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八章税收原理68407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400097
  • 上传时间:2022-08-27
  • 格式:PPT
  • 页数:58
  • 大小:133.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八章税收原理68407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八 税收 原理 68407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税收原理第八章税收原理n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什么是税收n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n第三节第三节 税收原则税收原则n第四节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税负的转嫁与归宿n重点内容:重点内容:n1.1.税收的三性税收的三性n2.2.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n3.3.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n4.4.税收中性问题税收中性问题n5.5.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第一节什么是税收n一、税收的基本属性一、税收的基本属性n(the nature of taxation(the nature of taxation)n二、税收

    2、的二、税收的“三性三性”n(the“three features”of taxation)(the“three features”of taxation)n一、税收的基本属性一、税收的基本属性n马克思马克思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n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主要溯源于托马斯主要溯源于托马斯 霍布斯霍布斯 (T(THobbes)Hobbes)的的“利益交换说利益交换说”。托马斯托马斯霍布斯:霍布斯:“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利益交换

    3、说利益交换说”“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凯恩斯凯恩斯负有提供公共物品的义负有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务享有消费公共物品的权享有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利负有纳税的义务负有纳税的义务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政政府府部部门门社社会会公公众众当代资产阶级当代资产阶级 税收理论税收理论约翰约翰洛克洛克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刺激有效需求、优化产业结构 n二、税收的二、税收的“三性三性”n(一)税收的强制性(一)税收的强制性n(二)税收的无偿性(二)税收的无偿性n(三)税收的固定性(三)税收的固定性n(一)税收具有强制性。(一)税收具有强制性。n

    4、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发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通常颁发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抗。n在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在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所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国家税收就是运用。国家税收就是运用政治权力进行的产品分配。政治权力进行的产品分配。n税收的税收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当企业和个人明了,当企业和个人明了征税的目的并增强纳税观念以后,强制性可能征税的目的并增强纳税观念以后,强制性可能转化为自愿性。转化为自愿性。n(二)税收具有无偿性。(二)税

    5、收具有无偿性。n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付出任何代价。n税收的税收的无偿性也不是绝对的无偿性也不是绝对的。税收是。税收是“取之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用之于民”。不过,每个纳税人和他从税。不过,每个纳税人和他从税收使用中享受的利益是不对称的。收使用中享受的利益是不对称的。n(三)税收具有固定性。(三)税收具有固定性。n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定了征税对

    6、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按预定的标准征税。n税收的固定性也不是绝对的,会随着社会经济税收的固定性也不是绝对的,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n税收的税收的“三性三性”可集中概括为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征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类n一、税收术语一、税收术语n(the terminology(the terminology)n二、税收分类二、税收分类n(the classification(

    7、the classificationn一、税收术语一、税收术语n(一)纳税人(一)纳税人n(二)课税对象(二)课税对象n(三)课税标准(三)课税标准n(四)税率(四)税率n(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n(六)起征点与免征额(六)起征点与免征额n(七)课税基础(七)课税基础n(一)纳税人(一)纳税人 n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人或法人。n 与纳税人相关的概念是与纳税人相关的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负税人是指。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

    8、和个人,在税负不转嫁的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负不转嫁的条件下,与纳税人是一致的,在税负转嫁的条条件下,与纳税人是一致的,在税负转嫁的条件下,是不一致的。件下,是不一致的。n(二)课税对象(二)课税对象n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在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国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大类。n与课税对象相关的是税源。税源是指税收的经与课税对象相关的是税源。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课税对象与税源有时是一致的,例如,济来源,课税对象与税

    9、源有时是一致的,例如,所得税;有时是不一致的,例如,财产税。所得税;有时是不一致的,例如,财产税。n与课税对象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税目。与课税对象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税目。税目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例如,消费税税目有烟、酒、化妆品、贵重首例如,消费税税目有烟、酒、化妆品、贵重首饰、鞭炮、汽油、小汽车饰、鞭炮、汽油、小汽车等等。等等。n(三)课税标准(三)课税标准n课税标准是指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课税标准是指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例如,或称课税依据;例如,纯所得额、商品纯所得额、商品的流转额、财产净值等。确定课税的流转

    10、额、财产净值等。确定课税标准,标准,是国家实际征税的重要步骤。是国家实际征税的重要步骤。n(四)税率(四)税率 n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它是税额与课税对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它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象之比,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比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种。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种。n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例如,增值税对一般纳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例如,增值税对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为税人

    11、的税率为17%。n定额税率: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额税率: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定额税率有累退的性质。定一个固定的税额。定额税率有累退的性质。例如,税务局核定对某个小规模纳税人每月征例如,税务局核定对某个小规模纳税人每月征收收200元的定额税。元的定额税。n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越低。n(1)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

