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的演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植物群落的演替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群落 演替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生命系统的层次第二节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第三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三章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一、种群 种群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有种群有3 3个基本持征个基本持征:n 空间持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n 数量持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 (即密度)是变动的n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二、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community)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不同物种种群的集合。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
2、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了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四、生物圈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的特征及计量1、种群特征n空间特征:三种分布型:随机型、均匀型和聚集型n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大小(size)和种群密度(density)。n遗传特征:属于同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的特征及计量2、种群的计量(1)出生率(natality):包括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2)死亡
3、率(mortality):也分为最低死亡率(在理想环境下个体都是因为年老而死亡)和实际死亡率(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3)迁入(immigration)和(4)迁出(emigration):描述各地种群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以上四个参数是直接影响种群动态的基本参数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一)种群的特征及计量 2、种群的计量(5)年龄结构(age ratio):是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6)性比(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7)存活率:是死亡率的倒数。(8)生命表:是指对一个种群出生和死亡过程的定量记录。分为静态生命表(sta
4、tic lifetable)和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table)。这四个参数主要是通过影响前面四个参数而间接的影响种群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群动态1、存活曲线 分为3种基本类型:n 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n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n 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大多数野生动物种野生动物种群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型和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植物种群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型。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二)种群动态2、种群增长、种群增长
5、(1)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r)(r)和内凛增长率内凛增长率(r(rm m)n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来计算出。nAndrewartha的定义:内凛增长率内凛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也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群动态 2、种群增长、种群增长(2)种群的增长模型 n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种群离散增长模型:或 式中:Nt表示t世代种群
6、大小,Nt1 表示t1世代种群大小,N0为初始种群大小,为世代净繁殖率。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ttNN1tNN0t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二)种群动态 2、种群增长、种群增长(2)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假定在很短的时间dt内种群的瞬时出生率为b,死亡率为d,种群大小为N,则种群的每员增长率rbd,它与密度无关 其积分式为:rNNdbdtdN)(rtteNN0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二)种群动态 2、种群增长、种群增长 (2)种群的增长模型n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逻辑斯蒂方程(logis
7、tic equation)(logistic equation)其积分式为:式中:k环境容量;N种群大小。参数a的值取决于N0,是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1(KNrNdtdN)1/(rtateKN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1、种群的数量变动 n不规则波动n周期性波动n季节性波动n种群的爆发n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和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大,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生态入侵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2、生态对策 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间有长有短,生物的生长
8、和繁殖的生活方式称为生活史生活史。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生态对策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就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nLack D法则(1954)高生育力但无亲代抚育、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育 n最适能量分配(Cody M,1966)繁殖与生存之间的能量分配 n自然选择理论(MacArthur R,1967)r选择与K选择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一、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 2、生态对策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一)种内关系1.种内竞争 分两种竞争方
9、式:资源利用性竞争间接竞争 相互干涉性竞争直接竞争主要的资源利用性竞争方式之一密度效应n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Donald,1951)n 自疏和他疏现象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一)种内关系2、性比 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氏性比理论比理论。3、领域性和社会等级n 领域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n 社会等级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4、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
10、,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 分正相互关系正相互关系和负相互关系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1)高斯(Gause)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2)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n 竞争类型:资源利用性竞争、干扰性竞争、他感作用 n 竞争特征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的概念与产生 生态位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
11、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uJGrinnell(1917):用生态位表示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和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他强调的是空间生态位的概念uCElton(1927):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作用。他强调的是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实际上指的是营养生态位 uGEHutchison(1957):n n-维生态位(n-dimensional niche)、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n n-维生态位模型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3)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与物种竞争u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
12、方式的种,即生态位相近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高斯假说)。u生态位重叠:如果资源已经饱和,任何一段时间内的生态位重叠都不能忍受,即生态位重叠引起竞争相反。重叠程度越大,物种竞争越激烈。u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则引起物种共存,分离度越大,物种共存的机会越大。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2、捕食作用 捕食捕食(predation)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种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3、寄生 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
