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格发展精选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47862
  • 上传时间:2022-08-22
  • 格式:PPT
  • 页数:84
  • 大小:77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格发展精选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格 发展 精选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八章第八章 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第1页,共84页。p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家庭及同伴的影响)p人格的核心人格的核心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p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第2页,共84页。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与人格形成生物学因素与人格形成p一、先天气质一、先天气质 p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差异(Rothbart&Bates,2019Ro

    2、thbart&Bates,2019)。)。第3页,共84页。1 1、儿童气质的维度、儿童气质的维度p托马斯(托马斯(A.ThomasA.Thomas)和切斯()和切斯(S.ChessS.Chess)在)在19561956年发起的、持续年发起的、持续3030多多年的追踪研究(年的追踪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为简称为NYLSNYLS)是迄)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

    3、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的信息。第4页,共84页。儿童气质的维度儿童气质的维度p活动水平活动水平p节律性节律性p分心分心p探究和退缩探究和退缩p适应性适应性p注意广度和持久性注意广度和持久性p反应的强度反应的强度p反应阈限反应阈限p心境的性质心境的性质第5页,共84页。儿童气质的类型儿童气质的类型p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下三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下三种类型:类型:p(1 1)“容易护理的容易护理的”4040p(2 2)“困难的困难的”1010p(3 3)“慢慢活跃起来的慢慢活跃起来的”1515第6页,共8

    4、4页。2、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p气质是先天遗传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阶段与另一个年龄阶段之气质是先天遗传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阶段与另一个年龄阶段之间气质上只有较低或中等程度的相关。只有在极端情况下,稳定性才比较强。间气质上只有较低或中等程度的相关。只有在极端情况下,稳定性才比较强。如非常害羞或极其外向。如非常害羞或极其外向。p气质不稳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气质不稳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p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的系统中

    5、。p第二,某些行为的含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第二,某些行为的含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质的特点。p第三,环境对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塑造的作用。第三,环境对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塑造的作用。第7页,共84页。3 3、气质与儿童抚养:拟合度模型、气质与儿童抚养:拟合度模型p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的人格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的人格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人格发展的因),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素。p拟合拟合:婴儿的先天气质与其面对的抚

    6、养环境之间的匹配。:婴儿的先天气质与其面对的抚养环境之间的匹配。p父母孩子活动的规律性父母孩子活动的规律性p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儿童的不同影响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儿童的不同影响 p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p启示:承认并接受差异。启示:承认并接受差异。第8页,共84页。二、体貌与体格二、体貌与体格p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人格发展的因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

    7、父母、老师对儿童外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人格的影响程度和方向。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人格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第9页,共84页。二、体貌与体格二、体貌与体格p体貌与体格对人格的影响有三种可能的解释:体貌与体格对人格的影响有三种可能的解释:p(1)体格可能反映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p(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反应,从而造,从而造成了人格发展结果的差异;成了人格发展结果的差异;p(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父母对不

    8、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期望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孩子人格发展的结果。孩子人格发展的结果。第10页,共84页。身体外貌与人格p谢尔登等人研究发现,依据身体的肥胖程度可以将个体分为三种类型:内胚谢尔登等人研究发现,依据身体的肥胖程度可以将个体分为三种类型:内胚层(胖)、中胚层(壮)和外胚层(瘦)。这三种体型的人分别具有不同的层(胖)、中胚层(壮)和外胚层(瘦)。这三种体型的人分别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p内胚层型:悠闲自在、喜爱交友、慢条斯理、内胚层型:悠闲自在、喜爱交友、慢条斯理、p 宽宏大量宽宏大量p中胚层型:自信、健壮、精力旺盛、大胆中胚层型:自信、健壮、精力

    9、旺盛、大胆p外胚层型:内倾、拘谨、胆怯、爱好艺术外胚层型:内倾、拘谨、胆怯、爱好艺术第11页,共84页。三、成熟速率三、成熟速率 成熟早晚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成熟早晚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完全相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于说是完全相反的。同的,甚至于说是完全相反的。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情感、人格和社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情感、人格和社会适应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会适应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第12页,共84页。三、成熟速率三、成熟速率解释:解释:1 1、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特点的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他所处的

