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四章-电与磁.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四章-电与磁.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科学 基础知识 课件 第四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电与磁电与磁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目录目录 第一节电与磁的现象 第二节库仑定律 第三节欧姆定律和安培定律 第四节电磁感应现象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第五节无线电波本章导读本章导读 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研究以至利用,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开始人们对电、磁的认识发展得十分缓慢,在较长的时期内仅仅停留在观察电作用、磁作用的现象方面。真正对电磁现象的研究自16世纪开始,然而其研究方法也很原始;对电磁的近代科学方法研究直到18世纪才开始。目标透视目标透视 1.了解两种电荷的吸引和排斥。2.掌握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定律。3.熟悉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4.了解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5.了解无线电
2、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电与磁的现象电与磁的现象 一、吉尔伯特对磁和电的研究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一些电现象和磁现象。有些经过摩擦的物体,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毛皮摩擦过的胶木棒,能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灯草屑等)。当物体具有这种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灯草屑等)的性质时,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人们对类似的电磁现象虽有不少的知识记载,但多数属于定性的观察和认识。真正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的,第一批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被称为“磁学之父”的英国人威廉吉尔伯特进行的。吉尔伯特在40岁左右时,对磁和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费了18年或更长的时间进行了关于
3、磁和电的研究,于1600年出版了他的巨著论磁,开创了电磁学研究的新纪元。他系统地观察了电和磁现象,并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他指出:(1)只有磁性物体才具有磁的吸引和斥力。(2)磁体恒有南北两极;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不能找到单独的磁极。(3)铁制物品在磁体的影响下会磁化。这是在英国诞生的第一部重要的物理学著作,它曾引起了同时代许多科学家的重视。伽利略在他的对话一书中称吉尔伯特的著作“伟大到令人妒忌”,开普勒也曾在他的新天文学中多次提到并赞扬了吉尔伯特的工作。吉尔伯特把电和磁加以比较,发现它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差异:(1)磁性质是磁体本身具备的一种性质,而电性质是需要通过摩擦
4、来激发的。(2)磁石只对可以磁化的物质有力的作用,而带电体可以吸引任何轻小的物体。(3)磁体之间的作用不受中间的纸片、亚麻布等物体的影响;当带电体浸在水中时,电力的作用消失,而磁体浸在水中磁力不会消失。(4)磁力是一种定向力,而电力是一种移动力。吉尔伯特还制作了第一只实验用的验电器。他用一根极细的金属棒,中心固定在支座上,可以自由转动,由于金属棒极轻,因此当摩擦后的带电物体靠近它时,金属棒会被吸引而向带电体转来。由此可以以金属棒是否转动探测物体是否带电。二、两种电荷的发现二、两种电荷的发现 1663年,盖利克制造的第一台能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它是用一只带有转动轴的硫黄球放在一个支架上制成
5、的,起电时一手使硫黄球转动,一手放在硫黄球上与转动的球发生摩擦,结果人体和硫黄都带上了电。盖利克就是使用他发明的起电机发现了摩擦产生的电可以通过一根金属杆传给其他物体。同时还发现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对轻小物体也有排斥作用,从而纠正了吉尔伯特的观点。约在1720年,英国的斯蒂芬格雷重新发现了电沿某些物体传播的事实,并引入了导体这一概念。他还发现不是任何物体都具有传播电的性质。于是,他把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电性物体(导体);另一类是电性物体(非导体)。1729年,格雷还发现了电荷分布在导体表面的事实。1733年,杜菲发现绝缘的金属也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起电,他认为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摩擦起电。为了对
6、电现象作深入的研究,杜菲对吉尔伯特首先制作的验电器作了改进,他将金属棒用金箔代替,用它对摩擦后带电的玻璃棒及琥珀做检验,发现两者产生的电是不同的。他总结实验结果指出,有两种实质不同的电:一种电是在玻璃、宝石、毛皮和其他物质上出现,称为“玻璃电”;另一种电表现在琥珀、虫漆、丝等物上,称为“树脂电”。两种电的特殊标志是同种电互相排斥,而异种电互相吸引。不带电的物体可以从另一带电物体获得电性,两者所带电性是相同的。三、三、“天电天电”与与“地电地电”的统一的统一 18世纪中叶,起电装置的改善和大气电现象的研究,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兴趣。(一)莱顿瓶的发现 人们在电现象的研究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不
