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62558
  • 上传时间:2022-08-23
  • 格式:PPT
  • 页数:68
  • 大小:32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 子张篇 第十九 解析 课件
    资源描述:

    1、子张篇第十九本篇取“子张曰”句“子张”两字为篇名 本篇记孔门5弟子言论,子张2章,子夏11章,子游2章,曾子4章,子贡6章 子张主要谈“士”之标准,士之道德,以及交友之道 子夏谈为学。君子之道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洒扫应对进退”等属小道,亦当学,但“致远恐泥”,因恐其拘泥于小道小德。子夏强调其为道为德的灵活性,“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君子应该胸怀远大,忧道不忧贫,“学以致其道。”道,大道,其具体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且要“温故而知新”,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君子应加强内在修养,表现出持成庄重,温文尔雅,言辞准确的君子风貌,以信劳民,闻过则改,不必掩盖错误。子游2

    2、章。一章谈“丧致乎哀而止”,另一章谈对学友子张的评价。曾子4章。评述子张1章,从性格角度评述。论孝2章,亲丧而真情流露,父丧而“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论情与法关系1章。子贡6章。论纣1章,论改过1章,褒赞孔子4章,赞圣人无常师,赞孔子之学问,喻孔子如“日月”,如“天”,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原文【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注释【注释】致:拿出,献出。【语译【语译】子张说:“士人在危难关头能够献出性命,遇见利益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时考虑是否恭敬虔诚,服丧时考虑是否悲哀伤痛,这也就可以了。”【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士”。“见危致命。”说

    3、的是无私奉献,临难则慷慨赴义。“见得思义”,说的是有私索取,临利则思天下之公义。“致命”谈“公”,“思义”谈“私”,不论公私,关乎修身。“祭思敬,丧思哀”,谈的是“慎终追远”,不忘其根本,也是孝道的延续,孝道当敬,当哀,当诚。所言,分别见于宪问篇八佾篇季氏篇等篇孔子所言。子张综合而言,以述先生之言。【原文【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注释【注释】弘:弘扬,光大。笃:坚定,执著。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怎么能算有他,怎么能算没有他。意即可有可无。译文用意译。亡,通“无”。【语译【语译】子张说:“实行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坚定执著,(这样的人)有他

    4、怎么能算多?没有他怎么能算少”【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子张论“执德”“信道”。执守道德而不能宏大,信守道义而不知笃厚。“不弘”,从广度而言,“不笃”,从深度而言。“执德”“信道”相互发明,互文足义,执德者信道者既不能推己及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使其有广度。又不能求己自坚,“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使其有深度。他们徒有洁身自好之虚名。而无笃厚切綮之实功。此等人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无足轻重。【原文【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

    5、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注释【注释】交:交友之道。云何:说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嘉:夸奖,赞美。矜:怜惜,同情。与:用在分句末,表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语译【语译】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么交朋友。子张说:“子夏(对此)说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的就与他交朋友,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容纳普通人;赞美好人,同情能力不够的人,我若是一个大贤人,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若是一个不贤明的人,人家将会拒绝和我交往,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他人呢?”【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子夏、子张两位论“交友”。子夏自幼家境贫寒,为学严谨,“博学

    6、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洁身自好,对自己要求严格,性格谨慎、忠诚、厚道。在对待如何交朋结友的问题上,孔子则告诉他择友要“慎”,选友要“严”,可以交往的人同他交往,不可交往的人则拒绝他,“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性格偏激,才高意广,孔子批评他“师也辟”,为人偏激过分,好胜而不随和。同样,在对待如何交接朋友的问题上,孔子告诉他择友要“宽”,选友要“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有修养的君子对贤于己者应尊重,对不如己者要宽容,对善者要嘉奖,对才能不足者要施于同情,“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我有贤德,当有宽容之心,容天下难容之人;我无贤德,还不待我去