    10、社会文化特点的匹配程度。配程度。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发育,青少年会越来越关注生理的自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发育,青少年会越来越关注生理的自我。此外,青少年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同伴和成我。此外,青少年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特征的反馈。青少年对自己体貌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特征的反馈。青少年对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第13页,共84页。三、成熟速率三、成熟速率p解释:解释:2、青少年在生理上与同伴的适应程度。、青少年在生理上与同伴

    11、的适应程度。p 青少年在与和他们生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青少年在与和他们生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伴相处时感觉最舒适,这种现象为同伴相符的重伴相处时感觉最舒适,这种现象为同伴相符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但这些影响不具有跨文化性。要性提供了支持。但这些影响不具有跨文化性。第14页,共84页。第二节第二节 家庭因素与人格发展家庭因素与人格发展p家庭系统家庭系统p(1 1)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的关系是相互的。p(2 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

    12、定的。定的。p(3 3)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响。p(4 4)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应的变化。第15页,共84页。一、依恋一、依恋p依恋(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p依恋具有三个特点:依恋具有三个特点:p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p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

    13、感和丰富的刺激。)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p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第16页,共84页。第17页,共84页。1.1.依恋形成的基础依恋形成的基础 p依恋有着深刻的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生物根源 p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害怕情绪、记忆能力和客体永久性概念)(害怕情绪、记忆能力和客体永久性概念)p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第18页,共84页。依恋发展的阶段依

    14、恋发展的阶段p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周)出现忧伤安慰序列(出现忧伤安慰序列(distress-relief sequences)和面对面嬉戏)和面对面嬉戏(face-to-face play)第19页,共84页。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发展的阶段p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周到6-8个月)个月)在忧伤安慰序列和面对面嬉戏中,在忧伤安慰序列和面对面嬉戏中,习得互动规则:习得互动规则:在社会互动中,伙伴轮流作出行为和反应;在社会互动中,伙伴轮流作出行为和反应;习得影响:习得影响:婴儿

    15、意识到他们能以一种一贯的、可预测的方式影响他婴儿意识到他们能以一种一贯的、可预测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习得信任:婴儿对特定个体可靠性的认识习得信任:婴儿对特定个体可靠性的认识程度,可能影响他们之间依恋关系的稳固性。程度,可能影响他们之间依恋关系的稳固性。第20页,共84页。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个月到2岁)岁)从被动对待父母的反应,到主动寻求从被动对待父母的反应,到主动寻求 出现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分离焦虑和怯生 同时出现对父、母的依恋同时出现对父、母的依恋

    16、第21页,共84页。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发展的阶段p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后)岁后)p依恋行为在依恋行为在2 2岁时候达到高峰,岁时候达到高峰,2 2岁以后逐渐分开,岁以后逐渐分开,3 3岁时,儿童在母亲不在时候也感觉不到孤单或不岁时,儿童在母亲不在时候也感觉不到孤单或不安全,能够开始和其他儿童交往和成人交往。安全,能够开始和其他儿童交往和成人交往。第22页,共84页。2.2.依恋的测量依恋的测量p安斯沃斯(安斯沃斯(M.D.Ainsworth)等)等1969年提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出的陌生情境测验。第23页,共84页。3.3.依恋类型依恋类型p安全型安全型

    17、约约2/3p回避型(焦虑回避型)回避型(焦虑回避型)2025%p反抗型(焦虑矛盾型)反抗型(焦虑矛盾型)1015%第24页,共84页。依恋实验哈洛(Harlow,1958)的实验n实验证明,身体实验证明,身体接触的舒适感比接触的舒适感比食物在依恋形成食物在依恋形成中具有更重要的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作用。第25页,共84页。4.4.影响依恋的因素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儿童的特点 :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状: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状况况 、内在的气质特点。、内在的气质特点。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第26页,共84页。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和反

    18、应性p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p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地予以满足。p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儿童的饮食、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第27页,共84页。亲子交往的文化差异亲子交往的文化差异pBronetein

