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学习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林田
  • 文档编号:3331516
  • 上传时间:2022-08-20
  • 格式:PPT
  • 页数:191
  • 大小:89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学习课件.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基础理论 知识 培训 学习 课件
    资源描述:

    1、1 1第一章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2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藏象 (五)气血津液(六)病因 (七)发病与病机(八)预防与治则3(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现: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人与自然界相统一 体现: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统一性6考察

    2、重点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7病、证、症的概念 病,即疾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总过程,它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展规律和转归。如痢疾、胸痹。证,即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症,即症状,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表象。如发热、头痛、脉浮等。客观的症状称为体征,如舌象、脉象。8症、证、病区别与联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

    3、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9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喷嚏、流清涕、脉浮紧恶寒、发热、有汗、咽喉肿痛、流浊涕、脉浮数风寒证风热证辛温解表感冒清热颗粒辛凉解表银翘散10考察重点1.证候不包括()A四诊检查所得 B内外致病因素C疾病的特征 D疾病的性质 E疾病的全过程11辨证与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

    4、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12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证异则治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证同则治同”13考查重点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A急则

    5、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辨病为先,辨证为主 D证同则治同和同病证异则治异 E只辨证,不辨病 14(二)阴阳学说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5阴阳概念内涵 阴阳概念内涵: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或现象划分阴阳的前提条件:(1)事物的相关性(2)阴阳属性的规定性16阴阳属性的归类标准 阳: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阴: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相对静止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等方面的事物

    6、或现象。17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阴阳属性的普遍性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可以无限可分18练习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 E.中午19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其结果即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果。20阴阳的互根互用

    7、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互根,即阴阳的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21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消,是指减少、消耗;长,指增长、增多。阴阳的消长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矛盾运动的结果。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22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

    8、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23属性属性人体部位人体部位阳阳表表上上背背四肢外侧四肢外侧阴阴里里下下胸胸四肢内侧四肢内侧属性属性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阳阳皮毛皮毛六腑六腑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气气阴阴筋骨筋骨五脏五脏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血血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24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阳气阳气外卫功能外卫功能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9、储备和提供能量储备和提供能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5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疾病的病机 阴阳失调表现为以下形式: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重点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26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侵犯人体,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实热证)。如急性热病初起,高热、面赤、烦躁、脉数(阳胜则热)和口渴喜饮、尿少、便干(阳胜则阴病)治疗原则:损其有余-热者寒之27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阴胜则寒:是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实寒证)。可见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苔白、脉迟或紧(阴胜则寒),尿清、便溏(阴胜则阳病)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寒者热之28

    10、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阴虚则热:是指阴液(包括精、血、津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从而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燥、脉细数等虚热征象 -虚热证29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寒:是指人体阳气虚损,全身机能衰退,阳不制阴,则阴相对偏亢,出现热量不足的虚寒性病理状态。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苔白、脉迟等虚寒征象-虚寒证30调整阴阳阳偏盛实热证实热证应“治热以寒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偏盛实寒证实寒证“治寒以热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之法,以温散其阴寒。31调整阴阳补其补其不足不足阴阳互制调补阴阳阴偏虚虚热证“阳病治阴”即”壮水之主以

    11、制阳光“阳偏虚虚寒证“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互济调补阴阳阴偏虚虚热证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阳偏虚虚寒证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32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 虚热证(阴虚阳相对偏亢-阳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虚寒证(阳虚而致阴相对偏亢-阴病),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33阴阳互损的病理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导致对方的不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后导

    12、致阴阳两虚。举例说明:人体的气血,气虚可以导致血虚,最终气血两虚,阳损及阴的表现;而血虚最终影响气的生成,导致气血两虚,是阴损及阳的表现。34阴阳转化的病理表现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 举例:高热,大汗,大渴,一定阶段(极期),突然体温降低,冷汗淋漓,脉微欲绝。阴寒证转化为阳热证;表证转化为里证;里证出表等都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35疾病的诊断方面四诊阳阴望诊面色光滑润泽黄、赤面色沉浊晦暗青、白、黑闻诊气粗声高气弱声低切诊部位寸部为阳尺部为阴至数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形态浮、大、滑、数沉、涩、细、迟36阴阳为辨证的总纲属性表里寒热虚实阳表证热证实证阴里证寒证虚证37疾病的治疗方面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

    13、物的性味38 治疗基本原则治疗基本原则“谨察阴阳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为期”阳病治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病治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寒者热之寒者热之阴偏胜之实寒证阴偏胜之实寒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阳偏胜之实热证阳偏胜之实热证39药物阳阴四性温热寒凉四气升浮降沉五味辛甘淡酸苦咸40(三)五行学说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4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的特性:

