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一讲-生态自然观30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04618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格式:PPT
  • 页数:76
  • 大小:335.0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讲-生态自然观30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一 生态 自然观 30 课件
    资源描述:

    1、 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一系列人类生存困境反思的结果。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三、人类中心主义四、非人类中心主义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1.劳动促进了从猿到人的生理转变 2.劳动促进了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的转变 3.劳动促进了从古猿猿群向人类社会的转变 人类的产生,人的能动性力量的加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最终造就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表现(1)人类生命有机体的构成依赖于自然界。(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3)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依赖

    2、于自然界。(4)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说:我的舞蹈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才是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最值得我们去体现。客观自然界是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它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比如科学规律、原理、定律、音乐、舞蹈、绘画、小说等 都是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总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持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受制和依赖于自然界,人还是一

    3、个有思维、有意识的动物,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以自己的存在和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从而对人的发展和自然界的进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实现的。人类的劳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通过制造工具,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生产,以改变自然。人类的劳动是社会的。无论是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都是社会化的人在社会中进行的。(2)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动作用,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最初往

    4、往是从认识个别事物的效益开始的,逐渐获得某一生产领域的经验,产生了初步的科学认识。由于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实验从生产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了。许多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劳动的先导,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断进入新的阶段,从而创造出愈益丰富的人类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3)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4)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首先,劳动既创造了人,又是人的第

    5、一个实践,正是这一实践使得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而成为与自然界互为对象的自然存在物;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实践既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又是过程和结果的辩证统一 第一、实践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实践的目的首先与人的需要有关,只有需要的东西才会转化为目的。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构成目的,只有那些在现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才成为活动目的。而这又是由实践所指向的客体的本性以及人对客体本性的理解所决定的。

    6、因此,目的的构成既与人的需要有关,也与自然界是否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有关。当把这两个方面、两种尺度统一起来的时候,目的就形成了,评价准则、选择框架和建造方式也就确立起来了。实践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无论物质手段(工具等)或是精神手段(思维规则等),都是人创造出来并由人加以支配的,它是目的的现实性标记。但是,真正有效的手段又只能是与自然界的本性相适应的手段。例如,滥伐森林不可能不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也不能不带来自然环境的生态失衡。因此,只有当实践手段被正确采用的时候,人与自然的现实联系才能建立起来。第二、实践是过程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实践又是一个过程,并通过结果来反映,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在人

    7、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中,人类作用于自然,同时自然也作用于人类;人类改造自然,自然也反过来改造着人类。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结果是使对象性关系的双方都向对方趋同。这种趋同首先表现为实践促使客体主体化。所谓客体主体化客体主体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自然界这个客体不断地“人化”,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自然界这个客体作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它的信息由于被人类所获取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人的内在观念;另一方面,自然界这个客体作为人类的改造对象,它会由于人类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而按照人类的意志发生改变。其次,趋同性又表现为实践促使主体客体化。所谓主体客体化指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

    8、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控制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度增大,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人类关于自然界规律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观念与自然界本身逐渐接近并趋向于统一;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渐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从而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与自然界保持一致,也扩大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度。(2)实践也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人作为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自然存在物,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改变着自然界的本来面貌,

    9、这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正是人的这种能动性决定了人在和自然的关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人的实践能力的表现又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即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意识、活动起因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在实践活动中,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就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也许无所不能,但人绝对应该有所不为。因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只能通过对这些规律的

    10、认识,来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展开过程中以不违背这些规律为前提。2005年8月30日,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由“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洪水将城区淹没。“卡特里娜”飓风自29日在美国南部地区登陆以来,已经造成至少55人死亡,100多万人因电力供应中断受到影响。来自一些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机构和保险公司的最新预估。本报济南本报济南6月月18日讯(记者高红日)在今天的暴雨日讯(记者高红日)在今天的暴雨中,载着中,载着48名小学生的大客车被困雨中,全车师生被名小学生的大客车被困雨中,全车师生被迫登上车顶待援。省城众多警民齐心拼死营救,迫登上车顶待援。省城众多警民齐心拼死营救

    11、,40多多分钟后,车顶上的分钟后,车顶上的52人终于幸运脱险。人终于幸运脱险。实践作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必然以某种特定的受动性为依据。因此,人对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状况就决定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们经常不能获得合乎预期目的的结果,这种目的与结果的不统一,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中人的受动性的一面,这是受动性阻碍了能动性

    12、发挥的表现。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己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总之,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实践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与自然界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共同演化、共同发展。在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自然界也不断进化,并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从而使自然界逐渐从天然自然演化出人工自然,并走向生态自然。(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包括:目前人类尚未

    13、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无限的宇观世界;目前人类尚未探知的基本粒子以下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这部分自然暂时还不属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包括: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这个范围内人类已经开始认识,但尚未变革的那部分自然。这部分自然属于人类认识的对象,但尚未成为实践的对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部分天然自然将会逐步得到拓展。(2)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它包括:人工自然界,即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包括人工影响的自然、人工

