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28051
  • 上传时间:2022-08-30
  • 格式:PPT
  • 页数:81
  • 大小:595.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一篇第一篇 总论总论第一章第一章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概念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称共生(symbiosis)。根据生物间利害关系,共生分为三种类型: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如海葵附在寄生蟹壳上,海葵受益,但寄生蟹不受益也不受害。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互相依赖。如白蚁与寄生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寄生虫关系及其演化寄生虫关系及其演化 3.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受害一方称宿主(host),受益一方称寄生物(parasite),寄生物为动物者

    2、称寄生虫。共栖、互利共生、寄生都是生物的基本生活方式,这些关系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特定情况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如图1-1二、寄生虫的演化 在寄生生活中宿主的体内外环境对寄生虫产生一系列变化,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1.形态改变 寄生虫消化系统退化,甚至消失,如绦虫无消化道。而另外一些器官组织相应得到加强,如吸盘钩齿等的强化,从而增加了吸附力量。2.生理与代谢方式改变 原先自由生活时的三羧酸循环因缺氧而改由糖酵解提供能量。3.侵入机制得到加强 为增加进入宿主及组织的机会,侵入机制得到专化与加强,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分泌蛋白水解酶、血吸虫尾蚴前端的穿刺腺分泌水解酶的能力得到加强。4.繁殖能力加强 寄生虫的

    3、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多样化。如绦虫每一成熟节片都有雌雄生殖系统,且几乎被充满。雌性蛔虫每条每天约产卵20万个。吸虫具有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即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5.特殊向性的形成 寄生虫对环境因素或宿主的组织、器官表现有特殊的向性。如某些昆虫媒介对宿主的汗臭和气味有明显的向宿主性;血吸虫尾蚴有向光性,浮出水面,便于感染宿主。华支睾吸虫有向着寄生部位胆道系统的特性。这些特性的形成有助于寄生虫的入侵或寄生。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别寄生虫与宿主类别一、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1.生活史的定义:指

    4、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繁殖和宿主转换的过程,即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期,infective stage)、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及定居、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所需宿主或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环境条件等。2.生活史的类型 (1)直接型生活史(direct life cycle):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钩虫(hookworm)等。这些寄生虫也称土源性蠕虫。(2)间接型生活史(indirect life cycle):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如丝虫(filaria)、血吸虫(schistosome)等。这些寄生虫也

    5、称生物源性蠕虫。二、寄生虫与宿主类别1.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或整个生活史过程营寄生生活,如钩虫(hook worm)。(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侵入宿主体内也可过寄生生活。它们在本质上是自由生活的动物,如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ocoralis)。(3)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因偶然机会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如某些蝇卵进入消化道内孵出后以蝇蛆寄生。(4)长期寄生虫(permanent parasite):成

    6、虫必须过寄生生活,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5)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只在取食时侵袭宿主,取食后即离去,如蚊、蚤等。(6)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人体受感染后并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只有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这些寄生虫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常规涂片法不易检测出来,如刚地弓形虫(Taxoplasma gondii),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garavum)。2.宿主的类别 (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生活史中如需两个以上

    7、中间宿主,则依离开终宿主后进入的顺序称第一中间宿主(first intermediate host)、第二中间宿主(second intermediate host)。第一中间宿主为螺蛳、蚌类等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螃蟹等。(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终(末)宿主。(3)储存(蓄)宿主(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这些动物称储存宿主。(4)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or transport host)

    8、:有些寄生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作用,故称为转续宿主。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寄生虫与宿主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1.掠夺营养 寄生虫所需营养几乎全部来源于宿主。2.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侵入、移行、定居、占位或不停运动可损伤和破坏组织,如并殖吸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引起多个器官损伤;细粒棘球蚴压迫肝脏、脑或其他器官;蛔虫在肠道中扭结成团,出现肠梗阻;布氏姜片虫吸盘吸附在肠壁,造成肠壁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寄生虫排泄物、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物、蜕皮液、被损伤组织的分解产物引起组织损伤、组织改变或免疫

    9、病理反应。如疟原虫的排泄物、红细胞碎化、血红蛋白崩解产物刺激脑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血吸虫虫卵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引起虫卵肉芽肿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进入宿主会受到宿主的天然抵御性反应,如皮肤、粘膜、胃酸,血液中各种特异与非特异免疫效应细胞、补体成分、抗体等能消灭寄生虫。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结果:1寄生虫被全部清除,患者康复并具有抵御或部分抵御再感染的能力。2寄生虫被部分清除,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宿主成为慢性感染或带虫者。3引起寄生虫病,严重者可致死亡。相互作用结果与宿主遗传因素、免疫功能、营养状态、体内寄生虫的种类与数量因素有关。三、寄生虫与

