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系统动力学第13章-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汽车系统动力学第13章-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系统 动力学 13 转向 控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十三章十三章 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转向系统振动分析转向系统振动分析 第三节第三节 四轮转向系统四轮转向系统 第四节第四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第五节第五节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转向系统的功能是遵循驾驶人的输入指令使转向轮转向,以获得总体上的车辆方向控制。从前面的章节中可知,在车辆转向过程中,实际获得的转向角不仅与转向系统的结构有关,还与悬架系统的结构及其与转向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本章首先简单介绍转向系统的结构及转向几何学,然后根据转向系统动力学的分析要求,分析转向系统的振动及其与悬架的耦
2、合振动问题,包括一个线性分析实例和应用分岔理论的非线性分析实例。最后,以两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模型为例,介绍三种典型的转向控制系统:四轮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转向系统结构 转向系统的典型结构1转向摇臂2转向器3转向直拉杆4转向节臂5转向传动轴6转向梯形臂7横拉杆8转向盘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二、转向几何系根据阿克曼几何学原理,如图13-2所示,前轮转向的车辆在转向时,其外侧车轮转向角o和内侧车轮转向角i应符合如下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阿克曼转向几何关系内、外轮转向角关系曲线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一、振动系统的组成本节中对
3、车辆前轴与转向系统的振动问题进行最基本的分析,所研究的振动系统主要由转向杆系、转向轮、转向器以及悬架和簧载质量组成。在建模之前,首先做如下简化2:1)将转向系统简化为由总体扭转刚度系数KST表示的单自由度系统,参见式(12-29)和图12-4。并假定系统质量集中于转向盘,驾驶人控制的转向盘固定不动。2)忽略簧载质量的振动,即假设簧载质量也固定不动。3)轮胎特性仅考虑侧向刚度y和侧偏刚度C。车轮定位参数只考虑轮胎的机械拖距(即主销后倾拖距)tm,而不考虑车轮外倾角和主销内倾角的影响。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车辆前轴绕车辆坐标系x轴的自由振动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
4、振动分析1.车辆前轴的侧倾振动在忽略系统阻尼的情况下,车辆前轴绕车辆坐标系x轴的自由振动如图13-4所示。设车辆前轴的侧倾转动惯量为Ixxf,前轴侧倾角为?f,则前轴绕x轴转动的运动方程为: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2.前轮绕主销的摆振转向前轮与转向机构及杆系组成的绕主销的摆振系统如图所示。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二、系统的外界激振1.周期性变化激励转向系统受到的周期性变化激励可以是由车轮不平衡质量引起的离心惯性力,也可以是由悬架与转向杆系运动关系不协调产生的激励,这里对这两种情况分析如下。车轮与轮胎可能由于制造上的误差、材料的不均匀性而产生不平衡质量mg
5、。当车轮转动时,不平衡质量将产生沿车轮半径方向的离心惯性力Fg,如图所示。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 车轮不平衡质量引起的周期性外界激励a)不平衡质量引起的离心惯性力b)不平衡质量的位置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某货车转向机构与悬架的运动干涉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2.偶然离散激励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可能受到的侧向阵风或车轮受到路面凸凹引起的离散侧向输入作用,这些偶然的离散激励都会引发车轮的偏转摆振。一种情况是,当外界激励消除后,若系统的阻尼足够,振动会逐渐衰减,系统表现为通常的有阻尼自由振动。另一种情况则是,当外界激励消除后,振动并不衰减
6、,相反却因此激发系统内部的某种周期性交变力,从而引起持续的振动,系统表现为自激振动。尽管实际中车轮自激摆振机理很复杂,但是仍可以通过最基本的能量输入输出关系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考虑到使车辆转向系统产生自激振动的能量输入来自发动机,激励源由地面与弹性轮胎的相互作用输入到前轮转向系统。由于轮胎固有的迟滞特性,当轮胎发生侧向振动时,轮胎弹性恢复力Fye滞后于轮胎变形y,二者的关系如图13-8所示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轮胎的侧向弹性恢复力与变形的滞后关系及示功图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三、前轴与前轮的耦合振动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车辆前轴的侧倾振动和前轮绕主销