    19、等(等(1990)对美、日母亲与)对美、日母亲与5个月个月大孩子交往的比较研究大孩子交往的比较研究p对婴儿行为的评估表明,婴儿在环境中对外界刺对婴儿行为的评估表明,婴儿在环境中对外界刺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并寻求母亲对他们的反应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并寻求母亲对他们的反应第28页,共84页。亲子交往的文化差异亲子交往的文化差异p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有差别:美国母亲在孩子探索环境中的客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有差别:美国母亲在孩子探索环境中的客体时有更多的反应;日本母亲在孩子转向自己时有更多反应体时有更多的反应;日本母亲在孩子转向自己时有更多反应p美国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日本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建立美国母亲的

    20、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日本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依赖对自己的依赖p在陌生情境测验中,日本儿童所体验到的压力远远高于美国儿童所在陌生情境测验中,日本儿童所体验到的压力远远高于美国儿童所承受的压力承受的压力 第29页,共84页。5.5.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p(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p(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p(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第

    21、30页,共84页。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p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表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表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第31页,共84页。爱情与依恋p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 59%p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25%p反抗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1%第32页,共84页。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二、父母的教养方式p1.1.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p要求要求: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

    22、立适当的标准并: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p反应性反应性: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p(1 1)权威型)权威型p(2 2)专制型)专制型 p(3 3)溺爱型)溺爱型 p(4 4)忽视型)忽视型第33页,共84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p(1 1)权威型)权威型p(2 2)专制型)专制型 p(3 3)溺爱型)溺爱型 p(4 4)忽视型)忽视型第34页,共84页。2.家庭系统中的教养方式变化家庭系统中的教养方式变化p教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趋势为:在对儿童关心和爱护的

    23、基础上,父母教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趋势为:在对儿童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父母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而对孩子的直接控制日趋减少。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而对孩子的直接控制日趋减少。p婴儿阶段婴儿阶段,孩子的一切行为都需要父母来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都需要父母来控制,p儿童中期儿童中期,孩子与父母共同控制。遇事协商,共同决定。,孩子与父母共同控制。遇事协商,共同决定。p青春期青春期,培养孩子自主性,给孩子尝试和自我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性,给孩子尝试和自我决定的机会。第35页,共84页。三、家庭结构三、家庭结构p1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 p2 2、大家庭、大家庭 p3 3、破裂家庭、破裂家庭第36

    24、页,共84页。核心家庭的作用核心家庭的作用p综合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独生子女具有优势;综合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独生子女具有优势;p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面,入园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面,入园的独生子女比未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的独生子女比未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农村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此外,独

    25、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有很更为严重;此外,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有很大关系。大关系。第37页,共84页。第三节第三节 同伴与人格发展同伴与人格发展同伴:同伴: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

    26、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第38页,共84页。一、同伴关系的观点一、同伴关系的观点p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互补的、非对称的(垂直型),儿童一般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互补的、非对称的(垂直型),儿童一般接受成人的规则,成人却很少去听从儿童的命令。接受成人的规则,成人却很少去听从儿童的命令。p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平衡的、均等的(水平型),在同伴背景中,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平衡的、均等的(水平型),在同伴背景中,儿童可以有机会去审视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释,有机会去协商和讨儿童可以有机会去审视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释,有机会去协商和讨论多个观点,有机会去决定是对同伴让步还是拒绝。论多个观点,有

    27、机会去决定是对同伴让步还是拒绝。皮亚杰皮亚杰第39页,共84页。一、同伴关系的观点一、同伴关系的观点pSullivan认为互相尊重、平等、相互关系的概念皆由同伴关认为互相尊重、平等、相互关系的概念皆由同伴关系中来。系中来。p到了少年期(小学后期),儿童就能够对其同伴的个人品质进行认为到了少年期(小学后期),儿童就能够对其同伴的个人品质进行认为和评价。同伴可以帮助彼此之间理解合作竞争、依从和控制等社会规和评价。同伴可以帮助彼此之间理解合作竞争、依从和控制等社会规则。则。p在青年早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围绕自己的亲密朋友进行。在青年早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围绕自己的亲密朋友进行。第40页,共8

