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政治学导论培训学习课件.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 导论 培训 学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 政治学 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2、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3、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的其它系统政府(权威性政策制定者)政策产品输入输出反馈(关于输出的信息)二、作为博弈的政治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
4、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1.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三、政治的地位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如下作用得到认识: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
5、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制度环境Situation制度安排System制度绩效Performance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学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一、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6、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讨论: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3.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
7、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政治学的范围三、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 世界政治 2.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2.阶级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3.制度主义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
8、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 政治权力关键词: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 本章重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本章应该重点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现代政治学的权力定义受到马
9、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在韦伯影响之下,现代政治学中存在不同的权力观,例如:影响力说,决策参与说等。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
10、转换。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综上,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体现于权力运作之中,建立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政治权力的结构涉及以下方面:1.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2.权力运行的层次。3.权力运行的时间性。4.权力作用的结果。政治权力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也可以看出,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首先,
11、权力在政治主体结构内运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政治主体的层次,层次越高,权力影响规模越广泛。其次,政治主体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层次性,例如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结构。三、政治权力的类型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1.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3.操纵性权力: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
12、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4.人格型权力: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2.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3.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
13、支持。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4.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第一、合法律性。第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第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我们简单地将权力分为以上几种类型。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五、政治权力的基础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
14、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权力依赖于制度的好坏,这也决定了权力的大小与质量。1.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2.财富。政治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小平曾讲过“财大才能气粗”。3.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4.动机。是否具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能够拥有权力,动机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力的大小。5.知识。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获得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对知识和信息持有者的依赖,如立法过程中的部门主义倾向。6.制度基
15、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权力分配一直是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也是基于对权力分配的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系分类法虽然影响很大,但不足以说明阶级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复杂情形。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划分为基础来考察权力的分配问题,这样更加清晰。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奴隶制国家
16、。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多采用君主制,即东方暴君制。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采取了奴隶主阶级民主制。2.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最高权力主要采取世袭继承制。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领主分封制,领主在获得土地的同时,也获得了行政、立法、军事、铸币等国家权力,由此形成了割据状态。领主与国王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这导致了西欧的地方自治传统。所谓中国的封建社会并未采取领主分封制,而是采取专制君主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由此形成家天下的格局。正是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体现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权在民。2.资本主义国
17、家权力分配的机制是自由选举制。选民一人一票,政治形式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平等与经济不平等共存。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治与经济二元化,出现了政治形式上的平等与经济的是极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又影响到政治的实际不平等。4.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是代议制与选举制的结合,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的具体程序和规则也不相同。5.除了自由民主制度外,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余的政治制度形式,如法西斯主义体制和威权体制。法西斯体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畸形发展的产物,威权体制是一些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曾经历的阶段,它们最终为自由民主体制所代替。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
18、分配 1.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在批评资本主义虚假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议行合一”体制的变迁。3.当前,中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4.当前中国的权力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腐败等负面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现法规性的选举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贯彻。思考题 一、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是什么?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四、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五、如何看待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六、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七、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篇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
19、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第三章 政治文化 关键词: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 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阿尔蒙
20、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化剂。2.政治文化的涵义 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
21、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二、政治文化的内容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
22、等方面的知识。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2
23、.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 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
24、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3.其余分类形式。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是由普特南提出的,是政治文化研究沉寂之后的新复兴。它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与规范。2.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3.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4.社会资本的
25、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三、政治文化的功能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关系?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第四章 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