    10、宿主在演化中相互作用 寄生虫与其宿主之间的关系会推进彼此相应的演化过程,宿主对寄生的反应必然会加速寄生虫的演化,称为协同演化(coevolution)的一种形式。成功的寄生虫应是大量繁殖但不增加对宿主的营养需求并减少对宿主的损害,而成功的宿主应发展消除寄生虫的机制,或至少使寄生虫对本身的损伤减低到最小。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一、寄生虫的营养 寄生虫所需营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此外,还需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水、无机盐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绝大数都来源于宿主。二、寄生虫的代谢 大多数寄生虫的能量来源基本上从糖酵解中获得,营自由生活阶段的寄生虫可能以三羧酸循环作为获得能量的主要

    11、来源。寄生虫的物质代谢在两个不同水平进行调节:在细胞水平上的变构调节;环境的和遗传方面的调节即对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的代谢变化的调节。这些调节的基础是将输入的能量分配到生长、繁殖、运动、渗透压调节等不同过程。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分类 门Phylum纲 Class虫名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gophora动鞭纲Zoomastigophora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口腔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叶足纲Lobosea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齿龈阿米巴、棘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顶复门Apicomplexa孢子纲Sporozoa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刚地

    12、弓形虫、肉孢子虫、隐孢子虫、等孢子虫纤毛门Ciliophora动基裂纲Kinetofragmino-phorea 结肠小袋纤毛虫扁形动物门Pletyhelmonthes吸虫纲Trematoda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肝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裂体吸虫绦虫纲Cestoda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犬复孔绦虫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杆形纲Phabditea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犬钩口线虫、巴西钩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似蚓蛔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棘颚口线虫、犬弓

    13、首线虫、美丽筒线虫、丝虫(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无侧尾腺纲Aphasmidea旋毛形线虫、毛首鞭形线虫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后棘头虫纲Metacanthocephala猪吻棘头虫节肢动物门Arthopoda昆虫纲Insecta蚊、蝇、白蛉、蠓、蚋、虻、蚤、臭虫、蜚蠊蛛形纲Arachnida蜱、螨、蜘蛛、蝎子甲壳纲Crustacea淡水蟹、蝲蛄、剑水蚤、镖水蚤唇足纲Chilopoda蜈蚣倍足纲Diplopoda马陆五口纲Pentastomida舌形虫第二章第二章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特点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特点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概念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概念 感染期(感

    14、染阶段,infective stage):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它是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也指临床表现不明显者。寄生虫病(parasitosis):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后人体处于什么状态,这与寄生虫种类、密度、人体免疫、个体遗传素质、营养等因素有关,如图2-1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一、一、带虫者、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带虫者、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 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可传播病原体,成为传染源。慢性感染(ch

    15、ronic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若未经治疗,症状较轻者尤其容易被忽视而发展为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寄生虫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多次感染或在急性感染之后得不到彻底治疗,也常常转入慢性持续感染,称为慢性带虫者。带虫者与慢性感染者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是指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涂片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现象。只有当免疫功能不全时,例如使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者,这时寄生虫大量增殖,致病力大为增强,严重者可使患者死亡。二、多寄生现象 多寄生现象(polyparasi

    16、tism):人体同时有2种以上虫种寄生。这在消化道中相当普遍。不同虫种生活在同一个微环境中,相互之间可互相制约或促进。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根据幼虫侵犯的组织器官及症状,幼虫移行症大致上可分为两种类。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va migrans):幼虫侵入人体后在内脏窜扰,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ueous larva migrans):幼虫侵入

    17、后主要在皮下移行,皮肤可出现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如犬钩虫线虫(Ancyolstoma canimum)幼虫。有些幼虫可同时出现上述两型移行症,如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童虫。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所引起的病变称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如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正常应寄生于肺部,但也可寄生于脑等器官或组织,成为异位寄生,引起的损害称为异位损害。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 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

    18、、腹泻、营养不良、贫血、肿脾肿大、占位性病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水平升高等。发热: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分泌物、排泄物、虫体死亡后崩解产物及人体受损组织器官坏死释放出致热原引起体温升高。发热的程度、持续的时间、间歇时间因虫种、虫负荷、宿主免疫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腹泻:寄生虫进入人体后移行或定居损伤肠壁,分泌的毒素和酶使肠黏膜细胞溶解或引起变态反应等都可引起腹泻。腹泻类型因虫种而异。营养不良:寄生虫侵入人体后他们所需的营养几乎均来源于宿主,这些营养物质也是人体所需;寄生虫分泌的毒素,也影响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有些虫如姜片虫、贾第鞭毛虫、带绦虫阻挡或覆盖了肠黏膜,减少了对营养的消化与吸收。在虫荷量大

    19、或人体营养缺乏时表现出的营养不良尤为突出。贫血:很多寄生虫侵入人体后会引致患者血红蛋白降低-贫血。贫血原因:寄生虫大量吞食红细胞,如钩虫、日本血吸虫等;被寄生红细胞大量遭破坏,如疟原虫,虫体的毒素还引起II型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有些虫如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日本血吸虫等可引起脾肿大,进而脾功能亢进,加剧对红细胞破坏;人体营养物质部分被寄生虫掠夺,导致造血物质缺乏。寄生虫引起贫血的机制有多种,有些虫兼而有之。肝脾大:因寄生虫直接寄生而引起的,如细粒棘球蚴、曼氏裂头蚴、并殖吸虫;有继发性的,如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阿米巴肝脓肿,胆道蛔虫、华支睾吸虫继发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肝硬

