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育观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育观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综合素质 教育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0162016国家统考教师资格证国家统考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观教育观考试内容: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第三节:教师观终身学习,教育反思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分值:占卷面分值的15%大纲要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教育观与一定
2、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我国当前的教育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狭义:遗传素质广义: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一)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关键词:全面提高 全体学生 主体性 主动精神 健全个性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
3、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所在。(2013年,下)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A(2014年,下)1.学习成绩一般的晓丽在县舞蹈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班会上,班主任吴老师表扬了她:“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这表明吴老师关注()。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生的品行发展C.学生的知识习得 D.学生的身心健康 A (二)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
4、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1993年)(1)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提出素质教育概念:“1993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并成为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表
5、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三)素质教育的实质(四)素质教育的特点(五)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一)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常考点)根本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所需要的公民或国民(二)素质教育的七大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发展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一)面向全体学生(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五)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一)把教学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二)将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