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九章道德发展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08052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格式:PPT
  • 页数:38
  • 大小:2.1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九章道德发展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九 道德 发展 课件
    资源描述:

    1、2022年8月5日星期五第九章道德发展第九章道德发展道德发展的概念道德发展的概念v指涉及是非、对错判断标准的认知、情感和行指涉及是非、对错判断标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发生的改变,包括个体内、个体间的改为方面发生的改变,包括个体内、个体间的改变。变。人们要共同生活在社会中人们要共同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要成为可能社会生活要成为可能-人们就必须对某些孰是孰非的观念达成共识。人们就必须对某些孰是孰非的观念达成共识。道德包括道德包括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个成分。2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v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重点)(重点)v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

    2、(重点)(重点)v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v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v近年来国外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国外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v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道德发展的理论3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vJean PiagetJean Piaget在在1932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vJean PiagetJean Piaget认为道德的成熟包括两个方面:认为道德的成熟包括两个方面:对社会规则的理

    3、解和认识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vJean PiagetJean 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他与合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作者创立了“临床法临床法”(clinical methodclinical method)和)和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见(见P316P316故事)故事)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v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2424岁)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还不能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

    4、是自我中心的,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v道德实在论道德实在论阶段(阶段(5757岁):又称道德的他律岁):又称道德的他律阶段阶段 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现实主义。v道德相对论道德相对论阶段(阶段(811811岁):又称道德的自岁):又称道德的自律阶段律阶段 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性,同

    5、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v青少年期:道德推理超越个人水平,开始关注青少年期:道德推理超越个人水平,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社会和政治5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v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推理受到内在因素与外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推理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认知能力的发展内在因素:认知能力的发展 外在环境因素:社会经验外在环境因素:社会经验6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v方法上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

    6、研究方法中最突出的问:皮亚杰研究方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v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没有对习俗规则:没有对习俗规则(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右边(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右边)和道德规则和道德规则(如要分享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加以区分,(如要分享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则。7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v 柯尔伯格(柯尔伯格(Law

    7、rence Kohlberg)(美,哈佛大学)美,哈佛大学)自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统的扩充。v 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假设两难情境”,编制编制“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8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8、v 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v 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 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不是故

    9、意的,而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因此,利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理过程。9柯尔伯格的柯尔伯格的3 3水平水平6 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阶段道德发展理论v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v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分两个阶段。v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见见P320P3

    10、20故事故事10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v第第1 1阶段: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的后果来确定的。v第第2 2阶段: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不是

    11、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它很像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自行车借给你。”11习俗水平: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v好孩子道德。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仍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仍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

    12、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规则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规则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v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这一阶段个体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12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v

    13、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道德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道德。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v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这种道德是从社会标准也遵从

    14、内化的理想。这种道德是以以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13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柯尔伯格通过研究提出:v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在10岁以前大都处于第一岁以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种水平,13岁以前多半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岁以前多半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第三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岁以上30%进进入第三种水平。入第三种水平。v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15、,这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v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推理的练习。14柯尔伯格理论存在的问题柯尔伯格理论存在的问题v方法上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

    16、相关性不高,与皮亚杰内部相关性不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临床法”一样,一样,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v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特里尔(TurielTuriel,19831983)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把两者混为一谈。v被试性别问题: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

    17、别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性别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男性性别偏向。15国外从信息加工角度对幼儿道德判断的研究国外从信息加工角度对幼儿道德判断的研究vBearisonBearison等改变了皮亚杰的实验方法,用单个等改变了皮亚杰的实验方法,用单个故事代替成对故事,用等级评定法代替迫选法;故事代替成对故事,用等级评定法代替迫选法;变化呈现动机和后果信息的顺序。成功证明了变化呈现动机和后果信息的顺序。成功证明了幼儿在作道德判断时也能考虑意图因素。幼儿幼儿在作道德判断时也能考虑意图因素。幼儿的认知能力较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的认知能力较低,从认知心理学角度

    18、分析,这些方法上的改变,都能影响被试作道德判断时些方法上的改变,都能影响被试作道德判断时的信息存储和加工。的信息存储和加工。16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v岑国祯等岑国祯等812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从众现象的研究的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几种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几种情境都会使儿童有从众反应,但成人权威的情境情境都会使儿童有从众反应,但成人权威的情境最有力。最有力。v陈少华在研究中得出幼儿的陈少华在研究中得出幼儿的情绪判断情绪判断经由高兴到经由高兴到害怕到难过的发展趋势,其归因定向为害怕到难过的发

