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Stem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课教案设计共15课.docx

  • 上传人(卖家):阳光照进你心里
  • 文档编号:3363549
  • 上传时间:2022-08-2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18.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Stem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课教案设计共15课.docx》由用户(阳光照进你心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Stem 小学 科学 社团活动 教案设计 15
    资源描述:

    1、录(教案)第一课空中运载者02第二课反冲小车04第三课团结的小分子06第四课攀爬的车08第五课神奇的漩涡10第六课远古的礼物12第七课森林医生14第八课六足翦蹈家16第九课夜晚小帮手18第十课空气大力士20第十一课清凉一下22第十二课车辆管理员24第十三课小小医生26第十四课飞出的音符28第十五课旋转的玩偶30爱动手爱动脑科学启蒙学习好少儿一级教案空中运载者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直升机模型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弹性势能转换成动能产生的升力使模型起飞的原理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简单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心1 .教学

    2、重点:直升机模型的工作原理2 .教学难点:弹力、升力的产生以及能量的转换三教学方法:演示、引导、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双面胶本课实验套件双面胶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3 .复习前课:(起始课)C1)简单介绍科学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 2)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及对探究科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课程兴趣点:直升机模型为什么能飞起来?3 .引导质疑:第一步:通过演示直升机模型的飞行,让学生观察它的结构特点。第二步:通过观察了解愫旋桨的拼插方式以及螺旋桨的作用。第三步:通过制作,知道皮筋旋紧之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弹性势

    3、能又转换成直升机起飞的新能。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验证螺旋桨的旋转方向对直升机起飞的影响(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浸动手爱动脑科学启蒙学习好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螺旋桨J顺时针旋转时飞机模型向上飞螺旋桨逆时针旋转时飞机模型向下落实验结论:螺旋桨旋转的方向影响飞机模型的飞行。探究实验二:(1)实验目的:橡皮筋的转数对直升机飞行的影响(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成品(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橡皮筋转数多飞机模型飞得高橡皮筋转数少飞机模型飞得低实验结论:橡皮筋转数的多少影响飞机模型飞的高度。5 .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

    4、教师可以适当点拨)。6 .总结回顾:(1)直升机是靠顶部的大螺旋桨转动,拨动空气产生升力。当升力大于飞机的重量时,直升机就实现了垂直起飞。(2)直升机模型运用弹性物质橡皮筋形变产生的弹力作动力。C3)直升机模型能起飞是旋紧的橡皮筋具有弹性势能,释放出来后转化为动能使螺旋桨旋转,产生向上的升力,使飞机飞起来。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直升机因为有许多其他飞行器难以办到或不可能办到的优势,受到广泛应用。直升机可以垂直起飞、降落不用大面积机场,主要用于观光旅游、火灾救援、海上急救、缉私缉毒、消防、商务运输、医疗救助、通信以及喷洒农药杀虫剂消灭害虫、探测资源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2 .作品创新:(1

    5、)你知道直升机还有哪些用途?(2)对自己做的直升机模型改装哪几部分,就能使它飞得更高,试一试。七、板书设计:空中运载者一、直升机模型能垂直起飞。二、探究实验:1 .螺旋桨的旋转方向对直升机起飞的影响2 .橡皮筋的转数直升机飞行的影响三、总结原理:橡皮筋-弹性形变-一弹性势能一-螺旋桨旋转(动能)-一升力一一直升机起飞*+*鼠痴t反冲小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推理、探究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冲小车的运动原理2

    6、 .教学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三、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透明胶条本课实验套件透明胶条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1)直升机模型起飞的动力来自哪里?(2)直升机起飞的原理是什么?2 .课程兴趣点:“反冲小车”是依靠什么动力跑起来的?3 .引导质疑:第一步:出示实物,请学生观察“反冲小车”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思考小车为什么能跑。第二步:观察探究实验现象发现“反冲小车”的动力来源。第三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总结是反冲力推动小车前进的。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体验气体的反冲现象(2)实验器材:气球一个(3)

