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勘探 基础 折射 反射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概述概述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即两个特征:即两个特征:波的波的运动学运动学特征特征(v v、s s、t t)波的波的动力学动力学特征特征(波的成因、波的成因、振幅、频率和相位振幅、频率和相位)研究研究人工激发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的地震波在介质中的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传播规律。二、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二、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震源人工震源激激发发的地震波的地震波不同岩层具有不同的不同岩层具有不同的弹性特征(速度弹性特征(速度,密度)密度)波通过这些岩层的分界面时波通过这些岩层的分界面时产生产生透射、反射和折射透射、反射和折射现象现象以及以及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之分将这些具有不同将这些具有不同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传播速度、路径、频率和强度强度的波记录并分析,就可以间接推断出的波记录并分析,就可以间接推断出有关岩层的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有关岩层的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以波的类型分以波的类型
3、分 以波的传播特点分以波的传播特点分 纵波法、横波法、面波法纵波法、横波法、面波法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反射波法反射波法透射波法透射波法下层介质波速要大于上层介质;下层介质波速要大于上层介质;可用于岩性分层和层速度可用于岩性分层和层速度估算估算。各层介质间应有明显的波阻抗各层介质间应有明显的波阻抗(V)差差异;可异;可 用于岩层厚度和层速度用于岩层厚度和层速度估算估算。研究钻孔间或坑道中的直达波;可准确研究钻孔间或坑道中的直达波;可准确测定层速度;计算岩、土动力学参数。测定层速度;计算岩、土动力学参数。不需上下层波阻抗差很大不需上下层波阻抗差很大(10 );浅层分辨率高。浅层分辨率高。三、地震勘探的
4、方法分类及其特点三、地震勘探的方法分类及其特点四、工程地震勘探的特点四、工程地震勘探的特点研究浅层地质情况研究浅层地质情况(h200hV1,若,若=i时时=90则则无透射波,形成全反射无透射波,形成全反射。R R1 1临界点;临界点;i i临界角临界角沿界面滑行的波将在沿界面滑行的波将在R R界面形成一界面形成一系列新的震源系列新的震源R R1 1、R R2 2、R Rn n;R R2 2S S新的波前面新的波前面折射波前面;折射波前面;R R1 1S S折射波线折射波线与全反射线重合;与全反射线重合;折射波视速度折射波视速度折射波特征折射波特征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六、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1
5、1、绕射现象、绕射现象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由于断层或岩层尖灭点的存在,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使反射界面突然中断,地震波在断点处的传播现象。断点处的传播现象。2 2、绕射波的特点、绕射波的特点 断点断点R R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处是新震源,其上方绕射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波信号最强,两侧渐弱;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绕射波振幅随波前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即断点将入射波的低频成分即断点将入射波的低频成分绕射,高频成分相对少些。绕射,高频成分相对少些。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绕射波振幅与入射波的频率成反比;3 3、散射、散射地震波遇到起伏不平界面地震波遇到起伏不
6、平界面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产生的波的漫射现象。无反射波无反射波影响地震勘探效果的因素影响地震勘探效果的因素一、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及岩土的波速特征一、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及岩土的波速特征岩土介质的密度岩土介质的密度VPa,na,n为统计参数为统计参数岩土介质的孔隙度岩土介质的孔隙度1 1、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质基础地质基础同类岩土年代越久、埋深越大同类岩土年代越久、埋深越大则孔隙度越小、密度越大;波则孔隙度越小、密度越大;波速也越大。速也越大。埋深和地质年代埋深和地质年代TT岩石弹性性质变化岩石弹性性质变化V VP()V V压力和温度压力和温度P、T其它因素其它