7、容易获得的电荷,往往会在空气中逐渐地消失,于是就非常想寻找一种贮电仪器。“莱顿瓶”就是在人们的这种迫切愿望下发明出来的,这也是电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174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莱斯特有一次用导线将摩擦所起的电引向装有铁钉的玻璃瓶。当他后来用手触及铁钉时,受到猛烈的一击。几个月后在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家穆欣布罗克也提出了类似的发现。他在一次试图用起电机使玻璃瓶内的水带电时,也受到了猛烈的电击。并由此得出结论:把带电体放在玻璃瓶内,可以把电保存下来。但当时还搞不清楚起保存电作用的究竟是瓶子还是瓶内的水,人们把这样可以蓄电的瓶子称为“莱顿瓶”,这就是最初的电容器。后来,莱顿瓶实验被人们重复进行着并逐
8、步完善,如将瓶内放盐水,瓶内外贴锡箔,以至于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电容器,使之在物理学和电子技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莱顿瓶的发现为科学界提供了一种贮电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为进一步研究电现象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对电知识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二)“天电天电”和和“地电地电”莱顿瓶的发展及其放电现象为研究大气电现象奠定了基础。1746年,伦敦有一位名叫考林森的人,通过邮寄向远在美国费城的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赠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这样,用莱顿瓶进行电学实验的知识很快就传到了北美。富兰克林是美国18世纪名列华盛顿之后的最著名的人物,他的才华不仅在政治和外交方面,而且在电
9、的研究中也充分显露出来。富兰克林对收到来自伦敦的莱顿瓶以及它所带来的电学知识极感兴趣,他利用莱顿瓶做了一系列的电学实验,1747年发表了关于莱顿瓶功效分析的文章。在实验中,证明了异种电荷可以相消,他得出正电荷和负电荷没有什么本质差异,认为当一个物体有了过剩的“电火”就带正电,“电火”不足就带负电。富兰克林创造的“正电”和“负电”的术语为定量研究电现象提供了一个基础。同时,他的理论包含了正确的思想,即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原理。富兰克林的理论能够解释当时人们已知的绝大多数静电现象。富兰克林对大气中的雷和闪电也进行了研究,统一了“地电”和“天电”。1749年初夏,富兰克
10、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之后发现,闪电与莱顿瓶实验发生的电火花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瞬时的,并且产生相似的光和声;它们都能使物体着火,都能熔解金属;它们都能流过导体,特别是金属,并且都集中在物体的尖端;都含有硫黄气味;都能破坏磁性或使磁体的极性倒转过来;又都能杀死生物等。为了进一步研究闪电,他建议以尖端作用引下闪电。于是在1752年7月,富兰克林进行了物理学史上著名的费城实验。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费城郊外一间四面无墙的小木棚下,富兰克林与他的儿子一起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将一只用丝绸制成的大风筝放上了天空。风筝顶端安装了一根尖细的铁丝,用来引天电。风筝的拉线是一根粗糙的麻绳,雨打湿后就相当于一根导
11、线,绳子的末端接上一根丝绸带充当绝缘体,丝绸带的一端拉在富兰克林手中,在麻绳和丝绸带的接头处,拴上了一把金属钥匙并塞在莱顿瓶里,准备用天电给莱顿瓶充电。随着一道道长长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松散的纤维丝纷纷向四周竖起,当他用指关节靠近钥匙时,火花则向其手上飞来,同时觉得身体发麻。他认定“天电”终于被捉下来了。富兰克林随后利用莱顿瓶充的“天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并发现“天电”具有和“地电”同样的性质,从而证明了“天电”与“地电”的一致性。富兰克林统一“天电”和“地电”实验的成功,使得科学界大为震惊,大大激发了人们对电现象研究的兴趣。但是这一实验也惊动了教会,他们斥责富兰克林冒犯神权,是对上
12、帝和雷公的大逆不道。富兰克林全然不顾教会的反对和威胁,仍坚持研究,提出了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于175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这是人类应用电学研究为自身服务的第一个著名的实例,它促进了整个电学研究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库仑定律库仑定律 一、平方反比关系的提出 18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在已知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基础上,开始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规律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如果纯粹从理论上去猜测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1750年前后,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埃皮诺斯在实验中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当发生相互作用的电荷之间的距离缩短时,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便
13、增加;第二个现象为当一个导体移近一个带电荷而不与它接触时,该导体的远端会获得与带电体相同种类的电荷,其近端则获得与带电体相反种类的电荷,这就是静电感应现象。1766年,富兰克林写信给他的德国朋友普利斯特利,介绍了他在实验中发现放在金属杯中的软木球完全不受金属杯电性的影响的现象。他请普利斯特利给予验证。1766年12月21日,普利斯特利从一系列实验中证明:当中空的金属容器带电时,除了靠近开口的地方外,金属容器内表面上没有任何电荷,它对空腔内部的电荷没有作用力。在这以前牛顿已经证明:如果引力是随着到引力中心的距离平方而减弱的话,中空的球状体对于空腔内部的物体就没有引力作用。根据这样的类比,普利斯特
