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融合的理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数据融合的理论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据 融合 理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1.1 数据融合的目的和应用数据融合的目的和应用1.2 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1.3 数据融合的实现技术数据融合的实现技术1.4 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如何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如何推动我国数据融合研究的进展推动我国数据融合研究的进展第一章 概 论 1.1数据融合的目的和应用数据融合的目的和应用 现代战略监视和自主武器系统的性能及部署速度都要求开发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现代战争威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对传统的数据和信号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作战管理系统在控制日益增多的复杂武器系统时,必须从大量的可移动的和活动的传感器台站收集数据并加以融合。为了
2、满足实时防御系统的要求,需要对数据进行迅速有效的处理,但传统的数据处理常常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当所需要检测的目标信号淹没在大量噪声及不相关信号与杂波中时,应用人工方法对微弱目标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和提取已不可能。因此,需要开发对多源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处理的新型理论和技术。第一章 概 论 在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异常复杂,无论是空战、海战还是陆战以至于陆、海、空相结合的立体战争,都将日益依赖于各种传感器设备。在实战中,传感器将受到各种欺骗和干扰,检测目标的数量日益增多,运动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多数目标采用隐身技术和低空/超低空突防技术,使传感器难以捕获和跟踪。这种现状使得数据融合(DataFusion
3、)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手段已渗透到几乎所有军事部门和各个作战领域,数据融合已不仅是高技术战争的先导,而且贯穿于战役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第一章 概 论 目前,要给出数据融合这门学科的一般概念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是由所研究的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带来的。自从海湾战争以来,致力于数据融合研究的人数和这一领域著作的数量都显著地增加了。这门学科每年都在以大量的新成果丰富自己,获得越来越多的内容。第一章 概 论 已经给出的数据融合概念的定义都是功能性的。美国国防部JDL(JointDirectorsofLaboratories)从军事应用的角度将数据融合定义为这样的一种过程,即把来自许多
4、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和信息加以联合(Association)、相关(Correlation)和组合(Combination),以获得精确的位置估计(PositionEstimation)和身份估计(IdentityEstimation),以及对战场情况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适时的完整评价。这一定义基本上是对数据融合技术所期望达到的功能的描述,包括低层次上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高层次上的态势评估(SituationAssessment)和威胁估计(ThreatAssessment)。第一章 概 论 EdwardWaltz和JamesLlinas在文献2中对上述定义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用状态估计代替
5、位置估计,并加上了检测(Detection)功能,从而给出了如下定义:数据融合是一种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结合、相关、估计和组合以达到精确的状态估计和身份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第一章 概 论 关于数据融合研究的范围现在尚无定论,以军事应用为目标的数据融合技术也可用于工业和农业,诸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气候、作物及地质分析等。因此,从人们在数据融合范围内所进行的研究或活动来看,数据融合可以广义地概述为这样的一种过程,即把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和信息,根据既定的规则,分析、结合为一个全面的情报,并在此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需求信息,诸如:决策、任务、航
