对外开放。9、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民非农化。10、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必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12、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保证。第四章第四章 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生产力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生产力的要素农业生产力的要素 一、农业生产力要素的组成一、农业生产力要素的组成 农业生产力要素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各个时期共同存在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

    25、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第二大类是组合性要素,即将实物性要素组合成一定方式的要素。第三大类是渗透性要素,即渗透到实物性要素和和组合性要素中发挥作用的要素。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 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农业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或科技知识)及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力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劳动者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第一,农业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者智能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从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也是农业

    26、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还包括土地、厂房、仓库、道路、水利设施等。农业劳动对象。是指人类农业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农业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现存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三、农业生产力组合性要素三、农业生产力组合性要素 农业生产力的组合性要素是指将各种实物性要素组合成一定方式的要素,包括分工与协作、管理与信息等要素。四、农业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四、农业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 农业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是指渗透到生产力实物性和组合性要素之中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等要素。第二节

    27、第二节 农业生产力系统农业生产力系统 一、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概念一、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产力系统是由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农业生产力系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二、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合方式二、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合方式 农业生产力系统有四种组合方式,即质态组合方式、量态组合方式、空间组合方式和时间组合方式。质态组合方式。指农业生产力诸要素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须在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的各种状态。通常称为生产力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技术结构是指农业各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联系。

    28、量态组合方式。指农业生产力诸要素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配比和表现为一定的规模。量态组合方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在形成农业生产力时要有一定数量比例关系。另一种是在某一经济实体内要形成有效生产力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即企业规模。空间组合方式。指农业生产力诸要素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然分布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形成一定的联系状态。这种空间组合方式也称为农业生产力布局。时间组合方式。指农业生产力诸要素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须在时间上按顺序进入运行过程并相互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三、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三、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 农业生产力系统是一个与外界密

    29、切联系的开放系统。所谓开放是指农业生产力系统本身同其外部条件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农业生产力系统与自然界、社会经济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称为农业生产力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水圈,共同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自然环境,它们对农业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第一,提供了对象型的自然资源。第二,提供了条件型的自然资源。2、经济环境。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农业生产力系统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第二,农业生产力系统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运行的。3、社会环境。农业生产力

    30、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并受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农业生产力的增长 一、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意义一、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意义 农业生产力增长是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增加。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意义:第一,意味着农业提供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增长;第二,农业生产力增长是国家经济规律和经济实力增长的基础。第三,农业生产力增长是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源泉。农业生产力增长包括增长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二、农业生产力的增长规模二、农业生产力的增长规模 农业生产力的增长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力增长的绝对值,它反映农业生产力的水平。通常用来衡量的指标有:1、农产品实物总量

    31、2、农业总产值3、农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4、投入产出率三、农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三、农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 农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是指增长的相对值,它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变动的状况。国际上,通常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农业生产指数,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增长速度。在我国,通常用农业总产值指数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增长速度。但由于农业总产值有重复计算中间消耗,采用农业增加值指标反映更科学一些。四、农业生产力增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四、农业生产力增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第一,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口因素对农业生产力增长的要求;第三,农业生产力增长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第四,处理好

    32、农业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第五,农业生产力增长与农民收入提高相协调。第四节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一、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20世纪是世界各国先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强国,使包括全国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我国必须按照农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伟大转变,这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二、农业现代化要从国情出发 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3、,必须依据和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重视与农业密切关联的基本国情:1、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9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2、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3、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落后;4、我国现代科学技术虽然落后,但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5、我国地区差异大,经济条件发展不平衡。三、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步骤三、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步骤(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建设起一个发达的农业。2、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3、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我国农业现代化步骤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是准备阶段

    34、。第二阶段,1990-2000年是起步阶段。第三阶段,2000-2050年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1、要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发展战略;2、要加快农业和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战略转变;3、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4、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5、要大力推进农业的技术改革;6、加速农业生产的社会化;7、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化;8、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9、搞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控制人口增长;10、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11、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12、要稳

    35、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农业的市场化农业的市场化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商品化农业商品化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产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生产的产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二、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二、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几千年来,农业长期处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状态。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农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向商品经济转化,商品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的主体,农业成为商品性农业。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

    36、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农业的商品化使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农业经济中发挥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作用;其次,农业商品经济促进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再次,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将逐步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和增加商品量,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最后,农业商品化也会促进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三、我国农业的商品化三、我国农业的商品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才迫使中国农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中国农业商品经济有了缓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仍然很低,农民自给性生产还占统治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世

    37、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已提高到60%以上,农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体地位。要加速我国农业商品化的进程,除了要转变观念和完善政策以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理顺农村产权关系,保护经济主体的正当权益。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专业分工。3、实施科教兴农,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进步。4、促进市场发育,健全市场体系。第二节第二节 市场农业和市场调节市场农业和市场调节 一、市场农业一、市场农业 市场农业是指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农业,是由市场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的农业。在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我国商品性农业发展到了市场农业的阶段。三、我国市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三、我国市场农业的形