    14、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4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 然 界五五行行五五脏脏人 体五五味味 五五色色 五五化化 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志志五五声声五五音音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呼呼角角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笑笑徵徵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歌歌宫宫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哭哭商商咸咸黑

    15、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呻呻羽羽43正常状态(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顺序:木火土金水(相邻为相生)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2)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顺序:木土水火金(间隔的为相克)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44异常状态下(1)相生关系紊乱(母子相及)母病及子:脾病及肺 子病及母(子盗母气):肺病及脾(2)相克关系紊乱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又称过克、倍克。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过度克制现象,即“反

    16、克”,又称“反侮”。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45B型题A.相生 B.相克 C.过克 D.反克 E.制化1.相乘可称为2.相侮可称为答案:1.C 2.D46在疾病诊断中应用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为肝病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见弦象,为木乘土3.推测疾病预后转归肝病,色青,见浮脉-相胜之脉(克色脉)-逆,病重肝病,色青,见沉脉-相生之脉(生色脉)-顺,病轻47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见肝脏病,除治疗本脏病外,还要兼补肺脏(防木旺侮金);或补脾脏(防木旺乘土)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17、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强扶弱48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又称补母与泻子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即通过补母以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证。泻子:主要是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即通过泻子,抑制子脏过分亢进的功能活动,以治疗母子两脏皆实之证或母脏的实证。49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上亢的方法。培土生金法: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故又称温肾健脾法。50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或扶弱,用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导致的乘侮病证 抑强:主要适用于

    18、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乘侮病证。扶弱:主要适用于因相克力量不及或因虚被乘,或因虚被侮所形成的病证。51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是以疏肝、健脾、和胃来治疗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佐金平木法:又称滋肺清肝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证的治法。52考查重点 A.五行相侮 B.五行相乘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生 E.五行制化 1.补肾养肝的理论依据是 2.肝病传脾的理论依据是 答案:1.D 2.B53(四)藏

    19、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54概述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五脏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主藏,藏而不泄,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藏神。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五脏藏神”55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当中循行。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功能正常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足,血液充盈,脉道通利。生理状态下,心气充足,血液充盈、脉道通利-面色红润光泽,脉搏均匀,和缓有力。56心的

    20、生理功能 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是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神志活动亦由心所主。神的概念,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57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主一身之气:气机的调节和宗气的生成58肺的生

    21、理功能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即是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59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宣发肃降 肃降:肺的清肃下降的生理功能,即肺气向下通降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清肃,是指肺是清虚之体,性喜清润。肃降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呼吸道异物。肃降功能失常,清气吸入障碍,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而致气喘、胸闷、痰多。60肺的生理功能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

    22、治疗上宣肺与降肺的药物综合应用。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杏仁。61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即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通调水道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通过宣发功能实现了水液代谢的三条途径:通过肺的宣发,将水液布散于皮毛和周身,发挥滋养作用。通过肺的宣发,还可将卫气布散于皮毛。在卫气作用下,上述布散于皮毛的水液可以化为汗液,排出于体外肺的宣发,呼出浊气,带走部分水液。62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通调水道 通过肃降功能实现了水液代谢的两条途径:通过肺的肃降,将上焦的水液向下布散,部分水液经肾的气化下输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肺的肃降,推导大肠传

    23、导,随粪便带走部分水分。因此肺称“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63肺的生理功能 肺朝会百脉 朝,即朝会、聚会,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经脉聚会于肺。气体交换。通过肺的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清气随血液运行至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助心行血。血液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将肺气散布于血液当中,辅助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64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 是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5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 即脾具有把水谷精微上输输布并固护脏器位

    24、置的生理功能。升输清气,即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部;功能失常,则出现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升提脏器,升托脏器,恒定在相应位置。功能失常,称之为中气下陷,导致内脏下垂。66脾的生理功能 主统血 指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血液的运行除需要心气的推动以外,还需要脾气的固摄。脾统血的功能为血液的运行提供了约束力和控制力,使血液循经循行而不外溢。67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是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包含五个方面:调畅气机-其他四项功能的基础 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 促进脾胃运化(脾升胃降,胆汁分泌)调畅情志 调节妇女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68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 含义:指肝脏具有

