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3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77983
  • 上传时间:2022-08-25
  • 格式:PPT
  • 页数:90
  • 大小:14.4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3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三 毒物 体内 过程 课件
    资源描述:

    1、1第三章第三章 毒物的体内过程毒物的体内过程2目的要求:目的要求: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来源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来源 掌握毒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掌握毒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 掌握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掌握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熟悉毒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熟悉毒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 掌握生物转化过程掌握生物转化过程3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第一节第一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补补4一、天然物一、天然物(一)植物性有害物质(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功能团,如植物酚类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产生毒素的,如

    2、生氰甙 致癌物,如苏铁素致癌物,如苏铁素 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龙葵碱5(二)动物性有害物质(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本身无毒的本身无毒的条件性有毒(某一阶段是有毒的)条件性有毒(某一阶段是有毒的)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6二、衍生毒物二、衍生毒物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如,多环如,多环芳烃(芳烃(PAHPAH)、杂环胺、)、杂环胺、N-N-亚硝胺亚硝胺 在喜食熏鱼的北欧国家冰岛、芬

    3、兰、挪威,胃癌的发病率非常高,我国胃癌和食道癌高发区的居民也有喜食烟熏肉和腌制蔬菜的习惯。蔬菜切莫久放冰箱!蔬菜切莫久放冰箱!7三、污染物三、污染物 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容器和包装材料容器和包装材料 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肉、蛋、奶肉、蛋、奶空气、水、土壤空气、水、土壤白俄罗斯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最终造成了欧洲的许多地区环境和食品受到污染8四、添加剂四、添加剂 按照使用的用途不同,我国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中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1类(不包括香料)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

    4、味剂、增稠剂其他食品添加剂9l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l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日本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日本人口号:一天

    5、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中国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中国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 10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动态过程 吸收(吸收(A Absorptionbsorption)分布分布(D Distribution)istribution)代谢代谢(M Metabolism)etabolism)排泄排泄(E Excertionxcertion)ADME过程过程统称为毒物动力学统称为毒物动力学生物转运生物转运量变量变过程过程质变质变过程过程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 补补11生物转运生物转运(biotransport

    6、):是指外源化学是指外源化学物主要依据物理学规律,本身物主要依据物理学规律,本身不发生化学不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结构改变,从接触部位,从接触部位吸收吸收,转运进入血,转运进入血液、再转运至组织与脏器(液、再转运至组织与脏器(分布分布)、最终)、最终转运到转运到排泄排泄器官离开机体。即为外源化学器官离开机体。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物在体内量改变量改变的过程。的过程。生物转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外源是指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代谢谢过程,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过程,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质改变的的过程。过程。补补12二、

    7、生物膜二、生物膜(biomembrane)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包括:质膜、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包括:质膜、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溶酶体膜等)植物细胞结构植物细胞结构P321314 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脂质脂质 蛋白蛋白 少量的糖少量的糖15生物膜的模式结构图生物膜的模式结构图磷脂分子的化学结构磷脂分子的化学结构16生物膜主要有三个功能:生物膜主要有三个功能: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是进行

    8、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17简单扩散简单扩散膜孔滤过膜孔滤过易化扩散易化扩散被动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作用胞吞作用胞吐作用胞吐作用膜动转运膜动转运高高低低低低高高三、生物转运三、生物转运 耗能耗能耗能耗能P33181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由生物膜的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由生物膜的分子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分子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中止。,当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中止。v 随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随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

    9、;v 毒物与生物膜不发生化学反应;毒物与生物膜不发生化学反应;v 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只相当于物理过程。只相当于物理过程。(一)被动转运(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毒理学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毒理学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的。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的。19非极性的小分子: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可以快速通过可以快速通过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水、尿素、甘油等可以通过可以通过分子量略小的分子:葡萄糖、蔗糖等难以通过带电荷的离子:氢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高度不易通过。20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有:影响

    10、简单扩散的因素有:生物膜两侧浓度梯度差生物膜两侧浓度梯度差 外来化合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外来化合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 脂脂/水分配系数:外源化合物在脂相中的浓度与水分配系数:外源化合物在脂相中的浓度与水相中的浓度的比值。水相中的浓度的比值。只有既易溶于脂肪又易溶于水的化合物,才最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外来化合物的电离或离解状态和体液中的外来化合物的电离或离解状态和体液中的PHPH 生物膜两侧体液的蛋白质浓度和与蛋白质结合的亲生物膜两侧体液的蛋白质浓度和与蛋白质结合的亲和力和力酒精酸碱212 2、滤过(水溶扩散)、滤过(水溶扩散)滤过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是外源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亲