    7、拒绝别人,别人已经拒绝于我了,何劳你去拒人。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交而诲之,免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圣人皆因材而施教。子夏之门弟子,请教师叔子张。子张也不知道孔子所教不同,子张仅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亦失之偏颇。【原文【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注释【注释】小道:小技艺。可观者:值得借鉴的地方,可取的地方。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可译为“在它那里”。译文承上句故未译出。致远:达远,实现远大志向。泥(n):陷入,妨碍。名词活用作动词。【语译【语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

    8、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它对实现远大的事业恐怕是有妨碍的,因此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小道”。“小道”和“小事”是两个概念。“小道”是小的技艺,如农工商贾、稼圃医巫、斧削刀凿之类,皆属小道。小道皆能养生,深入钻研,必有可观,必有成就。“小事”则是日常起居修身养性。天下无大事,大事均因小事而起,成就大业者,必定注意细节,注意小事,小事不小。“小道”“君子不为”,是因为他影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恐泥”,所以不为。“小事”君子当为,他也阻碍宏大目标的实现,致远亦恐泥。“小道”君子可以不为,小事君子则不能不为,均关乎事之大体,不可不辨,不可不慎。【原文【原文】19.5 子夏曰

    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注释【注释】所亡(w):所不知道这东西。亡,能“无”。所能:能会的东西,所掌握的东西。【语译【语译】子夏说:“每天应学得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应温习已经学会的知识,(使自己不致于遗忘。)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本章子夏论“好学”。孔子给教师的定义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日知其所无”是“知新”,“可谓好学也已矣”即“可以为师矣”。为师必须好学,子夏所说与孔子的定义结合起来看,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A、温故无忘所能;B、“知新”,知其所亡;C、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原文】19.6子夏曰;“博学而

    10、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释【注释】笃志:坚持,坚守志向。切问:切身之问。近思:近身之思,思考身边的问题。即联系自身,联系现实思考。【语译【语译】子夏说:“广泛学习仁德,切问于仁德,近思于仁德,“仁德”就在这中间了。”【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获取“仁道”的途径。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行”是社会实践,“知”必须“行”,“知”“行”必须结合。笃志与笃行相近,其余三项一一相扣。中庸的五个“之”系代词,所指代的当是“仁”,合而观之,本章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则应该是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审问于仁,慎思于

    11、仁,所以“仁在其中矣”。博学于仁,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仁,也属于学。贤贤,易色,事亲,忠君,信友,谓之学,也属于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即学仁。博学,即博学于仁。笃志于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仁”为终身追求的目标,矢志不渝于仁。审问于仁,“仁”的修炼,不可不问。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仁”之境界,涵养天地,浑然天成,浩瀚广博,无始无终,无涯无际,大则天地之间,小则日常习用而不知。审问即对“仁学”的探究追问。近思于仁,君子修身,不可离仁,不可不问仁,不可不思仁。思仁有三:思仁学的融会贯通;思仁学

    12、的同取异存;思仁学与修身。近思是思之切近切实,不是驰骛浮想。【原文【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注释【注释】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这些人开始是奴隶,后来有一部分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作坊。致:获得,掌握。【语译【语译】子夏说:“各种行业的工匠都在作坊里完成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圣王之道。”【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百工成事”、“君子成道”。百工居肆,君子居学;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以成事为目的,君子以成道为目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系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君子居学以至其道,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原文【原文】1

    13、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注释【注释】文:同“纹”,文饰,掩饰。【语译【语译】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进行掩饰。”【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小人对待错误的方式。小人犯错误一定巧为掩饰,虚迤推诿,文过饰非。“君子有过,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君子“过则无惮改”。小人又有粗鄙而肆无忌惮的,此类小人不掩盖,不纹饰。反身录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此其所以为小人与?吾人果立心欲为君子,断当自知非,改过始。若不甘心愿为小人,则文过饰非可也。庸鄙小人不文过,文者多是聪明有才之小人。肆无忌惮之小人不文过,文者多是慕名窃义,伪作君子之小人。盖居恒不肯检身,及有过又怕坏名,以故多方巧饰,惟务欺人。然人卒

