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公路工程地质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地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邹艳琴 主编公路工程地质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第四章 地貌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退 出第五章 土的工程性质公路工程地质 第七章 岩体边坡稳定分析第八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分析及处理措施 第九章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第十章 特殊土第十一章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第六章 土的工程分类与野外鉴别绪 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一、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关系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目前人类的工程活动和各种建筑物都在地球表层,因此,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对地球内部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人类进入太空,地质学研究的领域会逐渐扩大到其他天体,甚至整个宇宙
2、。绪 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二、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一)研究任务(二)研究内容。绪 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三、工程地质学发展简介 人类社会的工程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中国的长城、四川的都江堰、埃及金字塔等都是人类早期的工程活动。绪 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四、公路工程地质课程的要求 公路工程地质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路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分析和处理公路工程中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其他专业课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绪 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一、地球概述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运动着的椭球状体,是太阳系
3、的一颗行星,地球一边绕太阳公转,一边绕轴自传。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俗称月亮。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 km,直径3 476 km。迄今为止,月球是人类足迹到达过的唯一星球,它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地球表面的海水涨落很有规律,一般每天两次,即白天一次,晚上一次。把白天海水的涨落称潮,晚上海水的涨落称汐。这一潮一汐,间隔的时间总是不变的,需要24 h 50 min。一天是24 h,所以潮汐的作息时间,每天要推迟50 min。潮汐是怎样形成的呢?潮。地球的外部被气体包围,称为大气圈。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二、漂移的大陆(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 学
4、说(三)板块构造学说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三、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外部圈层(二)内部圈层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四、地质作用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坚硬外壳,自形成以来其表面形态、结构和物质成分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种由自然动力促使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有的来自地球内部,有的来自地球以外,据此可以把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有的岩石由比较单一的化合物组成
5、,如石灰岩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有的岩石由多种化合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成分为二氧化硅)、长石(钾、钠、钙等的铝硅酸盐)、云母、角闪石(钙、镁、铁等的铝硅酸盐)等组成。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 一、矿物的概念关于矿物的命名和分类,古籍中皆有记载。山海经载岩矿名称73种;以金、石、玉、垩四类为众,暗示矿物的原始分类;文石、白垩、碧玉、慈石等名称沿用至今;描述了某些金属矿物的共生现象及矿物的物理性质;其中以“石涅”(有人考证为石油或煤、石墨)引人注目。管子地数中写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者,其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银金;
6、此山之见荣者也。”已经进行岩矿分布规律的探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 二、矿物的一般知识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目前自然界已被发现的矿物约3 300多种(种及亚种),其中常见的30余种,即组成常见岩石的“造岩矿物”。它们占地壳重量约99。其余矿物虽然种类很多,但数量很少,总共只占地壳重量1左右。造岩矿物主要以硅酸盐为主。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三、自然界的矿物分类自然界的矿物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型:1原生矿物原生矿物也称内生矿物,在成岩或成矿的时期内,由岩浆熔融体中经冷凝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矿物。例如,花岗岩中的长石、石英、角闪石
7、等,辉长岩中的辉石,橄榄岩中的橄榄石等,都是常见的原生矿物;在后期热液成矿过程中的形成的黄铁矿、方铅矿等,也是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也称外生矿物,是原生矿物遭受化学风化而形成的新矿物,如正长石经水解后形成的高岭石,高岭石再经水解后形成铝土矿。3变质矿物变质矿物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硅灰石、石榴子石、蛇纹石、滑石等。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 四、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它的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学习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是为了鉴定矿物。矿物的鉴定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方法是用肉眼观察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和试剂,这是野外观察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
8、把岩石切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专业鉴定。前一种方法鉴定简单,对常见矿物分类和野外命名很有帮助,但对部分矿物鉴定准确性差,必须借助偏光显微镜进行准确鉴定,本书只要求进行简单的鉴定。(一)矿物的形状(二)矿物的光学性质 1颜色 3光泽 4透明度 (三)矿物的力学性质 1硬度 2解理与断口(四)其他性质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 图1-1 常见晶体形态的矿物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 图1-2 方解石的三组解理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矿物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五、常见的造岩矿物 目前已知的矿物近3 300种。矿物学中目前是以化学
9、成分和结晶结构为依据的“晶体化学分类”,即先以化学成分为基础划分出大类和类;再按结晶结构的形式,把同类中具有相同结晶结构的矿物归为一个族;最后按具有一定结晶结构和一定化学成分的独立单位划分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岩石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一、岩浆岩(一)岩浆岩的成因 1岩基和岩株 2岩盘、岩床、岩脉等 3喷出岩的产状与火山喷发方式和喷出物的性质的关系(二)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2岩浆岩的结构 3岩浆岩的构造(三)常见的岩浆岩类型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岩石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图1-3 岩浆岩体的产状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岩石 第一章 岩石及其
10、工程性质二、沉积岩(一)沉积岩概述(二)沉积岩的物质组成 沉积岩是一种次生岩石,其物质成分除了岩浆岩等原来的岩石、矿物的碎屑外,还有一些外生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如粘土和一些胶体矿物、易容盐类、来自生物遗体的硬体(骨骼、甲壳等)和有机质等。这些都是沉积岩所特有的。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岩石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三)沉积岩的结构、构造二、沉积岩(四)常见沉积岩类型 由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目前对沉积岩的分类方法尚不统一。但是通常主要是依据岩石的成因、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见表1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工程分级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一、岩石的物理
11、性质 岩石的物理性质是由岩石结构中矿物颗粒的排列形式及颗粒间孔隙的连通情况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孔隙中有水或气,或者二者皆有,岩石的物理性质决定于岩石的固相、液相和气相三者的比例关系。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工程分级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二、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和水相互作用时所表现的性质,包括吸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等。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工程分级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三、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的力学性质指岩石在各种静力、动力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主要包括变形和强度。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首先是变形,当外力继续增加,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时
