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改变策略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改变策略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行为 问题 改变 策略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儿童行为问题与行为改变策略邓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自我介绍 邓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199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1997)、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2003)。1991年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历任助教(1991-1995)、讲师(1996-2001)、副教授(2001-2002)、教授(2003)之职。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1997-1998年度访问学者;乔治亚南方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2006-2007年度富布赖特(Fulbr
2、ight)访问研究学者。澳大利亚纽卡斯尔2009-2010年访问学者人生而平等,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人生而平等,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之中。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活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活好或坏的评判!好或坏的评判!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4、呢?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一、前言:儿童行为与行为问题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皆有其功能!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同样的遗传素质,可以发展出迥异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格和行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无论正常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消除.华生行为的界定 从本能的反应到复杂的获得性技能。有哪些本能反应?有哪些获得性技能?华生与斯金纳:行为是可以观测到的外显的反应或活动。内隐
5、的心理结构、意识过程、以及记忆等都不是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所以行为不同于意识。意识是内隐的,而行为是裸露的,可观察的。S-R。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行为不过是有机体对外界的反应而已。刺激-反应尝试-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尝试与错误中学习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 让错误和失败成为教育的资源而非阻碍新行为论者 Hull以及Tolman:除可观察到的行为外,内隐的意识过程也包含在内。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个体的反应、动作、活动、或行动都看成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行为只是有机体发生内部变化的一种外化表现而已。认知论者 行为是心理表征的过程,对外显而且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重视注
6、意、概念、信息处理、记忆、问题解决、语言获得等负责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承认S-R的链接,另一方面,重视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态度的中介作用。行为是指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两者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多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行为变化的因素 生理成熟与衰退 偶发事件 学习 人通过行为表现自己的存在与生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的行为问题的产生 适应与发展 适应是个体对环境条件的顺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适应是个人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
7、过程。适应和发展分不开。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技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发展一方面是个体的生长与成熟,另一方面是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个体适应与发展过程中出现行为问题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二分法的局限性行为的特点 行为包括人们所说和所做 行为具有可塑性 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 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与描述 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行为可以是公开的外显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多梦、睡眠不足、夜惊、厌食、挑食等。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手眼不协调、身体姿势、动作平衡等 运动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
8、咬指甲、吸吮手指、咬或吸唇、活动过多等。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性格行为问题:如屏气发作、惊恐、害羞、忧郁、社会退缩、交往不良、违拗、易激动、烦闹、胆怯、过分依赖、过分敏感、嫉妒、发脾气等。语言认知问题:如语言发育落后、口吃、学习困难等。二、对行为与缺陷成因的分析案例:案例:“老老”园长的疑问和苦恼园长的疑问和苦恼 幼儿园章园长介绍,她先后在3家幼儿园工作,从教20多年,任园长也近10年。与上一世纪80年代相比较,幼儿发育整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伴随有轻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明显增多”。她觉得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入园的儿童中属于自然分娩的在减少,剖宫产的幼儿比例持续增加。现在,全
