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一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1979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石砌建筑遗址、玉器与陶塑人像;1983年,在临近地区又发现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并发掘了其中的“女神庙”与积石冢。这两项重大发现对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材料表明( )A.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考古发现能够还原历史面貌D.考古是历史研究的最佳途径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
2、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3.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庶子或旁支的子孙没有权力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制作相关礼器,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开始解体B.礼崩乐坏的局面正式形成C.宗法制遭到破坏D.“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4.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
3、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B.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C.稳固周朝统治秩序D.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5.左转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定公九年,郑国邓析“作竹刑”。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 )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D.争霸战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6.春秋时,有些诸侯国不再采取封君食邑的办法,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奉(俸禄)粟六万斗”,后来到卫国做官,“亦致粟六万斗”。这说明春秋时期( )A.各国依据
4、军功大小授予官职B.“卿室崛起”的现象较普遍C.与官僚制度相关的俸禄出现D.各国纷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7.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主张( )A.否定了西周的分封制度B.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C.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D.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8.老子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由此可知,两者都( )A.认同德主刑辅B.主张顺应民意C.代表平民利益D.具有辩证意识9.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
5、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10.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11.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A.
6、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12.历史上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焚书的建议,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关于材料所涉及事件下列说法最准确的说法是( )A.所焚之书内容不可靠B.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C.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D.统治者的个人喜好13.“汉代郡治被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
7、,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说明( )A.郡治制度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B.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实现平衡C.地方权力过大埋下政治危机的隐患D.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14.“博士”这一名称源于战国,其职能是教授弟子、参政议政等。汉初的“博士”来自诸子百家,到汉武帝时仅置“五经七家博士”。这反映了当时( )A.博士地位上升B.主流思想变化C.礼制观念淡化D.文化艺术繁荣15.东汉人崔在写给葛元甫的信中说:“送给你许子十卷,“贫不及素(贫穷用不起吊),但以纸耳。”据此判断,当时( )A.活字印剧术已经普及B.纸张的推广推动文化发展C.民间出版业非常盛行D.纸作为书写材料较为常见二、
8、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
9、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二 我国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
10、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
11、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1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韩非子
12、(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三只有到董仲舒完成儒学改造,使儒学从
13、思想领域走向政治领域以后,儒学才更加具备自上而下地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条件与可能。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83年,在临近地区又发现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并发掘了
14、其中的女神庙与积石家,这两项重大发现对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及所学知识可得,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还原历史面貌,排除C项;材料没有拿考古和其他的历史研究方法作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有的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地位,说明禅让制仍有较大的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开非一蹴而就的,也说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B项正确。史记与战国策关于启继位的说法不同,可能与获取的信息、撰写者立的场不同有关,并不是因为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