    7、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吹起气球,扎紧气口放到空中松开手气球掉在地上吹起气球,手捏住气口放到空中松开手气球飞走了实验结论:气球里的空气向后喷出对空气产生作用力,后方空气对气球产生反作用力,推动气球飞走了。探究实验二:(1)实验目的:探究气体量对“反冲小车”行驶距离的影响(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成品(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进气少的气球小车的行驶距离短吹足气的气球小车的行驶距离长实验结论:吹足气的气球要比进气少的气球使小车行走得更远一些,说明气体量的多少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5 .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以适当点拨)。6 .总结回顾:(1)

    8、 “反冲小车”主要由车身和动力源两大部分组成。(2)将气球吹满气体后,捏住吸管口。当松开吸管口时,气球里的气体会从吸管里向后排出。排出的气体给小车后方空气一个力,空气又给小车一个方向相反的力(反冲力),推动小车向前运动。气球吹得大,排出的空气多,产生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就大,因此小车行走的距离远。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除了火箭、喷气飞机之外,还有一些物品也会用到反冲力的原理。例如,在射击子弹时,扣动扳机子弹会以1000米/秒的速度快速的从枪膛中打出,这时手臂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后推力,这个后推力也就是反冲力。子弹飞行的距离越远,速度越快,产生的反冲力就越大。添加了固体或液体燃料的导弹,依

    9、靠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从尾部喷出产生的反冲力,转化成了导弹高速飞行的动力,以此来寻找需要打击的目标。2 .作品创新:(1)你还能利用“反冲小车”的动力做成哪种小玩具呢?(2)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反冲小车”改装成一个不用气球也能行驶的小车吗?七、板书设计:反冲小车一、小车在反冲力的作用下向前行驶。二、探究实验:1 .体验气体的反冲作用2 .探究气体量对“反冲小车”行驶距离的影响三、总结原理:“反冲小车”的工作原理:松开吹起来的气球时,气体快速从开口向后喷出,由此产生的向前的反冲力推动小车前进。团结的小分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液体存在表面张力,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2 .能力

    10、目标:锻炼学生利用简单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液体的表面张力2 .教学难点:验证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三、教学方法:观察、引导、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本课实验套件、自备透明塑料杯、回形针、白纸、篮筐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3 .复习前课:(1)请说说“反冲小车”是如何向前行走的?4 2)“反冲小车”的前行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2 .课程兴趣点:什么是表面张力?3 .引导质疑:第一步:用往装满水的杯面放回形针的实验验证水的表面张力。第二步:喷带询题帙摩,揄旗评侧,惆幽外f

    11、膀动,让却嚓慌加移动,15口张力时殖。第三步:用酒精和水的实验,证明液体不同,表面张力也不同,加深对表面张力的认识。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C1)实验目的:测试水存在表面张力(2)实验器材:几个盛着水的杯子、若干回形针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在水面投放一枚回形针液面几乎没变化在水面投放两枚回形针液面稍向上凸在水面投放多枚回形针直到水溢出时,水面上已放入多枚回形针实验结论:液体表面具有表面张力,使液面尽量向内收缩,所以放一定量的回形针不会使水溢出。探究实险二:(1)实验目的:验证篮筐沉没是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2)实验器材:篮筐、纸、水槽、水(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将篮筐放入盛有水的

    12、水盆中篮筐悬浮在水的表面上将纸放入水盆中的篮筐内纸张吸水,篮筐沉没实验结论:纸张吸水、液体表面的张力被破坏,篮筐沉没。5 .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能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以适当点拨)。6 .总结回顾:(1)液体有表面张力。能够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就是表面张力。(2)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表面张力的现象很常见。比如,露水总是尽可能的呈球型以及某些昆虫趴在水面上。又如我们在刷牙前先用清水漱漱,再用牙膏刷牙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大于牙膏液的表面张力的特点。牙膏液能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充满整个口腔,能比较彻底地去除口腔异味和污物。2 .作品创新

