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模块5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结构模块5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结构 模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模块模块5 5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双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装配式楼盖的设计楼梯雨篷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 1)了解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组成及结构类型。)了解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组成及结构类型。(2 2)熟悉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选择和结构布置。)熟悉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选择和结构布置。(3 3)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4 4)熟悉双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熟悉双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5 5)掌握双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掌握双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2、。(6 6)掌握装配式楼盖、楼梯、雨篷的结构形式及计算方法。)掌握装配式楼盖、楼梯、雨篷的结构形式及计算方法。模块模块5 5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是由梁(有时无梁)、板、柱组成的梁板结构体系,是土木与建筑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图5-1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其由板、次梁及主梁组成,主要用于承受楼面的竖向荷载。图5-1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按结构形式划分按结构形式划分1.按结构形式,楼盖可分为肋梁楼盖、井式楼盖、
3、密肋楼盖和无梁楼盖(又称板柱结构)。其中,肋梁楼盖使用最普遍。(1)肋梁楼盖。肋梁楼盖由相交的梁和板组成。其主要传力途径为板次梁主梁柱或墙基础地基。肋梁楼盖的特点是用钢量较小,在楼板上留洞方便,但支模较复杂。它分为单向板肋梁楼盖和双向板肋梁楼盖,如图5-2(a)、(b)所示。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2)井式楼盖。井式楼盖两个方向的柱网及梁的截面相同,因为是两个方向受力,所以梁高度比肋梁楼盖小,一般用于跨度较大且柱网呈方形的结构,如图5-2(c)所示。(3)密肋楼盖。密肋楼盖见图5-2(d)密铺小梁(肋),间距为0.52.0 m,一般采用实心平板
4、搁置在梁肋上,或放在倒T形梁的下翼缘上,上铺木地板;或在梁肋间填以空心砖或轻质砌块。后两种构造的楼面隔声性能较好。由于小梁较密,板厚很小,梁高也较肋梁楼盖小,所以该结构自重较轻。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4)无梁楼盖。无梁楼盖在楼盖中不设梁,而将板直接支承在带有柱帽(或无柱帽)的柱上,如图5-2(e)所示。其传力途径是由板传至柱或墙。无梁楼盖的结构高度小,净空大,结构顶棚平整,支模简单,但用钢量较大,通常用在冷库、各种仓库、商店等柱网布置接近方形的建筑工程中。当柱网较小(34 m)时,柱顶可不设柱帽;当柱网较大(68 m)且荷载较大时,应在柱顶设
5、柱帽以提高板的抗冲切能力。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 图5-2楼盖的结构类型(a)单向板肋梁楼盖(b)双向板肋梁楼盖(c)井式楼盖(d)密肋楼盖(e)无梁楼盖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按施工方法划分按施工方法划分2.按施工方法,楼盖可分为现浇楼盖、装配式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其中,现浇楼盖的优点是刚度大,整体性好,抗震抗冲击性能好,防水性好,对不规则平面的适应性强,开洞容易;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模板,现场的作业量大,工期也较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规定:房屋高度超过50 m时,框
6、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当房屋高度不超过50 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5.1 5.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的结构类型按是否预加应力划分按是否预加应力划分3.按是否预加应力,楼盖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和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其中,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用得最普遍的是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楼盖;当柱网尺寸较大时,采用预应力楼盖可有效减小板厚,降低建筑层高。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5.2.15.2.1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
7、面选择和结构布置单向板截面的选择单向板截面的选择1.(1)板的厚度应由设计计算确定,即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和裂缝控制的要求。(2)板的厚度应满足使用要求(包括防火要求)、施工方便要求及经济要求。(3)板的厚度应满足构造方面的最小厚度要求(见表5-1),并按上述两个要求的较大值确定。(4)现浇单向板的截面厚度h与计算跨度l0的最小比值(即h/l0)如表5-2所示。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5)现浇单向板构造要求的厚度h如表5-3和表5-4所示。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5.2 5.