13、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分为微寄生物微寄生物和大寄生物大寄生物 拟寄生物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寄生蜂和蝇),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 麋鹿的竞争麋鹿的竞争-格斗格斗 捕食是一种捕食是一种 凶残的行为凶残的行为 黄蜂出击黄蜂出击 有时是你死我活的搏斗有时是你死我活的搏斗猎豹出击 兔丝子的寄生兔丝子的寄生槲寄生4、共生 按照作用程度分方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原始协作n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多见于对营养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实例是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n 偏利共生偏利共生是种
14、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n 原始协作原始协作是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二、种内与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 地衣是蓝藻与真菌的共生体地衣是蓝藻与真菌的共生体 面包面包海星、海参、海底鱼类的共栖海星、海参、海底鱼类的共栖环境生态学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第三章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2)(2)第一节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生命系统的层次第二节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第三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三章第三章 生物圈
15、中的生命系统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概念 对群落概念的不同理解nEWarming(1890,植物生态学):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 nV.E.Shelford(1911):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nEPOdum(1957,生态学基础):除了种类组成与外貌种类组成与外貌一致一致外,还“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格局”,“它是一个结构单元”,“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基本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一、群落的概念(2)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n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C.Schroster,1902
16、)n群落生态学的大部分原理来自于植物群落学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一)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类型有以下几类:1优势种和建群种 n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种n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建群种 2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
17、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3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4偶见种或罕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为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1多度与密度 n多度多度(abundance)(abundance)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我国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es)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 Sp.(Sparsal)少,数量不多而分散Sol.(Solitariae)稀少,数量很少而稀疏Un.(Unicum)个别(样方内某种植物只有1或
18、2株)n密度密度(density)(density)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某个物种的实际数量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尚多多很多123).(CopCopCopCopiosaeCop其他多度分类系统2盖度(coverage):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投影盖度。盖度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3频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即为该物种的相对频度相对频度4重要值(important value):是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JTCurtis&RPMcIntosh,
19、1951):n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300n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00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2)三、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结构单元 两种结构单元:生活型生活型和片层片层 1生活型生活型(life form):是不同的植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因适应外界环境而具有一定共同的外貌植物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以休眠休眠或复苏芽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丹麦植物
20、学家C.Raunkiaer)n高位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是位于离地面25cm以上的较高处的枝条上n地上芽植物: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很接近地表处,一般都不高出土表2030 cmn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是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n地下芽植物:又称隐芽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n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的植物,它们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结构单元(2)2层片层片(synusia)也是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functional commu
21、nity)(瑞典植物学家HGams,1918)。n 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居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组成n 例如,针阔叶混交林主要由五类五类基本的层片所构成:第一类是常绿针叶乔木层片;第二类层片是夏绿阔叶乔木层片;第三类是夏绿灌木层片;第四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第五类是苔藓地衣层。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三、群落的结构(2)(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成层性成层性1.植物的成层现象林相(地上)和根系分布(地下)植物成层现象的意义:n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相互竞争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n群落成层性的复杂程度,也是一种良好环境的指示 2.动物的成层现象 第三节 群落
22、生态学三、群落的结构(3)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森林中的动物成层性栖息在森林的灌木层和幼树层中的韦莺 育育 雏雏 的的 韦韦 莺莺栖息在森林的灌木层和幼树层中的花鼠栖息在森林中层的 啄木鸟 栖息在森林中层的 松鼠栖息在冠层的栖息在冠层的 交嘴交嘴 栖息在冠层的栖息在冠层的 戴菊戴菊(三)群落的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持征就是它的镶嵌性镶嵌性(mosaic)。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小群落(microcoense)小群落的形成是由于:n生态因子的不均匀性n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n群落内部环境的不一致n动物活动以及人类的影响等等 第
23、三节 群落生态学三、群落的结构(4)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三、群落的结构(5)(四)群落的时间结构n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n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故把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之为季相季相。n植物群落时间的成层性季相变化 温带阔叶林的时间层片表现最为明显:春季类的短命春季类的短命植物层片植物层片和夏季长营养期植物层片夏季长营养期植物层片(时间上明显特化的结构)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层林尽染三、群落的结构(6)(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n群落交
24、错区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本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像城乡交接带、干湿交替带、水陆交接带、农牧交错带、沙漠边缘带等也都属于生态过渡带n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边缘效应(edge effect)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四、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生物因素n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的结果要么处于劣势的种群在群落种消
25、失,要么各种群间对资源的利用重新分配,导致种群生态位的分化生态位的分化n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形成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视捕食者是选择性捕食者选择性捕食者、泛化种泛化种还是特化种特化种而异 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Conell等提出了适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四、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2)4、岛屿与群落结构(1)海岛的物种数面积关系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lglglgAZCS32.06.28AS ZCAS S S为种数,为种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