6、迹(Track)等3,4。简单地说,数据融合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组合,可以比从任何单个输入数据元素获得更多的信息。第一章 概 论 数据融合系统的开发受现代战争需求的驱动。现代战争的许多因素要求及时地提供精确、易于理解的信息来取代大量的原始信息。因此,模拟人的思维方式,提高处理速度、容量或改善处理精度是形成数据融合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武器的速度#,射程#,命中精度#,杀伤力和机动性等战术技术性能大大提高,战争的范围正向外层空间扩展,战争的突然性大大增加,作战的方式常常是诸兵种协同行动,因此,原来的指挥体制#,方式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这些要求。于是,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武器系统
7、的同时,非常重视C3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andIntelligence)系统。C3I系统是一种用于军事目的的信息系统,是指挥人员对部队进行管理,实施指挥控制所使用的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人机系统。第一章 概 论 数据融合在军事C3I中的应用范围列举如下:(1)使用单一的武器平台或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广域监视系统;(2)采用多传感器发现、跟踪和指挥导航的火力控制系统;(3)收集情报系统(态势和威胁估计);(4)敌情指示和预警系统;(5)使用传感器的自主式武器;(6)军事力量的指挥和控制。第一章 概 论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解决探测、跟踪和识别问题方面,具有如下
8、的性能裨益:(1)生存能力强在有若干传感器不能利用或受到干扰,或某个目标/事件不在覆盖范围时,总会有一种传感器可以提供信息;(2)扩展了空间覆盖范围通过多个交叠覆盖的传感器作用区域,扩展了空间覆盖范围,一种传感器可以探测其它传感器探测不到的地方;(3)扩展了时间覆盖范围用多个传感器的协同作用提高检测概率,某个传感器可以探测其它传感器不能顾及的目标/事件;(4)提高了可信度一种或多种传感器对同一目标/事件加以确认;第一章 概 论(5)降低了信息的模糊度多传感器的联合信息降低了目标/事件的不确定性;(6)改进了探测性能对目标/事件的多种测量的有效融合,提高了探测的有效性;(7)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多传
9、感器孔径可以获得比任何单一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8)增加了测量空间维数系统不易受到敌方行动或自然现象的破坏。与单传感器相比,多传感器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由此会产生一些不利因素,如提高成本,降低系统可靠性,增加设备物理因素(尺寸#,重量#,功耗),以及因辐射而增大系统被敌方探测的概率等。在执行每项具体任务时,必须将多传感器的性能裨益与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行权衡。第一章 概 论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它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新的军事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未来战争将是作战体系间的综合对抗,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息战的形式。而建立具有合成作战的指挥能力和智能化的决策指挥能力的指挥控制系统的瓶颈是
10、数据融合技术,因为夺取信息优势是取得战役乃至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关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效益。另外,军事电子信息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所提出的技术要求都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因此,关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还可以通过转化,扩展到有类似特征的民用信息系统中,例如,大型经济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交通管制系统、工业仿真系统、金融形势分析系统等,因而可进一步获得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一章 概 论 1.2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数据融合的理论基础 1.2.1 数据融合的一般处理模型数据融合的一般处理模型Edwar
11、dWaltz和JamesLlinas在文献2中提出了对数据融合的两点认识:(1)数据融合可广泛地应用于对C3I有核心意义的基本人工处理;(2)数据融合有公共的理论基础,它与具体的应用无关,所以顺理成章地自成学科。基于这两点认识,EdwardWaltz和JamesLlinas努力为数据融合的研究者提 供一个公共参考框架,其要点是开发一个数据融合的一般处理模型及相应的分类和专用词汇,为进一步给出数据融合的一些论点和文体提供一个公共参考。第一章 概 论 为了建立公共的语言和概念,White5给出了一个著名的一般处理模型,其基本思想如图1.1所示,它把数据融合分为3级:(1)一级融合的位置和标识估计;