    13、:(1)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制一瓶泡泡水,看能否吹出泡泡。(试吹时,吸管不要接触嘴)(2)找一找身边表面张力的现象,用表演小魔术的方式,展示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小伙伴。七、板书设计:团结的小分子一、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二、探究实验:1 .测试水的表面存在表面张力2 .验证篮筐沉没是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三、总结原理:1 .能够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就是表面张力。2 .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不同。攀爬的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探究等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

    14、学重点:攀爬的小车运动的原因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产生、分类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三、教学方法:演示、引导、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本课实验套、自备光滑的绳子一根白乳胶、双面胶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3 .复习前课:(1)什么是液体的表面张力?(2)说一说生活中表面张力的现象。4 .课程兴趣点:会攀爬的小车是怎么运动起来的?5 .引导质疑:第一步:出示实物,请学生观察“攀爬的车”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第二步:探究“攀爬的车”为什么会向上运动?它的动力来源是什么?第三步:通过制作“攀爬的车”,使学生加深对小车运动原理的理解。6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

    15、的:验证物体间接触面的*且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套件、光滑的绳子(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车身安装表面粗糙的绳子小车向上移动车身安装表面光滑的绳子小车不向上移动实验结论:两物体的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两物体的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探究实验二:(1)实验目的:探究线绳间的角度影响小车的攀爬(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拉车的两根绳子间夹角大小车向上移动拉车的两根绳子间夹角小小车向下滑实验结论:拉车的两根绳子间夹角的大小,影响小车的运动。7 .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以适当点拨)。8 .总结

    16、回顾:(1)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滑的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2)小车能向上攀爬的原因是:当两根线绳间的夹角大时,小车的压力小于摩擦力,小车随拉动的线绳向上攀爬。当两根线绳间的夹角很小时,小车的压力大于摩擦力,就会下滑。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摩擦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沱子打滑时,在路面上撒粗石子或垫上稻草,车就能顺利前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便于行走,这些是靠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僧大摩擦力。各类机械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少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2 .作品创新:(1)把你的小车换个造型试试看,会

    17、有惊喜呦!(2)如果将攀爬小车的梯形板改成其他形状,会对小车前进有什么影响?试试看。七、板书设计:攀爬的车一、攀爬的小车利用线绳和梯形板间的摩擦力向上爬。二、探究实验:1 .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2 .探究线绳间的角度影响小车的攀爬三、总结原理:1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2 .小车能向上攀爬的原因是:当两根线绳间的夹角大时,小车的压力小于摩擦力,小车随拉动的线绳向上攀爬。当两根线绳间的夹角很小时,小车的压力大于摩擦力,就会下滑。神奇的漩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风的形成及龙卷风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 .能力目标:培

    18、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风及风的形成2 .教学难点:龙卷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教学方法:演示、假设、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自备)工具材料书本、扇子或小风扇,无底、有孔可乐瓶1个,无底小饮料瓶1个,蜡烛,火柴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1) “攀爬的车”能向上攀爬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2) “攀爬的车”是怎样向上攀爬的?2 .课程兴趣点: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3 .引导质疑:第一步:教师通过图片及实验,演示风的形成,引发学生认识风。第二步:由常见

    19、的风引入龙卷风,了解龙卷风形成的条件。第三步:制作并实验龙卷风模拟器,探究龙卷风的特点。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认识风(2)实验器材:书本或扇子、电风扇(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扇动书本或扇子感觉有风,凉快打开电风扇感觉风很大,很凉快实验结论:使周围静止的空气流动起来时就会产生风。探究实验二:(1)实验目的:了解自然风的形成(2)实验器材:去底的小饮料瓶,去底、带孔的大饮料瓶,蜡烛,火柴(3)实验记录:(见教材的图示)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垂直向上点燃瓶内的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向一旁倾斜实验结论:当热空气上升后冷空气侵入占居热空气原本的位置,使空气流动起来而

