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学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学习课件.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知识 培训 学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 1第一章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2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藏象 (五)气血津液(六)病因 (七)发病与病机(八)预防与治则3(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现: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人与自然界相统一 体现: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统一性6考察
2、重点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7病、证、症的概念 病,即疾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总过程,它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展规律和转归。如痢疾、胸痹。证,即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症,即症状,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表象。如发热、头痛、脉浮等。客观的症状称为体征,如舌象、脉象。8症、证、病区别与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
3、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9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喷嚏、流清涕、脉浮紧恶寒、发热、有汗、咽喉肿痛、流浊涕、脉浮数风寒证风热证辛温解表感冒清热颗粒辛凉解表银翘散10考察重点1.证候不包括()A四诊检查所得 B内外致病因素C疾病的特征 D疾病的性质 E疾病的全过程11辨证与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
4、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12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证异则治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证同则治同”13考查重点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A急则
5、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辨病为先,辨证为主 D证同则治同和同病证异则治异 E只辨证,不辨病 14(二)阴阳学说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5阴阳概念内涵 阴阳概念内涵: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或现象划分阴阳的前提条件:(1)事物的相关性(2)阴阳属性的规定性16阴阳属性的归类标准 阳: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阴: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相对静止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等方面的事物
6、或现象。17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阴阳属性的普遍性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可以无限可分18练习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 E.中午19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其结果即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果。20阴阳的互根互用
7、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互根,即阴阳的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21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消,是指减少、消耗;长,指增长、增多。阴阳的消长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矛盾运动的结果。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22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
8、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23属性属性人体部位人体部位阳阳表表上上背背四肢外侧四肢外侧阴阴里里下下胸胸四肢内侧四肢内侧属性属性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阳阳皮毛皮毛六腑六腑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气气阴阴筋骨筋骨五脏五脏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血血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24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阳气阳气外卫功能外卫功能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9、储备和提供能量储备和提供能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5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疾病的病机 阴阳失调表现为以下形式: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重点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26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侵犯人体,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实热证)。如急性热病初起,高热、面赤、烦躁、脉数(阳胜则热)和口渴喜饮、尿少、便干(阳胜则阴病)治疗原则:损其有余-热者寒之27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阴胜则寒:是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实寒证)。可见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苔白、脉迟或紧(阴胜则寒),尿清、便溏(阴胜则阳病)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寒者热之28
10、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阴虚则热:是指阴液(包括精、血、津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从而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燥、脉细数等虚热征象 -虚热证29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寒:是指人体阳气虚损,全身机能衰退,阳不制阴,则阴相对偏亢,出现热量不足的虚寒性病理状态。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苔白、脉迟等虚寒征象-虚寒证30调整阴阳阳偏盛实热证实热证应“治热以寒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偏盛实寒证实寒证“治寒以热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之法,以温散其阴寒。31调整阴阳补其补其不足不足阴阳互制调补阴阳阴偏虚虚热证“阳病治阴”即”壮水之主以
11、制阳光“阳偏虚虚寒证“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互济调补阴阳阴偏虚虚热证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阳偏虚虚寒证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32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 虚热证(阴虚阳相对偏亢-阳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虚寒证(阳虚而致阴相对偏亢-阴病),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33阴阳互损的病理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导致对方的不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后导
12、致阴阳两虚。举例说明:人体的气血,气虚可以导致血虚,最终气血两虚,阳损及阴的表现;而血虚最终影响气的生成,导致气血两虚,是阴损及阳的表现。34阴阳转化的病理表现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 举例:高热,大汗,大渴,一定阶段(极期),突然体温降低,冷汗淋漓,脉微欲绝。阴寒证转化为阳热证;表证转化为里证;里证出表等都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35疾病的诊断方面四诊阳阴望诊面色光滑润泽黄、赤面色沉浊晦暗青、白、黑闻诊气粗声高气弱声低切诊部位寸部为阳尺部为阴至数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形态浮、大、滑、数沉、涩、细、迟36阴阳为辨证的总纲属性表里寒热虚实阳表证热证实证阴里证寒证虚证37疾病的治疗方面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
13、物的性味38 治疗基本原则治疗基本原则“谨察阴阳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为期”阳病治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病治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寒者热之寒者热之阴偏胜之实寒证阴偏胜之实寒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阳偏胜之实热证阳偏胜之实热证39药物阳阴四性温热寒凉四气升浮降沉五味辛甘淡酸苦咸40(三)五行学说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4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的特性:
14、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4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 然 界五五行行五五脏脏人 体五五味味 五五色色 五五化化 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志志五五声声五五音音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呼呼角角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笑笑徵徵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歌歌宫宫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哭哭商商咸咸黑
15、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呻呻羽羽43正常状态(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顺序:木火土金水(相邻为相生)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2)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顺序:木土水火金(间隔的为相克)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44异常状态下(1)相生关系紊乱(母子相及)母病及子:脾病及肺 子病及母(子盗母气):肺病及脾(2)相克关系紊乱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又称过克、倍克。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过度克制现象,即“反
16、克”,又称“反侮”。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45B型题A.相生 B.相克 C.过克 D.反克 E.制化1.相乘可称为2.相侮可称为答案:1.C 2.D46在疾病诊断中应用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为肝病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见弦象,为木乘土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肝病,色青,见浮脉-相胜之脉(克色脉)-逆,病重肝病,色青,见沉脉-相生之脉(生色脉)-顺,病轻47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见肝脏病,除治疗本脏病外,还要兼补肺脏(防木旺侮金);或补脾脏(防木旺乘土)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17、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强扶弱48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又称补母与泻子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即通过补母以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证。泻子:主要是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即通过泻子,抑制子脏过分亢进的功能活动,以治疗母子两脏皆实之证或母脏的实证。49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上亢的方法。培土生金法: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故又称温肾健脾法。50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或扶弱,用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导致的乘侮病证 抑强:主要适用于
18、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乘侮病证。扶弱:主要适用于因相克力量不及或因虚被乘,或因虚被侮所形成的病证。51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是以疏肝、健脾、和胃来治疗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佐金平木法:又称滋肺清肝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证的治法。52考查重点 A.五行相侮 B.五行相乘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生 E.五行制化 1.补肾养肝的理论依据是 2.肝病传脾的理论依据是 答案:1.D 2.B53(四)藏
19、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54概述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五脏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主藏,藏而不泄,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藏神。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五脏藏神”55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当中循行。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功能正常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足,血液充盈,脉道通利。生理状态下,心气充足,血液充盈、脉道通利-面色红润光泽,脉搏均匀,和缓有力。56心的
20、生理功能 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是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神志活动亦由心所主。神的概念,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57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主一身之气:气机的调节和宗气的生成58肺的生
21、理功能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即是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59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宣发肃降 肃降:肺的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即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清肃,是指肺是清虚之体,性喜清润。肃降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呼吸道异物。肃降功能失常,清气吸入障碍,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而致气喘、胸闷、痰多。60肺的生理功能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
22、治疗上宣肺与降肺的药物综合应用。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杏仁。61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即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通调水道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通过宣发功能实现了水液代谢的三条途径:通过肺的宣发,将水液布散于皮毛和周身,发挥滋养作用。通过肺的宣发,还可将卫气布散于皮毛。在卫气作用下,上述布散于皮毛的水液可以化为汗液,排出于体外肺的宣发,呼出浊气,带走部分水液。62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通过肃降功能实现了水液代谢的两条途径:通过肺的肃降,将上焦的水液向下布散,部分水液经肾的气化下输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肺的肃降,推导大肠传
23、导,随粪便带走部分水分。因此肺称“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63肺的生理功能 肺朝会百脉 朝,即朝会、聚会,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经脉聚会于肺。气体交换。通过肺的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清气随血液运行至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助心行血。血液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将肺气散布于血液当中,辅助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64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 是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5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 即脾具有把水谷精微上输输布并固护脏器位
24、置的生理功能。升输清气,即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部;功能失常,则出现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升提脏器,升托脏器,恒定在相应位置。功能失常,称之为中气下陷,导致内脏下垂。66脾的生理功能 主统血 指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血液的运行除需要心气的推动以外,还需要脾气的固摄。脾统血的功能为血液的运行提供了约束力和控制力,使血液循经循行而不外溢。67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是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包含五个方面:调畅气机-其他四项功能的基础 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 促进脾胃运化(脾升胃降,胆汁分泌)调畅情志 调节妇女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68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 含义:指肝脏具有
25、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为血海”(肝疏泄作用的体现)。水谷精微化生的血液,除一部分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外,其余的贮藏于肝。69肾的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贮藏作用。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成分。二者的关系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70先天之精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肾藏精肾藏精来源于脾胃,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来源于脾胃,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精微物质取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物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物质基础质基础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