7、因素地质构造(褶皱区)由于对岩土的挤、压作用;地质构造(褶皱区)由于对岩土的挤、压作用;往往使波速增大。往往使波速增大。风化侵蚀作用使岩土的结构疏松、孔隙度增加;风化侵蚀作用使岩土的结构疏松、孔隙度增加;往往使波速减小。往往使波速减小。对岩土的压实作用对岩土的压实作用2、地震波在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中传播、地震波在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中传播 的速度特性的速度特性沉积岩中沉积岩中变质岩中变质岩中火成岩中火成岩中波速主要取决于其组分及胶结作用;波速主要取决于其组分及胶结作用;波速呈各向异性;沿层理向大于垂层理向。波速呈各向异性;沿层理向大于垂层理向。在高压、高温的作用下,原岩变得致密在高压、高
8、温的作用下,原岩变得致密并且形成结晶,因此其波速几乎总是大并且形成结晶,因此其波速几乎总是大于原沉积岩。于原沉积岩。波速总是大于沉积岩,其中颗粒较大的波速总是大于沉积岩,其中颗粒较大的侵入岩高于相对松散的喷发岩。侵入岩高于相对松散的喷发岩。见教材见教材P23 24页表页表1.4.1、1.4.2二、岩土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二、岩土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1 1、岩土介质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岩土介质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 的作用的作用部分岩土的部分岩土的 值值反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的衰减速度;反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的衰减速度;见教材见教材 P 25 表表 1.4.32、与地震波的关系与地震波的关系
9、 与与f 的关系的关系由胶结摩擦理论由胶结摩擦理论由弹性理论由弹性理论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即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的衰减大于低频。与与P、S 波的关系波的关系实验表明实验表明吸收系数吸收系数 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振幅和波形的衰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减变化特征,来确定断层或破碎带的存在。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三、浅层地质条件对地震勘探的影响所以,水下激震可以使地震波的频率丰富、能量增大、所以,水下激震可以使地震波的频率丰富、能量增大、改善勘探效果。改善勘探效果。1 1、疏松覆盖层、疏松覆盖层
10、与下伏基岩形成速度界面有利于折射波法探测基岩面;与下伏基岩形成速度界面有利于折射波法探测基岩面;2 2、潜水面和含水层、潜水面和含水层它较厚时对波中的高频成分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它较厚时对波中的高频成分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它对反射波形成干扰;在其中横波的衰减比纵波快;它对反射波形成干扰;在其中横波的衰减比纵波快;风化带风化带(低速带低速带)当风化带包含地下水时,波速将明显增加;当风化带包含地下水时,波速将明显增加;但也给识别界面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但也给识别界面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水面?基岩面?水面?基岩面?)故该层中难以激发出能量较强、频故该层中难以激发出能量较强、频率较高的有效波,从而影响分辨率
11、。率较高的有效波,从而影响分辨率。煤层煤层灰岩灰岩稀有金属火成岩脉稀有金属火成岩脉表层土基岩表层土基岩(灰、砂、泥灰岩灰、砂、泥灰岩)3 3、地质剖面、地质剖面 的均匀性的均匀性分布范围较大且岩性稳定、有明显的分布范围较大且岩性稳定、有明显的地震波运动和动力学特征的层位;或地震波运动和动力学特征的层位;或某些与探测目标伴生的规模较大的岩某些与探测目标伴生的规模较大的岩层,可以定为层,可以定为“地震标志层地震标志层”。断层、溶洞、尖灭层、人工堆积物等都断层、溶洞、尖灭层、人工堆积物等都使地质剖面纵向或横向不均匀,从而影使地质剖面纵向或横向不均匀,从而影响地震波的走时、走向,增加了勘探、响地震波的
12、走时、走向,增加了勘探、解释的难度。解释的难度。4 4、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前者是不同波速或波阻抗介质的分界面,后者是不同岩前者是不同波速或波阻抗介质的分界面,后者是不同岩性或年代介质的分界面;它们有时可能一致、有时可能性或年代介质的分界面;它们有时可能一致、有时可能不同,要结合多种资料才能识别。不同,要结合多种资料才能识别。5 5、地震标志层、地震标志层 的确定的确定2.怎样构成地震波怎样构成地震波的振动图和波剖面图?的振动图和波剖面图?1.弹性参数弹性参数(E E、K K、)与介质的关系与介质的关系。4.描述真速度、视速度及其关系。描述真速度、视速度及其关系。
