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338416
  • 上传时间:2020-03-05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67.4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知识点 讲解 讲授 练习题 答案 谜底 全套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及答案全套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幽篁(hung):幽深的竹林。啸(xi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深林:指“幽篁”。【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文学常识】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

    2、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赏析】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内容概括】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

    3、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理解与拓展】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_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3.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_理解与拓展: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3.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阅读训练】一、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竹里馆

    4、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_ _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_ _一、答案与提示: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2.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二、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_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

    5、样的心境? 答:_3.诗歌的后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象?答:_二、答案与提示:1.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3.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

    6、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文学常识】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赏析】 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

    7、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内容概括】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理解与拓展】1.诗歌首句中的“暗

    8、”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_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说说它在诗中的表达效果。答:_理解与拓展:1.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表达了游子思乡之苦。2.“满”字 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洛城,无处不在,无处不闻。并釆 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表达了诗 人思亲念家的思想感情。【阅读训练】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_2.这首

    9、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 一、答案与提示:1. 听到折杨柳笛曲2.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_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_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二、答案与提示:1.“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2.“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3.从“故园情”三字

    10、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三、阅读塞下曲与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 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

    11、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答:_三、答案与提示:1.B2.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四、阅读春夜洛城闻笛与春夜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闻笛李 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答:_ _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答:_ _四、答案与提示:1.相同: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12、。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写到了笛子吹奏的具体曲调是折柳曲,并由此曲而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春夜闻笛只写到听笛后迁客的感情变化,没有写具体的笛曲。2.借“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归的情感。(迁客士卒的乡愁)春天来了大雁北飞,而自己只能孤单在江南作客,以雁能北归来反衬自己不能归,更看见其思乡情感之浓烈。逢入京使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

    13、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文学常识】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赏析】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内容概括】

    14、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理解与拓展】1.“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答:_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

    15、_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 _理解与拓展:1.“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3.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4.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阅读训练】阅读逢入京使,回答后面的问题。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

    16、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答:_ 2.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 3.下列对逢入京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

    17、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答案与提示:1.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2.思念故乡亲人。3.D晚春韩愈【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知道。【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

    18、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

    19、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内容概括】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理解与拓展】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

    20、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答:_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理解与拓展: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2.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阅读训练】一、阅读晚春,回答后面的问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_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答:_一、答案与提示: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

    21、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晚 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答:_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答:_二、答案与提示: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22、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悠悠:渺远的样子。怆然:悲伤凄凉。泪:眼泪。【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文学常识】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

    23、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内容概括】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理解与拓展】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

    24、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答:_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_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答:_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_。理解与拓展:1.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 的思想感情。2.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4.前/不见/古人

    25、,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阅读训练】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答:_ _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答:_ _一、答案与提示: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二、阅读登幽州台歌,

    26、回答后面的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答:_ _2.“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答:_ _二、答案与提示:1.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2.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

    27、情怀? 答:_ _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 _三、答案与提示:1.联想:大地苍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 岳杜甫【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学常识】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

    28、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

    29、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

    30、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赏析】杜甫的望岳一首写尽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全诗紧扣“望”字展开,前二联写“望中景”,而景中含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直写造物主对

    31、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写实。“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诗的后二联抒“望中情”,而情中见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及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

    32、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内容概括】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艺术特点】第一、写景虚实相生;第二、顺序:由远及近。【理解与拓展】1 这首诗的字眼是_2.诗人从_、_、_、_四个角度来“望”,并找出

    33、相应的诗句。答:_ _3.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_”和孔子“_”有异曲同工之妙。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_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

    34、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

    35、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1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1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1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8416.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