    14、控制的自然、人工培育的自然等,如大面积农田、水果种植圆、蔬菜大棚、人工运河等。人工自然物,即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物,如各种机器、铁路、工厂、管道、电报电话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它们是人工自然的主体。人工自然既是一个社会范畴,也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还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社会范畴,人工自然是被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是社会化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自然概念,人工自然是对象化的自然,是人类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被人类活动所变革的那一部分自然;作为历史概念,人工自然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扩展,体现出自身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拓展的过程。(3)天然

    15、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作为天然自然的演进形式,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人工自然的产品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甚至还是在直接模拟天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都服从统一的自然规律。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又是相互区别的。其区别点在于:第一,天然自然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人工自然则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通过人再生产出来的。第二,天然自然只具有自然属性,服从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则不同,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服从于自然规律

    16、,又服从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规律。第三,天然自然的演化过程一般比较缓慢,而人工自然的演化发展则很迅速。第四,天然自然的状况对人类的早期文明有更大的影响,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都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在近现代,天然自然的资源条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仍有重要的影响,但相对来说,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趋于减弱,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工自然。(1)人工性。人工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结构、性能,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人工自然里,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映射出了人的本质特征。人工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人工建造的目的、手段的印记。(2)人工自然的知识性。人

    17、工自然与人类关于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人工自然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而发展的。(3)人工自然的目的性。虽然人工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受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但人类常常在这些条件之下,仍然表现出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这就是人类合乎规律、合乎知识的主观取舍,反映到人工自然上就是人工自然的目的性。人工自然的演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天然自然不断进入人类社会实践范围的趋势;其二,确定范围内的人工自然物有不断进步的趋势。人工自然的演进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过程的继续,是自然界分化出人 类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演化阶段,因而具有自然物质系统演化过程的普遍特征:发展性、阶段性和守恒性。从

    18、理论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因为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没有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统一,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始终保持和谐状态。大约在三、四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技术方面取得进步非常微小,人类几乎是在完全顺应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生存的。只是到了距今约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不断加速的技术发明,人类才进入到狩猎采集者的社会。人类已经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远古时期,对自然来说,是自然的

    19、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对人来说,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是表层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受自然的主宰,只能通过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求助于魔力,祈求大自然使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由此形成以自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念。从大约 1 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业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也就出现了,人从动物界中分化、独立出来,从事谷物生产和动物饲养。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文明的到来,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它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l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虽已大规模地

    20、向自然界主动索取,但人类生 产和消费所使用的资源,主要是自然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而社会产品也只是农业产品和初级手工加工产品,生产与消费中产生的废物仍是自然界可以降解的。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当然,在这一阶段不和谐已初露端倪。早期玛雅文明的崩溃 根据前面的论述,自然一词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一是指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即自然事物的综合。二是指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样子所是的事物,即事物的本性(天然的、自生的、自在的、符合本性的)。近代,在机械论哲学和科学的作用下,自然的历史性和复杂性被简单性取代,自然成了一个没有经验、没有情感、毫无灵性、呆板、单调的存

    21、在,不具有自我保护、完善自身的功能。自然在人类面前不再神秘,人类在自然面前也不再毕恭毕敬。自然界没有内在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所以没有资格获得到的关怀。自然界只是一个完全按照我们的目的被加以利用、改造、操纵、处理和统治的对象,成为人类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这从实践和价值两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体性的载体“主体”可分为三类: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由此,主体性也可分为三类: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这三种主体性的张扬不利于环境保护。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1)自然目的论是一种古老的人类中心主义(2)神学目的论是欧洲

    22、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3)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代表人物法国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4)理性优越论是古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最后一种形式 前三种已经失去了科学证据,被世人所抛弃,只有理性优越论被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继承和发扬。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存在物只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价值,不是我们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只与理性存在物有关;用道德原则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获得道德权利的基础,非理性存在物不具有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他们没有道德权利;人类有权绝对支配、统治、处置自然,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思考近代人中心主义的缺陷 首先,为所有人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并不存在 其次,“只有人才有权作为道

    23、德代理人和道德顾客”是人根据自己的属性和其他存在物的属性定义的。再次,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道德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关怀的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最后,从人所具有的某种特殊属性,如理性等,并不能必然地得出人类不应该给予非人类存在物以道德关怀的结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没有内在价值,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一点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极其相似,只不过它抛弃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能够有意识地从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这就使得它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根本没有环境伦理的概念不同,而是增加了新的有利于保护自然的内容

    24、,承认人类应该伦理地对待自然。(1)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人类没有坚持以人类为中心,而是奉行个人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的结果。(2)人和地球上的动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道德,都是人思考出来,都是属人的道德。(4)环境问题是人造成的,也要由人来解决。(5)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关注的是全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首先,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这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其次,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对待自然,并不是将人与自然平等地看待,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必然加强人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再次,在实践层面上现代人类中心

    25、主义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缩小自然环境的外延,将自然环境限制在了人的环境之内。人类只是着眼于保护与人类有关的自然环境,而不是保护所有物种的生态环境。1.动物解放/权利论 动物解放论的代表人物英国伦理学家辛格(Peter Singer)动物权理论的代表人物雷根(Tom Regen)动物解放/权理论只把平等、权力限定在有感觉能力的动物范围之内是不够的,环境伦理学的范围应该扩大到所有生命存在,由此生物中心主义得以诞生。2.生物中心主义 法国学者史怀泽第一个从伦理学角度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敬畏生命 现代生物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保罗泰勒在1986年完成的尊重大自然一书中,建立了一套

