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概论第6章-制造过程的生产管理模式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机械工程概论第6章-制造过程的生产管理模式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工程 概论 制造 过程 生产管理 模式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6章章 制造过程的生产管理模式制造过程的生产管理模式6.1 概述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6.3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6.1 6.1 概述概述 管理是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物,又是劳动分工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关系的管理。所谓管理,就是主体人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协调客体间关系的过程。管理包括管理活动、管理技术、管理知识。其中,管理活动是从事系统策划、整体调配以及效绩决策等的智力活动和具体行为;管理技术是指一套运作程序,具有特殊的目标性和工具性;管理知识是指一组原理原则,它是通过理性的认知与经验的验证而获得的,具有观念的概括性和系统性。企业管理是一种指导与控制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的科学方法,是指企业经营者
2、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法令、法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企业所能支配的人、财、物、信息、能量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各项要素得以合理配置,以求达到企业所预期实现的战略目标和策略目标。6.1 6.1 概述概述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由管理的思想、目标、方针、组织、制度、方法、手段、装备八个子系统组成的互联、互促、互制约以及协调的整合体系,如图6-1所示。从管理理念的发展来看,管理已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分工理论、集成/综合理论和量子论三个阶段。图图6-16-1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现代企业管理体系6.1 6.1 概述概述 由斯密、泰勒、法约尔等总结创造的分工理论
3、,其核心思想是分工出效率,分工可以降低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分工可以分散管理风险,是工业社会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支柱。但是,随着企业的规模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管理的递阶层次越来越庞大,有的多达1020层,惊人的管理成本早已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益。20世纪70年代初,以哈林顿为代表的集成/综合管理理论兴起,它强调了两个基本点,即系统的观点企业是由各个生产环节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一考虑,应当环环相扣、协调运转;信息的观点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本质上是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于是,在信息革命的支撑下,基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蓬勃发展,如集成的、并行的、敏捷的
4、、虚拟的、网络化的管理新理念。6.1 6.1 概述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其基本思路是,知识是由人创造和生产的,而创造和生产知识的人具有个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必须针对人力资源的特性创造新的管理模式。所谓模式,就是榜样或模板,尤其是特别清晰和典型的榜样。模式是众多同类系统模仿的“典范”,它应该全面反映系统的各个方面。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与控制方法,它把企业中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及时地变换成市场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如图6-2所示的制造系统模型,输入包括有关的各种资源,输出是各种产品及服务,反馈有产品及服务性能品质反馈、顾客及用户
5、需求和意见反馈。图图6-26-2制造系统模型制造系统模型6.1 6.1 概述概述 从系统论观点看,管理过程就是为了某一目标而有效地控制各种活动,在保证质量及合理成本条件下,及时、高效地将产品及服务推到市场。制造系统是一种人造的开放式系统,体现了人类的意志、原则和规律。制造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理性哲理即模式的基础上,是某种制造模式的物理实现。制造管理模式决定了制造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制造管理模式可以理解为客观制造系统在人头脑中的主观影像,是人们设计新的制造系统(企业)或者改造现有制造系统时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以及制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理想的管理模式应该是需求和供给处处、时时维
6、持平衡,库存为零。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6.2.1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回顾历史,人类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1.手工与单件生产阶段手工与单件生产阶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生产力主要是人力,所采用的生产模式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直到1776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之后,人类进入了机器生产的时代。从手工业到机器作业,从而脱离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揭开了近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序幕,其基本特征为:1)手工操作通用机床,按用户要求进行单件生产,生产的产品的可靠
7、性和零件的互换性差,可靠性和一致性不能得到保证;2)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3)生产者是整台机器的作坊业主;4)工厂组织结构松散,管理层次简单。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2.2.大批量生产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E.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和“大批大量生产”,Oliver Evons将传送带引入生产系统和F.Taylor倡导的“科学管理”的基础上,Henry Ford开创了汽车装配自动流水生产线,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大量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模式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制
8、造业开始了第一次生产方式的转换。其主要特征是:1)实行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管理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2)采用移动式的装配线和高效的专用设备。3)实行纵向一体化管理。把一切与最终产品相关的工作都归并到厂内自制。但这种生产模式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是以损失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的。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3.3.柔性自动化生产阶段柔性自动化生产阶段 市场的多变性和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品种和工艺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动态性,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业企业的柔性和生产率,并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改变大批量生产模式的不足。1952年美国麻省理
