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语》选读课后联系问题解答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62539
  • 上传时间:2022-08-23
  • 格式:PPT
  • 页数:47
  • 大小:180.5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课后联系问题解答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 选读 课后 联系 问题解答 课件
    资源描述:

    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背诵背诵2.1、2.3、l3.6章和章和l6.1章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至“而在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之内也”部分。部分。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一方面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德”,就要保证,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

    2、,所以提倡所以提倡“富之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礼”,就要重视,就要重视“教化教化”,使百姓能遵,使百姓能遵守守“礼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信”、“仁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与动物无异?二、孔子说二、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这个“均均”和历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均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

    3、的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论语集注注把它解释为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各得其分”(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均均”、“平平”的解释矛盾吗?的解释矛盾吗?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等级制级制”为核心的为核心的“礼礼”。和。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解释也解释也不矛盾。因为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

    4、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平”、“均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公平”,它,它也有也有“相对公平相对公平”与与“绝对公平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本物质需求。三、你认为三、你认为“政政”和和“德德”、“刑刑”和和“礼礼”的主要区别在哪的主要区别在哪里?里?“政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德”与与“刑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

    5、,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径,即“德治德治”与与“法治法治”。“礼礼”,是,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礼”的核心是的核心是“等级等级制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分守纪。“礼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约束人们行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背诵12.1、3.1、16.2、13.3章。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在

    6、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礼礼”,是一种制度、规范,是一种制度、规范,而而“仁仁”则是则是“礼礼”的基础。对统治者来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说,要实行“仁政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离开了“仁仁”,也无所谓,也无所谓“礼礼”了。本节了。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明天理,灭人欲人欲”,“君君,臣臣君君,臣臣”就是就是“君叫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么不同?孔子所说的

    7、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礼”所所规范的要求。孔子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三纲”(君为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了个人的一切愿

    8、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于宋代对于宋代“天理人欲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人欲”,而是而是“天理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穷口腹之欲”,才是需才是需“去去”的的“人欲人欲”,故他又说:,故他又说:“修德之实,在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乎去人欲,存天理”

    9、。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认为大臣的责任是臣的责任是“格(规范)君心之非(不对之处)格(规范)君心之非(不对之处)”。朱。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伪学”,朱,朱熹等熹等59人被定为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针对统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专制统治的理论。三、三、“甚矣吾衰也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

    10、复见周公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的心情?论语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论语怎样怎样的语体特点。的语体特点。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表达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

    11、实现的感慨。这种倒装句的使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用,说明论语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知其不可而为之 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

    12、作大事严肃对待。同时,孔子作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同时,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但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但鲁哀公及鲁哀公及“三子三子”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已经“礼崩乐坏礼崩乐坏”了。了。人各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孔子接着说,其实我很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抛开天下国家不管,我还不是跟他们两个人的思想一样的。换句话说,都是在忧世的,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时代,担忧这个社

    13、会,这种忧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做法两样。他们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种田去,可是我丢不下来。假如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我又何必来改变它呢?就因为时代太乱了,我必须要牺牲自己,来改变这个社会的潮流。这就是孔子!所以我们知道孔子走的路线,比这些隐士们走的路更难。明知道这个担子挑不动的,他硬要去挑。孔子代表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主张推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为政以理,所以他们周游列国百折不挠。长沮、桀溺所代表的出世思想,他们主张避乱、隐居过隐士的生活,所以他们不赞成周游列国,反映了道家的儒家的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斗争。仁者爱人 背诵l.6、5.26两章 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

    14、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孔子否定管仲孔子否定管仲“知礼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三归归”、“反坫反坫”、“塞门塞门”(国君享有的(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礼”的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孔子的“仁仁”是以大的原则为

    15、前提,即保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切行为中。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为根本,主张在“亲亲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兼相爱,交相利利”,说,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

    16、兼爱,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是无父也”?孔子的孔子的“仁爱仁爱”是建立是建立“礼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是以“礼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仁爱”。而墨子。而墨子“兼爱兼爱”则是建立在所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

    17、,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墨子兼爱,是无父也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仁爱”与墨家的与墨家的“兼爱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兼爱”因平等而因平等而“无父无君无父无君”。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

    18、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仁爱”精神。不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

    19、秋笔春秋笔法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效果。君子之风君子之风 背诵l5.9、4.16、6.11、7.16、7.19、6.23、8.7章。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曲肱而枕之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

    20、尤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诗文中引用。而诗文中引用。而“浮云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富贵富贵“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红楼梦红楼梦中用中用“好了好了歌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过眼烟

    21、云云”。李白也有诗:。李白也有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杜甫的杜甫的丹青引丹青引中写道: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富贵于我如浮云。”辛弃疾辛弃疾水龙吟水龙吟瓢泉瓢泉:“人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何为是,栖栖者?”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22、?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之论曰: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之论曰:“士之品,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朱朱熹认为:熹认为:“志于富贵者,即孔子所谓志于富贵者,即孔子所谓鄙鄙夫夫也。也。”由于古文的简约,引起不同理由于古文的简约,引起不同理解。对于解。对于“患得之患得之”,从字面上看,是害,从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贵),这样理解又与整怕得到它(功名富贵),这样理解又与整段话中写的段话中