14、利猜测电的作用力也遵守平方反比定律。这是一个大胆的推理假设,普利斯特利本人没有加以证明,但这为后来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1769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约翰罗宾森用直接的实验推测了反平方关系。他确定了同种电荷的斥力反比于电荷间距的206次幂,异种电荷的吸引力反比于电荷间距的2次幂。由此他推测到正确的关系应反比于距离的2次幂,即是反平方的。富兰克林的电荷守恒定律及普利斯特利电荷吸引定律和罗宾森的推测把电学的研究推动上升到了精确科学的地位,开始了近代电磁理论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库仑定律。二、库仑定律的建立二、库仑定律的建立(一)卡文迪许的贡献 卡文迪许是第一个成功地测量出万有
15、引力的人,在化学和电学方面也是一个开拓者,曾被物理学家毕奥称为“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18世纪70年代,卡文迪许曾独自做过许多静电实验。1773年,他做了电荷只分布在金属球表面上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内球不带电,电荷全部分布在外球壳的外表面上。卡文迪许同时从这个实验的分析中得出了反平方的结论,但他的重大成果都没有及时发表。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勋爵才在卡文迪许的手稿中发现了一些极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卡文迪许确实对电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才整理、注释出版了这些手稿。(二)库仑的实验(二)库仑的实验 早在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查
16、理库仑就对毛发和金属线的扭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779年,他研究了摩擦力,得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摩擦定律。1785年,库仑在研究改进当时船用的支架式罗盘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指针和支架间的摩擦力,提出了用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同一年,他又利用自己有关扭力方面的知识,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台精度较高的扭秤,并用它来测定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库仑用扭秤多次测定了这些等量同种电荷间的排斥力,得到了两个电荷间斥力的大小与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的结论。关于异种电荷之间的引力,用扭秤来测量时遇到了困难,因为金属丝扭转的回复力矩仅与角度的一次方成比例,这就不能
17、保持扭秤稳定。库仑为此费了不少心思,后来他把电的吸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加以类比,从单摆受地球引力而摆动的事实得到启发,即单摆的振动周期与物体离地心的距离成正比。库仑认为异种电荷之间的引力如果也遵循平方反比关系,就可用与单摆相类似的方法来测定。为此,他设计了一种“电摆”实验,库仑通过这个实验,并排除了漏电的影响而得出结论:电的吸引力和电的排斥力一样,都遵守平方反比定律,从而完整地得出了库仑定律,即F=kQ1Q2r2其中k=9109牛米2库2。按上式求出的作用力,如果为正,表示两电荷相斥;反之,如果为负,则表示两电荷相吸。库仑定律的建立,使电磁学进入定量的研究,从而使电磁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为数
18、学引入电磁学打开了道路,为继续发展电动力学奠定了基础。库仑定律是电磁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是电磁理论的基础,如果不成立,电磁学就完全是另一种模样了。由于库仑定律的地位太重要,所以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绝对的平方反比关系,这个课题一直为历代物理学家所高度重视。平方反比律的验证迄今仍未停止,而且随着实验手段的进步、实验技术的成熟,这种验证越做越精确。第三节第三节 欧姆定律和安培定律欧姆定律和安培定律 一、伏打电堆 伏打是电学方面勤奋的实验家。早年他曾经对已有的验电器进行改造,制成了一种能测定微量电荷的验电器。1775年,他又利用静电感应原理发明了起电盘。根据电的相关知识,伏打用一些小杯,杯中盛有盐水
19、,把一些一端是铜、一端是锌的金属条弯成“兀”形,让铜端浸入一只杯中,锌端浸入另一只杯中,再用导线将铜端和锌端连接起来,就有电流产生,这就是世界第一个电源伏打电池。为了制成具有更高电压的电池,他又不断地进行改进。后来,伏打用稀酸代替盐水,用浸过稀酸液的圆形厚纸片代替盛盐水的杯,并用铜、锌等金属制成片状的圆形电极,再将浸过稀酸液的厚纸片放在铜片和锌片之间,最后把许多这样的装置一一叠置起来,制成了著名的伏打电堆。伏打电堆的发明,为人们获得比较稳定的持续电流提供了一个方法,使电学从对静电的研究进入到对动电的研究导致了电化学、电磁联系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同时,在此过程中,电池本身也得到了完善,出现了
20、蓄电池和其他更为有效的直流电机。二、欧姆定律二、欧姆定律在伏打电堆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导线中电流规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研究导线中电流所遵从的规律时,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定律欧姆定律。欧姆最先通过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如果用I表示通过导体的电流,用U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欧姆定律可表示为I=UR 式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由于我们研究的是电路中某一部分导体上的规律,所以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