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49264
  • 上传时间:2022-08-22
  • 格式:PPT
  • 页数:27
  • 大小:22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生哲学 传统 道德 课件
    资源描述:

    1、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主讲 谢宏忠一、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分析一、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程学习的重点为第一讲 绪论,第四讲 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第七讲 道德的若干范畴。难点为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本质。二、考试题型说明二、考试题型说明1、单项选择题10%(每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每小题2分)3、词语解释题15%(每小题3分)4、分析题15%(每小题5分)5、简答题20%(每小题5分)6、论述题30%(每小题15分)第一讲第一讲 绪论绪论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哲学理论,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生观。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

    2、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一、人生哲学的研究对象二、人生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联系 首先,它与哲学关系密切。首先,它与哲学关系密切。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其次,它与伦理学关系密切。其次,它与伦理学关系密切。二者都是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研究的角度不同,二者是姐妹学科。再次,它与社会学关系密切。再次,它与社会学关系密切。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某一个体乃至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二者

    3、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三、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对其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是精糟并存,瑕瑜互见的。其中,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的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既有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一面;又有受时代、阶级局限的一面。一般说来,中国传统道德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完全属于糟粕的部分;另一种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还有一种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在一起。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只能批判,不能继承。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而应当进行分析,应当用历史唯

    4、物主义的态度赋予这些精华以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第三种情况即精糟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总之,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经过选择而吸取的道德遗产,应当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一些准则和规范,根据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予以加工和改造。从而抛弃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极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的、积极的方面。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本质一、人性本善一、人性本善 1 1、孔子、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性相

    5、近,习相远”的思想的思想 人性本善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先秦儒家中,孔子最早论及人性问题。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哲学思维触及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二是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2、孟子人性善的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性为“天之降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人天生的良知良能,即人有别于禽兽所特有的道德良心。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再次,孟子强调要尽心知性知天。人的“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还有待于自己尽心去“扩而充之”。最后,孟子强调培养善端需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认识人性善的道理,二是自觉保存善心

    6、,培养善性。二、人性本恶1 1、荀子性为本始材朴的思想、荀子性为本始材朴的思想 首先,他认为性乃本始材朴。人性包括利欲之心和有辨有知之能。其次,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再次,荀子主张人性可化。2 2、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性为天性的思想、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性为天性的思想 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极端。首先,他认为性是人的天性,是本能,包括利欲之心和聪明睿智。其次,韩非强调,在人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欲利之心。第四讲 以义为上 利济苍生 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我国古代道德理论中,义利关系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利泛指利益或功利。义泛指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义。义利关系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7、。一是指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二是指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一、孔子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的义利观 孔子是最早提出义利命题的思想家。他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并不一概贬斥求富求利,他既重义轻利,对利又表现得较为明达。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求与不可求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仁义礼信的要求。二、董仲舒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明确提出义和利对于人生具有不同的功能。义是人的精神追求,利是人的物质追求,而心与身相比,董仲舒认为心更重要。因此,养心

    8、之义也就比养体之利更为重要。董仲舒虽贱轻私利,但颇重公利,希望“为天下兴利”。所以,他力主君王的治政之策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简括地将孔孟关于义利的思想完全表达出了。三三、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朱熹把物质利益、人情欲望当作洪水猛兽,确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见解,把先秦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推到登峰造极的境地,造成后人耻于言利,走向了禁欲主义。四四、韩非重利轻义,重罚严惩的思想、韩非重利轻义,重罚严惩的思想 韩非子不相信道德教化,认为只有以威刑作工具,通过重罚恶行使百姓不因欲利而无所顾忌。他的“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在某些情况下确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人间真况

    9、。五、老子的义利观五、老子的义利观 老子开篇说:“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这是老子针对社会伦理现实的尖锐批判,体现了他的义利观。他认为,现实的所谓道德圣人,是真正愚民的象征,因为他们自己欲望无穷,才导致社会的不道德,甚至于争斗、偷盗等。否弃那些仁义礼智的设定,民利将倍增。也就是说,只要统治者不贪、寡欲,则人民自然纯朴不争。第五讲第五讲 、第六讲、第六讲 道德基本规范道德基本规范 中和。中和。“中和”是儒家提出重要伦理规范,指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未发时的客观存在,“和”是发

    10、生后的处理得当,符合节度。廉洁。廉洁。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又视为“仕者之德”、“人生大纲”。廉,不贪;洁,清白无瑕。所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清白。其基本精神就是见利思义、循礼行法、廉洁自律。三不朽。三不朽。出自左传叔孙豹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指在德行、事业和言论著作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后世以深深的教益和影响。慎独。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也不起一点坏念头,不做坏事。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最早由道家提出的理性人格,被儒家发扬光大。所谓内圣,即通过自我修身以塑造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所谓外王,即在人生实践过程中充

    11、分展示自己的善良本性,以达到至善的终极目的。第七讲第七讲 生死苦乐生死苦乐 唯义所在唯义所在 道德若干范畴道德若干范畴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其主流不是宗教信仰主义的生死观,而是比较注重现实的儒、道生死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死的现实态度,道家把人的生死看作是气的聚散,是自然之道;儒家的孔子则重视现实人生问题而对死取淡然态度。二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不朽的思考。从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三不朽”的思想以来,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是儒家思想。他们主张以对社会、历史作贡献为人生价值之所在,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为不朽。从西方与印度这两大文化体系来看,主要是从宗教神学的意义上来说灵魂的不朽,而中

    12、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从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上来说生命的影响与不朽。典型的是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的“德”指德行,“功”指事业,“言”是语言及著作。所谓不朽,就是在德、功、言诸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在对待毁和誉这两种道德评价形式的看法上,古代思想家关于善用毁誉、善待毁誉的认识充满了辩证法。认为既有预想不到的赞誉,也有因过分追求完美而受到的非难。基于此,要正确地对待毁誉,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毁誉。首先,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其次,善于正确对待毁誉,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

    13、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义命关系,是指人生追求与命运、机遇的关系,或者说是必须如此去做的与可能做到的之间的关系。对于义命关系,儒家的基本态度是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这有两层含义:其一,一方面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安之若命。其二,区别求有益于得与求无益于得,对仁义礼智、道德修养,强调其“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强调其“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第八讲第八讲 君子弘道君子弘道 内圣外王内圣外王 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 中国传统道德的志于求道精神,表现在择道固执、矢志不移的独立人格思想。为了求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何威逼利诱也动摇不了志士仁人求道的决心和对道的忠诚。儒家重忠君,但又坚持忠君是要忠于有道义的君主,道义比君主更为根本,更有长远的价值。三、一心从道三、一心从道 矢志不移矢志不移 儒家的这种一心从道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儒家认为,读书人,有知识、有道德、有志气、有理想的人,要志在追求真理,不在追求美食美服。应当看到,先贤们这种安贫乐道,乐以忘忧的情操,是来自充实的“道”的力量。由于有“道”这种巨大的精神支柱,他们才能在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贫穷困顿中,体味到人生深处的无穷乐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4926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