    11、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液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的作用。体静压的作用。影响因素:化学物分子量的大小。影响因素:化学物分子量的大小。4nm4nm孔道:孔道:200 200 的分子不通过的分子不通过 70nm70nm孔道:孔道:6000060000分子不通过分子不通过 毒理学意义: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毒理学意义: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可通过滤过完成生物转运过程。可通过滤过完成生物转运过程。22 3 3、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为载体扩散)(又称为载体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的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

    12、于细胞膜上的运载蛋白运载蛋白或或通道蛋白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和(或)顺电的帮助,顺浓度梯度和(或)顺电位梯度(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称为易化扩位梯度(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称为易化扩散,也可称为促进扩散散,也可称为促进扩散 。包括:以包括:以载体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以以通道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如,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如,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并由血液进入神经组织,都是通过载体扩散并由血液进入神经组织,都是通过载体扩散23 由载体中介的由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示意图易化扩散示意图ferry载体24由通

    13、道中介的易化扩散由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25(二)(二)主 动 转 运主 动 转 运(active transport)外源化学物透过生物外源化学物透过生物膜由膜由低低浓度处向浓度处向高高浓度浓度处移动的过程。处移动的过程。26主动转运的特点:主动转运的特点:(P35P35)可逆浓度梯度可逆浓度梯度转运,转运,消耗消耗一定的代谢一定的代谢能量能量 转运过程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需要载体参加参加 载体有一定的容量载体有一定的容量 主动转运有一定的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性 竞争抑制竞争抑制 脂溶性低的化学物脂溶性低的化学物解磷定27 主动转运对被吸收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主动转运对被吸收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

    14、的排泄过程也很重要。物的排泄过程也很重要。肾脏有两种主动转运系统,负责外源化学物由体内肾脏有两种主动转运系统,负责外源化学物由体内向体外的排泄向体外的排泄 肝脏系统中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分别负责有肝脏系统中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分别负责有机酸、有机碱和中性化合物的生物转运机酸、有机碱和中性化合物的生物转运 神经系统有两个,能够分别将有机酸和有机碱运离神经系统有两个,能够分别将有机酸和有机碱运离脑脊液。脑脊液。2829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的区别区别: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逆浓度梯度 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 耗能耗能 不耗能不耗能30 (三)、膜动转运

    15、(三)、膜动转运(cytosis(cytosis)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 1 1、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吞噬作用、吞饮作用 2 2、胞吐(出胞作用)、胞吐(出胞作用)31吞噬(入胞):固体外吞噬(入胞):固体外源化学物源化学物被伸出的生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并入细胞膜包围,然后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内,达到转运的目的。胞饮(吞饮):液体胞饮(吞饮):液体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被伸出的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并生物膜包围,然后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的目的。322、胞吐:、胞吐:某些大分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被生物膜物质也可通过被生物膜包裹,再从细胞内

    16、转运包裹,再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的过程,又称到细胞外的过程,又称为为出胞作用出胞作用。膜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膜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出胞作用出胞作用33u 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u 主要途径:主要途径:呼吸道呼吸道 主要吸收气体和小颗粒气溶胶主要吸收气体和小颗粒气溶胶 消化道消化道 主要吸收水或食物主要吸收水或食物 皮肤皮肤 任何与之接触的物质都有可能任何与之接触的物质都有可能 注射吸收:注射吸收:皮下、肌肉、静脉、腹腔皮下、肌肉、静脉、腹腔P36第三节 吸 收(absoption)34一、经消

    17、化道(胃肠一、经消化道(胃肠道)道)吸收吸收q 是主要吸收途径是主要吸收途径q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主要吸收部位:小肠q 吸收方式?吸收方式?简单扩散:胃、小肠简单扩散:胃、小肠 如苯甲酸、苯胺如苯甲酸、苯胺滤过滤过胞吞作用胞吞作用 如偶氮染料颗粒如偶氮染料颗粒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35胃组织学结构HE染色 40倍HE染色 400倍36小肠结构小肠绒毛37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 1、胃肠道的蠕动情况、胃肠道的蠕动情况2 2、外源化学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外源化学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脂溶性、分散度较大的外源化学物易于吸收脂溶性、分散度较大的外源化学物易于吸收3 3、胃肠