    14、不可欺,徒自欺耳,果何益哉!【原文【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注释【注释】俨然:恭敬庄重的样子。即:靠近。【语译【语译】子夏说:“君子给人以三种不同的形象。远望他,觉得他凛然庄重;靠近他又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却又感到严厉可敬畏。”【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君子三变”。“君子不重则不威”,浩然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威而不猛,“望之俨然。”走近他,却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有蔼然长者之风,温煦和蔼。亲而不昵,刚直剀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言而不佞。“君子三变”,不是君子自身造作而出,是君子内心的德性修养使然,外人观察感觉有此三变,不是自身善变。朱熹注

    15、曰:“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原文【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注释【注释】劳:指役使人民。厉:虐待,折磨。【语译【语译】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使唤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使唤他们,他们就会认为是对他们虐待。同理,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劝谏他;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他。”【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信誉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作用。信誉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为政者必须恪守的信条,也是为政者处理上下关系的重要准则。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百姓,必须先在他们心中确定自

    16、己的信誉,通过自己的信誉得到百姓的信任,有了百姓的拥戴信任,然后再役使他们,使用他们;否则,百姓则会认为在虐待他们。对上级,对君王,也必须先取得他的信任,获取君王的信任后,然后再进行劝谏;否则,君王或上级则以为你在诽谤他。【原文【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注释【注释】踰:超越。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语译【语译】子夏说:“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道德界限,在小节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可以允许的。”【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论“通权达变”。“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君子待人以宽,小人待人以严。“大德不踰闲,小德出

    17、入可也。”当是君子对他人的要求,求大同存小异,计其大节,而小节不拘。本章两句不是对自己的要求,若是对自己的要求,便是放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小”可出入,于人于己问题便大了。天下无大事,当以小事为根基。对他人要求当如子夏所言,自是确论。“大德不踰闲”系“经”,“小德出入可也”系“权”,在通权达变的时候,“小德出入”,又未尝不行,这又是另一话题。【原文【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注释

    18、【注释】当:承当,承担。应对:答应,对答。进退:指出出进进随喊随到做点小事。抑:不过。连词,表转折关系。噫:感叹词。可译为“唉”。言游:即子游。倦:不因为把“本”摆在后面而倦于教诲。譬诸草本,区以别矣:就像种植草木一样,应当按类区别对待。草木有大小,比喻学问有深浅,应当分门别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末后本去学习。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区:类。以:介词。可译为“按”。“区”是它的宾语,前置。【语译【语译】子游说:“子夏所教的学生们,做一些洒水扫地、迎送宾客和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情,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根本性的大道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咳!子游的话错了!君子之道,哪一项

    19、须先传授,哪一项只能后教诲的呢?就像种植草木一样,应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嘛!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至于本末兼顾,有始有终的教授学生,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解读【解读】本章文字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子游子夏两位同门师兄弟共同探讨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二是子游子夏之间互相讥评攻击是否关涉人品问题。前者就内容而言,后者就人品而言,后者是因内容而牵涉人品。一、先谈内容。分三个层次:A、子游的本末之学;B、子夏的先后之教;C、圣人的始终之道。A、子游的本末之学。子游批评子夏,认为子夏的弟子只会洒扫应对进退等细枝末节的小道,没有学会仁孝忠信礼乐等君子之大道。言外之意,批评子夏抓小放

    20、大,抓末弃本,本末倒置,认为子夏教学程序有问题。B、子夏的先后之教。子夏针对子游的批评,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传”系“教”,“倦”亦“教”。君子传道有先教后教之别,先教洒扫进退应对,后教仁孝忠信礼乐,由浅入深,由末而入本,由小道而进君子之大道。犹如草木,草之细微,木之粗壮,区别十分明显。参天之大树,亦当从小草般的枝芽开始生长,没有小草般枝芽,岂有参天大树。君子之道,君子先后之教,怎么能率意曲解呢?C、圣人的始终之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终条理者,圣之