13、5.描述频谱和频谱分析及其对地震勘探描述频谱和频谱分析及其对地震勘探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意义。3.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征。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征。6.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地震勘探的仪器地震勘探的仪器 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浅层反射波的资料处理浅层反射波的资料处理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资料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 地震映像法简介地震映像法简介震源、震源、检波器、记录仪检波器、记录仪直达波、折射波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反射波观测系统及参数设计观测系统及参数设计预处理、频分析预处理、频分析等等等等一、震源一、震
14、源能够激发地震波的高频脉冲能够激发地震波的高频脉冲二、检波器(拾震器)二、检波器(拾震器)将地震波引起的质点微弱机械将地震波引起的质点微弱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换能装置;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换能装置;地震波信号频率高于固地震波信号频率高于固有频率才能够通过;但有频率才能够通过;但也不能一味选择低频检也不能一味选择低频检波器,这会使低频干扰波器,这会使低频干扰信号混入;要根据具体信号混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定。情况选定。三、地震仪三、地震仪道数、采样点数、采样间隔道数、采样点数、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率)、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放大放大(增益增益)类型类型(固定、浮点固定、浮点)、A/DA/D位数、通频
15、带位数、通频带1 1、作用、作用将电信号放大、显示、记录;将电信号放大、显示、记录;2 2、技术要求、技术要求 高放大能力几十万倍;高放大能力几十万倍;自动增益控制自动调整放大倍数;自动增益控制自动调整放大倍数;较宽的通频带较宽的通频带3-250HZ3-250HZ;高保真度输入、输出的信号不失真;高保真度输入、输出的信号不失真;各记录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各记录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 3、主要参数、主要参数VD1D2AD1直达波直达波时距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的倒时距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的倒数就是地震波沿测线的传播速度,即地表层速度。数就是地震波沿测线的传播速度,即地表层速度。
16、震源震源A在地表附近;测点沿两侧排开在地表附近;测点沿两侧排开。时距方程时距方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斜率为斜率为 t/x=1/V 的直线的直线一、直达波一、直达波结论结论x0t二、折射波二、折射波上倾方向时距方程上倾方向时距方程1 1、时距方程、时距方程下倾方向观测时距方程下倾方向观测时距方程证明见教材证明见教材 P 35 或参考书或参考书李世峰著李世峰著 P122-123倾斜界面倾斜界面R2 2、折射波观测盲区、折射波观测盲区证明证明BFEDCE CD/BF=DE/BE整理后证得下整理后证得下倾向盲区倾向盲区OC代入代入得得3 3、时距方程的讨论、时距方程的讨论 当当=0=0时时 否则否则V*下
17、下 V*上上对比激发点两侧折射波初至线的斜率可以判断界面的对比激发点两侧折射波初至线的斜率可以判断界面的倾斜方向倾斜方向(大斜率侧是下倾方向;同距走时大斜率侧是下倾方向;同距走时t t大大)。当当1515时时由折射波时距方程由折射波时距方程可得可得V*=V*下下=V*上上=V2估算估算V2 由由V1、V*下下、V*上上 求界面倾角求界面倾角、临界角、临界角 i 和和V2、h1 V*=有有4 4、折射界面形态与时距曲线的关系、折射界面形态与时距曲线的关系当折射面水平、多层;当折射面水平、多层;且:且:V1V2V3 V;则;则q段是折射波的空白带段是折射波的空白带时距方程时距方程3 3、直立界面、
18、直立界面二层结构且有直立界面存在时,折射波时距二层结构且有直立界面存在时,折射波时距曲线与三层结构相同;曲线与三层结构相同;需注意需注意0A 段只能观测到直达波段只能观测到直达波AX段段V/V界面的折射波出现界面的折射波出现ab段为断层上盘折射波段为断层上盘折射波ce段为断层下盘折射波段为断层下盘折射波bc段是折射波空白区,段是折射波空白区,只有绕射波只有绕射波(双曲线双曲线);a ab b cece;t与断距与断距h有关有关当激发点在断层下盘的上方时当激发点在断层下盘的上方时当激发点在断层上盘的上方时当激发点在断层上盘的上方时4 4、断层、断层只在下盘有折射波出现只在下盘有折射波出现(a a