    18、道的酸碱度、胃肠道的酸碱度4 4、胃肠道中的某些物质及菌丛、胃肠道中的某些物质及菌丛 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成芳香胺(致癌、致甲状腺肿)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成芳香胺(致癌、致甲状腺肿)38 肝脏的首过作用肝脏的首过作用(first pass effect):由于消化道由于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除口腔和血液循环的特点,除口腔和直肠外,从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胃和肠吸收到局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脏中静脉,到达肝脏,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进行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环。首过作用首过作用现在将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理解为首过效应。现

    19、在将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理解为首过效应。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道吸收处发生的外源化学物代谢现象都是进入体循环前的代谢和排泄。补39 二、经呼吸道吸收二、经呼吸道吸收 肺是呼吸道中主要的吸收器官,以肺泡吸收为主肺是呼吸道中主要的吸收器官,以肺泡吸收为主 主要吸收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主要吸收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物质的物质 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身 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40呼吸道分布示意图41(一)气态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一)气态外源化学物经肺吸

    20、收的影响因素:1 1、气态物的浓度、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气态物的浓度、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即毒物在吸入空气中的分压(或称张力)即毒物在吸入空气中的分压(或称张力)血血-气分配系数:在饱和状态时,气体在血液中的质量浓度气分配系数:在饱和状态时,气体在血液中的质量浓度(mg/Lmg/L)与肺泡空气中质量浓度()与肺泡空气中质量浓度(mg/Lmg/L)之比。)之比。2 2、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非脂溶性的物质,相对分之质量越大吸收越慢非脂溶性的物质,相对分之质量越大吸收越慢 脂溶性的物质,脂脂溶性的物质,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吸收越快水分配系数越大吸收越快3 3、肺泡的通气量和肺的血流

    21、量(通气与血流比值)、肺泡的通气量和肺的血流量(通气与血流比值)42(二)气溶胶外源化学物(二)气溶胶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经肺吸收的影响因素:1 1、粒子大小、粒子大小 决定了气溶胶的沉积部位决定了气溶胶的沉积部位 一般只有直径小于一般只有直径小于2m的才的才能到达肺泡能到达肺泡 2 2、水溶性、水溶性水溶性大者易被吸收、毒性较强水溶性大者易被吸收、毒性较强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溶解度大的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溶解度低的气溶胶易到达肺泡被吸收吸收2m43 经呼吸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与经消化道吸收的经呼吸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与经消化道吸收的相比,在进入体循环之

    22、前有何不同?相比,在进入体循环之前有何不同?前者不会随同肝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未经肝前者不会随同肝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脏的生物转化过程。一般通过呼吸道途径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吸收快的是一般通过呼吸道途径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吸收快的是气体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小颗粒气溶胶以及以及脂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物质水分配系数较高的物质。44皮肤组织学结构示意图(皮肤组织学结构示意图(2)表皮表皮真皮真皮皮下组织皮下组织角质层角质层透明层透明层颗粒层颗粒层生发层生发层基底层:生成新表皮细胞基底层:生成新表皮细胞乳头层:输送养分、含水分、弹性蛋白乳头层:输送养分、含水分、弹性蛋白网状层:含水分

    23、、弹性蛋白、胶原蛋白、提供张力网状层:含水分、弹性蛋白、胶原蛋白、提供张力 三、经皮肤吸收三、经皮肤吸收45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两条途径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两条途径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表皮表皮毛囊、汗腺、皮脂腺毛囊、汗腺、皮脂腺 表皮角质层表皮角质层,阻止阻止MW300 连接角质层连接角质层,阻止水溶性物质阻止水溶性物质 基底膜基底膜血液血液主要途径主要途径占表皮面积占表皮面积的的0.1-1%次要途径次要途径46v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两个阶段的两个阶段穿透阶段穿透阶段 角质层吸收阶段吸收阶段 乳头层和真皮v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吸收方式:简单扩散47v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24、: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量、脂溶性相对分子量、脂溶性 脂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 1的化合物易被吸收入血液。的化合物易被吸收入血液。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的状况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的状况 皮肤完整性、角质层的厚度皮肤完整性、角质层的厚度皮肤的通透性皮肤的通透性 部位差异部位差异:阴囊阴囊腹部腹部额部额部 背部背部 足底足底 种属差异:种属差异:大鼠和兔的皮肤通透性好,豚鼠、猪和大鼠和兔的皮肤通透性好,豚鼠、猪和猴的皮肤通透性与人接近猴的皮肤通透性与人接近48四、其它途径四、其它途径l 经眼吸收经眼吸收l 经胎盘吸收经胎盘吸收l 经静脉、腹