8、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6)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的跨度为1.72.7 m时较为经济合理。(7)板的厚度一般为10 mm的倍数;当板的跨度大于4 m时,板的厚度应适当加大;常用板的厚度为60 mm、70 mm、80 mm、100 mm、150 mm等。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结构的平面布置单向板结构的平面布置2.(1)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不大于150 mm时,不宜大于200 mm;当板厚大于150 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 mm。(2)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9、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长度宜适当增加。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3)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 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 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1/4。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4)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 mm,间距不宜大于200 mm,并
10、应符合下列规定: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钢筋间距宜取150200 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配置防裂构造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板的受力钢筋的直径一般采用6 mm、8 mm、10 mm、12 mm、14 mm、16 mm。为了使板内钢筋受力均匀,宜尽量选用直径较小的钢筋。为了便于施工,选用的钢筋直径越小越好。在同一块板内,钢筋直径的差不应小于2 mm。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
11、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无论板厚多少,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都不应小于70 mm。钢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15 mm,并应根据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板的最小配筋率=0.4%0.8%。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5.2.25.2.2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内力的计算内力计算的一般规定内力计算的一般规定1.现浇肋梁楼盖中的次梁和主梁一般均为多跨连续梁。设计连续梁时,内力计算是主要内容,而截面配筋计算与简支梁、伸臂梁基本相同。(1)计算模型及简化假定。在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板、次梁、主梁的计算模型为连续板或连续梁,其中,次梁是板的支座,主梁是次梁的支座,柱或墙是主
12、梁的支座。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做如下简化假定: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支座可以自由转动,但没有竖向位移。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在确定板传给次梁的荷载及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时,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跨数超过五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可按五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2)计算单元及从属面积。为减少计算工作量,在进行结构内力分析时,常常不是对整个结构进行分析,而是从实际结构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部分作为计算的对象,该对象称为计算单元。对于单向板,可取
13、1 m宽度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在此范围内,即图5-3中用阴影线表示的楼面均布荷载便是该板带承受的荷载,这一负荷范围称为从属面积,即计算构件负荷的楼面面积。楼盖中部主、次梁的截面形状都是两侧带翼缘(板)的T形截面,每侧翼缘板的计算宽度取与相邻梁中心距的一半。次梁承受板传来的均布线荷载,主梁承受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由上述假定可知,一根次梁的负荷范围及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荷载范围如图5-3所示。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图5-3板、梁的荷载计算范围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3)计算跨度。由图5-3可知,次梁的间距就是板的跨长,主梁的间距就是
14、次梁的跨长,但不一定等于计算跨度。梁、板的计算跨度l0是指内力计算时所采用的跨间长度。从理论上讲,某一跨的计算跨度应为该跨两端支座处转动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当按弹性理论计算时,中间各跨取支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如图5-4所示;对于板,这里,ln1为梁、板边跨的净跨长,b为第一内支座的支承宽度,h为板厚。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图5-4按弹性理论计算时的计算跨度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4)荷载取值。作用在板和梁上的荷载一般有两种:恒荷载(永久荷载)和活荷载(可变荷载)。恒荷载的标准值可按其几何尺寸和材料的重力密度计算。建筑结构荷载规
15、范(GB 500092012)规定了民用建筑楼面上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见附表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附录D给出了某些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值。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确定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时,恒荷载的分项系数取值规定为: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2,对由恒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一般情况下取1.0,对倾覆和滑移验算取0.9。活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取1.4,对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4 kN/m2的工业厂房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取1.3。活荷载分布通常是不
16、规则的,一般均折合成等效均布荷载计算。其标准值可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查得。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当楼面荷载标准值p4 kN/m2时,板、次梁和主梁的截面参考尺寸如表5-5所示。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板荷载设计通常取宽为1 m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它可以代表板中间大部分区域的受力状态,此时板上单位面积荷载值也就是计算板带上的线荷载值。折算荷载的取值如下:连续板。连续梁。22qqqgg;434qqqgg;(5-1)(5-2)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式中,g、q分别为单位长度
