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共5个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共5个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期 复习 单元 能力 提升 测试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共5个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2.下图体现了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这一记载( )A.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B.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
2、.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D.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3.周代的土地所有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者、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会削夺他们的土地。这些规定( )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4.史记周本纪正义云:“武王娶太公女为后。”此后,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周灵王时期,周王室“求后于齐”,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这说明西周( )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B.以宗法方式巩固政治统治C.联姻是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D.联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
3、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7.在选人任官方面,
4、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贤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让他们“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 )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8.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C.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D.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9.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
5、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朝和汉朝(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0.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11.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历年的对外战争大都以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去领兵,并无
6、太尉,而这些人都是临时派遣,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朝建立后的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琊石刻,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这说明了( )A.秦始皇亲掌军政大权B.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C.太尉一职级别比较低D.文字记录的可信度比较低12.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13.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
7、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14.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由银、锡合铸而成,造价奇高,共有三种: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 )A.稳定了全国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15.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
8、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
9、区域的吏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据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1)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
10、,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
11、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
12、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
13、”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大一统”观念。史记所载黄帝世系说明黄帝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祖先,这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的反映,故C项正确;出现时间越晚的史实越容易考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排除B项;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表述错误,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只可继承,不能买卖,
14、这无疑限制了土地兼并,对违法乱纪之人则削夺他们的土地,这是在用政权力量来维持土地制度的正常运转,故D项正确;“缓和了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君王所有,材料中规定不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可知,西周时,用姻亲方式巩固统治,构建血缘关系,B项正确;“直接控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不是联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
15、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材料中“富民思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无法证明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的爵级,人们可根据军功的大小获得不同级别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阶级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
16、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机制,故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选拔文化修养高的人才为官,这是对以血缘关系为选官标准的世卿世禄制的批判,故选B项;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所以不能说孔子肯定西周的制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孔子在选人任官方面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孔子为诸侯国选拔人才,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了孔子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其建立了确切的选举制度,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贤者举而尚之”“惟亲所信”“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可知材料中战国墨家、
17、名家、法家思想的核心都希望崇尚人才,打破世卿世禄,选贤任能,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墨家、名家、法家不同学派都主张选贤人能,并非强调思想的多元化,排除A项;战国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阶层,其思想虽有相同的部分,但核心、主张差别明显,排除B项;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利益、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朝和汉朝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并逐步推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秦朝的
18、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确立标志着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的活动与推行文化专制无关,故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前后,秦国和秦朝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掌握军
19、权的官员,虽然设置了太尉,但太尉也没有真正掌握军权。说明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A项正确。没有太尉是因为军政大权要掌握在君主手里,而非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排除B项;太尉是三公之一,所以其级别并不低,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文字记录的可信度问题,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对于人口的管理,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秦朝依据的是功劳构建国家权力,排除A项;秦朝并未摒弃等级制度,排除C项;D项的举措不能解决题干矛盾,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易侯邑”政策、“令列侯之国”诏都是分离诸侯国内部力量,打击诸侯国,以削弱诸侯国实力,B项正确。汉武帝时
20、期实行推恩令,排除A项;打击诸侯国会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汉初边境形势无关,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造价奇高”可知,政府利用白金币,在经济上对富商豪民进行限制,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故选C项;此白金币的发行主要针对富商豪民,并非国内整个金融市场,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将中央专门机构发行的五铢钱作为唯一合法货币,这一行为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白金市与此无关,故排除B项;发行白金币是经济措施,不涉及思想领域,故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宦官外戚控制皇帝来主宰朝政,地方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都
21、说明在专制制度下,皇权至上衍生而来的派生力量会引发动乱,A项正确;专制制度赋予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专制有关,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1)中华文明的起源,因时间久远、空间广阔、自然环境复杂、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不足,客观上使中华文明在认定上有很大难度,会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文明起源观察的角度不同、判断的标准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也导致出现各种起源假说。(2)观点:多元一体说。 理由:中华文明起源地有若干中心区域,各个氏族文化相互交流,逐渐融合。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
22、,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相继出现。虽然各地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别,呈现多元局面,但他们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各地区文明交融的过程。解析:(1)本题考查中华文明存在多种假说的原因。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因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以及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以出现了争议,具体根据材料与所学内容回答即可。(2)重点考查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层面,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的原
23、因并加以评析,能够以充分的史实或论据来论证,从各地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的角度论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特点。 17.答案:(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解析:(1)政治实践: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3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