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城市化的必然性(三)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42038
  • 上传时间:2022-08-22
  • 格式:PPT
  • 页数:47
  • 大小:3.3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城市化的必然性(三)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城市化 必然性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十三章 城 市 化Urbanization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一种主要由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原始农业古代商业古代畜牧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完成三次完成三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考古发现表明,世界上第一批城市是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出现的。这些最早的城市包括乌尔、埃利都、拉戈什、启什,以及人们熟知的巴格达、巴比伦等。此后,在尼罗河中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渭河谷地、

    2、中安第斯山脉等地区,也陆续产生了当地第一批城市。古巴比伦古巴格达古印度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后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欧洲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便是如此。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提供城市居民消费的农产品有限,前工业城市总的说来数量少,规模也不大。当时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宗教和手工业的中心,经济职能尚不突出,主要分布于一些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周围征集农产品的地带。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二)城市化的必然性(二)城

    3、市化的必然性(三)世界城市化的历程(三)世界城市化的历程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起点 城市化亦称都市化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城市化的历史起点城市化的历史起点:城市化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性工业化推动农业生产工业化城市文明传播城市化必然性城

    4、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世界城市化历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二)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三)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三)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据传距今4000年前夏朝的第一个统治

    5、者禹就曾在嵩山之阳建立阳城作为都城。上代后期的城殷,已达相当规模,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汉代,城镇数目达到670多个。唐朝城镇总数超过1000个,其中州府级城市有70多个。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的人口就曾达到30多万。秦国秦都咸阳人口达到7080万人。宋元时期,开封城人口曾达到150万17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 明清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城市发展动力发生变化。影响城市兴衰的主要因素由政治和军事力量转变为经济力量,形成了一批以手工业和商业为

    6、主的城市(2)城市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变化。以前城市主要用于政治和军事目的,明清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3)城市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手工工厂雇主与雇工、商人与雇员、商人与手工业主之间多重、复杂的社会关系。近代以来,封建势力开始与外国资本相结合,许多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其经济社会性质逐渐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色。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学术界一般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作为城市化的起点。以此来衡量,我国是自1949年以后才进入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截止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致为30%。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年):国民经

    7、济恢复时期,到1957 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15.4%。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年):“大跃进”时期,城市人口非正常地急剧上升,到1965年城市化水平下降14%。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8年)年):城市化水平停滞,到1978 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2.5%。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年以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从1979年的13.2%上升到目前40%。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中国城市化进入第四阶段后,有关城市化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关注,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一直成为学术探讨的热点,其中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更成

    8、为学术探讨的焦点。所谓“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1)小城镇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而不应照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代表人物如社会学家费孝通。(2)中等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3)大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4)并举论)并举论: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

    9、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一)欧内斯特(一)欧内斯特伯吉斯的伯吉斯的“同心环带同心环带”模型模型 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欧内斯特伯吉斯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即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把自己的发现成为“同心环带”模型:城市可以划分为五个环或区,每个环或区皆具有某些明显的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的分布而形成的格局。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二)霍默(二)霍默霍伊特的霍伊特的“扇形扇形”模型模型 1939年,美国学者霍默霍伊特提出了一个“扇形”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

    10、是沿着像切开的馅饼状的扇形而不是同心换代的方式展开的。主要的市中心被划分成不同的地区,每种地区以“V”形的扇状从市中心向外扩展,通常是沿着主要的交通线延伸。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三)昌西(三)昌西哈里斯等的哈里斯等的“多核心多核心”模型模型 1945年美国学者昌西哈里斯和爱德华提出了“多核心”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一定是从单一中心区向外辐射,相反,它指出应有许多小型商业区或核心。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现代城市一般由市区及毗邻的郊区两大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但也有不少例外,如

    11、沿海城市。在一个城市中,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失去易于趋向的部位,而这样的地带并不一定在城市的中央部位。城市大小主要根据市区的规模来决定。一般说来,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市规模成正比。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办法。(1)政治或行政上的划分,如北京市被划分为西城区、东城区等,一般是为管理方便,带有主观性(2)按功能分区,即按城市空间的用途而将市区分成各种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化区等。功能分区注意:(1)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功能社区并非只有一个,而是数量不等,这和城市规模、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2)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

    12、常不很明显,相互交错的情形很多(3)完全单一的功能区是不存在的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郊区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一个城市的郊区在空间上往往是连续性的,以至围绕市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圈形地带。市区面积越大,圈形地带的宽度也越大。当市区人口、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圈形地带由里层向外层产生一定的分化现象,出现近郊区和远郊区。一些市民住宅小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等将在近郊区发展起来,而远郊区将接受市区原有一部分工业。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尤其如此。(一)集中和分散

    13、集中是指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领域,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集中区有墨西哥城、纽约、东京、上海等。分散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二)生态隔离(专门化)是指里各人口集团的分隔过程。城市范围内某些特定地区被限于或集中了某种专业用途或特殊活动现象。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尤其如此。(三)侵入和承继 “侵入”是指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进入另一种人口集团或专门活动集中地域的过程。如北京市海淀区原先大多为乡村和农田,后来随着大批高校、科研单位等的建立或迁入,以及配套的住宅、公寓、旅馆、商店的陆

    14、续建立,该地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区。“承继”是指随着一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不断侵入另一种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的领域,当这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逐步取代原先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而在该地区居于主体地位时,承继的过程也就出现了。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二)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二)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三)沃(三)沃 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德

    15、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发表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中,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以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两种社会的人际关系相异,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彼此关心,团结一致,亲密无间;而法理社会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人们关心自己的私利,人际关系日渐衰微。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一书中从微观角度将“大城市型特性”描述为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并把这种独特的城市个性看作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齐美尔认为城市居民具有复杂和老于世故的人格,工于心计,