    21、事也。”圣人设教,本末兼顾,精粗兼成,始终兼顾。无先无后,无大无小,无始无终,混然天成。能做到教有先后,先传后倦,属于“始条理者,智之事也”。有始有卒者,属于“终条理者,圣人之事也。”孔子之教乃圣人之教,非我等弟子所能达到的境界,你子游不当以圣人之教要求我对弟子的教诲。换句话说,你用圣人始终之教批评我的先后之教,是不切实际的,你的批评难免流于空泛。二、子游子夏的人品问题。从表面上看,子游对子夏教学程序有意见,不当对子夏的学生去讲。当着弟子的面说同门师兄的坏话,表面看实在有些不妥。反过来看子夏,子夏也是从学生中听来,“子夏闻之。”一个“闻”字,表明消息所来的渠道。子夏的谈话,更是无所忌讳,“噫!

    22、言游过矣。”言游即子游,“噫”闭口齐齿音,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既不顾师道之尊严,也不顾同门的脸面,当着自己弟子的面,脱口而出“言游过矣”,四字一锤定音,有不可更改之气势。他们二人一来一往,一议一答,唇枪舌剑,互相指责攻击,似乎有失君子风范。若作如此理解,则大谬特谬。君子不是好好先生,君子不是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君子正直光明,君子处事可以盟天质日。君子处事,是则是,非则非,不曲意逢迎,不枉道回避。荀子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非毁疵也。”子游以为子夏教学程序不对,便直言相告,绝不回护阿避。子夏亦是君子,认为子游言之不当,亦不牵就,亦是针锋相对,绝不避讳,两人所

    23、争是教学艺术问题。透过两人的言行,看到的却是两位坦荡率直的君子,君子之风光洁可鉴。【原文【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注释【注释】优:指有多余的精力。“仕而优则学”可以帮助其处理好政事。“学而优则仕”可以验证其学的东西是否扎实,有用。【语译【语译】子夏说:“担任官职如果有余力就应该多学习;完成了学业,有余力就可以去担任官职。”【解读【解读】本章子夏谈“为政”与“为学”的互补关系。前人对这两句顺序曾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是“学而优则仕”在前,“仕而优则学”在后。笔者以为子夏强调的正是做官有余力必须学习,强调执政者必须在工作中不停地学习。西方所谓学习型组织,强调的也是在职的学

    24、习。在职的学习比起不在职的学习更为重要。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学,比单纯地学习意义更大。“学而优则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有目的的学习,学习为了从事政务管理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文革批判较多,实则大谬。【原文【原文】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语译【语译】子游说:“服丧只要悲哀的程度就可以了。”【解读【解读】本章子游谈“哀而不伤”。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过分,悲哀不悲伤。乐有度,哀亦有度。子游所说“丧致乎哀而止”,讲的也是“哀而不伤”。【原文【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注释【注释】张:子张。也: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语气,兼有舒缓语气的

    25、作用。可不译出,也可译为“么”或“呀”。【语译【语译】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呀,能做事那样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尽管如此,却仍然没有达到仁的境界。”【解读【解读】本章是子游对子张的评价。子张才高意广,为人偏激,是孔门中年龄较小的弟子,小孔子48岁,是个难得的人才,但离“仁”的标准颇有一段距离。朱熹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原文【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注释【注释】堂堂:外表美盛有气派。这里是说子张为学多求形式,不重视内心的道德修养。【语译【语译】曾子说:“子张看起来是堂堂君子,但却很难与他一起追求仁道。”【解读【解读】本章是曾子对子张的评价。曾子小孔

    26、子46岁,子张小孔子48岁,曾子性格内向,讲究内敛内省之功,子张性格外向偏激,子张快言快语,仪表堂堂,但难以与他共同追求仁道。换一句话说,曾子批评子张同学关系处理不太融洽。【原文【原文】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注释【注释】致:尽致,极致。指人的真情完全表露、发泄出来。【语译【语译】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人一般不会有竭全力去干事的情况,只有在操持父母丧事的时候,才会致以全力。”【解读【解读】自致其情,感情的高度宣泄,一定是双亲丧亡之日。【原文【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注释【