    20、形成的风,因为有风,蜡烛火焰才会倾斜。5.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6 .总结回顾:(1)空气的流动可以形成风。(2)当地面附近有暖湿气流,高空有积雨云,当二者交会时,温差产生的巨大能量就会在很小的区域内急剧地释放出来,形成旋涡。随着能量的逐步释放,风速上升,旋涡逐步向地面延伸,形成了龙卷风。(3)摇晃龙卷风模拟器瓶中的水,形成的漩涡呈漏必形很像水龙卷。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龙卷风容易出现在闷热的、有积雨云的天气里。因为在地面附近有暖湿气流,高空有积雨云,二者的温差较大。随着暖湿气流不断地上升,高空的积雨云的冷气流在缓慢下降,当二者交会时,温差产

    21、生的巨大能量就会在很小的区域内急剧的释放出来,形成旋涡。在高空形成一个漏斗形的旋涡倒挂在空中。随着能量的逐步释放,风速上升,旋涡逐步向地面延伸,形成龙卷风。龙卷风即是高速旋转的空气旋涡。龙卷风的种类有陆龙卷、水龙卷(海龙卷)。2 .作品创新:(1)利用生活中的合适物品,试着做一个与众不同的龙卷风模拟器。(2)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个孔明灯放飞,体验空气受热温度升高、变轻上升。七、板书设计:神奇的漩涡一、“神奇的漩涡”一龙卷风的形成及特点。二、探究实验:1 .认识风2 .了解自然风的形成三、总结原理:龙卷风的形成条件:在闷热的、有积雨云的天气里,地面的暖湿气流不断上升,高空的积雨云的冷气流在缓慢下降

    22、,当二者交会时,温差产生的巨大能量就会在很小的区域内急剧释放出来,形成的旋涡逐步向地面延伸,形成龙卷风。通过龙卷风模拟器可以看到龙卷风的形态。11远古的礼物一教学目标:3 .知识目标:通过体验恐龙化石的挖掘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恐龙并了解恐龙出现的三个时期4 .能力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5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恐龙生活的三个时期及恐龙化石的形成2 .教学难点:体痂挖掘恐龙化石的过程三、教学方法:演示、观察、分析、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本课实验套件、自备恐龙图片(不同时期)和恐龙化石图

    23、片报纸一张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1)风是如何产生的?(2)龙卷风形成的条件有哪些?2 .课程兴趣点:恐龙化石是怎样形成的?3 .引导质疑:第一步:首先让学生通过观看恐龙图片,了解恐龙生活的时期,诞生在三叠纪,繁荣最昌盛的时期在侏罗纪,灭亡在白垩纪后期。第二步:观察不同种类恐龙的图片时,了解恐龙的形态特征,并可以区分不同类恐龙的特征。第三步:体验挖掘恐龙化石的过程,了解恐龙化石的形成。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时期的恐龙(2)实验器材:不同时期(三叠纪时期、侏罗纪时期、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图片(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恐龙出现的时期三叠纪时期恐龙

    24、旺盛的时期侏罗纪时期恐龙灭亡的时期白垩纪末期探究实验二:0)实痂目的:了解恐龙化石的形成(2)实验器材:不同的恐龙化石图片(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恐龙死亡后没有埋在土壤里若干年后完全风化埋在土壤里浅处的恐龙没有完全与空气隔绝保留时间较长,最后也会风化埋入土壤深处若干年后被挖掘出来骨骼石化最后变成化石实验结论:恐龙化石的形成是恐龙尸体埋藏很深,处于隔绝氧气及全石化的原因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O5 .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及现象,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以适当点蝶o6 .总结回顾:(1)从图片中了解恐龙生活的时期及不同种类恐龙的形态特征。

    25、(2)恐龙化石的形成: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和牙齿等硬体组织沉积在泥沙中,处于隔绝氧气的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恐龙有很多种类。今天我们挖掘的恐龙化石名叫棘背龙。它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强最大的肉食恐龙和陆地食肉动物。它的外形怪异,背上的突起像扯起的一张大大的帆。它的胳膊和手掌是生物历史上最强悍最发达有力的,可以轻松抱起一头成年非洲象。背上的帆被推断是调节体温、威慑对手、散热、储存能量用的。2 .作品创新:(1)收集一些有关恐龙的相关知识、故事或图片,做一本小书。(2)如有兴趣,可将日常生