    23、写的“鄙夫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说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成一家同的说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成一家之言。之言。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遵守“道德道德”、正确处理好利

    24、与义关系的、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儒商”,无论是,无论是“徽商徽商”还是还是“晋商晋商”都以都以“诚信诚信”为本。到现代,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论语中的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利”而不忘而不忘“义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要十分重视的。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该是要十分重视的。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之论,走向两个极端,“极左极左”和和“极极右右”,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

    25、非子之,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业家中还很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业家中还很“吃吃香香”,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不与此理论有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不与此理论有关。关。周而不比 背诵2.14、16.4、15.23、12.24章。一、一、论语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论语以外的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章,“久而敬之久

    26、而敬之”的的“之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426章及章及1223章,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第一种说法更为有理。联系第一种说法更为有理。联系426及及1223两段孔子两段孔子的的“交友之道交友之道”,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则作罢。而晏子因则作罢。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友了

    27、解他而敬重他。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即交往应,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以文为友,以友辅仁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提出三种“益友益友”与

    28、三种与三种“损友损友”,为交,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以言举人”,也不,也不“以人废以人废言言”。诲人不倦诲人不倦 背诵7.8、11.22章 一、孔子一方面说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一方面又说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

    29、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观点?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盾的。对于前一段,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论语集注中认为: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于是始相远耳。”又引用又引用“程子程子”之论:之论:“此言气质之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30、。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论语集注说:说:“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又引又引“程子程子”之论: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

    31、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然考其归,则诚愚也。”这里,把这里,把“上知(智)上知(智)”与与“下愚下愚”作为一种作为一种“气质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下愚”是指那些自暴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自弃的人,即自己不

    32、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反“才力才力”有有“过人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向善,所以“不移不移”。杨伯峻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译注中归纳几种对中归纳几种对“上知上知”、“下愚下愚”的不同观点:的不同观点:1、“汉书汉书古今人表古今人表:可与为善,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则是以其品质言。”2、“孙星衍孙星衍问字堂集问字堂集说: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则是兼以其知识品质而言。其知识品质而言

    33、。”3、“孔子说过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这里的上知上知可能就是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720)”。过去有种说法,说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上知”是指统治者,是指统治者,“下愚下愚”指劳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子提倡子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斥下层人

    34、学习。斥下层人学习。二、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所谓所谓“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向往周朝的

    35、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历崩乐坏历崩乐坏”,所以,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述而不作作”,一方面说明孔子,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复古”的政治立场,以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非“传声筒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更非今天一些“学者学者”东拼西凑、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剪剪贴贴可比。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弟子在

    36、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论语编纂者对孔子弟子通常称字,个别称子。高山仰止高山仰止 背诵l7.4、9.11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出自诗经诗经小雅小雅车辖车辖。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诗有之: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郑把“高高山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比喻崇高的道德,“仰仰”是慕仰;是慕仰;“景行景行”是是“明

    37、行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朱熹的“高山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么喻义;而“景行景行”是大道、大路,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直白得可以。对“止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没有什么异义。二、二、史记史记

    38、仲尼弟子列传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性鄙,好勇力,志亢直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侍坐章中的回答。有中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季氏将伐颛臾章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分寸,如133章

    39、中说孔子章中说孔子“名分名分”之说之说“迂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野”(粗鲁)。但有时(粗鲁)。但有时也很知礼,如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拱而立”等。由于等。由于论语论语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对曰率尔对曰”(侍侍坐章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所以,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

    40、三、三、论语论语中多叠句,如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觚哉,觚哉”、“使乎,使使乎,使乎乎”、“归与,归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论语语体语体特点的关系。特点的关系。这些叠句使得人物说话的感情显露出来,这些叠句使得人物说话的感情显露出来,由于由于论语论语是语录体,对人物的神情动是语录体,对人物的神情动作描写极少,所以人物的语言尤显重要,作描写极少,所以人物的语言尤显重要,而叠句将人物或喜或忧、或感慨或赞叹的而叠句将人物或喜或忧、或感慨或赞叹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增添了

    41、生动性和形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增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言语中看到人物神情毕现。象性,言语中看到人物神情毕现。沂水春风 背诵“点!尔何如?吾与点也”。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

    42、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论论语集注语集注中评论: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

    43、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尔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

    44、弹琴,老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言志后的内心等。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导学生发言言志。3、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

    45、达。肯定赞扬也用扬也用“喟然叹曰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中庸之道 背诵ll.l6、13.23、13.24、17.13章。一、一、“中庸中庸”、“和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折中主义”,你认为,你认为符合实际吗?符合实际吗?“中庸中庸”、“和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

    46、持稳定,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不妥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论语中关于中关于“中庸中庸”、“和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同而不和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是非”原则原则的的“乡原乡原”等。等。二、试从二、试从论语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凌弱的“攻打攻打”,主张以,主张以“德德”、“礼礼”来达到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的稳定。定。又如又如“阳货见孔子章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而不与之矛盾激化。又如又如“侍坐章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课后联系问题解答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625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