    28、4页。同伴关系的观点同伴关系的观点pM e a d 强 调 通 过 同 伴 之 间 的 作 用 来 发 展 观 点 采 择强 调 通 过 同 伴 之 间 的 作 用 来 发 展 观 点 采 择(perspective taking)能力的重要性。)能力的重要性。Mead认为儿童早认为儿童早年逐渐发展出自我进行反思的能力,主要是从与同伴作用中得年逐渐发展出自我进行反思的能力,主要是从与同伴作用中得到的。儿童通过与同伴一起参与规则游戏及活动,促进了对他到的。儿童通过与同伴一起参与规则游戏及活动,促进了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协调。人观点的理解和协调。第41页,共84页。同伴关系的观点同伴关系的观点p学习

    29、和社会理论认为,活动中直接的同伴指导和间接的对同伴的学习和社会理论认为,活动中直接的同伴指导和间接的对同伴的观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被看作为是彼此行为控制和观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被看作为是彼此行为控制和行为变更的动因。行为变更的动因。p一些研究者把社会学习原理应用于攻击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性一些研究者把社会学习原理应用于攻击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性别行为差异的研究。这些行为是从同伴中直接或间接地习得的。反别行为差异的研究。这些行为是从同伴中直接或间接地习得的。反过来,这些从同伴身上习得的社会行为,对于同伴关系的建立、维过来,这些从同伴身上习得的社会行为,对于同伴关系的建立、

    30、维系或破裂影响甚大。系或破裂影响甚大。第42页,共84页。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游戏中的社会参与pParten(1932)描述了依次的六类社会参与:描述了依次的六类社会参与: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玩、旁观行为、平行游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玩、旁观行为、平行游戏、共同游戏、合作游戏。戏、共同游戏、合作游戏。2-5岁之间儿童无所岁之间儿童无所事事、独自游玩的行为逐渐减少,而共同游戏和事事、独自游玩的行为逐渐减少,而共同游戏和合作游戏逐渐增加。合作游戏逐渐增加。Parten的社会参与评估统的社会参与评估统治了关于儿童游戏和社会性行为研究近治了关于儿童游戏和社会性行为研究近50年。年。第43页,共84页。一

    31、、同伴关系的发展与特点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与特点p1、婴儿期、婴儿期p 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早期所建立的互动方式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早期所建立的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也是影响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也是影响他们与同伴互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安全依恋的儿童,在与同伴们与同伴互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安全依恋的儿童,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大胆。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大胆。第44页,共84页。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与特点p2、儿童期、儿童期p儿童已经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并

    32、可以对不同的社会对儿童已经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并可以对不同的社会对象采取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同伴关系。象采取不同的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同伴关系。p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p帕特发现幼儿期的游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称为三种游戏类型:帕特发现幼儿期的游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称为三种游戏类型:p非社会化的活动阶段。非社会化的活动阶段。p 平行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p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阶段。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阶段。第45页,共84页。2、儿童期p依据游戏所需要的认知努力,也可以将游戏行为分为四类:依据游戏所需要的认知努力,也可以将游

    33、戏行为分为四类:p功能性游戏、构造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功能性游戏、构造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p假装游戏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假装游戏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意义。p规则性游戏则要到儿童将要进入小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规则性游戏则要到儿童将要进入小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第46页,共84页。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与特点3、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同伴影响的特点:同伴影响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同伴的影响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同伴

    34、的影响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同伴的影响及同伴与父母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生活领域的变化而不同。同伴的影响及同伴与父母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生活领域的变化而不同。形成小群体、组成同类。其功能:形成小群体、组成同类。其功能:小群体提供获取社会技能和尝试各种价值观和角色的情境;同类使青少年在小群体提供获取社会技能和尝试各种价值观和角色的情境;同类使青少年在离开家庭、建立一致的自我感时拥有了安全感,即形成了暂时的同一性。离开家庭、建立一致的自我感时拥有了安全感,即形成了暂时的同一性。第47页,共84页。群体社会化理论 p该理论认为儿童家庭内行为和家庭外行为不存在该理论认为儿童家庭内行为和家庭外行为不存在联