    26、完整的生物中心论的伦理体系。尊重所有生命的原则:第一,不伤害原则 第二,不干涉原则 第三,忠诚原则 第四,补偿正义原则 当上述原则与维护人类的价值和权利相冲突时,泰勒提出了五条优先原则:第一,自我防御的原则 第二,对称的原则 第三,最小伤害原则 第四,分配正义原则 第五,补偿正义原则 3.生态中心主义 大地伦理学的创立者利奥波德认为,个体的重要性是由他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决定的。深层生态学对浅层生态学不愿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执意不不断地进行深层追问,对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下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保持警惕。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

    27、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睦共处、协调发展的文明,国际社会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可能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使人类的认识得到了提高。首先是认识到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对立统一。要调整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其次,人类已经认识到,必须改变以往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耗费,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能动性盲目膨胀,因而导致了自然界的一再报复。当今人们认识到人类不能仅仅向自然界索取,而且

    28、还要考虑到给予,主动参与自然平衡的重建。人与自然的矛盾虽已空前尖锐 但还没有到不可解决的地步,自然平衡和生态平衡还有恢复的希望。这种希望从客体上来说,一是自然界中还有未受到干扰和破坏的部分,通过与这些部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就可以对整个生态平衡的恢复提供生机;二是从资源、能源方面看,所谓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是人类对它利用的历史性。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种种限制,可供利用的资源确实是有限的,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将得到扩大,许多过去无法利用的资源如地球深处、海洋底部及海水、太空中的各种资源、能源以及过去和现在视为无用的东西,

    29、都将会成为未来的可利用之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必然增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自然界对人类的承载能力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调控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更新观念)更新观念(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的认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4)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保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观念只讲人是自然的主人,片面追求满足人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而新的观念要求把

    30、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把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起来,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即将人的伦理原则贯彻到自然界中去,作为一种生态伦理原则,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依存的伙伴或朋友,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二是对发展的理解,要改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的传统观念,要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改变无限制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向自然排泄废物的传统观念,把改造自然和促进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在生产中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树立从整体出发,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

    31、发的观念。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给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性。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须依赖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展示了美好的前景。通过生物技术解决人类粮食问题:无土栽培、基因食品等;资源方面:海洋、太阳能、风能、波浪能以及再生性能源核能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收旧利废,循环利用;材料方面:用人工合成材料取代有限的天然材料;环境治理方面:生物净化技术和建立人工生态环境等。由此可见,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我们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我们的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经济,是

    3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于科学技术,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就要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第三个途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归根结底,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社会调节的,人的需求也就是社会的需求,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分析是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革命性转折,它提出了人与人的关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性,为正确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不合理的资源消耗

    33、,实现其经济增长。如美国居然以发展经济为由,公然退出减少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因此,2002年九月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首脑会议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发言时,引起了会场一片骚乱,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环保政策表示不满。里约热内卢峰会后的10年令人失望,人类取得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失败,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环境危机愈演愈烈。世界上食不果腹的人多达8亿,最富的3个人拥有的资产比47个穷国的GDP总和还要多。1000多名科学家在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环境瞭望中忧心忡忡地说,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一半以上的国家将严重缺水。甘地曾说:“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34、,但它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贪婪。”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5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用纯真的声音告诉在场的世界首脑们:“全世界的孩子很失望,因为太多的大人过于关心金钱和财富,而顾不上关心影响我们未来的严重问题。”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原因。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调整社会关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全球观念,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加强计划性,才能消除种种混乱和不协调,才能使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既不是一代人造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情况,而是

    35、发生在整个生物圈。生物圈内的大气和海洋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体系,大气和水的全球循环能把污染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由此引起了许多国际争端。当代环境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国际性。大气、流水、野生物种乃至整个自然环境都不受人为国界的限制;一国境内严重的环境污染,其危害在许多情况下会波及到许多国家乃至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各国的国内立法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国际合作是保护人类环境的必由之路,而国际法(包括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国际协定等)则是保证国际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当今世界,跨国界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1986年4月28日,切尔诺贝

    36、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和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公司仓库毒气毒液事件,给邻国乃至欧洲各国造成巨大损失。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向海洋倾倒大量原油和在科威特油井纵火,造成海洋和大气严重污染等。1998年6月,南亚两个国家相继进行核试验,既威胁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又污染大气、水质、土壤等。上述这些污染问题不仅涉及到国际法中的国家责任和赔偿责任,而且也涉及到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事实说明,生态问题早已超出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不能仅靠局部地区或几个国家,而应当由全球合作,动员全人类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只有如此,整个地球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人类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更新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是重要的认识前提;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可以说是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使某些受眼前利益驱使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对那些跨越国界的破坏行为,要通过国际性合作,通过相应的国际法规予以制裁,这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终途径,是政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一讲-生态自然观30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0461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