    19、展趋势,其归因定向为“个人定个人定向向-惩罚定向惩罚定向-结果定向结果定向”v寇或的研究表明影响中小学生的寇或的研究表明影响中小学生的权威权威主要是家庭、主要是家庭、同伴、教育媒介;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是具有原则同伴、教育媒介;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是具有原则意义的社会准则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概念。意义的社会准则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概念。17利他行为利他行为v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行为。v利他行为:是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利他行为:是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行为背

    20、后的动机(动机定义动机定义):行为者善行的基本动):行为者善行的基本动机是为了给他提供积极的结果,是出自对他人的关心,机是为了给他提供积极的结果,是出自对他人的关心,而不是使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也不是处于期待对而不是使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也不是处于期待对方的报答。方的报答。行为本身(行为本身(行为定义行为定义):不管行为者的动机如何,只):不管行为者的动机如何,只要对他人有益,就是利他行为。要对他人有益,就是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对利他行为的判断更倾向于行为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对利他行为的判断更倾向于行为定义,成人则倾向于动机定义。定义,成人则倾向于动机定义。18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亲

    21、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v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能够获得柯尔伯格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能够获得重要的社会技能,并影响到他们对于亲社会问题的推重要的社会技能,并影响到他们对于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他人利益着想的动机。理和他人利益着想的动机。v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P330P330):):1 12 2岁岁 3 36 6岁岁 7 71111、1212岁岁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19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v婴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婴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婴儿已出现亲社会行为

    22、。许多研究表明,婴儿已出现亲社会行为。v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儿童的利他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儿童的利他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许多研究表明:年长儿童确实比年幼儿许多研究表明:年长儿童确实比年幼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分享和助人行为。童表现出更多的分享和助人行为。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差异,年龄较大的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差异,年龄较大的儿童较年幼者有更多的合作倾向。儿童较年幼者有更多的合作倾向。20v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儿童的利他行为倾向并没有性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儿童的利他行为倾向并没有性别差异。别差异。需要帮助或安抚的对

    23、象的需要帮助或安抚的对象的性别性别对年幼儿童的利他行为对年幼儿童的利他行为有影响。有影响。v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在不同情境中具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在不同情境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较高的一致性。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1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1v认知和情感因素认知和情感因素 观点采择观点采择 有研究表明,有研究表明,“高明高明”的观点采择者比低水平的观的观点采择者比低水平的观点采择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行为。点采择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行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相关的

    24、观点采择形式有两种: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相关的观点采择形式有两种:社会观点采择(识别他人的想法、意图和目的)社会观点采择(识别他人的想法、意图和目的)情感观点采择(识别他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观点采择(识别他人的情感体验)22v亲社会道德推理亲社会道德推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亲社会推理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亲社会推理所占的比例会不断增加。会不断增加。v移情移情 移情: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移情: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霍夫曼认为:移情性唤起是调节个体利他行为的重要霍夫曼认为:移情性唤起是调节个体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因素。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要视测量移情的方式以及被移情与利他行

    25、为的关系,要视测量移情的方式以及被试的年龄而定。试的年龄而定。v自我概念自我概念v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强化、榜样文化、强化、榜样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223第三节第三节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攻击(攻击(Aggression)是儿童、青少年中是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格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格和品格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重要指标。v弗洛伊德认为:

    26、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敌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敌意和攻击性能量不断积聚,到达一定程度时就意和攻击性能量不断积聚,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以暴力或破坏性行为而宣泄出来。会以暴力或破坏性行为而宣泄出来。v攻击行为的后果定义:攻击行为的后果定义:强调以个体的行为所造强调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v班杜拉:攻击是我们给特定行为所贴的社会标班杜拉:攻击是我们给特定行为所贴的社会标签,依据是我们对行为意义的判断。签,依据是我们对行为意义的判断。24攻击有哪些分类呢?攻击有哪些分类呢?25v习性学理论习性学理论奥地利著名习性学家奥地利著名

    27、习性学家 K.Lorentz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与动物攻击的驱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与动物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击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的释放。刺激周期性的释放。攻击具有护种功能攻击具有护种功能,导致人类形成族内攻击行为模式导致人类形成族内攻击行为模式。v缺点: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忽视学习因素,忽缺点: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忽视学习因素,忽略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略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攻击的理论攻击的理论26挫折挫