    26、活中吃剩下的鸡、鸭、鱼等骨头埋藏在土壤里,每过一段时间,观察变化,看有什么发现o七板书设计:远古的礼物一、从化石中可以了解恐龙当时生活的情景。二、探究实验:1 .了解不同时期的恐龙2 .了解恐龙化石的形成三、总结原理: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等坚硬组织沉积在泥沙中,处于隔绝空气的环境下,经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就是恐龙化石。森林医生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啄木鸟模型的工作原理,认识重力和摩擦力2 .能力目标:学会动手用实验材料完成制作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重点:啄木鸟模型的工

    27、作原理5 .教学难点:认识重力、摩擦力三教学方法:演示、引导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学生器材教师演示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双面胶本课实验套件、自备竹子的细毛衣针(自己将其制粗糙)、牙签1只双面胶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6 .复习前课:(1)恐龙生活的时期有哪几个?(2)恐龙的化石是怎样形成的?7 .课程兴趣点:啄木鸟为什么会边啄杆边下降?8 .引导质疑:第一步:向学生展示啄木鸟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步:通过展示啄木鸟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啄木鸟模型的结构。第三步:通过制作和实验,加深认识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9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验证摩擦力对实验效果的影响(2)实验器材:表

    28、面粗糙的细棍、表面光滑的细棍、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啄木鸟沿表面粗糙的细棍下降啄木鸟模型不容易下滑啄木鸟沿表面光滑的细棍下降啄木鸟模型较容易滑落实验结论:在表面光滑的细杆上,啄木鸟模型容易滑落;而在表面粗糙的细棍上,啄木鸟模型不容易下滑。探究实验二:(1)实验目的:验证弹簧在实验中的作用(2)实验器材:牙签、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在鸟身上安装弹簧啄木鸟边下降边啄杆用牙签代替弹簧啄木鸟下降时不啄杆实验结论:弹簧具有弹性,弹簧发生形变时具有的弹性势能带动啄木鸟下滑时就会啄杆。5.学生实驸: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适

    29、当点拨)。10 总结回顾:(1)认识啄木鸟模型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2)啄木鸟模型与铁杆上的木环通过一个弹簧连接,由于重力作用,啄木鸟模型会下落。但是下落的时候,木环和铁杆之间的摩擦力,造成弹簧的振动。这样啄木鸟就一边下落,一边敲打起铁杆来。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因而被郴为森林医生。在我国分布较广的种类有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蜻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大约1500条(需要鸟类学家再做核实)。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

    30、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啄食天牛80%以上。2 .作品创新:(1)找一找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看谁知道得多。(2)对自己制作的啄木鸟模型改装哪几部分,就能使啄木鸟下降的速度更快些或更慢些,试一试。七板书设计:森林医生一、啄木鸟模型在一边下落一边用嘴敲打铁杆。二、探究实验:1 .验证摩擦力对实验效果的影响2 .验证弹簧在实验中的作用三、总结原理:啄木鸟模型-重力、摩擦力作用-向下滑动-弹簧振动-用嘴敲击铁杆六足舞蹈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模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及行走方式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昆虫模型材料完成实验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

    31、察、推理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昆虫模型中各足的位置,观察其行走方式2 .教学难点:昆虫的特征及运动的足迹三、教学方法:演示、引导、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本课实验套件、自备昆虫的图片或模型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1)啄木鸟模型为什么会边啄杆边下降?(2)啄木鸟模型向下落受什么因素影响?2 .课程兴趣点:昆虫的特点及昆虫的行走方式各是什么?3 .引导质疑:第一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昆虫模型,看它外形有什么特点?第二步:让学生观察昆虫的行走,思考它是怎样运动的?第三步:通过制作成品,使学生明白昆虫的六只足是以三角形