    25、腔、皮下和肌肉注射经静脉、腹腔、皮下和肌肉注射49第四节第四节 分布(分布(distribution)一、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毒理学意义一、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毒理学意义q 定义: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定义: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q毒物分布的特点:毒物分布的特点:不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 不容易通过生物膜的外源化学物,分布情况会受到限制,而不容易通过生物膜的外源化学物,分布情况会受到限制,而那些极易通过生物膜的外源化学物,则可分布于全身。那些极易通过生物膜的外源化学物,则可分布于全身。q

    26、毒理学意义: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有利于毒理学意义: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有利于了解化学毒物的靶器官和贮存库,进而探讨其中毒规律了解化学毒物的靶器官和贮存库,进而探讨其中毒规律和防治措施。和防治措施。P3850二、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因素二、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因素(一)与血浆蛋白结合(一)与血浆蛋白结合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 一般只有未结合的游离化学物或复合物只有解离后才能进一步转运分布到其它组织器官。肝、肾除外,因其有主动转运系统。(二)组织器官的血流速度(二)组织器官的血流速度 化学毒物化学毒物初始分布初始分布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的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的灌注速率灌注速率,灌注好的

    27、器,灌注好的器官,化学毒物浓度高。官,化学毒物浓度高。灌注速率高的器官:灌注速率高的器官:心、肝、肾、脑、肺、肾上腺、甲状腺心、肝、肾、脑、肺、肾上腺、甲状腺 灌注速率低的器官:灌注速率低的器官:皮肤、骨骼肌、结缔组织、脂肪皮肤、骨骼肌、结缔组织、脂肪51(三)化学毒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三)化学毒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 未 显 示 明 显 的 毒 作 用,称 为织 未 显 示 明 显 的 毒 作 用,称 为 贮 存 库贮 存 库(stora

    28、ge depot)(storage depot)注意与靶器官相区别注意与靶器官相区别52 体内的贮存库体内的贮存库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 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COCO与与HbHb具有高度亲和力具有高度亲和力 2 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肝和肾作为贮存库 肝、肾既是毒物贮存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转化和排泄器官。肝、肾既是毒物贮存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转化和排泄器官。3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 如如DDTDDT、六六六、六六六 4 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铅有铅有40%40%可沉积于骨骼中可沉积于骨骼中 53化学毒物在体内贮存的两重含

    29、义化学毒物在体内贮存的两重含义: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减少在靶器官中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外源化学物的量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型化学物的来源,具有潜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型化学物的来源,具有潜在的慢性中毒的危害在的慢性中毒的危害54(四)特殊屏障作用:(四)特殊屏障作用:(1)(1)血血-脑屏障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blood-brain barrier)定义:定义:是指毛细血管内是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管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软脑管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软脑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结构。55

    30、血脑屏障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连接比较紧密 脑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胞饮作用 内皮细胞的小洞和裂隙少 基底膜外的星影胶质细胞数量多,而且星形胶质细胞间的连接点也很紧密 星形胶质细胞可产生粘多糖类物质,分泌到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增加粘合性。星形星形(神经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基底膜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点紧密连接点56(2)(2)胎盘屏障胎盘屏障 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与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结构。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与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结构。(3)(3)其它屏障其它屏障 如:血如:血-眼屏障,血眼屏障,血-睾屏障睾屏障57胎盘屏障结构合体滋养层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

    31、细胞滋养层和基膜层和基膜绒毛结缔组织绒毛结缔组织绒毛毛细血管绒毛毛细血管58第五节第五节 排排 泄泄 排泄排泄(excretion)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排泄的主要途径:排泄的主要途径:v 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最主要最主要v 经肝脏随同胆汁丛粪便排出经肝脏随同胆汁丛粪便排出 排泄排泄DDT和铅等和铅等v 挥发性物质经肺随呼吸排出挥发性物质经肺随呼吸排出 排出二氧化碳排出二氧化碳v 随各种分泌液排出随各种分泌液排出一、经肾脏排泄一、经肾脏排泄 主要排泄机理:主要排泄机理: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 7-10nm7-10nm微孔