    16、而整个城市社会也变得较具理性,重视效率。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书中指出,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征,即众多人口数量、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这些特征的每一方面都进一步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其他一系列特点。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一)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一)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二)城市人口异质性强(二)城市人口异质性强(三)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三)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四)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化(四)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

    17、人情化(五)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五)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六)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六)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七)城市文化世俗化(七)城市文化世俗化(八)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八)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九)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九)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一)城市问题概述(一)城市问题概述(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一)城市问题概述(一)城市问题概述 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即指存在于

    18、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和乡村相比,城市问题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第一,有些社会病态现象,如交通拥挤、堵塞,住宅问题,环境污染等,为城市社区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第二,有些社会病态现象,如人口、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很多。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一)城市问题概述(一)城市问题概述 城市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主要还是在工业革命后,特别是到了现代才发生的。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最主要的或最重要的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所引起的激剧的社会

    19、变迁所致。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一)城市问题概述(一)城市问题概述 城市问题多种多样,如一一列举出来,总数在数十种乃至上百种。我国将城市问题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试题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一类城市问题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不过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实际上,这两类城市问题很难截然分开。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城市决定论:城市决定论:这一学派以齐美尔及其学生、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沃思为代表。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

    20、造成一种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因此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增加,由此而引致人格分裂、精神病、自杀、冷淡猜疑的人际关系、犯罪及其他异常行为如同性恋、娼妓、赌博、盗窃与抢劫等现象的发生。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人口构成论:人口构成论:这一学派以奥斯卡刘易斯和赫伯特的挑战最为有名。刘易斯研究发现,墨西哥村民在移居到大城市墨西哥市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无显著改变,沃思所说的三大特性对村民生活及人际关系影响很少。居住在城市的人仍然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活动。甘斯认为,在分析城市、郊区或乡村在社会问题上的差别时,重点应该防在居住于这些不同

    21、社区居民的性质,如种族、社会阶级、家庭组合、年龄等。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亚文化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费希尔创立的有关城市问题的理论。他并不否认人口众多等城市特性与城市问题有关。但他同时指出,城市问题并非起因于”城市决定论“者所认为的过度神经刺激、过度压力、人口分工、专业分区等社会结构上的分化,以及由此而致的”失范“与心理上的孤独、隔离感。他认为”亚文化“是群体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缺乏”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上相互帮助与支持,则该群体往往无法在社会上继续生存,社会问题也就不可能发生。第四

    22、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规划概述(二)对近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欧(二)对近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欧美城市规划思想简介美城市规划思想简介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概述(一)城市规划概述 规划:规划:按照英国城市规划学家霍尔的解释,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国外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古希腊的奴隶制早期。但真正科学的、制度化的城市规划还是产生在工业革命以后的欧美各国,是为适应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迫切需要而出现的。近现代欧美各国的城市规划一般循两条线索展开,即市区规划(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与新城规划(

    23、卫星城建设规划)。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二)对近现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欧美(二)对近现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欧美城市规划思想简介城市规划思想简介1.霍华德的“花园城市”2.芒福德的“有机秩序”3.马塔的“带型城市”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一)霍华德的(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花园城市”霍华德是近现代欧美最具影响的城市规划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他相信根治当时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办法是使人们回到小规模、开放的、经济均衡和社会均衡的社区。他论证了这样一种新型的居民

    24、点即“城市农村”或“花园城市”。这种社区既有保证人们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又有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它集中了城市、农村的优越性而又避免了城市环境恶化与农村缺少机遇的不足。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二)芒福德的(二)芒福德的“有机秩序有机秩序”芒福德是继霍华德之后英美又一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他对现代城市深恶痛绝。他把特大城市看作一个非自然的环境,其间存在着种种难以克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解散特大城市,另寻出路。“有机秩序”是芒福德提出的一个符合个人所有的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的,亦即充分地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新型城市环境。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25、 城市规划(二)芒福德的(二)芒福德的“有机秩序有机秩序”芒福德的“有机秩序”中指出,为纠正工业城市的弊病,建立“有机秩序”,应该包括以下要点(1)必须保持低密度(2)必须限制城市规模(3)人们必须生活在自然的、露天的绿色环境中(4)社会交往必须保持在一个基本水平,以确保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健全(5)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应成为新城市建设加以关注的焦点(6)居住区是新城建设的主要单位(7)强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8)车辆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互隔离(9)新城市是一个完全的社区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三)马塔的(三)马塔的“带型城市带型城市”马塔是西班牙的一位城市规划专家。1882

    26、年,他提出发展“带型城市”的思想,即使现有的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他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型的。他还据此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构想,即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到俄罗斯的彼得堡,构筑一个横跨整个欧洲、全长1800英里(约2897公里)的带型城市。”带型城市“的思想适应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只要在带型的尽端简单地向前推进即可。因此,它对后来欧美的城市规划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三)勒(三)勒柯布西埃柯布西埃“阳光城阳光城”勒柯布西埃是一位在瑞士出生,而法国度过其整个专业生涯的城市规划思想家。他的有关”阳光城“的思想来源于他素为的”拥挤的弊端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这样一个悖论。他认为,就一定空间地域而言,采取大量的、高层的建筑形式虽然使人口密度非但不会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同时在这些建筑周围有将腾出很高比例的空地。按照这一构想,城市的景象讲师大量的绿地分隔穿插在摩天高楼之间。这样,既能获得一个很高的人口密度,同时使多数土地不被建筑物占用。他的思想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对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上。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城市化的必然性(三)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4203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