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由用户(青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洛阳市 2022 届高三 第三次 统一 考试 理科 综合 化学试题
- 资源描述:
-
1、洛阳市20212022 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三次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Be9 B11 O16 F19 K39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科技改变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的电力供应,利用的是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B. “雷霆之星”速滑服采用银离子抗菌技术,可有效防护细菌侵入C. “天问一号”中Ti- Ni形状记忆合金的两种金属都属于主族金属元素D. “天机芯”是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其主要成分和光导纤维相同【答案】B【解析】【详解】A丰宁抽水蓄能电
2、站保障了北京冬奧会的电力供应,利用的是电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A错误;B“雷霆之星”速滑服采用银离子抗菌技术,银离子是重金属离子,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可有效防护细菌侵入,B正确;C“天问一号”中Ti- Ni形状记忆合金的两种金属都属于副族金属元素,C错误;D芯片的主要成分是Si,和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SiO2)不同,D错误;故选B。2. 某天然有机物具有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分子式为C15H18O3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 能够发生水解反应D. 该有机物中所有碳原子可以共面【答案】D【解析】【详解】A由其键线式可得其分子式为:C15H18O
3、3,故A正确;B该结构简式可知其含有碳碳双键、羟基两者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从而使其褪色,故B正确;C该结构中存在酯基,能发生水解反应,故C正确;D该结构中存在多个饱和碳原子,如连有两个甲基的碳原子同与其相连的碳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一定不在同一平面上,故D错误;故选:D。3. 下列图示不能用于物质分离提纯操作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实验装置图可知:A图示装置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装置,不用于物质分离,A符合题意;B图示装置为蒸发结晶装置,用于从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B不合题意;C图示装置为蒸馏装置,用于分离互溶的且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C不合题意;D图示装置为
4、过滤装置,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4. 在催化剂作用下,乙基格氏试剂(C2H5MgBr)与酯反应可生成环丙醇衍生物()。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化合物1直接催化乙基格氏试剂(C2H5MgBr)与酯反应的进行B. 反应过程中Ti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C. 化合物4和5互为同分异构体D. 乙基格氏试剂(C2H5MgBr)与乙酸甲酯的反应为CH3COOCH3 + 2C2H5MgBr C2H6+ + CH3OMgBr【答案】A【解析】【详解】A由题干反应历程图可知,化合物1是催化剂,但不是直接催化乙基格氏试剂(C2H5MgBr)与酯反应的进行,而是先与乙基格氏
5、试剂反应转化后的化合物3与酯进行反应,A错误;B由题干反应历程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化合物1、2、3、4、5中Ti的成键数目均为4,始终保持不变,B正确;C由题干反应历程图可知,化合物4和5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故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D由题干反应历程图可知,类比与材料历程图中的反应不难看出,乙基格氏试剂(C2H5MgBr)与乙酸甲酯的反应为CH3COOCH3 + 2C2H5MgBr C2H6+ + CH3OMgBr,D正确;故答案为:A。5. 3体积浓硝酸和1体积浓盐酸组成的混合液叫做反王水,腐蚀能力强于王水,含有一种氧化性很强的离子(如图所示),其中不含氢元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原子半