9、工学院试制成功第一台数控铣床,揭开了柔性自动化生产的序幕。1968年英国莫林公司和美国辛辛那提公司建造了第一条由计算机集中控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定名为柔性制造系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各种微型机数控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柔性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以上这些技术进步和发展,标志着柔性生产的开始。与大批量生产模式相比,它工序相对集中,没有固定的节拍,物料非顺序输送将高效率与高柔性融于一体,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4.4.高效、敏捷与集成经营生产阶段高效、敏捷与集成经营生产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
10、繁荣与停滞、衰退交替出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使得企业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阶段的特征为:1)市场需求波动,消费者行为更加具有选择性,产品需求朝多样化发展。2)市场对产品性能、质量要求更高,产品寿命缩短。3)国际合作成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势头。4)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5)技术迅猛发展。大量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向各个领域渗透,科技内部的交叉和联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增强,使技术、知识及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主要有:以空间换取时间、多专业、多人员协同一致工
11、作的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集单件生产与批量生产优点于一体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和以灵活应变为目标,基于柔性技术、知识化熟练工人及创新管理机制的敏捷技术与企业(Agile Technology&Enterprise);从仿生学角度提出了仿生制造;从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提出了分形公司;为保护环境又提出绿色制造等管理模式。这些新的制造系统与管理模式各有特色与侧重点,但都是以并行思维(Concurrent Thinking)和交叉学科为基础,在协同攻关(Team Work)的组织形式、虚拟公司的概念和技术融合聚变的创
12、新方法指导下,通过互补性合作,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将系统空间扩大到顾客与供应商。采取简化过程,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优化资源,得到非线性的高深层次的附加效益。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这些新的制造系统与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是: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2)企业的组织结构将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向分布式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3)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4)制造系统的策略将集中在灵活组织社会资源,企业从按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组织形式转变。5)质量是企业尊严和品牌价值的
13、起点,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是制胜的法宝。6)企业从单纯竞争走向既有竞争又有结盟之路。7)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6.2.2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战略目标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战略目标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其本质就是集成经营。集成经营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将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过程与组织进行一体化的并行处理。通过集成使企业获得精细、敏捷、优质与高效的特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有效地共享资源,以适应环境变化对质量、成本、服务及速度的新要求;通过增强生产或企业范围内的系统一致性、整体性和灵活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力,以求得快速响
14、应不可预测的市场的变化。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主要战略目标可以概括如下:1.1.获取生产有效性为首要目标获取生产有效性为首要目标 卖方市场的特征使大批量制造生产模式的生产有效性成为既定满足的条件,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了大批量制造生产模式的中心任务。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消费者需求的主体化与多样化倾向使得制造生产的有效性问题突现出来。先进制造生产模式不得不将生产有效性置于首位,由此导致制造价值定向(从面向产品到面向顾客)、制造战略重点(从成本、质量到时间)、制造原则(从分工到集成)、制造指导思想(从技术主导到组织创新和人因发挥)等
15、出现一系列的变化。2.2.以制造资源集成为基本制造原则以制造资源集成为基本制造原则 制造是一种多人协作的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分工”与“集成”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组织制造的基本形式。制造分工与专业化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却造成了制造资源(技术、组织和人员)的严重割裂,前者曾使大批量生产模式获得过巨大成功,而后者则使大批量生产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陷入困境。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3.3.经济性源于制造资源的快速有效集成经济性源于制造资源的快速有效集成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经济性体现在制造资源快速有效集成所表现出的制造技术的充分运用、各种形式浪费的减少、人的积极性的
16、发挥、供货时间的缩短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等。4.4.着眼于组织创新和人因发挥着眼于组织创新和人因发挥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更强调组织和人因的作用。技术、人员和组织是制造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三大必备资源。技术是实现制造的基本手段,人是制造生产的主体,组织则反映制造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5.5.重视发挥新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的作用重视发挥新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的作用 以最新技术(如CAD、CAM、CAE、CAID、CAPP、MRP、GT、CE以及FMS等)、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和手段,将这些当今先进的技术与组织变革和人因改善有效集成起来,便可发挥出巨大潜能。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
17、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6.2.3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核心问题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核心问题 从管理角度来看,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组织创新、集成经营、质量保证体系、重组工程、以人为本、人机分工、人机匹配,用分工协作代替全能,用并行或交叉作业代替串行作业。1.1.组织创新组织创新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比谁的资源和技术具有关键性外,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组织的创新优化。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性利用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没有围墙的、超越空间约束的、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虚拟企业和虚拟单元。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