12、(2)二级敌我军事态势估计;(3)三级敌方兵力威胁估计。第一章 概 论 图1.1 数据融合处理模型 第一章 概 论 这个模型已成为我国学者研究数据融合的基本出发点。将数据融合分为3个级别,确定了处理流中人为的逻辑分割。这些级的建立,也部分地得到了有关数据处理过程的共同术语。该模型强调信息产品,即数据融合处理中的各个步骤,而不强调计算机上的结构形式。当处理从一级移到三级时,该模型也强调推理层次,经过这些层次,融合产品的大部分将从很特殊的情况推广到较一般的情况。在本章的随后几节里,我们将看到数据融合过程是如何按照这一模型被逐步细化并形成一个基本框架的。第一章 概 论 由于数据融合是对多源信息进行阶
13、梯状的、多层次的处理过程,所以我们对一个数据融合系统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该系统所实施的每一个融合过程,在其每一个环节上,各种数据所携带的有用的信息量都应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使得融合结果对系统用户有利;而且,每一数据所携带的有用信息量在其所处的局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与其它部分的作用有机地承接在一起,以至于当一个局部过程十分紧密地接近于感觉经验的时候,由此产生的有效数据的作用不致在进入系统的其它过程时被减弱,即系统的各个部分达到了和谐与统一。第一章 概 论 1.2.2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结构分类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结构分类实现数据融合系统的结构化是许多有远见的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这项工作将推动数
14、据融合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将融合处理结构化的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进行,当时人们意识到需有通用的处理结构以改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按照Reiner6的观点,将跟踪器相关器功能结构分为集中式、自主式和混合式3种类型;同时,Yannone7又提出了“测量集级”融合、“航迹文件”融合和“公共孔径”融合的分类概念;稍后,Blackman8,9也评价了一个类似的结构集,称为中心法、传感器法和组合法。上述分类思想反映了一级数据融合中加工原始数据、加工预处理过的局部融合数据,以及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单纯的自动目标识别()问题,Pemberton10等人提供了一个类似的体系结构分类,给出的3种类
15、型分别是后置预处理器自动目标识别、特征级自动目标识别和混合自动目标识别。上述分类思想被往后的研究者不断推敲和深化,逐渐趋于成熟。第一章 概 论 1.2.2.1 目标跟踪目标跟踪一、概述一、概述动态目标处理需要对目标位置进行连续的或按时间采样的离散测量,并且要有估计目标运动行为的能力,以预测连续的传感器范围内目标的下一个位置。该处理需要将每个新的传感器数据集合与目标航迹的预测位置反复进行关联,以确定哪一个传感器检测是当前的检测或是新目标或是虚警。相对简单的应用包括单传感器单目标跟踪和单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许多复杂的多目标跟踪问题包含多传感器,它们具有不同的目标视角、
16、测量几何形状、精度、分辨率和视野。尽管通过考虑空间之外的参数可使不同传感器观测中固有的属性数据能够辅助这种关联处理,但是这些传感器中任何特性的不同将会使测量的关联问题复杂化,一个通用的递推关联和跟踪功能如图1.2所示。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图1.2显示了怎样完成不同的功能处理以产生目标航迹文件,其中数据关联和关联控制是两种最基本的功能。如图1.2所示,关联功能完成一个基于个假设的维判定(相关)处理,即将每个到来的观测与既定的判定准则相比较。这些准则包括n个已有航迹的判定准则、新航迹检测准则和虚警准则。判定的结果,将在下述集合中做出选择,用以分配新的观测:(1)一个已有的航迹或为进行估
17、计更新的航迹(航迹的“维持”或“继续”);(2)一个新的目标,以起始一条新的航迹;(3)虚警。第一章 概 论 将一个新观测分配给一条已有的航迹是按照跟踪门规则进行的。跟踪门(或关联区域)是跟踪空间中的一块子空间,中心位于被跟踪目标的预测状态,其大小由接收正确回波的概率来确定。若新观测满足某目标的跟踪门规则,则新观测被分配给该目标航迹;当新观测不落入任何已有航迹的跟踪门内时,此观测可能为新的目标或虚警,由此可建立新的目标航迹或摈弃虚警目标。数据关联还要最后确定最合理的观测/航迹配对。随后的状态估计用来预测每条航迹在下一个观测周期中的状态。这些预测的航迹状态被反馈,以便与下一步的观测进行关联。第一
18、章 概 论 二、多目标跟踪的功能要素二、多目标跟踪的功能要素1.数据关联与状态估计数据关联与状态估计数据关联包括计算所有假设的得分和使用关联门限把每个校准时间的备选航迹与新的传感器航迹进行比较,将落入门限之内和门限之外的观测分配给各自的现有航迹或起始一条新航迹。如图1.3所示,由传感器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首先用于更新已建立的航迹,关联准则用于确定观测/航迹配对是否合理或者正确,数据关联将最后确定观测、航迹配对;然后根据跟踪维持方法(包括机动辨识及自适应滤波与预测)估计出每条航迹的真实状态。在跟踪空间中,那些不与已经建立的航迹相关的观测可能来自新的目标或是虚警,由跟踪起始方法可以辨别其真伪,并相应地