    12、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应的税率征税。与之相应的税率征税。n(2)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比较表表8-1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比较(单位:元)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比较(单位:元)3500035000500005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250012500500005000025000250

    13、001000001000005050750011000001000010000300003000025000250007500075000404050001750007500750015000150002500025000500005000030302500150000500050005000500025000250002500025000202025000以下以下超额累超额累进税额进税额全额全额累进累进税额税额适用超适用超额累进额累进税率的税率的应税所应税所得得适用全额适用全额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应税所的应税所得得税率税率()()税级税级n练习:某企业练习:某企业1 1月份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月

    14、份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为得额为5200052000元,分别计算其全额累进税元,分别计算其全额累进税和超额累进税为多少?和超额累进税为多少?n全额累进税额:全额累进税额:5200040%=20800n超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2500020%+2500030%+200040%=13300税率的划分 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图图81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税基税基累进累进比例比例定额定额O税税率率n(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n1.1.税收能力: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包税收能力: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纳税人的纳税

    15、能力;二是政括两种能力:一是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税能力。府的征税能力。n2.2.税收努力: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税收努力: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税收努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税制的程度。税收努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税制的完善程度,二是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的完善程度,二是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n(六)起征点与免征额(六)起征点与免征额n1.1.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目前福建省小规模始征税的最低界限。目前福建省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是:销售货物的,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是: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为月销售额5

    16、000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为月销售额30003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销售额次销售额200200元。元。n2.2.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例如,个人所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例如,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得税的免征额为20002000元。元。n起征点和免征额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相同点相同点是,当课税对是,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两者的两者的不同点不同点是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是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

    17、对课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全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税对象全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就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部分征税。就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部分征税。n(七)课税基础(七)课税基础n课税基础:又简称税基,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课税基础:又简称税基,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念,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据。n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以什么为税基,其一是以什么为税基,现代税收理论认为以收益、财产为税基是合理现代税收理论认为以收益、财产为税基是合理的,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以支出为税制设计的的,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以支出为税制设

    18、计的重要内容。重要内容。其二是税基的宽窄问题,税基宽其二是税基的宽窄问题,税基宽则税源厚,税款多,但也会造成较大的副作用;则税源厚,税款多,但也会造成较大的副作用;税基窄则税源薄,税款少,但对经济的不利影税基窄则税源薄,税款少,但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响也较小。n二、税收分类二、税收分类n(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n(二)直接税与间接税(二)直接税与间接税n(三)从量税与从价税(三)从量税与从价税n(四)价内税与价外税(四)价内税与价外税n(五)中央税与地方税(五)中央税与地方税n(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19、n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一般包括个人所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收、得税收、企业所得税等。企业所得税等。n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n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一般财产税、遗产税、增与税等。的税收,如一般财产税、遗产税、增与税等。n(二二)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和间接税 n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都归属于

    20、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都归属于直接税。直接税。n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都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都归属于间接税。间接税。n一般我们都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一般我们都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n(三三)从量税与从价税从量税与从价税n按照课税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按照课税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从价税。n国家征税时必须按一定标准将课税对象予于度国家征税时必须按一定标准将课税对象予于度量而度量的方法有两种:量而度量的方法有两种:n一种是按课税对象数量、重量、容量或容积计一种是按课税对象

    21、数量、重量、容量或容积计算,例如,资源税;二是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例如,资源税;二是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例如,增值税。采用前一种计税方法的税算。例如,增值税。采用前一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量税,采用后一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种称为从量税,采用后一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价税。为从价税。n(四)价内税与价外税(四)价内税与价外税n这是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划分标准的。这是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划分标准的。n凡是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是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价内税是由销售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价内税是由销售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款就是其销售款,而税款由销售方来承担并

    22、从款就是其销售款,而税款由销售方来承担并从中扣除。例如,消费税、营业税。中扣除。例如,消费税、营业税。n凡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凡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价外税是由购买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价外税是由购买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款包括销售款和税款两部分。例如,增值税。款包括销售款和税款两部分。例如,增值税。n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称为不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称为不含税价格。n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

    23、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消费者。的侧重点是消费者。n(五)中央税与地方税(五)中央税与地方税n中央税与地方税是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的。中央税与地方税是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的。n从理论上讲,税收存在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从理论上讲,税收存在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因而任何税种都隶属于国家,也就是隶属于中因而任何税种都隶属于国家,也就是隶属于中央政府。央政府。n把税收划分为中央和地方税,并不意味着中央把税收划分为中央和地方税,并不意味着中央与地方具有同等的征税权力,而是由国家在政与地方具有同等的征税权力,而是由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实行治和经济上实行分级管

    24、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中央所决定的。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方法因国家政体和管理体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方法因国家政体和管理体制而有所不同。而有所不同。第三节税收原则第三节税收原则n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n(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tax)(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tax)n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n(equity criterion and efficiency criterion)(equity criterion and efficiency criterion)n三、