    38、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即市场农业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即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由市场形成价格,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此外,还需在以下方面推进其发展:1、进一步促进农业中商品量与商品率的提高;2、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市场化;3、加快建设农产品的市场体系;4、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5、农业市场化还要求提高农民的外购率。第三节第三节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供给 一、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一、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中间需求的

    39、变化。(3)商品农产品本身的价格。农产品的需求法则即需求规律:商品农产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但也有如“吉芬商品”等例外情况。(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5)消费者的偏好。(6)文化习俗。(7)人口数量和结构。农产品的需求弹性1、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2、农产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3、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4、农产品需求人口弹性 二、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二、农产品的市场供给 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的因素凡是影响农产品生产的因素都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如农产品价格、自然资源条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状况、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其中影响农产品供给最直接最

    40、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本身的价格。农产品的供给法则:农产品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度,或者说是某种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之间的比值。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特点:(1)占用土地面积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反之供给弹性大。(2)同一种农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大,在落后地区供给弹性小。(3)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弹性大,价格下降时供给弹性小。(4)农产品的临时供给弹性小于短期供给弹性,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5)畜牧业和林业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三、农产品供求平衡三、农产品供求平衡 农产品供求平衡即

    41、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农产品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其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的状态。农产品供求平衡,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平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这种理论包括三种模型:(1)收敛型蛛网。形成收敛型蛛网的原因是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2)发散型蛛网。形成发散型蛛网的原因是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3)环型蛛网。也叫封闭型蛛网,形成环型蛛网的原因是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我国农产品供求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90年代末,农产品已由长期短

    42、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价格相对稳定。第四节第四节 农产品流通与价格农产品流通与价格 一、农产品流通一、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的意义第一,它是保证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加速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二,它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三,它对于保障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农产品流通的特点第一,农产品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较长。第二,农产品需求具有普遍性,使流通具有合理的流向。第三,农产品流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经营农产品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第四,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流通渠道(1)农产品集贸市场(2)农产品专业市场(3)农产

    43、品批发市场(4)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1)农产品采购策略A、扩大性采购策略。B、控制性采购策略。C、稳定性采购策略。(2)农产品销售策略A、横向发展策略。纵向发展策略。二、农产品价格二、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应当以经营劣等地的生产单位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作为生产该种农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决定其价值并作为其价格形成的基础。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农产品价值是形成价格的基础,其他影响的因素还有:(1)市场供求状况(2)货币的价值(3)农产品成本与农业劳动生产率(4)国家经济政策 农产品差价(1)农产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地区、季节

    44、、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2)农产品差价的主要形式有: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农产品比价(1)农产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各种不同农产品的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2)农产品比价以各种农产品自身的价值为基础,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调整,并以粮价为中心保持适当价格比例。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1)“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其表现形式是工农产品比价,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2)我国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剪刀差”过大;第二,国家为了

    45、发展工业,通过“剪刀差”积累部分建设资金;第三,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产品的劳动耗费相对较高。(3)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1)农产品价格是整个市场物价的基础,实现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对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实现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第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第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第三,工农产品的比价关系。第四,农产品价格合理化与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第六章第六章 农业集约经营农业集约经营第一节第一节 集约经营是农业集约经营是农业增长的基本方式增长

    46、的基本方式 一、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及类型一、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及类型 农业集约经营,是指通过采用先进农业的技术措施和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或农业增长方式。农业集约经营分为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两种基本类型:(1)劳动集约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投资总额中,活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2)资金集约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的投资总额中,物化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和新技术的密集使用。它也叫技术密集型农业。二、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集约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47、因为土地利用得当可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创造了条件。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世界各国的农业都经历一个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过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已经成为各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中的土地农业中的土地 一、土地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土地,是指包括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土地的作用: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生产都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生产资料。二、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二、土地资源

    48、的经济特征 1、土地具有面积上的一定性。2、土地事业得当,土壤肥力或生产能力可以不断提高。3、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三、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状况三、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状况 我国农业用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农用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2)耕地后备资源贫乏。(3)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相当部分土地退化严重。(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我国耕地利用的成就与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土地利用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二,土地质量下

    49、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第三,山林和草原乱垦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扩大与节约农业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措施有: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利用草原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合理利用水面,发展水产业;治理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石漠化,改进生产和生存条件。同时,要注意节约用地,依法保护耕地。地集约化经营。(1)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主要是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集约经营即现代集约农业转化,使我国从一个农业单产较低的国家转变为单产较高的国家。但

    50、是,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现有中低产田约占2/3,集约化经营潜力巨大。(2)我国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途径: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第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部门的比重;第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最主要最准确的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分析农业集约化经济效果的指标,就是把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指标和实现集约化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对比。五、追加投资适合度和土地报酬规律五、追加投资适合度和土地报酬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农业经济学多媒体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4937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