19、建立新的档案;当某些目标逃离跟踪空间后,由跟踪终结方法可消除多余的目标档案,以减轻不必要的计算负载。第一章 概 论 在实际的多目标跟踪环境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多个观测位于同一 跟踪门内,要么单个观测位于多个跟踪门的交集内。一般用两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第一种方法是“最近邻”方法11,37,即选择使统计距离最小或残差概率最大的回波作为目标回波;第二种方法是“全邻”方法12,该方法考虑落入跟踪门内的所有回波,根据相关情况计算出各概率加权系数以及跟踪门内各回波的加权和,即等效回波,然后用各等效回波更新多个目标的状态。此方法对密集多目标环境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其典型的代表是相互
20、作用多模型概率数据互联方法13,14、联合概率数据互联方法15和多假设方法。第一章 概 论 2.跟踪维持跟踪维持跟踪维持即连续保持跟踪,其目的是保证被跟踪目标可分辨且不发生误跟和失跟现象。跟踪维持包括机动识别和自适应滤波与预测部分。3.跟踪起始跟踪起始跟踪起始是一种建立新的目标档案的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假定航迹形成,航迹初始化和航迹确定3个方面。一般地,不与已知航迹相关的观测被用来形成新的假定航迹,进而进行航迹的初始化处理。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4.跟踪终结跟踪终结跟踪终结是消除多余目标档案的一种决策方法,当被跟踪目标逃离跟踪空间或者被摧毁时,为避免不必要的存储与计算,跟踪系统自动消除
21、多余的目标档案,完成跟踪终结功能。第一章 概 论 5.空间校对空间校对把报来的传感器数据变换到一个公共空间参考点上与目标数据库或航迹文件中的其它测量进行校对。6.备选物的选择备选物的选择在空间上经校对的传感器测量的位置及其属性数据用来选择目标数据库中所有与关联备选测量邻近的检测或航迹。7.关联控制关联控制利用测量方差、测量时间或其它因素调整得分处理或关联门限的维数。8.估计器控制估计器控制在航迹估计器模型中除了稳态行为以外,还必须检测航迹行为的实际变化(如目标机动),以调整随后变化过程行为的模型参数。第一章 概 论 三、跟踪系统分类三、跟踪系统分类1.集中式集中式集中式将各传感器结点的数据都送
22、至中央处理器进行融合处理(图1.4)。此方法可以实现实时融合,其数据处理的精度高,解法灵活,缺点是对处理器要求高,可靠性较低,数据量大,故难于实现。2.分布式分布式在分布式中,各传感器利用自己的量测单独跟踪目标,将估计结果送至总站,站再将子站的估计合成为目标的联合估计(图1.5)。分布式对通信带宽需求低、计算速度快、可靠性和延续性好,但跟踪精度没有集中式高。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3.混合式混合式混合式是以上两种形式的组合(图1.6)。多目标跟踪问题由于存在许多限制因素而复杂化,这些限制因素包括:(1)目标数目和目标密度;(2)传感器探测性能(一般用ROC曲线表示,笔者在本书第三章中将
23、基于ROC曲线提出另一种新的评价指标);(3)目标重现率和目标动态特性;(4)传感器测量精度和过程噪声;(5)传感器或模型偏差;(6)背景噪声源(如空域、地面杂波);(7)状态估计器性能。第一章 概 论 对于一个特定的跟踪环境,各因素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当前的研究现状是,各自根据对上述部分因素的考虑而开发各种专门的解法。这些解法可以在不同的跟踪应用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做如下两项工作:(1)建立多目标跟踪的一般理论,谋求往后的工作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以便于比较和进一步推广。(2)建立多目标跟踪系统的评价模型,用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为实时跟踪系统选择跟踪方案提供依据。第一章 概 论 第
24、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1.2.2.2 身份识别身份识别身份识别就是对基于不同传感器得到的目标属性数据所形成的一个组合的目标身份说明。要预先度量所有已知目标的属性,将其作为身份识别的基础。该处理力图把每个组合的测量归入可能的目标集合中的一种目标模型。身份估计比位置估计的范围更广泛,它包含大量的变量。在多传感器分类处理中,可能需要几个观测模型进行广泛的预先试验以刻画传感过程。标识的非度量形式容许许多类型的标识表示技术,每一种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些复杂性使得标识说明处理比位置融合在更广的范围中进行。身份识别的概念如图1.7所示。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 论 在图1.7中,传感器数
25、据被预处理以得到一个表示观测数据的特征向量Yi,然后,身份说明可以通过模式识别(聚类算法、自适应神经网络或其它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等)获得。这些方法可用来把特征向量转换成相应的观测对象的身份说 明。和目标跟踪中数据关联的情形一样,这些身份说明也必须按照其是否表示同一个观测对象进行分类。数据库中的直接测量特性、行为特性和上下文信息的任意组合都可用来对目标进行分类。身份估计可以储存某些类型的先验知识,以完成组合处理。这些先验知识包括:第一章 概 论(1)保存结构化模型,用以确定目标属性与目标或目标类之间的关系;(2)行为模型,包括目标/事件的时间或空间行为;(3)启发式推理规则;(4)数学模型,用以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