    25、税收中性问题三、税收中性问题n(tax neutrality)(tax neutrality)n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n(一)税收原则的提出(一)税收原则的提出n(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n1.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税收应以公平为本n2.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n3.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n(一)税收原则的提出(一)税收原则的提出n首先比较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经济学家,是英首先比较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经济学家,是英国重商主义前期的托马斯国重商主义前期的托马斯霍布斯、重商主义霍布斯、重商主义后期的威廉后

    26、期的威廉配第、詹姆斯配第、詹姆斯斯图亚特以及德国斯图亚特以及德国的尤斯蒂等。的尤斯蒂等。n把税收原则明确化、系统化的第一人是古典政把税收原则明确化、系统化的第一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治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斯密。n(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二)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n1.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税收应以公平为本n n(1 1)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的目标。n一方面,从国外到国内,大部分学者都很重视一方面,从国外到国内,大部分学者都很重视公平原则在税收中的地位。公平原则在税收中的地位。n另一方面,从古至今,横贯东西方国家,税收另一方面

    27、,从古至今,横贯东西方国家,税收公平与否往往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公平与否往往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准。n(2 2)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方面。n所谓普遍征税,指的是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所谓普遍征税,指的是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征税的普遍性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征税的普遍性不是绝对的。不是绝对的。n所谓的平等征税,指的是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所谓的平等征税,指的是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额与纳税人的

    28、负担能力相称。平等征税有两方平等征税有两方面的含义: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的即所谓的“横向公平横向公平”,它的含义就是对所得,它的含义就是对所得相同的人课税相同的人课税 ;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的等纳税,即所谓的“纵向公平纵向公平”,它的含义就,它的含义就是对所得不同的人不同等课税。是对所得不同的人不同等课税。n(3 3)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n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的社会公平观和经济观是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家的

    29、社会公平观和经济观是不同的,税收公平是以该社会的社会公平观和不同的,税收公平是以该社会的社会公平观和经济公平观为基础和前提的。经济公平观为基础和前提的。n2.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n征税不仅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这里征税不仅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这里的效率包含两层意思:的效率包含两层意思:n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n 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 率的提高,

    30、也就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n3.3.税收公平与效率两难选择税收公平与效率两难选择n(1 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的、互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的、互为条件的统一体为条件的统一体 n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前提。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前提。n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n(2 2)只有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只有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n税制税制 要

    31、更具有实践意义就必须从本国的国情要更具有实践意义就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建设本建设本 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方面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方面作为侧重点的税收,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作为侧重点的税收,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平型税制。平型税制。n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二、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n(一)公平类税收原则(一)公平类税收原则n1.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n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

    32、n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受益原则难以普遍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受益原则难以普遍适用,有些情形,受益原则可以直接应用。例适用,有些情形,受益原则可以直接应用。例如,对桥梁、公路收费。如,对桥梁、公路收费。n2.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n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n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少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少分摊。n(二)效率类税收原则(二)效率类税收原则n1.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n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又称税收的经济

    33、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n2.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n税收费用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税收费用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最低限度。n确实简化原则,其中的确实简化原则,其中的“确实确实”是指税制对纳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

    34、作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法和征管法上作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简化简化”是指税收的规章制度要简便易行。是指税收的规章制度要简便易行。n三、税收中性问题三、税收中性问题n1.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资源配置状况。n2.2.税收中性包含两种意思:税收中性包含两种意思:n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和负担。损失和负担。n二是国家

    35、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为资源配置 的决定因素。的决定因素。n3.3.增值税不是纯种性税收的理由:增值税不是纯种性税收的理由:n(1)(1)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2 2)增)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为前提的,世界上多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为前提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增值税都是设置数国家的增值税都是设置2 2个到个到3 3个税率,不同个税率,不同的税率,就体现税收的调节作用。的税率,就体现税收的调节作用。(3 3)我国)我国1

    36、9941994年税制改革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年税制改革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3 3)全面推行增值税)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选择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选择若干商品,再征一道按不同产品设置不同税率若干商品,再征一道按不同产品设置不同税率的消费税。的消费税。n(二)税收超额负担(二)税收超额负担n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

    37、税款以外的负担。n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n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另一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了资源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济效益,则发生了资源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担。n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的消费和生产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方面的超额负担。n

    38、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消费者剩余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物超所物超所值值”。消费者剩余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消费者剩余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供。经济学家马歇尔提供。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价格价格数量数量40100n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n生产者剩余也就是厂商销售商品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也就是厂商销售商品获得的收益。收益。价格价格数量数量总成本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供给曲线80PF FE EDG GH HQOB BC CS+TS+TSDA A图图82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的超额负担n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三种方法: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三种方法:n1.1.对需求弹