    25、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为血海”(肝疏泄作用的体现)。水谷精微化生的血液,除一部分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外,其余的贮藏于肝。69肾的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贮藏作用。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成分。二者的关系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70先天之精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肾藏精肾藏精来源于脾胃,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来源于脾胃,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精微物质取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物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物质基础质基础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

    26、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始物质藏于肾,是繁衍下一代的物质基础藏于肾,是繁衍下一代的物质基础 71肾的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72肾的生理功能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生殖:人体的生殖功能主要与肾有关。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肾精能化生“天癸”。73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水液: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肾的气化作用对全身津液代谢的促进作用。升清降浊,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胱,化成尿液,排出体外。74肾的生理功能

    27、 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摄纳,才能使人体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因此,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肾的精气充沛,摄纳正常,才能保证呼吸均匀和调。75考察重点 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各项生理功能的含义和体现。不同脏生理功能之间的联系,如血液的生成运行有关的脏腑是心、脾、肝,和呼吸有关的脏腑是肺和肾,这部分内容易于结合五脏之间的关系和气血津液部分一起考察。76五脏的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在窍五脏在志在液在体其华在窍心喜汗脉面舌肺悲忧涕皮毛鼻脾思涎肌肉唇口肝怒泪筋爪目肾恐惊唾骨发

    28、耳二阴77六腑的生理功能概述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功能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并排泄食物的糟粕。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78胆的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胆汁,为清净之液。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水谷之纳化,故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因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胆为六腑之一。但是,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与胃、肠等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79胃的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胃主受纳,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

    29、食物的生理功能。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水谷气血之海”80胃的生理功能 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胃主通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81小肠的生理功能 主受盛与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消化、转化饮食物。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适时下降到小肠,由小肠来承受之(受承)腹部胀闷疼痛。下降到小肠的饮食物停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化物)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完谷不化。表现为:1.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2.精微物质经脾运化转输,以营养周身。8

    30、2小肠的生理功能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浊,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及糟粕(包括食物残渣及废水)体现在三个方面:1.由胃下降到小肠的饮食物,在小肠“化物”功能下,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2.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于周身,维持人体正常机能-小肠主液;3.泌别清浊后的糟粕下输大肠和膀胱,最后转化为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83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化糟粕|大肠主津大肠主津 84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尿和排尿。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人体饮入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津液分布于全身。而经过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通调之道而下达于肾和膀胱,并由膀胱暂时贮存之。故尿液为

    31、津液所化,是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85三焦的生理功能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气化诸气,指全身各种各样的气,如脏腑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气机,泛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新陈代谢和相互生化。三焦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也是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故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86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为水液运行的道路生理:人体的津液代谢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病理:三焦功能失常,水道不畅,津液代谢障碍,尿少、痰饮和水肿。87 上焦:横膈以上的

    32、胸部,包了心肺。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中焦: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下焦:是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88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贮藏精气,功能似脏,结构似腑,称奇恒之腑。89脑 脑的生理功能: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诸如呼吸、心跳、吞咽等。脑主管精神活动。人的思维

    33、意识和情志活动,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故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记忆力亦为脑所主。90 脑与五脏的关系 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也称为“五神脏”,还提出“五脏藏神”的理论观点。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91女子胞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与脏与脏腑腑经络关经络关系系女子胞女子胞 冲任二脉心、肝、脾孕育胎孕育胎儿儿发发生月经经精气和天癸精气和天癸肾中精气充肾中精气充盛,促进天盛,促进天癸的发生,癸的发生,促进生殖器促进生殖器官的成熟官的成熟冲为血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任主胞胎女子以肝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先

    34、天场所场所场所场所92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93 1.心与小肠的关系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心火移热于小肠”2.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气虚便秘”94 3.脾与胃的关系(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

    35、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胃主受纳,饮食物进入胃腑之后,由胃进行腐熟,即初步消化,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布散水谷精微,则又为胃的再一次受纳创造条件。“脾胃不和”。95(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脾气上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下降,则饮食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方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3)燥湿相合(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96 4.肝与胆的关系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

    36、决断,与人之勇怯相关。5.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97(五)气血津液1.气2.血3.津液血的生成血的生成血的运行血的运行血的功能血的功能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代谢津液的功能津液的功能气的功能气的功能气的运行气的运行气的分类与分布气的分类与分布98气的概述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着推动和温煦等作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各种生命活动。99气的生成100(二)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肾肾脾胃脾胃肺肺生气

    37、之根生气之根生气之源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化生水谷精微之气之气生气之主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清呼浊,在气生成过程中重生成过程中重要要101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温煦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102(一)推动作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元气)1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2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