17、上恒荷载、活荷载的设计值;g、q分别为单位长度上折算恒荷载、折算活荷载的设计值。当板或梁搁置在砌体或钢结构上时,荷载不做调整。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内力的计算方法内力的计算方法2.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内力计算有按弹性理论计算和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两种方法。(1)按弹性理论计算。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的内力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时,是假定梁、板为理想弹性体系,内力计算按结构力学的力矩分配法进行。弯矩图和剪力图。连续梁、板所受荷载包括恒荷载和活荷载。其中,恒荷载是保持不变且布满各跨的,活荷载在各跨的分布则是随机的。为了保证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都安全可靠,就需要研究活荷载
18、如何布置可使梁截面产生最大内力的问题,即活荷载的最不利组合问题。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图5-5为五跨连续梁在不同跨间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和剪力图(对4、5跨从略)。图5-6为五跨连续梁最不利荷载的组合(其中,支座D、支座E最不利组合布置从略)。由图5-6可见,当求1、3、5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1、3、5跨上;当求2、4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或1、3、5跨跨中最小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2、4跨上;当求支座B最大负弯矩及支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应布置在1、2、4跨上。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图5-5五跨连续梁在不同跨间荷载作用下
19、的弯矩图和剪力图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图5-6五跨连续梁最不利荷载的组合(a)恒+活1+活3+活5(产生M1max、M3max、M5max、M2min、M4min、MA右,max、MF左,max)(b)恒+活2+活4(产生M2max、M4max、M1min、M3min、M5min)(c)恒+活1+活2+活4(产生MB,max、MB左,max、MB右,max)(d)恒+活2+活3+活5(产生MC,max、MC左,max、MC右,max)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研究图5-5和图5-6所示五跨连续梁的弯矩和剪力分布规律及不同组合后的
20、效果,不难发现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规律。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本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时,本跨不布置活荷载,而在其左右邻跨布置,然后隔跨布置。求某支座绝对值最大的负弯矩时,或支座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内力包络图。求出了支座截面和跨内截面的最大弯矩值、最大剪力值后,就可以进行截面设计了。但这只能确定支座截面和跨内的配筋,而不能确定钢筋在跨内的变化情况,如上部纵向钢筋的切断与下部纵向钢筋的弯起,为此就需要知道每一跨内其他截面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的变化情况,即内力包络图。5
21、.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内力包络图由内力叠合图形的外包线构成。现以承受均布线荷载的五跨连续梁的弯矩包络图来加以说明。根据活荷载的不同布置情况,每一跨都可以画出四个弯矩图形,分别对应于跨内最大正弯矩、跨内最小正弯矩(或负弯矩)和左、右支座截面的最大负弯矩。当端支座是简支时,边跨只能画出三个弯矩图形。把这些弯矩图形全部叠画在一起,就构成了弯矩叠合图形。弯矩叠合图形的外包线所对应的弯矩值代表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弯矩上、下限,如图5-7(a)所示。由弯矩叠合图形外包线所构成的弯矩图称为弯矩包络图。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图5-7五跨连续梁均布
22、荷载内力包络图(a)弯矩包络图(b)剪力包络图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的内力时,中间跨的计算跨度取为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故所求得的支座弯矩和支座剪力都是指支座中心线处的。实际上,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的控制截面都应在支座边缘,内力设计值应以支座边缘截面为准,故取以下设计值:弯矩设计值。20cbVMM(5-5)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剪力设计值。均布荷载作用下有 (5-6)集中荷载作用下有 V=Vc (5-7)2)(cbqgVV 式中,Mc、Vc分别为支承中心处的弯矩设计值、剪力设
23、计值;V0为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剪力设计值(取绝对值);b为支座宽度。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弹性理论方法的适用范围。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应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设计: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作用的构件。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构件。处于重要部位而又要求有较大承载力储备的构件,如肋梁楼盖中的主梁。采用无明显屈服台阶钢材配筋的构件。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2)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由于钢筋混凝土弹塑性材料的性质,必须考虑其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为了简化问题,下面以简支梁为例进行说明见图5-8(a)。图5-8(b
24、)所示为混凝土受弯构件跨中正截面的M-?曲线,图5-8(c)所示为简支梁跨中作用不同集中荷载时的弯矩图。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图5-8塑性铰的形成(a)跨中有集中荷载作用的简支梁(b)跨中正截面的M曲线(c)弯矩图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塑性铰有钢筋铰和混凝土铰两种。对于配置具有明显屈服点钢筋的适筋梁,塑性铰形成的原因是受拉钢筋先屈服,故称为钢筋铰。当截面配筋率大于界限配筋率时,钢筋不会屈服,转动主要由受压区混凝土的非弹性变形引起,故称为混凝土铰。混凝土铰的转动量很小,截面破坏突然。混凝土铰大都出现在受弯构件的超筋截面或小偏心
25、受压构件中,钢筋铰则出现在受弯构件的适筋截面或大偏心受压构件中。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显然,在混凝土静定结构中,塑性铰的出现意味着承载能力的丧失,是不允许的,但在超静定混凝土结构中,不会把结构变成几何可变体系的塑性铰是允许的。为了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塑性铰应设计成转动能力大、延性好的钢筋铰。5.2 5.2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内力重分布的过程。根据图5-9(a)所示的跨中截面1处作用集中荷载F1的两跨连续梁,试研究从开始加载直到梁破坏的全过程。假定支座截面与跨内截面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相同,梁的受力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当集中荷载F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