    35、系,是两个独立的行为系统。联系,是两个独立的行为系统。p儿童人格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儿童在家庭外行为儿童人格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儿童在家庭外行为方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受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方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受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第48页,共84页。群体社会化理论p已有研究证实了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合理性。例如,一些青少年已有研究证实了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合理性。例如,一些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干预与矫治,如果采用群体干预的方法,效果通反社会行为的干预与矫治,如果采用群体干预的方法,效果通常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容易相互学习,从常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容易相互学习,从而形成类似的

    36、人格与品行特点(而形成类似的人格与品行特点(Dishion et al.,2019)。)。第49页,共84页。二、儿童的友谊发展特点二、儿童的友谊发展特点p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儿童会把有这种关系的同伴叫做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儿童会把有这种关系的同伴叫做“朋友朋友”。p一项研究(对加拿大和英格兰的一项研究(对加拿大和英格兰的1818年级儿童)表明儿童的友谊概念发展年级儿童)表明儿童的友谊概念发展大致经历了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经历了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1 1)

    37、报酬)报酬成本阶段(成本阶段(7 78 8岁),认为朋友是住在附近的一个伙伴,有玩具岁),认为朋友是住在附近的一个伙伴,有玩具共享;共享;p(2 2)规范阶段()规范阶段(8 81010岁),认为朋友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忠诚;岁),认为朋友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忠诚;p(3 3)移情阶段()移情阶段(10101111岁),认为朋友可以共享相似的爱好,并倾向于共享个岁),认为朋友可以共享相似的爱好,并倾向于共享个人秘密。人秘密。第50页,共84页。二、儿童的友谊发展特点二、儿童的友谊发展特点小学之前的幼儿,只有暂时的游戏伙伴关系。所谓朋友只是指在某小学之前的幼儿,只有暂时的游戏伙伴关系。所谓朋友只是指

    38、在某一时间内一块儿玩耍的人。一时间内一块儿玩耍的人。刚入学的小学儿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相互关系。刚入学的小学儿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相互关系。低年级儿童间的友谊常常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低年级儿童间的友谊常常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上础上中年级的小学儿童开始出现了互惠的萌芽,并能以此原则处理一些中年级的小学儿童开始出现了互惠的萌芽,并能以此原则处理一些具体问题具体问题 高年级的小学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体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高年级的小学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体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 第51页,共84页。三、同伴关系的评定与类型三、同伴关系的评定与

    39、类型p社会测量技社会测量技p同伴提名同伴提名:“:“说出你喜欢的三个同学说出你喜欢的三个同学”或或“说出你说出你不愿意跟他不愿意跟他/她玩的三个同学她玩的三个同学”p同伴评定同伴评定:让同伴群体内的每个儿童对其他所有儿让同伴群体内的每个儿童对其他所有儿童进行利克特式量表评定。童进行利克特式量表评定。第52页,共84页。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被拒斥儿童,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这类儿童又可被分为被拒斥被拒斥儿童,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这类儿童又可被分为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两类。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两类。矛盾的儿

    40、童矛盾的儿童,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被忽视的儿童,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一般的儿童。除上述四种典型的类型外,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一般的儿童。除上述四种典型的类型外,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属于一般的儿童属于一般的儿童。第53页,共84页。n到底是儿童的行为与人格特征造成了不同的同伴地位(如到底是儿童的行为与人格特征造成了不同的同伴地位(如受欢迎或是被拒斥),还是不同的同伴地位导致了儿童不受欢迎或是被拒斥),还是不同的同伴地位导致了儿童不

    41、同的行为与人格特征呢?同的行为与人格特征呢?p心理学家目前尚难以做出明确的回答。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二心理学家目前尚难以做出明确的回答。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循环关系。所以,教育者既要引导儿童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循环关系。所以,教育者既要引导儿童的行为方式,也要注意改善他们的个人品质,以增强同伴接纳的行为方式,也要注意改善他们的个人品质,以增强同伴接纳性。性。第54页,共84页。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p体貌特征体貌特征 p社会行为社会行为 p同伴接纳可以有效地预测当前和未来的心理同伴接纳可以有效地预测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适应。适应。第55页,共84页。四、观点采择能力