    27、注释】孟庄子:即仲孙速(名速),鲁国大夫。他的父亲是仲孙蔑,即孟献子。有贤德,故孟庄子用其臣,守其政。是:这。代词,作主语。【语译【语译】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行孝,其他方面别人也可以做到,而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僚,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路线,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解读【解读】本章记载“孟庄子之孝”。孔子在里仁篇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关于“孝道”,曾子在孝经中记载有五项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孟庄子之孝,其他可能也。”“其他”应包括“敬亲”“乐亲”“忧亲”“哀亲”“严亲”等五项,“无改于父之道”,则十分困难。“父之道”

    28、具体说则有“不改父之臣”和“父之政”。不改父臣,有两难:一是父之臣居功自傲,视少主如子女,难以调遣;二是少主不便把握。故古人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类历史比比皆是。不改“父之政”,亦有困难,时移势异,随着时间的推进,任何一项政策法规章程,都必须不断的完善修正甚至修改,不改甚难。孟庄子之孝,“不改父之臣,父之政”,除孝以外,更兼容德,厚德载物,有容之孝,乃难能之孝。话又说回来,若父之臣,阻碍君臣关系,影响政务管理,父之政明显错误,或即便不错,因时代变化,也在当改之列。去其臣,改其政,也无可厚非。【原文【原文】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

    29、勿喜!”【注释【注释】孟氏:指孟孙氏。鲁国大夫。阳肤:相传是曾子的弟子。士师:司法官。哀矜:哀怜,同情。【语译【语译】孟孙氏任命阳肤做司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该怎样做。曾子说:“在上位者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你(判案时)若弄清了民众犯罪的真情,就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自以为明察而沾沾自喜。”【解读【解读】本章曾子告戒弟子对犯人要寄予充分的同情之心。季康子患盗,孔子答曰:假若你没有贪欲,虽然鼓励百姓去偷,百姓也不会去偷。“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篇)季康子问政,孔子答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所以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上有贪

    30、欲,为非作歹,下行窃盗,为所欲为,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上行下效,“草上之风必偃。”“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是曾子对其弟子分析犯罪的原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是曾子进一步告诉弟子要法外开恩,假若获取其罪证案情,应多寄予同情之心,不要因破案而沾沾自喜,自伐其功。民之为非,非本性使然,而是出于某种背景环境无奈而犯罪,要寄予十分的同情,这便是一个执法者应具备的心理素养。明代袁了凡家庭四训中记有一个故事,可以帮助加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浙江鄞县的一个小官吏,叫杨自惩,看见县官鞭打囚犯,血流满面,怒气冲天,杨自惩就将曾子对阳肤说的话告诉他,结尾并说,“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县官因此而“霁颜”,停止了发

    31、怒。原文是: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明袁了凡家庭四训)还有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羔担任卫国的典狱官,曾判一人受斩足之刑,后来逢卫蒯之乱,受足刑的人当时正担任门卫,该“刖者”非但没有加害子羔,反而三次引导子羔出逃,这便是“如得其情,哀矜勿喜”的回报。原文如下: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

    32、”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我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原文【原文】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注释【注释】纣:殷商的最后一位君主,名

    33、辛,纣是他的谥号。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昏君。下流:即下游。这里指由于干了坏事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焉:“于其间”的合音兼词。【语译【语译】子贡说:“殷纣王的无道,未必像传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君子最忌身有污行,(因为一沾上污行,)天下的一切坏事恶名都会归在他的头上。”【解读【解读】本章子贡告戒人们多行善事少做恶,恶名一旦形成,众恶归之。自恶是恶,众归之恶也是恶,纣之为恶是恶,众归之恶,则是恶中之恶。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因众归其恶,又说:“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警示君子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朱熹注说:“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

    34、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原文【原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注释【注释】过:犯过错。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面的“过”同此。更:改正。【语译【语译】子贡说:“君子犯错误,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他犯了错误,人人都可看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人照样仰视他。”【解读【解读】本章子贡谈过错。在论语中子贡语言最为形象。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系掩盖错误,言语朴素质实。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系坚持错误,言语剀切刚直,孔子又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系自责错误,言语忧郁婉叹。子