    32、,微孔,分子量分子量6-76-7万的物质万的物质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化学物质不易透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化学物质不易透过.肾小管重吸收(简单扩散、肾小管重吸收(简单扩散、载体转运)载体转运)如:氨基酸、葡萄糖、钠离子等如:氨基酸、葡萄糖、钠离子等 肾小管分泌(又叫主动排泌)肾小管分泌(又叫主动排泌)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的两套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的两套主动转运系统 尿排泄:肾小球过滤尿排泄: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再吸收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再吸收 60二、经肝与胆排泄二、经肝与胆排泄 外源化学物随同胆汁进入小肠后,可能有两种去路:外源化学物随同胆汁进入小肠后,可能有两种去路:1 1、随

    33、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随粪便直接排出体外如:如:水溶性高结合物水溶性高结合物(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结合物(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结合物 )2 2、进入肠肝循环:、进入肠肝循环:61肠肝循环示意图肠肝循环示意图 肠肝循环:肠肝循环:一部分外源化一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随同胆汁进学物的代谢产物随同胆汁进入小肠后,在肠粘膜和肠内入小肠后,在肠粘膜和肠内菌丛的水解酶的作用下,被菌丛的水解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脂溶性较高的产物,分解为脂溶性较高的产物,它们又被肠道重新吸收经肝它们又被肠道重新吸收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这种现象门静脉进入肝脏,这种现象被称为肠肝循环。被称为肠肝循环。肠肝循环的毒理学意义:由于有些外

    34、源化学物再次肠肝循环的毒理学意义:由于有些外源化学物再次吸收,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毒性作用增强。吸收,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毒性作用增强。肠肝循环具有重要肠肝循环具有重要生理学意义生理学意义:可使:可使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例如各种胆汁酸平均有例如各种胆汁酸平均有95%被小肠壁被小肠壁重吸收,并再被利用。重吸收,并再被利用。6263经肝胆排出和肝肠循环毒物毒物肠道肠道全身其他脏器全身其他脏器胆汁胆汁贮存贮存代谢代谢肝脏肝脏消化道消化道血液血液粪便粪便解毒解毒排出体外排出体外消化道不吸收消化道不吸收肠肝循环肠肝循环重吸收首过作用首过作用64三、经肺

    35、排泄三、经肺排泄 如:一氧化碳、四氯化碳、醇类等气态物质如:一氧化碳、四氯化碳、醇类等气态物质 四、其它排泄途径四、其它排泄途径 汗、唾液、泪水、汗、唾液、泪水、乳汁、毛发和指甲乳汁、毛发和指甲 有机氯杀虫剂、多氯联苯、乙醚、咖啡碱和某有机氯杀虫剂、多氯联苯、乙醚、咖啡碱和某些金属均可随同乳汁排出。些金属均可随同乳汁排出。65分析讨论:分析讨论:1 1、根据、根据DDTDDT的理化性质分析其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短时间的理化性质分析其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短时间禁食可导致更严重的中毒征象。禁食可导致更严重的中毒征象。2.2.由于由于DDTDDT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短期接触体胖者比体瘦者主要分布在脂

    36、肪组织,短期接触体胖者比体瘦者的耐受性更大。的耐受性更大。DDT是一种有机氯农药,用作农用杀虫剂。它可经皮肤吸收,是是一种有机氯农药,用作农用杀虫剂。它可经皮肤吸收,是暴露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暴露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蒸气亦能引起中毒,还可经消化道进蒸气亦能引起中毒,还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中毒。该化学物吸收进入人体后,可随血液分布至全入体内引起中毒。该化学物吸收进入人体后,可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其主要受损部位是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及心脏。本品为脂身,其主要受损部位是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及心脏。本

    37、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在人体和动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在人体和动物体的脂肪中的蓄积性极强。物体的脂肪中的蓄积性极强。问题:问题:1、动物给予、动物给予DDT后,短时间禁食会出现什么现象?后,短时间禁食会出现什么现象?2、短期暴露、短期暴露DDT,体胖者与体瘦者谁的耐受性更大?,体胖者与体瘦者谁的耐受性更大?66第六节第六节 生物转化(代谢)生物转化(代谢)u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是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经过多种酶催化而发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经过多种酶催化而发生的一系列化

