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培训课件(ppt-45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培训课件(ppt-45张).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感染 管理 核心 制度 培训 课件 ppt 45
- 资源描述:
-
1、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院感科 李晓琦目录CONTENTS(一)医院感染组织建设及其责任制(二)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三)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上报与控制制度 (四)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五)消毒药械管理制度(六)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七)消毒隔离制度 (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九)手卫生管理制度 (十)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十一)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十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十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十四)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十五)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十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
2、制(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制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科、药剂科、消毒供应室、手术室、设备科、总务科等科室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医院感染委员会,下设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和监控医师、监控护师组成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二、医院感染管理各级人员要履行各自职责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三、医院感染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以保障医疗安全。四、各科室按照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和工
3、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科主任作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护士长作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应切实履行职责,强化管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配合科主任、护士长做好日常的监管和教育工作,五、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管理、督促检查。六、责任追究:每月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处罚。(二)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二)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1、医院各病区管床医师必须对每例病人实施住院全程医院感染监控,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及时填写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表并对病人感染动态进行监控。2、医院感染
4、病例由临床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50。3、了解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感染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和临床共同采取控制措施。5、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将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书面汇报,以医院感染信息形式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和反馈。6、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发病趋势监测等本底资料,结合本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选择监测目标每年不少于2项。应定期对目标性监测
5、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反馈利用,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7、科室感染监控医生督促科室及时对本科室感染病例进行上报并对每月出院病历进行审核进行查漏补报工作。8、科室按感染管理科监测要求密切配合实施医院感染监测方案。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1、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医院感染的定义,掌握各系统、各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方法和要点,发现医院感染病例要及时报告。2、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历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3、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
6、告。4、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诊为医院感染暴发时,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进行上报。三、医院感染病例的控制制度 1、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50。2、科室经治医师要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3、临床科室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沟通,积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传染病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上报及控制制度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上报及控制制度一、
7、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上报1、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所在科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上报分管院长和医务、护理管理等部门,院感科应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2、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5例以上医院疑似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3、发生以下情形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发生特殊病原
8、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二、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感染初步诊断、累计感染人数、感染者目前健康状况、感染者主要临床症候群、疑似或者确认病原体、感染源、感染途径及事件原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检测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事件结果及下一步整改工作情况等。三、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1、临床医务人员应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必须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2、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或接到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时,必须协调检验科微生物室人员及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检
9、测等工作,制订有效的控制措施。最终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订防范措施。3、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指导临床开展医院感染暴发的医疗救治及调查处置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极力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危害。4、主管院长、医务科等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同时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救治患者。5、加强对全员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置能力等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置水平。四、监督管理:各科室应当对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处置工作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医院发现科室存
10、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不及时,瞒报、缓报、和谎报或者故意授意他人瞒报、缓报、和谎报情形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四)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四)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全院职工及新上岗人员进行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培训及相关技术指导。二、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而加以防护。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
11、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四、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五、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六、严禁共用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与物体表面、衣物或病房以外的人员接触。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放入医疗废物袋中,并根据医院相关制度进行处置。七、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
12、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八、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中。九、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十、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
13、洗干净。十一、上报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暴露源的种类和级别进行确定和评估,实施相应的预防用药方案。十二、感染管理科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医院免费提供相关检查及预防治疗费用;对违规操作造成的职业暴露医院不承担医疗费用十三、对感染性疾病科、血透室、手术室、供应室等高危部门的医务人员及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人员每年应接受一次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查,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五)消毒药械的管理制度(五)消毒药械的管理制度一、医院必须使用有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药械。确保消毒产品使用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的消毒药械进行监督管理。院感科负责对消毒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至少每季
14、度一次,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处理。二、医院设备科应根据临床需要会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药械选 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三、科室使用消毒药剂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所需浓度准确 配制,并按要求监测浓度、注明配制日期等,以备查验。四、各临床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办予以解决。五、医院采购消毒剂,必须及时索取卫生(部)行政部门颁发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和卫生许可批件或产品
15、安全评价报告,同时注意查验消毒剂的标签说明、包装等是否符合要求。进货时需索取同批号消毒剂的检验合格报告/证。六、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七、设备科应对临床使用的大型消毒器械进行定期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至少每半年一次。(六)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六)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一、医院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
16、膜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四、压力蒸汽灭菌每次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
17、旁边进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五、低温等离子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植入物及外来器械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放行使用。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七、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
18、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八、必须对透析用水、透析液进行监测。九、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应 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感染科、口腔科、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室、输血科、微生物实验室等重点医院感染控制的部门,每季度进行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十、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全院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进行消毒灭菌和环 境卫生学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十一、临床监控护士应按规定时间
19、和监测项目完成本科室自测项目,对 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改进,并重新采样监测,直到合格为止。十二、感染管理科每季度负责对全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 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与科室反馈,并协助科室查找不合格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监测质量改进。(七)消毒隔离制度(七)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黏膜、皮肤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二、各种可复用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
20、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四、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五、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对容器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六、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新生儿暖箱的湿化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无菌水。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八、严格手卫生管理制度,提高洗手和卫生手消毒依从性。九、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十、要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针对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
21、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确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疑似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消毒措施。十一、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等。十二、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应进行隔离,并设有隔离标志;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切实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十三、地面无明显污染时,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干燥,遇明显污染时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十五、减少陪护,并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十六、正确分类,收集医疗废物,感染性疾病科门
22、诊及病房、隔离室病人所产生的废物均视为感染性废物,由专人进行回收处置。(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一、医院所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要求,由医院设备科集中采购,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私自引进和使用。二、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含相对应规格产品的制造认可表和行政部门颁发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或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购买前必须索取上述证件。三、设备科必须对每
23、次购置的产品进行质量验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账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同批产品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四、保管员负责建立登记账册,熟练掌握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标签、标识、标注及包装要求等,保证进货产品的质量。记录每次定货与到货的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资料,以备查验。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统一存放,专人保管。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货架上,距地面20cm,
24、距墙壁5cm,距屋顶50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给使用科室。科室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对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报告采购部门和医院感染办,报告当地药监管理部门,不得作自行退货、换货处理。六、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中若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和采购部门及时处理。七、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输液针、静脉留置针等,应由供应室自消毒药械管理部门领取后全院统一发放与管理,各科室使用后按感染性/损伤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求进行处置,供应室不得回收废弃物。八、一次性血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