    35、贡说的是君子有过改过,语言形象生动贴切。君子有过错,犹如天空日食月食,蒙障阴翳黑暗,世人举头可见,不可遮掩。君子改正错误,亦如昭昭昊空之日月,光洁鲜亮。尤其是前者用“见”,后者用“仰”,仰即见,见即仰,前后意义迥然有别。“见”者,据实描绘,“仰”者,虽有“见”意,但更有仰慕之意,一字之移,意义相去千里,一字之别,人品高上,霄壤之别。【原文【原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注释【注释】公孙朝:卫国大夫。仲尼:孔丘的字。焉:疑问语气词,在这里作状语,表处所。可译为从

    36、哪里。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儒家及历代的执政者都公认他们为圣人。坠于地:落到地上。这里指失传。何常师之有: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宾语前置。【语译【语译】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仍存在人间。贤人能够抓住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节。无处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能学习呢?又何必要固定的老师呢?”【解读【解读】本章子贡谈认识论。这一段文字从表面上看,是公孙朝问“仲尼焉学”,子贡答以“圣人无常师”。事实上子贡还告诉了我们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不论是文王武王之道,还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仁者见仁,智

    37、者见智”,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的问题,也就是子贡所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任何事物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派扑朔迷离之状,贤者识其大体,宏观在握,不贤者识其细微末节。对事物认识的深浅高低全在自己学识及修养的高低。【原文【原文】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注释【注释】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名何。鲁国大夫。宫墙:这里指围墙。宫:宫字本义指房舍,其后才引

    38、申这官职之义,这里指房舍而言。夫子:这里是子贡尊称老师。下一个“夫子”是子贡尊称叔孙武叔。仞:古时八尺为一仞。【语译【语译】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能。”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可以站在墙外看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彩。能找到老师大门的人大概很少吧!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解读【解读】本章是子贡对孔子的赞扬。在言语交谈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肯定今天,无意中就否定了昨天;肯定了现在,就否定了过去;肯定了张三,就否定了李四;赞扬了王五

    39、,就意味着批评了刘六。我们来看,子贡是如何回答叔孙武叔等人在朝廷中公开对孔子的议论的。“子贡贤于仲尼”,这个对孔子不恭敬的议论直接牵涉子贡本人,又是背后议论,摆在子贡面前有两点难堪。一、直斥子服景伯,叔孙武叔,以圣道高深,嘲笑叔孙等辈之浅陋平庸,因背后指责评论,很可能获罪叔孙武叔以及朝廷大夫。二、以贬低自己的方式,维护孔子的威信,若贬得太低又与事实不合。子贡不愧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他进德修业之功,已超贤入圣。他从孔门层次学角度展开议论,巧设一喻,“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子贡有墙垣,有内殿,墙仅及肩,殿仅容室家。子贡描绘自己既不过谦,也不张扬,恰如其分。“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

    40、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孔子也有墙垣,亦有内殿,孔子之墙,高数仞,而且深远辽阔,“不得其门而入”,孔子内殿深广无边,内藏“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浩瀚无垠,宏伟富丽。“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暗示,我已是“得其门者”,属于“寡矣”一类,与“赐之墙”一语呼应。亦自然道出“子贡贤于仲尼”一语议论错误之缘由,同时引出“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孙有这样的议论,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吗?子贡善言,子贡善喻,一喻多义,一喻三层次。第一层次,叔孙武叔,子服景伯,以及朝廷大夫,他们属于有位而修德不够的君子。第二个层次,子贡,属于已臻圣境的贤人。第三个层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浩瀚无边的圣人

    41、。子贡一喻,既维护了孔门师圣的形象,也婉转指出了叔孙武叔等人的浅陋无知,但不伤害其情面,也恰如其分的评述了自己,既无溢美之辞,亦无过谦之嫌。子贡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既肯定了孔子,也未曾否定自己;既肯定了自己,也未曾直接否定叔孙的议论。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叔孙言谈之“宜”,但又部分否定其与事实不符之实;肯定孔子之完美高大,也没有完全否定叔孙言谈之“宜”,肯定孔子圣德完美,也不全否定自己进德修业之功。入丝入扣,合情合理,合景合时。这就是子贡言谈的高妙之处。【原文【原文】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