9、园70%左右的幼儿约是剖宫产儿,小班一个班级中的剖宫产儿高达90%。章园感到不解得是:现在怎就这么多的人不能正常生孩子?同样,令她苦恼的是:剖宫产儿的快速增加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少新问题,令园方头疼。这些孩子表现为:吃饭慢,咀嚼不协调;一堂20分钟的课,能集中5分钟已算不错;自控能力差,坐不住,不知他们想要干什么;我行我素,行为古怪,脾气大。虽说不停在动,但跑起步来同手同脚,平衡能力差,动不动就摔跤。做操乱做,不看老师的示范,常常同手同脚,左右不分。这些孩子越多,各种活动组织越是困难,意外小事故发生就越来越多。学校只能适当减少活动。儿童早期教育有步入恶性循环的危险!社会文化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变
10、了!营养物质代谢失衡营养物质代谢失衡 大龄妊娠 环境污染(如汽车废气)意外事故 独生子女过度保护 望子成龙、拔苗助长 过渡保护是对孩子探索外界、学会做人做事情权利的剥夺例如 35岁以下孕妇中,后代发生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智力残疾)发生率约为1/100,而45岁以上的孕妇中后代发生该综合症的比例高达至1/50。障碍与缺陷不仅不会消失,相反增加了!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忧郁症、心理异常、心血管疾病、情绪失调等与现代文明紧密相关的疾病与适应障碍出现的比例急剧增加。因此,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残疾人范围与种类扩大几乎是共同
11、的趋势,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美国残疾约占总人口的14-16%,我国台湾地区约为10%左右。我国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残疾约占我国总人口的5%,2006年增加到6.3。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学习障碍、自闭症、忧郁症、情绪行为失调等的出现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虽然医疗科技的进步帮助人类弄清多种残疾的病例根源,治愈多种曾经妨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防止和控制某些遗传与先天性疾病的危害,使许多疾病不再成为致残的杀手。随着医疗进步和人口老化进程,以及人类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大工业生产、战争等无不增加人类致残以及出现各种缺陷的可能性。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差异
12、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差异中有共性,共性中有差异。有些差异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第一个图:智商分数在理论上的分配情形常态曲线下所占人数百分比标准差离差智商-40-30-20-100+10+20+30+405570851001151301450。13%2。14%13。59%34。13%34。13%13。59%2。14%0。13%第二个图:正常-异常二分法 点评之一 残疾的分类是基于传统的医学模式进行的。医学模式下的残疾的分类是基于传统的医学模式进行的。医学模式下的诊断与分类过程是建立在人类身心特征近似正态分布曲线诊断与分类过程是建立在人类身心特征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理论的基础上的。从儿童能
13、力正态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的理论的基础上的。从儿童能力正态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儿童处于中间区域,属于正常范围;少数具有出,大部分儿童处于中间区域,属于正常范围;少数具有极端特质的儿童处于两端,他们就是极端特质的儿童处于两端,他们就是“异常异常”(abnormal)的儿童,即:在身心发展或心理活动、社)的儿童,即:在身心发展或心理活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明显偏离同年龄组多少人,并出现障碍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明显偏离同年龄组多少人,并出现障碍或不健康状态的儿童。或不健康状态的儿童。处于中间区域的儿童往往被视作参照的标准,成为各种处于中间区域的儿童往往被视作参照的标准,成为各种“异常异常”儿童应该
14、靠拢的对象,我们希望异常儿童回归正儿童应该靠拢的对象,我们希望异常儿童回归正常状态,于是特殊教育就朝向使特殊儿童常状态,于是特殊教育就朝向使特殊儿童“正常化正常化”的方的方向努力。向努力。事实上,人类特质的的正常或异常并无明确的划分标准。人们往往采用统计学标准(标准化测量中经常选取代表性的儿童群体测验并构成“常模”来表示),用正常/异常的二分法标准武断地评定、划分儿童能力发展状态,将儿童按能力分为高、中、差等各种等级与正常或异常等各个类别。点评之二:正态分布是一个统计学的术语,其基本假定是:心理特质正态分布是一个统计学的术语,其基本假定是:心理特质在人口中的分布如同身高、体重那样符合正态分布曲
15、线的在人口中的分布如同身高、体重那样符合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规律。人类身心特征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理论构成现代心理测量人类身心特征近似正态分布曲线的理论构成现代心理测量与各种标准化考试的统计学标准与基础,与各种标准化考试的统计学标准与基础,T检验、方差分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广泛运用的统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广泛运用的统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这种心理学研究量化的根源,始自这种心理学研究量化的根源,始自19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他发明了许多感官和运动的测试,并以数量代家高尔顿。他发明了许多感官和运动的测试,并
16、以数量代表所测得的心理特质之差异。他认为人的所有特质,不管表所测得的心理特质之差异。他认为人的所有特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最终都可以定量叙述,这是实现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最终都可以定量叙述,这是实现人类科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应用统计法处理心理学研究资料。类科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应用统计法处理心理学研究资料。传统的将儿童按能力分为高、中、差,或正常与异常的做传统的将儿童按能力分为高、中、差,或正常与异常的做法是与人类能力分布呈一个连续的、正态分布的规律相违法是与人类能力分布呈一个连续的、正态分布的规律相违背的。背的。第三个图:缺陷-残疾-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需要SEN缺陷缺陷DE
17、FECT残疾残疾DISABILITY缺陷与残疾Defect&Disability 早期特殊教育的学科出发点为儿童的“缺陷”与“异常”,强调的是特殊儿童的病理学基础与特征,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均为残疾程度较重的盲、聋、弱智人士,此种状态自18世纪以来奠定了特殊教育最基本的学科基础与范围。20世纪中期以后特殊教育出发点转为“残疾”,关注由个体身心缺陷引起的身体功能或活动能力的限制。特殊教育研究对象范围随之扩大,残疾类型更加分化,情绪/行为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与多动症(ADHD)等新的残疾类型不断出现,轻中度残疾儿童教育与社会适应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残疾”是指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非仅