    38、学变化,并形成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代谢转化过程。的代谢转化过程。u 生物转化的器官:生物转化的器官:肝脏肝脏、肾脏、小肠、肺脏、皮肤、肠道菌群等、肾脏、小肠、肺脏、皮肤、肠道菌群等 (肝脏是含生物转化酶最丰富组织)(肝脏是含生物转化酶最丰富组织)P4567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体内体内(肝脏肝脏、肾脏、小肠、肺脏和皮肤肾脏、小肠、肺脏和皮肤)代代 谢谢 酶酶毒性降低毒性降低 水溶性降低水溶性降低水溶性增强水溶性增强毒性增强毒性增强致癌、致突变、致畸致癌、致突变、致畸 毒性增强毒性增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的意义(二重性)一、生物转化的意义(二重性

    39、)68 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生物学转化使其毒性降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生物学转化使其毒性降低,并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低,并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正面意义)(正面意义)如,如,多氯联苯类化学物多氯联苯类化学物 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经生物学转化使其毒性增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经生物学转化使其毒性增强,甚至可使机体产生致畸、致癌效应的代谢过强,甚至可使机体产生致畸、致癌效应的代谢过程,又称为生物活化。程,又称为生物活化。(负面意义)(负面意义)如,对硫磷如,对硫磷对氧磷、乐果对氧磷、乐果氧乐果;磺胺类化合物氧乐果;磺胺类化合物 一、生物转化的意义一、生物转化的意义(二重性)(二重性)补69二、生物转

    40、化的过程二、生物转化的过程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初级产物初级产物次级产物次级产物排泄排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相反应相反应相反应相反应外源化学物代谢的一般模式图外源化学物代谢的一般模式图70相反应相反应相反应相反应生生物物转转化化氧化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极性增高极性增高毒性变化毒性变化随尿排出随尿排出肝、肺、胃、肠和皮肤肝、肺、胃、肠和皮肤711 1、相反应相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定义: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定义: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OH、-NH

    41、-NH2 2、-SH-SH、-COO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相反应的底物。相反应的底物。补72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催化的氧化反应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催化的氧化反应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共氧化反应共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上都存在代谢酶类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上都存在代谢酶类主要位于细胞器如内质网膜(线粒体)或胞液中主要位于细胞器如内质网膜(线粒体)或胞液中73O2H2ONADPH2NADPRH(毒物)(毒物)ROH(氧化产物

    42、)(氧化产物)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定位:内质网的微粒体定位:内质网的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细胞色素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氧化酶 还原型辅酶还原型辅酶-细胞色素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还原酶 微粒体微粒体FAD-单加氧酶单加氧酶P4674氧化反应的类型 脂肪族羟化脂肪族羟化 芳香族羟化芳香族羟化 环氧化反应环氧化反应 N-N-脱烷基反应脱烷基反应 O-O-脱烷基和脱烷基和S-S-脱烷基反应脱烷基反应 N-N-羟化反应羟化反应 烷基金属脱烷基反应烷基金属脱烷基反应 脱硫反应脱硫反应75脂肪族羟化H3CNCH3PNH3CCH3OOPNNOH3CCH3H3CCH3H3

    43、CNCH3PNH3CCH3OOPNNOH3CCH2H3CCH3OHO八甲磷八甲磷N-N-羟甲基八甲磷羟甲基八甲磷76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化OCONCH3HOCONCH3HOHOCONCH2HOH西维因西维因1-1-羟基羟基-1-1-萘萘-N-N-甲基氨基甲酸酯甲基氨基甲酸酯1-1-萘萘-N-N-羟基氨基甲酸酯羟基氨基甲酸酯OOH苯苯环氧化环氧化酚酚分子重排分子重排(非酶促反应)(非酶促反应)77胺类化合物的N-羟化NH2NH2OHNH2OHHN OH芳香族羟化芳香族羟化苯胺苯胺对氨基酚对氨基酚邻氨基酚邻氨基酚N-N-羟化羟化N-羟基苯胺羟基苯胺或或78胺类化合物的N-氧化NCH3H3CCH3NCH