12、,便开始破坏。变形与破坏是岩石受力后发生变化的两个阶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工程分级 第一章 岩石及其工程性质四、岩石的工程分级1岩石按强度分类 2国内隧道围岩分级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质年代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质年代的确定 二、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质年代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质年代的确定 二、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质年代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质年代的确定 二、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岩层产状 图2-4 岩层产状要素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13、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水平构造、倾斜构造与直立构造 图2-5 水平岩层与地形 第二节 地质构造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水平构造、倾斜构造与直立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6 不同成因的倾斜岩层(据地质矿产基础长春地质学院编)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7 褶曲要素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8 背斜与向斜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9 褶曲按轴面产状分类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
14、-10 褶曲按枢纽产状分类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1 褶曲按平面上的形态分类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2 褶皱在剖面上的形态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褶皱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3 褶皱构造立体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4 节理几何形态分类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5 断层要素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
15、2-16 断层类型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7 阶梯状断层、地垒和地堑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8 叠瓦状构造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19 断层现象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质构造 图2-20 断层三角面形成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与路基工程的关系图2-21 地质构造与路基工程之间的关系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
16、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与路基工程的关系图2-22 路堑边坡不稳定情况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桥基工程的关系 图2-23 桥基不稳定图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桥基工程的关系 图2 24 断层对桥基影响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地质构造与隧道工程的关系 图2-25 岩层产状与隧道工程关系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地质构造与隧道工程的关系 图2-26
17、褶曲与隧道工程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地质构造与隧道工程的关系 图2-27 断层与隧道工程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地质构造与隧道工程的关系 图2-28 隧道内涌水情况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三、地质构造与隧道工程的关系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图2-29 断层引起的围岩压力变化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一、地震概述 地震是指某处地壳的快速振动的现象,它是一种地球内部应力突然释放的表现形式,其发生受一定的地质构造控制,往往集中在活动构造带处。
18、引起地壳快速振动的作用称为地震作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震的类型(一)构造地震(二)火山地震(三)陷落地震(四)人工地震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震源与地震波 图2-30 常用地震术语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震源与地震波 图2-31 面波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四、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一)地震震级(二)地震烈度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五、地震分布(一)全球的地震分布情况(二)我国的地震分布情况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
19、章 地质构造 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 地质图的种类很多。主要用来表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的地质图,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为地质图。还有许多用来表示某一项地质条件,或者服务于某项国民经济的专门性地质图,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一幅完整的地质图不仅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还有图名、图例、比例尺和责任栏。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地质图上反映的地质条件,一般包括地层、岩性、接触关系、各种地质构造等。这些条件通过采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方法,在地质图上表现出来。图2-32 水平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20、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图2-33 倾斜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图2-34 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图2-35 断层平行岩层走向造成岩层重复(左)和缺失(右)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图2-36 断层垂直岩层走向造成岩层的中断和前后错动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二、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图2-
21、37 断层造成褶曲核部地层宽窄变化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五节 阅读地质图 第二章 地质构造 三、阅读地质图(1)先看图名和比例尺 通过图名了解图幅所在位置,比例尺的大小反映了图的精度。如比例尺为1 10 000,表示图上1 cm,实际距离为100 m。(2)阅读图例 通过图例,了解图中出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情况,要特别注意地层之间是否存在地层缺失的现象。(3)正式读图时先分析图内地形,通过地形等高线与河流水系的分布特点,了解图内山川形势和地形高低、起伏情况。(4)对照图例,阅读图中地质内容,分析地质特征。一般顺序是:先分析地层、岩性情况及接触关系,然后分析褶皱,最后分析断层。返回目录
22、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 地表流水指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根据水流流动的特点,地面流水可分为坡流、洪流和河流三种类型。降落在斜坡上的雨水或冰雪融水,呈片状或网状沿坡面漫流,这样的地表水流称为坡流,又称片流;沿沟谷作快速流动的暂时性地表水流称为洪流,俗称山洪;片流和洪流仅出现在雨后或冰雪融化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因此它们都是暂时性水流。河流是沿着槽形洼地经常性或周期性流动的地表水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一、坡流的地质作用及坡积物 坡流沿斜坡自高处向低处缓慢流动,不断地使坡面上的细小岩石碎屑和粘土物质向下移动,最后,在坡脚或
23、山坡低凹处沉积下来形成坡积层。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图3-1 坡面侵蚀与坡积层图示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二、洪流的地质作用及洪积物 图3-2 洪积扇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三、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物 河流是沿河谷流动的季节性或常年流动的水流,河流所流经的槽状地形称为河谷,河谷由谷底、谷坡、坡缘及坡麓等要素构成,图3-3 河谷要素示意图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三、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物图3-4 螺旋状横向环流形成示意图 返
24、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三、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物图3-5 河流横向环流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三、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物图3-6 河曲的发展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三、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物图3-7 河流阶地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三、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冲积物 图3-8 河流阶地类型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一节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图3-9 构造谷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第二节 地下水地质作用 第三章 水文地质作用一、概
25、述 地下水分布极其广泛,它与人类生活和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地下水常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矿企业用水提供良好的水源。但地下水也往往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困难和危害,它与岩土体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如滑坡、岩溶、潜蚀、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铁路路基沉陷常和地下水活动有着直接联系;公路工程中地下水位较高时,常会因土的毛细作用而改变路基的干湿类型,引起各种路基病害;基坑及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的涌水现象;地基工程中,深基坑的开挖基坑降水问题,并因基坑降水引起地下水渗流问题造成基坑边坡移动和基坑周围地面沉陷;土壤盐渍化问题;超量开采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