    20、化也可引起肝或脾大。占位性病变: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内某些重要脏器,如脑、肺、肝、眼等,可出现占位性症状与体征,如细粒棘球蚴、曼氏裂头蚴、并殖吸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寄生于脑可出现意识、感觉、运动障碍,寄生于肺可出现咳嗽、咳痰、咳血等症状;寄生于肝则出现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寄生于眼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IgE水平升高:蠕虫感染往往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因嗜酸性粒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是一种效应细胞,对入侵的寄生虫起杀伤、损害作用。IgE在寄生虫感染中起着一定免疫调节作用。3.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研究。4.药物的发现及诊断方法的改进与发展。5.病媒控制的干预措施研究。6.分子寄生虫学研究

    21、。7.信息技术在寄生虫学的应用。8.将寄生虫作为生命现象的模型开展研究。第三章第三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寄生虫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寄生虫病(parasitosis)概述 寄生虫感染免疫(immunity of parasitic infection)一、寄生与免疫二、寄生虫抗原(Parasitic antigen)指那些在宿主体内能与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启动宿主免疫应答过程,或在体外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虫源性物质或其类似物。1.按抗原的来源分类 -体抗原(somatic antigen)-表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排

    22、泄分泌抗原(excretory and secretory antigen)抗原的分类: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是体液中的寄生虫排泄物、分泌物或脱落物中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大分子物质。2.按寄生虫发育阶段分类 -虫卵抗原(egg antigen)-幼虫抗原(larval antigen)-成虫抗原(adult antigen)-包囊抗原(cyst antigen)-滋养体抗原(trophozoite antigen)3.按化学成分分类 -多肽 -蛋白质 -糖蛋白 -脂蛋白 -多糖抗原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一、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非

    23、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系统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体液免疫分子组成。该系统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发挥特异性抗感染效应,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也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特征为特异性和记忆性。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如皮肤利什曼病。1.消除性与消除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24、non-sterilizing immunity):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低虫荷水平。是寄生虫感染普遍现象。非消除性免疫包括:-带虫免疫(premunition):如疟原虫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如血吸虫 -寄生虫抗原的处理与呈递 -T细胞的激活与细胞因子的分泌 -免疫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2.免疫应答的过程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寄生虫与宿主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某些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后,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的攻击而继续生存、发育、繁殖

    25、的现象。免疫逃避机制复杂,包括:3.抑制或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2.表面抗原改变 1.解剖位置的隔离 免疫病理1.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anaphylaxis)2.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3.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immune complex type)4.型超敏反应(迟发型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第四章第四章寄生虫的危害性及寄生虫的危害性及寄生虫病控制寄生虫病控制 寄生虫的危害性一、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二、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寄生虫病控制存在的问题第

    26、五章第五章寄生虫病流行寄生虫病流行因素、特点及防治因素、特点及防治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传播途径: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某些传播方式,侵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1)经水传播:血吸虫,阿米巴 2)经食物传播:猪带绦虫,华支睾吸虫 3)经土壤传播:蛔虫,钩虫 4)经空气传播:蛲虫 5)经节肢动物传播:疟原虫,丝虫 6)经人体直接接触传播:阴道毛滴虫,疥螨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n自然因素n生物因素n社会因素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 地方性2 季节性3 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nose

    27、s)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切断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第六章第六章分子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分子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分子寄生虫学 分子寄生虫学(molecular parasitology)即寄生虫学中的分子生物学。一、概述 1.发展简况 2.意义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2.内容 三、今后的发展发展方向 寄生虫学研究的新技术 一、免疫学新技术 1.单克隆抗体和抗体工程技术 2.免疫标记技术 3.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技术 二、分子克隆技术 1.PCR技术 2.重组DNA技术 三、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技术 1.基因组研究技术 2.蛋白质组研究技术

    28、四、转基因和RNAi技术 1.转基因技术 2.RNAi技术 寄生虫病疫苗 一、概述 1.疫苗的种类 2.寄生虫病疫苗设计的原则 3.新型疫苗研制 二、疫苗的研究发展 1.疟疾疫苗 2.血吸虫病疫苗 3.其他寄生虫病疫苗 -溶组织阿米巴病疫苗 -弓形虫病疫苗 -棘球绦虫病和带绦虫病疫苗 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n寄生虫引起人体致病的机制n寄生虫生态与流行病学n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n药物的发现及诊断方法的改进与发展 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现代科学促进了寄生虫学的发展,寄生虫学也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寄生虫学会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寄生虫引起人体致病机制研究。2.寄生虫生态与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2805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