18、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2)分散性为了使资源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给组织内各个潜在的决策者,也为了使决策者能迅速调动所需资源,需要用信息网络将组织成员连接起来,形成组织结构的网络化。(3)动态性企业的组织结构将从传统的、递阶层次的“机械结构型”向更适合市场竞争的“化学分子型”和“生物细胞型”转变,成为扁平的多元化“神经网络”。这种组织结构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是动态变化的,可及时重组和解体。(4)并行性产品开发工作在时间坐标上相互重叠与交叉,小组内的成员并行工作,协同完成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任务。(5)独立性项目组在企业内是相对独立的,项目负责人有权决策项目内的活动。(6)简单性项目组内以简单的工艺
19、流程来代替传统的整个工厂集中控制的复杂的流程。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2.2.集成经营集成经营 代表精细、敏捷与柔性的集成经营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运用系统集成思想与技术,将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过程与活动进行一体化的并行处理。企业这种快速有效集成经营形式与传统企业的概念完全不同。集成经营要有先进的工业信息网络。它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动态联盟,要妥善处理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转移和归属,成员间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利益驱动是各成员参加联盟的推动力。它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改善内部管理,建立新的投资及投资评价观以及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等。3.3.新
20、的质量保证体系新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目前消费者需求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下,对先进制造生产模式而言,质量成为多元化问题,甚至是国际化问题,需要有新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有: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1)新的三维质量观全面质量满意、适度质量和质量的时间性。全面质量满意,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用户的满意度、企业本身的满意度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满意度。适度质量,这是质量的经济性问题。过高的、超过需要的质量会造成资源浪费,而过低则达不到全面质量满意。因此,在解决了全面质量满意的测度之后,如何确定适度的质量水平就十分必要。质量的时间性,指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的价值观也在变
21、化,因此质量具有时间性,在目前时间点上是适度质量的产品,若干时间后则可能是不良质量的产品。(2)新的质量保障体系新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是着眼于战略层次的、内容丰富的开放系统。建立先进制造生产模式下的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1)人本原则。人因的发挥、信任员工、自主管理和员工参与都是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质量教育是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2)过程监控。新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着眼点必须从过程的结果(产品质量)转移到管理过程本身,以过程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只有识别、组织、建立和协调各项质量过程网络及其接口,才能创造、改进和提供稳定的质量,
22、这就是过程监控原则。3)体系管理。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只有依据实际的环境条件,策划、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实施体系管理,才能管理有效。4.4.生产过程重组生产过程重组 生产过程重组(重组工程)是对现有生产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过程所追求的主要绩效: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它有四个基本观点: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1)过程观点生产过程涉及为达到生产目的而实施的一组逻辑上相关的任务,包括人、物流、能源、设备等的逻辑组合和实现特定目标的工作程序,这些必是有机联系的。(2)根本性的再思考要摒弃过时的生产观点和管理思想,重新深入思考
23、“企业应该做什么”这一类基本问题。(3)彻底的再设计要进行全面创新,而不仅仅是在某些方面的改进。(4)大幅度提高绩效这是重组生产过程的目的,也是衡量生产过程重组成功与否的标志。5.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在先进制造系统中,人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对先进制造生产方式至关重要。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职能,将对人的监督、控制和奖惩改变为对人的不断关心、激励和培训。需要企业采取如下措施: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1)优化组合各种不同特点和专业特长的人才一个好的团队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才之间性格、专长和能力的互补,这样组合起来的群体作用会大大超过个体之和,反之会对企业的高效运作起破坏
24、作用。(2)创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员工应从控制对象转变为授权对象,尽可能让他们参与过程运营的日常决策,创建更加开放、更加简捷的交流报告机制。(3)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在新的生产模式中,跨学科的团队的建设将大大解放创造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团队必须具备开放式思维、网络式思维和动态思维,从而为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提供动力源泉。这种网络团队要求员工掌握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对各种挑战的应变能力,以并行方式集成每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很高的工作效率。6.2 6.2 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4)促进团队之间的互相信任以人为本、尊重人与信任人是团队顺利工作的
25、前提。应在团队内部建立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机制,促进团队在已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6.6.人机分工和人机匹配人机分工和人机匹配 首先是人机分工原则。其分工原则:不宜用人的工作完全由机器完成;人可简易完成,机器极难完成或不能完成的工作,应由人去完成;人、机均可完成的工作,可根据技术、经济条件,选择以机为主,人作后备,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或者由人完成,条件具备时再向前者转化。其次是人机系统均要考虑人文因素。人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力,取决于以下人文因素:激励政策、良好企业文化和工作作风的建立、充分的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责任、合理的运作规则和程序、宜人的工作条件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