    32、支架画“Z”字形交替行走的。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2)实验器材:昆虫图片或实物模型若干(3)实验记录:观察部位特征形态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段足三对足翅膀两对翅触角一对触角实验结论:昆虫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段,并生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探究实验二:(1)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行走方式(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昆虫运动状况)六只足正常安装左侧1、3和右侧2同时运动;右侧1、3和左侧2同时运动改变安装方式,使同侧的三条腿同时动左侧三只足同时运动,右侧三只足同时运动,昆虫无法前行。实验结论:昆虫的三对足分成两组,以

    33、“三角形支架”结构画“Z”字形交替运动,它才能前行。5.学生实险: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适当点拨)。6 .总结回顾:(1)昆虫的特点:“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六只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2)昆虫的行走方式:昆虫行走时,一般不是六足直线前进,而是将三对足分成两组,以“三角形支架”结构画“Z”字形交替前行。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昆虫这个庞大的家族在地球上已生存4亿年了。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要想知道昆虫的精确种类数是很困难的,因为分类学家们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种,现在世界上每年大约发现1000个

    34、昆虫新种。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如: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体。一棵树可拥有10万的蜡虫个体。2 .作品创新:(1)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昆虫?(2)利用昆虫行走的特点,制作一只自己喜欢的昆虫模型,也让它走走。七、板书设计:六足舞蹈家一、昆虫的形态特点及行走方式。二、探究实验:1 .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2 .了解昆虫的行走方式三、总结原理:1 .昆虫形态特征:体躯三段头、胸、腹,一对足,两对翅,三对足。2 .昆虫行走时将三对足分成两组,以三角形支架结构画“Z”字形交替前行夜晚小帮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小手电工作原理的探究,认识几种电子元

    35、件及简单电路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完成实验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手电的工作原理2 .教学难点:认识电路中的回路和断路现象三、教学方法:演示、判断、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剪刀本课实验套件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C1)生活中哪些动物属于昆虫?它们有什么特点?(2)昆虫是怎样行走的?行走的特点是什么?2 .课程兴趣点:小手电是如何亮起来的?3 .引导质疑:第一步:通过使用小手电并思考它发光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简单电路的知识。第二步:观察小手电的内部结构,了解各电子元

    36、器件有哪些作用。第三步:通过制作小手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电路的知识。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了解各电子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2)实验器材:灯泡(加底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3)实验记录:电子元件作用电池提供电能导线连接电路,传输电能灯泡充当用电器开关控制电路断通探究实验二:C1)实验目的:认识电路中的回路和断路现象(2)实痂器材:灯泡(加底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在完整的电路中使连接各个电子元件间的导线某一处断开闭合开关,灯泡不亮在完整的电路中使连接各个电子元件间的导线连接完整闭合开关,灯泡发亮实验结论:断路是电路的某一处断开

    37、;回路是电路各处连接完整。5 .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独立完成本节课实验(教师可以适当点拨)。6 .总结回顾:(1) “夜晚小帮手”指的是手电筒。它由电池、导线、开关、灯泡、外壳几部分构成。(2)小手电中的小灯泡亮起来必须同时具备有电池提供电能,开关闭合,导线连接形成回路,且有持续的电流通过,小灯泡发光才能起到照明的作用。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电筒也有了改进和创新。相继出现的LED手电筒、铝合金手电筒、手摇手电筒、环保手电筒、电蚊拍手电筒等。现在,普通手电筒仍比较常见。它以干电池为能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太阳能手电筒是采用太阳能技

    38、术与节能LED完美结合的产物,还称为“NTBG小手电”。外观不仅很精致,使用很方便,也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2 .作品创新:(1)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手电外包装,画出设计图。(2)对自己的小手电电源部分进行改装,完成一个不同能源形式的小手电,看它的照明效果。七板书设计:夜晚小帮手一、“夜晚小帮手”一小手电是由一个简单电路构成的。二、探究实验:1 .了解电子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2 .认识电路中的回路和断路现象三、总结原理:电池的电能开关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空气大力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认识大气压的力量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3 .思维