6、径:r(Z)r(X)r( Y)B. X、Z均能与Y形成多种化合物C. 该离子中各元素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D. X、Y、Z的气态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是X的气态氢化物【答案】D【解析】【分析】由原子守恒可知,反王水中含有H、N、O、Cl四种元素,由题干离子结构示意图和其中不含氢元素的信息可知,X周围形成了4个共价键,Y形成了2个共价键,Z形成一个共价键,可推知X为N、Y为O、Z为Cl,据此分析解题。【详解】A由分析可知,X、Y、Z分别为N、O、Cl,电子层数越大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ClNO即r(Z)r(X)r( Y),A正确;B由分析可知,X、Y、Z分别为N、
7、O、Cl,则N与O可以形成N2O、NO、NO2、N2O4、N2O5等,Cl与O可以形成Cl2O、ClO2和Cl2O5、Cl2O7等,即X、Z均能与Y形成多种化合物,B正确;C根据离子的核外电子最外形电子数和成键情况如图所示可知,该离子中各元素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正确;D由分析可知,X、Y、Z分别为N、O、Cl,其的气态氢化物分别为NH3、H2O和HCl,由于NH3和H2O中存在分子间氢键,且水分子周围形成的氢键数目比NH3周围形成的氢键数目,导致沸点H2ONH3HCl,即沸点最高的是Y的气态氢化物H2O,D错误;故答案为:D。6.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铠甲催化剂Ni/Co石墨烯,
8、可以高效去除合成气中的H2S杂质并耦合产氢,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M电极为阴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 生成H2和Sx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xC.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xH2S- 2xe- =Sx +2xH+D. 铠甲催化剂表面石墨烯可以保护内部金属核免受环境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干电解池装置图可知,Na+由右侧电极室进入左侧电极室,说明n为电源的正极,铠甲催化剂电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xH2S-2xe-=Sx+2xH+,m为电源的负极,M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据此分析解题。【详解】A由分析可知,M电极为阴极,电极上
9、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B根据电子守恒并结合阳极反应式:xH2S-2xe-=SX+2xH+和阴极反应式2H+2e-=H2可知,生成H2和Sx的物质的量之比为x:1,B错误;C由分析可知,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xH2S- 2xe- =Sx +2xH+,C正确;D由分析可知,铠甲催化剂电极为阳极,若没有表面的石墨烯则容易内部金属放电,故铠甲催化剂表面的石墨烯可以保护内部金属核免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B。7. 常温下,向1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氨水,反应过程中- 1gc(Ag+ )或-1gc(Ag(NH3)2+ )与加入氨水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10、的是A. 常温下,Ksp(AgOH)的数量级为10-8B. 原硝酸银溶液的浓度是0.1 molL-1C 溶液m点c( )-c(Ag+)-c( )=0.01 molL-1D. 溶液b点的浓度大于溶液m点的 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向10mL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的氨水,首先发生反应:Ag+NH3H2O=AgOH+NH4+,継而发生AgOH+2NH3H2O=+2H2O+OH-;b点-1gc(Ag+)达到最大值,可认为此时Ag+与NH3H2O恰好完全反应,阴离子完全沉淀,据此来分析。【详解】Ab点溶液溶质为NH4NO3,Ag+完全沉淀,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OH(s)
11、=Ag+(aq)+OH-(aq),所以可以近似地认为c(Ag+)=c(OH-),此时-1gc(Ag+)=4,则c(Ag+)=c(OH-)=110-4mol,Ksp(AgOH)=c(Ag+)c(OH-)=110-8,A正确; Bb点完全反应,此时加入的氨水为10mL,氨水的浓度0.1mol/L,原硝酸银溶液也为10mL,根据方程式Ag+NH3H2O=AgOH+NH4+可知,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为0.1mol/L,B正确; Cm点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OH-)+c()=c(Ag+)+c+c()+c(H+),此时加入了过量的氨水,溶液应呈碱性,则有:c()-c(Ag+)-c()= c+c(H+)-c(OH