18、仅是指病例或生物性的功能失调,它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1978年,英国残疾儿童与调查委员会提交给议会的沃诺克报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的概念,指出SEN既包括轻微、暂时性的学习困难,也包括严重的、永久性的残疾;传统的残疾分类仅仅具有医学的意义,对于儿童的教育没有什么帮助。点评之一 特殊教育学科可以分为以“缺陷”、“残疾”、“特殊教育需要”为基础的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层次不同的特殊教育学科体系。“缺陷”仍然处于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
19、,但占SEN总体的少数。“特殊教育需要”则反映了宏观的特殊教育视野,意味着特殊教育学科与普通教育的交叉与融合,出现并解决学习困难是人生不可跨出现并解决学习困难是人生不可跨越的阶段越的阶段每个儿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每个儿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学习困难而需要特殊教可能出现学习困难而需要特殊教育育 特殊教育不再是少数特殊儿童及其家特殊教育不再是少数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长、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面对的问题。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VSChildren in Difficulties教育体系必须应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
20、的学习困难与行为问题.儿童日益增长的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是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困难。学习困难的儿童!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高危儿童!At-risk Children处境不利儿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被边缘化儿童!Marginalized ChildrenChild First Policy不利环境的影响 制造儿童缺陷。如天生六个小指头,本来不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但是如果人们长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儿童本人逐渐形成不正确自我观念,出现社会交往困难,并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这样,这个孩子就由于环境而非自身的原因成为
21、问题儿童,也就是说,不利的环境创造了儿童问题。加深教育需要儿童某些方面的缺陷。如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可能会由于人们不理解或歧视而加剧他们的情绪行为问题。派生出儿童的其他障碍。如身体有缺陷儿童,可能会由于人们对他们的偏见,使他们派生出现胆怯、孤僻等更多障碍。也就是说,不利的环境直接制造了缺也就是说,不利的环境直接制造了缺陷与问题行为。陷与问题行为。不同类型残疾以及儿童困难的变化 感官损伤在儿童期间的减少。老年的视力、听力损失、健康问题、以及身体移动困难的增加。环境恶化导致的疾病、心理健康问题、身体残障的可能性增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智力与其他才能的发展迅速。人造天才的增加。天才出自勤奋与环境的改变
22、。Gift 而非privilege 人生并非赛跑!案例1:武汉教育频道采访的天才儿童.案例2:华中师大附中的天才儿童.教育与社会变化导致的问题 学习障碍与困难愈加突出.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愈加重视.注意力与行为问题受到关注.压力下的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非缺陷或者残疾的罪过.注意:我们应转换看待儿童行为注意:我们应转换看待儿童行为的方式的方式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注意:环境剥夺是制造障碍的主注意:环境剥夺是制造障碍的主要原因要原因三、训练与干预概述三、训练与干预概述共同的问题 我到哪里寻求帮助?我该如何教孩子?回答 求人,更要求己.在日常生活中教.父亲有着特别的角色:我国儿童早
23、期发展中缺乏成年男性的介入,(幼儿园 小学女性多 日常生活中父亲应酬多,在家也是认为是母亲的事情,管孩子少评论:谁都可能有理由放弃你的孩子,家长却没有理由放弃希望.不放弃的家长多数获得了成功!行为改变技术邓 猛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是建立在这个广义的学习概念基础上 行为改变的过程就是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学会新的良好行为,不再表现不良行为的过程 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行为改变包括行为的养成、维持、削弱和消除三个方面。行为改变技术比行为治疗更为广义作用与应用 塑造新的良好行为 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 削弱
24、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 应用于发育障碍、心理卫生、功能康复、医疗保健、公益事业与社区管理、机构与人事管理原则 重视控制外部环境与改变行为后果 强调内因与外因结合 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尊重个人权利与伦理要求传统的行为技术“行为矫正”的做法。将行为矫正简单的看成是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控制,尤其是使用惩罚。由此,他们建立起一个行为干预的模式。在他们看来行为问题多是负面的,当儿童发生行为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抑制或消除行为问题,多局限于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操作,也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通过给予其厌恶的后果来控制问题行为的发生。这样,他们的行为干预经常只有一个入手点,即通过控制后果去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这
25、种单一的行为干预模式会使得人们多倾向于使用“惩罚”的策略,如斥责、隔离、体罚等去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尤其当儿童发生严重问题行为时,很多治疗机构更是会采用肢体处罚或限制的方式如电击、捆绑、拘禁儿童等来进行治疗工作。惩罚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它并没有完全解决儿童的问题行为,只是压抑了行为而已,行为改变的效果无法持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人本精神的丧失 多元行为干预模式多元行为干预模式 目标行为 控制前因 问题行为功能改善儿童的个人能力,如社交、自我管理 安排有效的行为后果 安排有效的行为后果是指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安排立即的后果,通过给予强化物,使个体的良好行为得到加强,或者通过施加与取消刺激物,使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