    39、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力2 .教学难点:大气压力的特点三、教学方法:演示、引导、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剪刀本课实验套件剪刀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C1)小手电由哪几部分构成?(2)小手电各个电子元件有什么作用?2 .课程兴趣点:为什么“空气大力士”可以熄灭远处燃烧的蜡烛?3 .引导质疑:第一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作用及空气压力的概念。第二步:演示吸盘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力的存在。第三步:通过制作和实验,认识“空气大力士”的实验原理。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

    40、1)实验目的: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吸盘轻轻放在平滑的桌面上,用手拉吸盘很容易拉起吸盘将吸盘使劲压在平滑的桌面上,用手拉吸盘很费力地拉起吸盘实验结论:当不用力时,吸盘里外空气压力相等,不会感觉压力存在;当月力紧紧地挤压在吸盘上,所以拉动目力挤压时,吸盘中没有了空气,外界的大气压费力。探究实验二:C1)实验目的:探究影响“空气大力士”实验效果的因素C2)实验器材:本课实验套件(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睑现象(蜡烛火焰的变化)蜡烛与发炮口的距离固定,气球膜被拉变形较大蜡烛很容易熄灭蜡烛与发炮口的距离固定,气球膜被拉变形较小蜡烛不容易熄灭气球膜

    41、被拉变形的程度一样,发炮口距离蜡烛近,蜡烛很容易熄灭气球膜被拉变形的程度一样,发炮口距离蜡烛远,蜡烛不容易熄灭实验结论:蜡烛是否熄灭与气球膜被拉变形的程度有关,也和发炮口与蜡烛的距离有关。5.学生实验:通过以上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实验。6 .总结回硕:(1)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空气受重力作用它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2) “空气大力士”的实验原理是当拉起塑料杯底的气球膜时,杯内的体积增大,空气量增多;松开手后杯内体积瞬间减小,杯里的空气被挤压后压力增大。空气流向着唯一的开口集中冲出去。因为开口小,空气威力大,能把

    42、远处燃烧的蜡烛吹灭。六、拓展创新:1 .拓展视野:我们在喝饮料时,经常会用到吸管。吸管为什么能把饮料吸到嘴里呢?首先,嘴巴先吸走的是吸管中的空气,然后才会吸到饮料。这是因为,吸管中的空气被吸走后,导致吸管外部的大气压力比内部压力大,于是饮料就被压入了吸管中,从而进入口中。2 .作品创新:(1)气球膜为什么能够帮助“空气大力士”发力呢?如果换成塑料布行不行?为什么(2)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一些废旧的材料制作一个更大的空气炮,看着它的威力。七板书设计:空气大力士一、空气压力能把远处燃烧的蜡烛吹灭。二、探究实验:1 .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2 .探究影响“空气大力士”实验效果的因素三、实验原理:“空气大力

    43、士”的实验原理是当拉起塑料杯底的气球膜时,杯内的体积增大,空气量增多;松开手后杯内体积瞬间减小,杯里的空气被挤压后压力熠大。空气流向着唯一的开口集中冲出去。因为开口小,空气威力大,能把远处燃烧的蜡烛吹灭。21清凉一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汽水制作方法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3 .思维目标: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水的成分及制法2 .教学难点:喝汽水感到凉爽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演示、观察、验证、讨论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学生器材工具材料工具材料勺子、筷子本课实验套件、自备白醋、PH试纸、比色卡本课实验套件五教学过程:1 .复习前课:(1)为什么“空气大力士”可以熄灭远处燃烧的蜡烛?(2)说说生活中大气压力存在的现象。2 .课程兴趣点:汽水为什么会有气?这气体是什么?3 .引导质疑:第一步:出示汽水让学生观察并喝一喝,说出有什么感受。第二步:通过体验思考汽水中有什么东西?第三步:通过做汽水,了解汽水中气体的产生。4 .探究验证:探究实验一:(1)实验目的:用PH试纸测试物质的酸碱性(2)实验器材:白醋、柠檬酸、VC泡腾片溶液、小苏打、水、PH试纸、比色卡C3)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柠檬酸溶液呈酸性白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Stem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课教案设计共15课.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6354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