12、-)=10-2+c(H+)-c(OH-)10-2mol/L,C错误;Db点溶液溶质为NH4NO3,b到m过程发生反应AgOH+2NH3H2O=+2H2O+OH-,随着氨水的加入,并没有引入铵根离子,虽然碱性增强铵根离子的水解受到促进,则铵根离子的浓度减小,即b点铵根离子的浓度大于溶液m点铵根离子的浓度,D正确;故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8. 碳酸锶(SrCO3)具有屏蔽X射线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彩色显示装置、等离子显色装置的荧光屏玻璃中。工业上以天青石(主要成分为SrSO4,含少量BaSO4和CaSO4)和煤为原料生产碳酸锶。工艺流程如下:已知:Sr(OH)2
13、、Ba(OH)2、Ca(OH)2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温度/C2040608090100Sr(OH)21.773.958.4220.244.591.2Ba(OH)23.8982220.94101.4Ca(OH)20.1730.1410. 1210.0940.0860.076浸取时发生反应:2SrS+2H2O=Sr(HS)2+Sr(OH)2,硫化锶的溶解度主要受氢氧化锶的溶解度影响。BaSO4、SrCO3、BaCO3和SrSO4均难溶于水,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S)关系如下:S(BaSO4)S(SrCO3)S(BaCO3)S(SrSO4)。回答下列问题:(1)天青石、煤混合粉碎的目的是_。
14、(2)天青石与煤焙烧时CO还原了SrSO4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用热水浸取可以加快浸取速率,另外的主要作用是_。(4)碳化过程控制条件让硫氢化锶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提供硫化氢使氢氧化锶转化为硫氢化锶。写出碳化时硫氢化锶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5)若达到碳化终点后继续碳化,则会使产品产率降低,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取碳化后的料浆滴入无色酚酞试剂,若_表明到达碳化终点。(6)由于碳化所用的CO2中含有少量的O2、SO2等,在碳化时发生副反应,生成少量的SrSO3、SrSO4,所以要对碳化完成的碳酸锶浆进行脱硫处理。方法为加入纯碱,并加热煮沸,写出脱硫过
15、程SrSO4与纯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SrSO4+4COSrS+4CO2 (3)促进锶的化合物的溶解,降低钙的化合物的溶解 (4)Sr(HS)2+CO2+H2OSrCO3+2H2S (5) . 二氧化碳足量,发生反应SrCO3+CO2+H2OSr(HCO3)2,造成产量下降 . 无色酚酞不变红 (6)SrSO4+Na2CO3SrCO3+Na2SO4【解析】【分析】天青石(主要成分为SrSO4,含少量BaSO4和CaSO4)和煤粉碎后灼烧,SrSO4与碳生成的CO反应生成SrS,利用热水浸取,过滤除去滤渣1,所得滤液除钡,过
16、滤得到滤渣2,向滤液中通入CO2炭化得到SrCO3,然后脱硫,通过一系列操作得到SrCO3,据此解答。小问1详解】依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天青石、煤混合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小问2详解】天青石与煤焙烧时CO还原了SrSO4生成Sr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rSO4+4COSrS+4CO2。【小问3详解】由于Sr(OH)2、B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用热水浸取可以加快浸取速率,另外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锶的化合物的溶解,降低钙的化合物的溶解。【小问4详解】碳化时硫氢化锶吸收二氧化碳生成SrCO3
17、和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r(HS)2+CO2+H2OSrCO3+2H2S。【小问5详解】由于二氧化碳足量,发生反应SrCO3+CO2+H2OSr(HCO3)2,造成产量下降,所以若达到碳化终点后继续碳化,则会使产品产率降低;由于反应中有H2S生成,其溶液显酸性,所以取碳化后的料浆滴入无色酚酞试剂,若无色酚酞不变红表明到达碳化终点。【小问6详解】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脱硫过程SrSO4与纯碱反应生成SrCO3和Na2SO4,氟的化学方程式为SrSO4+Na2CO3SrCO3+Na2SO4。9. 邻硝基苯酚( )、对硝基苯酚( )是两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实验室可用苯酚( )进行硝化制得。实
18、验步骤和相关装置如下(其中夹持仪器和控温装置已省略):I在常温下,向装置中的三口烧瓶中加入试剂:a水;bNaNO3;c浓硫酸。II称取一定量苯酚,与少量温水混合,并冷却至室温。III在搅拌下,将苯酚水溶液自滴液漏斗滴入三口烧瓶中,将反应温度维持在15 20C。IV加完苯酚后,继续搅拌1 h,冷却至黑色油状物固化,倾出酸层,然后用水洗涤数次。V邻硝基苯酚的收集:将油层利用装置进行水蒸气蒸馏,得邻硝基苯酚粗品。VI对硝基苯酚的收集:在水蒸气蒸馏的残液中,加适量水,再加浓盐酸和少量活性炭,加热煮沸,趁热过滤,冷却结晶,分离得对硝基苯酚粗品。已知:邻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室温下在水中溶解度较小,邻硝基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