    38、排泄4103(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在气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常运行,进的温煦作用下正常运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的功能活动的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恒定的体温维持机体恒定的体温104(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保卫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护卫全身肌表,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防御外邪入侵(卫气)(卫气)与邪相争,驱邪与邪相争,驱邪外出外出105(四)固摄作用固摄血液固摄血液固摄津液固摄津液固摄精液固摄精液106气化作用 广义: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

    39、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狭义: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107 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精化为气;精化为气;精与血同源互化;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化汗化尿;津液的化生与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为能量、热量以

    40、及生血、化精、化神等。化精、化神等。108 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出来的。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109(六)营养作用卫气卫气营养体表的肌肉皮毛组织营养体表的肌肉皮毛组织行于肌表行于肌表经络经络之气之气输送营养,濡养组织器官输送营养,濡养组织器官全身全身营气营气气化生血液,以营养全身气化生血液,以营养全身脉内脉内110 B型题 A.防御作用 B.推动作用 C.固摄作用 D.气化作用 E.温煦作用 2.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B)3.

    41、血不溢于脉外,有赖于气的(C)4.津液转化为唾液,有赖于气的(D)5.脏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的(E)111气的运动(一)气的运动 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运动的意义: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中,才能具体地体现出气的运动。112 气运动正常,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气机条畅 气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称为“气机失调”,有五种表现形式:l气滞:气运动受阻,停留阻滞于局部。l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横行逆乱。l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l气脱:气不

    42、能内守而外逸。l气闭:气出入受阻,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113气的分类与分布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114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概念类同)组成与分布: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受后天精气的不断充养,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生理功能:一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二是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115宗气 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宗气的生成,一是脾胃

    43、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生理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116营气与卫气营气卫气概念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属阴,又称营阴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属阳,又称卫阳生成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分布行于脉中行于脉外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117 B型题 A.卫气 B.元气 C.清气 D.水气 E.谷气 2.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是()3.先天禀赋不足,首先影响的是()4.能温养脏腑、肌肉的是()5.能防御

    44、外邪入侵的是()答案:BBAA118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至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119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中焦脾胃受气取汁,化为水谷之精)2.肾(肾精化血)3.心肺(奉心化赤;肺吸入清气)4.肝(与肾精的化血以及脾心的生血有关)120血的运行血液运行与气的关系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动力。气的固摄作用是血液能够在脉中正常运行的重

    45、要条件。气的温煦作用为血液提供一定的热量,使血得温则运行通畅。121血的运行 血液运行与脏腑的关系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122血的运行 血液运行与寒温的关系寒温适度血液才能正常的运行。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热则迫血妄行。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123重点考察【X型题】血液运行所依赖的生理功能有()A.肝藏血 B.脾统血 C.肝主疏泄 D.心主血脉 E.肺朝百脉 答案:

    46、ABCDE124血的功能(一)营养和滋润作用“血主濡之”。反映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与健壮、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血生成不足,或持久过度消耗,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引起血虚的病理变化:头晕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125(二)血能养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充盛,血脉调和流利,则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则可见健忘、多梦失眠、神衰、烦躁,甚至可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表现。126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127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血液

    47、的生成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气化作用。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强;气虚则生血的功能减弱,甚则导致血虚,出现气血两虚。临床上,治疗血虚,配用补气药,补气以生血,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128气能行血 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作用,气行则血行。病理情况下,气虚则血瘀;气滞则血瘀;血随气逆;血随气陷。治疗血运失常的疾病,常配用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是对气能行血理论的应用。129气能摄血 含义: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靠其对血的固摄作用。气虚则摄血功能减弱,导致各种

    48、出血病证。治疗上采用补气的药物,起到补气摄血止血的作用,如独参汤。130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是指无形之气必须要依附于有形之血中,并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临床上出现气随血脱病证,采用补气固脱方法,如独参汤;“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2.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气血双补)131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

    49、,称为液。132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与脾胃小肠大肠有关 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大量水液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为粪便。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133(二)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脾气散精: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也可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气行

    50、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决渎,为水液运行的通路。134(三)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肾气的气化作用,将脏腑代谢的水液分为清浊两个部分:清者重新吸收布散至全身,浊者则成为尿液(肾升清降浊)。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均依靠于肾气的气化等作用。肺气宣发,将津液外输于体表皮毛,津液在气的蒸腾激发作用下,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气门)。另外,呼气时也带走一些水分。脾运化水液,代谢后的水液运化致肺和肾,变为汗尿排出 大肠排出粪便时,也随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135总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学习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3151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