    39、性为零的商品征税;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n2.2.对所有商品等量征税;对所有商品等量征税;n3.3.对所得征税。对所得征税。第四节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税负的转嫁与归宿n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n(definitions)(definitions)n二、税负转嫁方式二、税负转嫁方式n(methods of tax shifting(methods of tax shifting)n三、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三、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n(the law of tax shifting(the law of tax shifting)n四、我国的税负转嫁四、我国的

    40、税负转嫁n(tax shifting in China(tax shifting in China)n(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n1.1.税负转嫁的含义税负转嫁的含义n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移给购买者 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n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n(1 1)税负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税负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

    41、引起的。(2 2)税)税负转移是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负转移是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然 导致纳税人和负税人的不一致。导致纳税人和负税人的不一致。n(3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因为课税是对纳税人的经纳税人的主动行为,因为课税是对纳税人的经济利益的侵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纳税人济利益的侵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纳税人必然千方百计地将税负转移给别人,以维护和必然千方百计地将税负转移给别人,以维护和增加自身的利益。增加自身的利益。n2

    42、.2.税负归宿的含义税负归宿的含义n税负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税负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收归宿是一种理论现象,如果分析具体点。税收归宿是一种理论现象,如果分析具体的企业、个人之间的税负转移过程,它等同于的企业、个人之间的税负转移过程,它等同于负税人。负税人。n二、税负转嫁方式二、税负转嫁方式n1 1前转方式前转方式n2 2后转方式后转方式n3 3其他转嫁方式其他转嫁方式n1.1.前转前转n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购买者。例如,增值税的转嫁。将税负转嫁购买者。例如,增值税的转嫁。n2.2.后转后转

    43、n后转又称为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后转又称为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后后转往往是通过厂商和销售商以谈判的方式解决转往往是通过厂商和销售商以谈判的方式解决的。的。n3.3.其他转嫁方式其他转嫁方式n混转或散转混转或散转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前转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前转和后转并行的,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售后转并行的,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售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n消转:就是指纳税人

    44、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消转:就是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n税收资本化:就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税收资本化:就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如土地、房价、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如土地、房价、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n税收资本化又称为税收转化为资本,是指将累税收资本化又称为税收转化为资本,是指将累次应纳税的税额作一次性的转移,尔后再进行次应纳税的税额作一次性的转移,尔后再进行税收转嫁税收转嫁,且转嫁是在每次经济交易时,税款,且转嫁是在每次经济交易时,税款随商品一并出售给消

    45、费者。比如一个农场主想随商品一并出售给消费者。比如一个农场主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十亩土地,租用期限为十年,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十亩土地,租用期限为十年,每年每亩地要缴纳税款每年每亩地要缴纳税款200200元。农场主在租用元。农场主在租用之际就向土地所有者索要其租用期内所租土地之际就向土地所有者索要其租用期内所租土地的全部税款。这样便获得的全部税款。这样便获得20002000元的由土地所有元的由土地所有者十年累积应纳十亩地的全部税额,而该农场者十年累积应纳十亩地的全部税额,而该农场主每年所支付的税额只有主每年所支付的税额只有200200元,余下的元,余下的18001800元就成了他的创业资本。这种名义

    46、上由农场主元就成了他的创业资本。这种名义上由农场主按期纳税,实际上全部税款均由土地所有者负按期纳税,实际上全部税款均由土地所有者负担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本化。担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本化。n三、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三、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n1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比较容易转嫁。嫁。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比较容易转嫁。n2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n供

    47、给弹性越大税负越容易转嫁。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容易转嫁。n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不容易转嫁。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不容易转嫁。n3.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窄的难以转嫁。n4.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n5.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不容易转嫁。PP1P2OP3DSSSSSQ QS SQ QD DD DS SSSP2P2P1P1P3P3O OSSP P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

    48、税负转嫁归宿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税负转嫁归宿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税负转嫁和归宿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税负转嫁和归宿n四、我国的税负转嫁四、我国的税负转嫁 n(一)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一)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n在过去,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在过去,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下,税负转移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税负转移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存在的,原因如下:(1 1)当时的企业不构)当时的企业不构成商品生产的实体,成商品生产的实体,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利

    49、益,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利益,没有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的转移税负的动机。没有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的转移税负的动机。(2 2)当时实行由政府统一规定的计划价格体)当时实行由政府统一规定的计划价格体制,制,不存在价格自由浮动机制,因而也不存不存在价格自由浮动机制,因而也不存在转嫁税负的客观条件。在转嫁税负的客观条件。经过经济体制改革,经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步向社会主义n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税负转嫁的条件也发生了根本了巨大的变化,税负转嫁的条件也发生了

    50、根本的变化。的变化。n(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n1.1.深入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n2.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密切关系 。n3.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n4.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n5.5.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空间 。n6.6.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八章税收原理68407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40009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