7、的摆振问题。然而,车辆在实际行驶中,前轴侧倾振动和前轮摆振可能相互耦合,并对车辆操纵性和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很大。虽然摆振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很复杂,用于摆振研究的数学模型也很多,然而为了便于说明摆振现象,可以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对一些数学上难于处理的非线性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如忽略悬架弹性和阻尼的非线性特性及一些如零部件的间隙和干摩擦等次要因素。这里,首先建立考虑前轮和前轴耦合振动的线性模型,再给出一些典型的分析结果2,3。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1.模型的建立实际经验表明,通常两转向轮之间的转向梯形机构的刚度对车轮的摆振影响显著,因此可将左右两轮间转向杆系视为具有一定阻尼的弹性元件,
8、左、右两轮绕主销的摆振作为两自由度系统来考虑。仍采用本章第二节中的三个假设条件,对某非独立悬架汽车建立考虑车辆前轴与前轮耦合振动的摆振模型,如图13-9所示。模型中包含了前桥绕其纵轴线的侧摆运动?f和左右车轮绕主销摆动w,L、w,R三个自由度。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非独立悬架的转向轮摆振模型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2.一些典型的仿真计算结果根据建立的系统运动方程,即可分析转向系结构参数对前轮摆振的影响。这里以国产某非独立悬架汽车的转向系统参数为例(表13-1),并设右前轮不平衡量为0.43kgm。在进行仿真计
9、算时,记录了系统各自由度摆振的幅值以及路面对轮胎的侧向反作用力。并在初始激励的情况下测量了系统的衰减率,从而计算出系统的相对阻尼系数。给出主要的分析结果如下。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某非独立悬架汽车摆振模型参数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首先考察随横拉杆刚度K0和转向机构刚度Kp的影响,在不同K0和Kp的条件下,前轮摆振振幅随车速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13-11和图13-12所示。由图可见,前轮摆振的幅值将随横拉杆刚度K0和转向机构刚度Kp的增加而减小。此外,考察转向机构刚度对系统的固有频率fns和相对阻尼系数的影响,如图13-13所示。由图可见,系统的固有频率
10、fns和相对阻尼系数将随转向机构刚度的增加而提高。当转向机构刚度Kp低于7kNm/rad时,前轮摆振系统进入不稳定区。最后,考察系统可能出现自激型摆振的车速范围。系统的相对阻尼系数随车速的变化关系如图13-14所示。当车速在3269km/h范围内时,系统相对阻尼系数0,系统为受迫振动系统。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具有不同横拉杆刚度的前轮摆振幅值随车速的变化具有不同转向机构刚度的前轮摆振幅值随车速的变化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系统相对阻尼系数、固有频率与转向机构刚度的关系转向机构刚度恒定时系统相对阻尼系数随车速的变化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
11、分析 两种激励条件下右轮摆角相图与时间的关系a)激励(t=0)=0.001radb)激励(t=0)=0.1rad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第二节转向系统振动分析仿真和实车试验的右轮摆角幅值结果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一、概述4WS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车辆行驶中的某些信息来控制后轮的转角输入,以提高车辆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早在20世纪初,车辆工程师就发现了在低速工况下后轮与前轮反向转动可以有效地减小车辆转弯半径这一特点,并将其应用于军用和工程车辆。但四轮转向技术在现代汽车(尤其是轿车)中的应用则是源于对中、高车速工况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和驾驶人主观评价的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大
12、量旨在获得后轮转向控制律的研究论文发表12,13,14,到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装备四轮转向系统的量产车型投放市场。对4WS车辆来说,当车辆低速行驶时,为减小转弯半径,通常后轮转向方向与前轮相反,即所谓的“反向转向”;在高速转向时,为了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快车辆的侧向响应速度,后轮将产生与前轮同向的转向角,即所谓的“同向转向”。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 机械式4WS1转向盘2转向传动轴3前转向器4后转向器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 电控四轮主动转向系统1前轮转向角传感器2前轮执行机构3转向盘转向角传感器4后轮执行机构5后轮转向角传感器6控制器7车速传感器第三节四轮转向
13、系统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 GMC Sierra Denali 1500 系统结构图1可转向的刚性后轴2前轮转向角传感器3后轮转向角传感器4电机作动器5后轮转向控制模块6横摆角速度与侧向加速度传感器7模式选择开关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第三节四轮转向系统二、转向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1.几何运动学分析提高车辆低速行驶的机动性能是4WS系统最显而易见的特点。下面以单轨两自由度线性转向模型为例,简单分析4WS车辆在低速反向转向时的几何运动学关系。如图13-20所示,假设4WS系统对后轮转向的控制策略为r=-f(其中0,为前、后轮转向角的比例系数,公式前面的负号表示前后轮转向方向相反),与传统的FWS车辆相比,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