    42、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注释【注释】无以为:意思是“不用这么做”。以:此,这么。作状语。多:副词,仅,只。不知量:不自知其分量。【语译【语译】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是个小丘陵,还可以翻越过去;仲尼的贤能,就像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想自绝(于太阳和月亮),可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伤呢?只能表现出这个人的不自量力罢了。”【解读【解读】本章也是子贡对孔子的赞扬。上一章子贡碍于叔孙武叔在背后议论贬毁孔子,恐误伤无辜,不便直言批评,婉转设喻以警醒劝告。本章则又是一番境界:“无以为也”,应思悔改,不要老这样贬毁了

    43、,“仲尼不可毁”。前章设喻,一体两用,“夫子之墙”和“子贡之墙”,有高低之分,宏约之别,本章设喻,两体两喻,“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非层次之差,高低之别,乃是天地之别,霄壤之远,“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贬毁孔子,乃自绝于日月光辉的照耀,物之所生,阳光所照,自绝其照,损害的是自己,而不是日月,子贡言语至此,犹觉意犹未尽,更何况是当面直陈,不如干脆绝决,将批评的言辞推至极至:“多见其不知量也”,“不自量”,即不知天高地厚,自不量力。与前章相比,前者婉转,后者直接;前者注意批评的背景,顾及传言伤人,后者单刀直入,直面指斥。前者注意层次,讲求语言的艺术,后者

    44、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原文【原文】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注释【注释】陈子禽:姓陈,名亢(kng),字子禽。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不是。从这一章他称孔子为仲尼看,有人又怀疑他不是孔子的学生。知:同“智”。阶:阶梯。这里活用作动词,指沿阶梯上爬。得邦家者:指当上诸侯或卿大夫。邦,诸侯的统治地区。家:卿大夫的统治地区。道:通“导”,引导。绥:安抚。【语译【语译】陈子禽

    45、对子贡说:“你真是谦恭啊,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能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愚蠢糊涂,所以说话不可不慎重啊。我的老师是没有人赶得上的,就像昊天是不能搭着梯子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能治理一个国家,或者治理一个封邑,那会正如人们所说的,他要求老百姓人人以礼立足于社会,老百姓就会以礼立足于社会;他引导老百姓前进,老百姓就会跟着他走;他安抚老百姓,老百姓就会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他要发动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同心协力。他在世时誉满天下,去世时令天下哀痛,谁又能够赶得上他呢?”【解读【解读】本章也是子贡对孔子的赞扬。陈子禽,小孔子40岁,子贡小孔子31岁,同是孔门弟

    46、子,两人在道德学业方面相差甚远。陈子禽对孔子常持怀疑态度。本章中又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您太谦虚了,仲尼的道德学业怎么能超过您呢?子贡因是同门兄弟,说话较之前两章,语气又更尖锐一些,前章当面指责叔孙武叔,虽然直捷,但仍设一譬喻以告之,对子禽则开门见山,毫无客气可言。“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一句话可以显示你才学的高深,一句话也可以显示你的愚蠢。一粒沙可见大千世界,一句话可知人之贤愚。“言不可不慎也”。接下来子贡 抓住孔子高远不可企及的特点展开阐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老师的圣德学业高深不可企及,犹如登天,不能用梯子去攀援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浩瀚无垠,“不可及也。”子贡又进一步论证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老师如果得到封国成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成为大夫,那么,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号令所下,所向披靡,立之则立,导之则行,安之则来,动之则和,从心所欲,运天下于股掌之中,非常人所能企望。顺次三章,都是子贡驳斥对孔子的非议。第一章,迂曲婉转。第二章,刚健直捷。第三章,直捷而又尖锐。因背景、对象不同,子贡所用语言方式亦有所不同,亦可窥见子贡言辞犀利善于辞令的个性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解析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6255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