    28、折攻击假说攻击假说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提出者:J.Dollard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是创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是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修正者:L.Berkowitz27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获得机制获得机制启启动动机机制制保持机制保持机制自自我我调调节节机机制制请单击我请单击我请单击我28v观察学习(模仿)获得机制获得机制注意过程(对攻击榜样进行感知)记忆重现过程(对他人攻击行为编码 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动作复制过程(把攻击行为的动作表象 整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激发

    29、和调节作用)显著特点:即时强化(如:参与打架斗殴)29v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和激发启动和激发启动机制启动机制30研究:高攻研究:高攻击性儿童的击性儿童的父母一般限父母一般限制子女在家制子女在家庭内部的攻庭内部的攻击行为,却击行为,却宽容子女在宽容子女在家庭外对他家庭外对他人的攻击。人的攻击。(消极作用)(消极作用)Sears在在1960年发现,因打年发现,因打架受到家长严架受到家长严惩的儿童在家惩的儿童在家攻击性较低,攻击性较低,但一出家门,但一出家门,比受到惩罚不比受到惩罚不怎么严厉的儿怎么严厉的儿童具有更强的童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30、攻击性。儿童从儿童从他人的他人的攻击行攻击行为结果为结果中获取中获取信息、信息、得到启得到启发。发。保持机制保持机制3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v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丛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节作用,试图丛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提出者:提出者:K.A.Dodge观点:观点:单击32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解码过程解码过程 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寻找线索寻找线索对线索的集中注意对线索的集中注意解释过解释过程程寻找反应

    31、过程寻找反应过程决定反应过程决定反应过程编码过程编码过程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据进行整合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据进行整合寻找解释寻找解释数据与程序规则的匹配数据与程序规则的匹配寻找反应寻找反应生成潜在的反应生成潜在的反应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作出评定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作出评定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估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估决定最终反应决定最终反应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发出反应发出反应33归因模型归因模型v提出者:提出者:Ferguson&Rule (1988)v研究表明:研究表明:34社会问题解决模型社会问题解决模型v提出者:提出者:Rubin et al (1991)Rubin et al

    32、 (1991)v儿童在三四岁后便参与了同他人的社会互动儿童在三四岁后便参与了同他人的社会互动v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达到个人目标同时又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达到个人目标同时又与与 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v较常用实验方法:较常用实验方法:“假设假设反应反应”(呈现假设问题情境,通过被试反应测量其问题解决能呈现假设问题情境,通过被试反应测量其问题解决能力)力)国外研究结论:国外研究结论:。35儿童的攻击行为起源于何时?儿童的攻击行为起源于何时?vM.S.HolmbergM.S.Holmberg发现:发现:12161216个月的婴儿,其个月的婴儿

    33、,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看作是破坏性的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或冲突性的。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的冲突性为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的冲突性为呈下降趋势到两岁半,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到两岁半,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最初的20%20%。vC.BuhlerC.Buhler、E.H.GreenE.H.Green、M.M.ShirleyM.M.Shirley研究发现: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研究发现: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36儿童早期冲突行为有社会性吗?儿童早期冲突行为有社

    34、会性吗?v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D.F.D.F.海和海和H.S.H.S.罗斯(罗斯(19821982)对对2424对年龄为对年龄为2121个月的婴幼儿的冲突行为进行个月的婴幼儿的冲突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在游戏室进行在游戏室进行4 4次每次时间为次每次时间为1515分钟的观察,发分钟的观察,发现现87%87%的儿童至少参与了一次冲突,其中的儿童至少参与了一次冲突,其中79%79%的冲突是在的冲突是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由儿童自己终止的。这些冲突大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由儿童自己终止的。这些冲突大多数(多数(72%72%)与争夺物品有关,其余的要么纯粹是人际)与争夺物品有关,其余的要么纯粹是人际间

    35、的冲突,要么是争夺物品与人际冲突混合在一起。间的冲突,要么是争夺物品与人际冲突混合在一起。实验结果表明:儿童作出的不同行为反应将会引实验结果表明:儿童作出的不同行为反应将会引起同伴不同的让步。并且,冲突中儿童的言语活动通起同伴不同的让步。并且,冲突中儿童的言语活动通常与他的社会性定向一致。常与他的社会性定向一致。37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v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W.HartupW.Hartup研究研究4-64-6岁和岁和6-76-7岁的岁的儿童,儿童,发现:发现: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呈增多趋势。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呈增多趋势。张文新等(张文新等(19961996)研究小、中、大)研究小、中、大270270名儿童名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得到类似结果。的攻击行为,也得到类似结果。v研究发现:研究发现:儿童在儿童在2-42-4岁间,身体攻击逐渐减岁间,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38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九章道德发展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0805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