    42、的发展与同伴关系四、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同伴关系p观点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观点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K.Rubin)。)。p塞尔曼(塞尔曼(R.Selman,1980)采用两难故事法)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研究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第56页,共84页。p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未分化的角色采择(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未分化的角色采择(36岁)。儿童还不岁)。儿童还不能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能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p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

    43、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这只是因为他人收到了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这只是因为他人收到了不同的信息。p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810岁)。儿童知道尽管岁)。儿童知道尽管拥有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儿童拥有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儿童了解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开始考虑了解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开始考虑他人的观点。他人的观点。第57页,共84页。p阶段:相互角色采择(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

    44、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p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1215岁以上)。青少年试图通过将他人的观点与社会岁以上)。青少年试图通过将他人的观点与社会系统中的综合性观点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他人的系统中的综合性观点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他人的观点。观点。第58页,共84页。第四节第四节 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发展p主体我(主体我(I-self)和客体我()和客体我(me-self)p给三个月大的婴儿先后呈现一段他自己和别的给三个月大的婴儿先后呈现一段他自己和别的小朋友的活动录相,结果发现,婴儿对于同伴

    45、小朋友的活动录相,结果发现,婴儿对于同伴录相注视的时间更长一些录相注视的时间更长一些p第二年,客体我开始出现:第二年,客体我开始出现:“点红实验点红实验”p大约在大约在2424个月左右,儿童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个月左右,儿童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客体我的概念:使用客体我的概念:使用“我我”第59页,共84页。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p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于整个是人对自我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于整个心理与行为中,是对之起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心理与行为中,是对之起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p结构

    46、上n自我认识n自我体验n自我调控p内容上n生理自我n社会自我n心理自我p自我观念n现实自我n投射自我n理想自我。p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调控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作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第60页,共84页。二、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p(一)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n1、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p(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p(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p(3)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

    47、入心理自我时期。第61页,共84页。二、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n2、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与形成的阶段p(1)初级的自我意识(出生后第一年末)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目的。p(2)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 能将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别,知道动作是自己发出的。p(3)自我意识的萌芽 能使用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符号。p(4)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第62页,共84页。(二)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的发展(二)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的发展p1、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认识发展)p(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

    48、分,其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p(2)自我认识发展趋势与自我意识发展总趋势一致。第63页,共84页。1 1、自我认识及其发展、自我认识及其发展p自我认识: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自我自我认识: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最主要的发面。概念是自我认识最主要的发面。p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非常具体的,他们用可以观察到的特征描述自我。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非常具体的,他们用可以观察到的特征描述自我。p学龄儿童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整合起来,从而能学龄儿童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

    49、与长期行为整合起来,从而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一些稳定的特点。够认识到自己身上一些稳定的特点。p有五个主要的变化标志复杂性的增加:有五个主要的变化标志复杂性的增加:p内在特质、社会性描述、社会比较、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性内在特质、社会性描述、社会比较、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性第64页,共84页。p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呈曲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呈曲线形,在这一趋势中呈现出线形,在这一趋势中呈现出3个上升期和个上升期和2个平稳个平稳期,即小期,即小1-3、小、小5-初初1、初、初3-高高2是是3个上升期,个上升期,小小3-小小5、初、初1-初初3为为2个平稳期。

    50、个平稳期。第65页,共84页。1 1、自我认识及其发展、自我认识及其发展p在青少年早期已经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将在青少年早期已经能够将各种分散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将“机敏机敏”、“有创造性有创造性”整合为更高层次、抽象水平更高整合为更高层次、抽象水平更高的的“富有智慧富有智慧”。但是这些关于自我的描述还没有系统化。但是这些关于自我的描述还没有系统化。p到青少年中期,青少年已经能够将某些看似相悖的观点到青少年中期,青少年已经能够将某些看似相悖的观点系统化。系统化。第66页,共84页。(二)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的发展(二)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的发展n2、自我体验的发展、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格发展精选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4786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