    44、3H3CCH3OO三甲胺三甲胺三甲氨氧化物三甲氨氧化物792 2、相反应相反应 定义:指进入机体的(极性)外源化学物或定义:指进入机体的(极性)外源化学物或经经相反应的代谢产物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相反应的代谢产物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包括葡萄合物或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以及氨基酸结合。胱甘肽结合以及氨基酸结合。结合物: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与体内某些结合物: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与体内某些内源性化合物和基团结合所形成的产物。内源性化合物和基团结合所形成的产物。参与结合反应的必须为

    45、内源性化合物,直接由体外输入者不能进行。参与结合反应的必须为内源性化合物,直接由体外输入者不能进行。80相反应结合反应1.葡萄糖醛酸结合 含羟基,氨基,羧基和代巯基化合物均能发生结合反应。含羟基,氨基,羧基和代巯基化合物均能发生结合反应。2.硫酸结合 醇类,酚类和胺类的代谢产物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酯。醇类,酚类和胺类的代谢产物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酯。3.乙酰化 芳香胺类,酰肼类等化合物通过氨基与乙酰辅酶芳香胺类,酰肼类等化合物通过氨基与乙酰辅酶A A反应。反应。814.谷胱甘肽结合体内有毒金属和环氧化物能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被解毒。是由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而进行的。谷胱甘肽在体内生成与储备有限,如大量环

    46、氧化物在短谷胱甘肽在体内生成与储备有限,如大量环氧化物在短时间内形成,可出现谷胱甘肽耗竭,而引起严重损害。时间内形成,可出现谷胱甘肽耗竭,而引起严重损害。5.氨基酸结合一些含有羧基的外源化学物,如有机酸可与氨基酸结合。与甘氨酸结合最为常见。如,甲苯苯甲酸+甘氨酸马尿酸(排出)6.甲基结合(甲基化)甲基来自蛋氨酸,生物胺类与甲基结合而被解毒排泄。82 结合反应的后果:结合反应的后果:某些功能基团失去活性以及丧失毒性某些功能基团失去活性以及丧失毒性 使极性增强,脂溶性降低,加速由体内的排泄过程使极性增强,脂溶性降低,加速由体内的排泄过程83案例:案例: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为解热镇痛药,治疗剂量

    47、的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为解热镇痛药,治疗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后绝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而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后绝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而形成复合物,排出体外,仅大约形成复合物,排出体外,仅大约10%10%对乙酰氨基酚被对乙酰氨基酚被P450P450氧氧化,生成化,生成N-N-乙酰乙酰-对对-苯醌亚胺(苯醌亚胺(NAPQINAPQI),与肝细胞内谷胱),与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甘肽(GSHGSH)结合而被解毒。)结合而被解毒。问题:问题:为什么大剂量可引起动物和人肝细胞损害?简述其原因?为什么大剂量可引起动物和人肝细胞损害?简述其原因?提示:提示:当剂量较大时,因谷胱甘肽储量有限,

    48、容易导致谷胱甘肽耗竭,使结合反应降低,未经结合的NAPQI(环氧化物)可与DNA、RNA或蛋白质反应,呈现毒性作用。84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1 1、遗传因素:物种、种属、个体、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物种、种属、个体、性别、年龄 体现在代谢酶的种类、数量、活性、多态性体现在代谢酶的种类、数量、活性、多态性2 2、各种环境因素:、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代谢酶和辅酶的合成过程、代谢酶的抑制、诱导、影响代谢酶和辅酶的合成过程、代谢酶的抑制、诱导、代谢酶的饱和状态代谢酶的饱和状态3 3、其他因素:膳食营养状态、疾病、其他因素:膳食营养状态、疾病85代谢的饱和状态代谢的饱和状态 随着外

    49、源化学物吸收剂量或浓度的增加,其代谢过程随着外源化学物吸收剂量或浓度的增加,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经某种途径进行生物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经某种途径进行生物转化的能力就会达到饱和,正常的代谢途径就可能发转化的能力就会达到饱和,正常的代谢途径就可能发生改变,这种代谢过程达到饱和的现象称为生改变,这种代谢过程达到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代谢饱和(metabolic saturationmetabo

    50、lic saturation)。)。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毒物对雌性动物一般较雄性动物敏感毒物对雌性动物一般较雄性动物敏感毒物对新生和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敏感毒物对新生和幼年动物较成年动物敏感毒物对老年动物较青年动物敏感毒物对老年动物较青年动物敏感 86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外源化学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 诱导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酶系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诱导的结果可促进其他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使其增强或加速。抑制抑制: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活力降低或酶的含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3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7798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