19、段段)其后是其后是C点产生的绕射、透射波点产生的绕射、透射波(C C段段)最下方是最下方是B点产生的绕射波点产生的绕射波(b b段段)如果潜射波能够穿透变速层,就可以在其下伏的高速如果潜射波能够穿透变速层,就可以在其下伏的高速层界面产生折射波,并以弯曲路径返回地面。层界面产生折射波,并以弯曲路径返回地面。产生潜射波产生潜射波由于地震波在每层波速递增的由于地震波在每层波速递增的水平层状结构中的水平层状结构中的入射角是递入射角是递增增的,所以当入射角达到的,所以当入射角达到90后,地震波会按弯曲路径返回后,地震波会按弯曲路径返回地面,形成潜射波。地面,形成潜射波。5 5、速度连续变化介质层、速度连
20、续变化介质层t滞后时间滞后时间 V 直达波斜率直达波斜率V折射波斜率折射波斜率 V按按VV试算修改试算修改6 6、低速透镜体、低速透镜体(不连续低速层不连续低速层)折射波时距曲线出现不折射波时距曲线出现不正常的滞后段正常的滞后段(脱节带脱节带)透镜体透镜体(低速层低速层)中心厚度中心厚度H估算估算四、反射波时距曲线四、反射波时距曲线对称于对称于t轴的双曲线轴的双曲线1 1、时距方程、时距方程虚震源法虚震源法 R界面界面A点处的反射波相当于激点处的反射波相当于激震点震点0的镜像的镜像0*发出的波;发出的波;反射波生成的条件反射波生成的条件 VV当当=0时时由等距观测点走时差由等距观测点走时差 t
21、d 求求由极小值点由极小值点Xm求反射界面的倾向求反射界面的倾向相对于炮点相对于炮点0,极值点向上倾方向移动,极值点向上倾方向移动,界面埋深越大、倾角越大、移动越多。界面埋深越大、倾角越大、移动越多。由自激自收双程走时由自激自收双程走时 t(X=0)求界面法向深度求界面法向深度 h2 2、时距曲线特征的用途、时距曲线特征的用途得得当当=0 时,反射波视速度时,反射波视速度 V*公式说明公式说明水平界面反射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方程波时距方程求导求导可得可得在震源点附近,在震源点附近,V*;在远离震源点处,在远离震源点处,V*VV1 1;V*越大;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斜率越小),越大;反射波时距曲
22、线越平缓(斜率越小),反射界面越深。反射界面越深。反射波渐近线是反射波渐近线是直达波时距曲线直达波时距曲线 A点是点是R界面最右端反射点;即测界面最右端反射点;即测点点S右边记录不到右边记录不到R界面的反射波。界面的反射波。O*1是激震点是激震点O相对相对R1界面的镜像;界面的镜像;O*是激震点是激震点O相对相对R界面的镜像;界面的镜像;S S是反射波空白带;仅有绕射波、断面波是反射波空白带;仅有绕射波、断面波(倾斜断面倾斜断面)出现。出现。同理,同理,S左边也记录不到左边也记录不到R界面的反射波。界面的反射波。3 3、阶梯断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特征、阶梯断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特征等时差重等时差重
23、复出现复出现强波阻抗界面强波阻抗界面(空气、潜水空气、潜水)产生原因产生原因4 4、多次反射波、多次反射波虚震源法求全程二次虚震源法求全程二次 反射波时距方程反射波时距方程反射界面反射界面强反射界面强反射界面二次反射过程二次反射过程2.已知倾斜两层介质且已知倾斜两层介质且=300,震源点处界面的垂,震源点处界面的垂 直深度直深度h1=20m,V1=1000m/s,V2=3000m/s。试绘。试绘 出直达波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1.写出直达波写出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的理论时距方程、折射波、反射波的理论时距方程、时距曲线及其特点;计算折射波观测盲区。时距曲线
24、及其特点;计算折射波观测盲区。3.多次多次反射波的成因和特征是什么?反射波的成因和特征是什么?tx0V2V1水平界面水平界面V*=V2t0 三种三种波的成因、时距方程和特征:波的成因、时距方程和特征:由斯奈尔由斯奈尔定律得:定律得:观测盲区:观测盲区:水平界面时水平界面时反射波镜像反射波镜像分析法分析法检波道数检波道数N:24、48、96;道间距道间距X:X=110 m;接收距接收距L:L=(N-1)X;偏移距偏移距X:X=nX (n=1,2,3);排列长度排列长度X:X=X+L;1 1、观测系统的专业术语、观测系统的专业术语激震点激震点拾震点拾震点工作量工作量工作精度工作精度突出有效波、突出
25、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压制干扰波一、观测系统一、观测系统测线类型测线类型纵测线纵测线纵测线观测系统纵测线观测系统单支时距曲线单支时距曲线用于探测简单、平缓的界面,只用于探测简单、平缓的界面,只能获得能获得激发点处的界面深度激发点处的界面深度。每。每个炮点有两支曲线可以互相校核。个炮点有两支曲线可以互相校核。2 2、折射波法、折射波法非纵测线非纵测线(横、侧、弧横、侧、弧)用于追踪剖面间的用于追踪剖面间的构造、岩土的各向构造、岩土的各向异性和圈定异常体异性和圈定异常体的范围。的范围。例如:由单支时距曲线的斜率可得例如:由单支时距曲线的斜率可得 V1、V*下下、V*上上;进而求得界面倾角进而求得界面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