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旧石器时代考古第1讲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320807
  • 上传时间:2022-08-19
  • 格式:PPT
  • 页数:66
  • 大小:1.2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旧石器时代考古第1讲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旧石器时代 考古 讲课
    资源描述:

    1、旧石器时代早期崔天兴郑州大学考古系2010-10-17 2.1 中国最早的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2.2 北方北区 2.3 北方南区 2.4 西南区 2.5 华南区 2.6 中更新世的体质特征与文化特征2.1 中国最早的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2.1.1 环境背景 2.1.2 人猿超科的发现 2.1.3 最早的人类化石 2.1.4 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2.1.5 小结早更新世的环境背景地质背景更新世的中国早第三纪末期(约三千万年前),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运动,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系终于形成,使非洲大陆、印度半岛与欧亚大陆连结在一起。新生代的这次地壳运动称为“新阿尔卑斯运动”或“喜马拉雅运动”。从此以

    2、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体范围和自然环境都和现代基本一致。这次地壳运动也是地史上划分早晚第三纪的界限。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波及整个东亚板块,最终形成了上新世至更新世以来的自然景观的基本格局。在地貌上形成了自西向东、由高至低的三级阶梯地形。青藏高原的隆起于上新世末和更新世初期,使中国东西向和南北向大气环流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使青藏高原夏季是热源,冬季是冷源,使得中国形成六个不同的地质环境区域:青藏高原寒冻剥蚀系统,地质营力以冰川、冻土、寒冻风占优势。蒙新地区干旱风化残积系统,风的地质营力占优势,发育中国最大的沙漠和戈壁。晋陕甘干旱大气沉积黄土系统,堆积了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辽冀沉降平原

    3、系统,以堆积作用为主。南方古老红土风化壳系统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红土风化壳。滨海大陆架淹没系统,地壳以沉降为主,长期接受沉积。从新生代后期,全球性气候变化已经开始,经常处于寒冷时期,并随着第四纪的到来达到顶点。第四纪最为显著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的冰川运动;真正显著的不同特征是高频、大幅度的气候波动,尤其强烈的冷波动(Lowe,J.al.etc,2010);冰期与间冰期是以10万年为单位进行循环的,在冰期内,气候可以分出冰阶和间冰阶,以1万年为单位进行循环的。在更新世初期,气候冷暖变化相对较小;中国境内气候环境仍较为温暖湿润,南北方差异也比较小。早更新世北方沉积的是午城黄土。午城黄土颜色

    4、暗红,含红色埋藏土,发现的化石有长臂三趾马、三门马、中国貉和步氏大角鹿。啮齿类较少。此时还有较多的湖相沉积,如泥河湾组、三门组等。植物化石热带种类仍占一定的比例,一些生活在南方热带环境中的动物种类也可以在北方找到。南方早更新世,常见中下游分布雨花台砾石层,湘江流域成为白沙井组。动物群主要是适应亚热带环境下生存的种类,反映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幅度不大,主要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环境。自然环境较为适宜,各地区差别不大,东西方之间没有形成对早期人类迁徙及文化交流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些构成早更新世人类活动的总体背景。更新世的底界 1984 年,第四系和更新统之底以意大利弗里卡(Vrica)的全球界线层型正式

    5、厘定,其层位在奥杜韦(Olduvai)磁极性带顶面之上不到10m 处,年龄约为1.8M a。近年来,陆相第四系地层工作者强烈主张将更新统底界重新厘定在相当松山(Matuyama)磁极性带顶面的层位,年龄约为2.6M a,因而新近建立的格拉斯阶(Gelasian)就包含在第四系和更新统内,改动以后的更新世与冰期一致(关于这一提案的理由参见Rem ane,1997)。根据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指示,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分会1998 年组织了联合投票,关于改变界线的要求没能获得必要的多数票。因此,位于弗里卡的全球界线层型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1999 年1 月再次正式确认为定义更新统和第四系底界的标准。

    6、中国区域地层(地质年代)表中国地质环境背景2.1.1人类的化石近亲 禄丰古猿。发现禄丰古猿的地层是河湖相湖沼相的沙粒、沙质黏土、黏土和褐煤沉积。直接覆盖于石灰岩和云母基岩之上,最后处到9米以上。在1983年发掘的D点从上而下可以分为8层;其中含化石最为丰富的是第三层,系黑褐色块状和煤层,其次在第26层也有数量不等的发现。各层同时也发现了数量不等的化石。在D点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已有110种,达40科。从化石结果看,禄丰古猿属于中更新世的最晚期,年代距今800700万年左右,地层及动物群显示当时禄丰地区环境温暖、潮湿的南亚热带、热带气候,古猿生活在河湖沼泽附近的森林草地混合环境中。禄丰古猿 Lufe

    7、ngpitecus Lufenggensis;发现于云南禄丰的石灰坝村。自1975年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及其他动物化石。已发现颅骨5个,下颌骨10个;颅骨和下颌骨残片47件,上下齿列29组及数百枚单个的牙齿。另外还有肩胛骨和锁骨各一块,指骨两根。从化石特征看,禄丰古猿既有一些与非洲的南方古猿相似之处,也有部分黑猩猩的特征。从时代看,其早期已经接近早期人科成员与现生大猿的分化阶段。有学者认为他就是非洲大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不过最近的研究显示晚期禄丰古猿生存时代已经和早期人科成员重叠,化石形态说明他们不是祖裔关系。禄丰古猿 上:土耳其;中 巴基斯坦 下:中国(吴汝康,1987)人猿超科化石有

    8、云南开远小龙潭的森林古猿、江苏泗洪的江淮宽齿猿;云南禄丰古猿;广西柳城巨猿等云南元谋的人猿超科。1986年发现;19861991年5次发掘。,发现了头骨1,上颌骨8件。下颌骨7件。牙齿上千枚;有学者将发现的竹棚村的牙齿定位能人竹棚种;或者定为人属东方种;对于小河村的蝴蝶梁子的古猿上颌骨曾经先后命名为蝴蝶腊玛古猿和蝴蝶人。生活时代大约距今400万年前后。巨猿,又称步氏巨猿;1957年在广西柳城发现了丰富的巨猿化石。发现3个巨猿下颌骨和1000多枚牙齿。同时在广西巴马、湖北建始等均有发现。生活时代从早更新世早期一直到中更新世。伴出动物骨骼表明,猩猩、长臂猿、猕猴表明生活在森林环境中。巨猿身高2.7

    9、米;体重270公斤以上。巨猿显然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最早的人类及其文化分布 早期人类在中国出现最早时间目前还很难确定。迄今为止发现有云南元谋上那蚌人、巫山龙骨坡人、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郧县曲远河口、陕西蓝田公王岭人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早期人类的文化遗物,如山西芮城西侯度、安徽繁昌人字洞,特别是河北地区泥河湾盆地有一系列早更新世人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为了解早期人类在中国与东亚地区的活动提供了详细资料。发现 云南元谋上那蚌 元谋人化石地点位于元谋盆地的东缘,为河湖相沉积的小土丘。第四纪沉积达700米厚,从上到下分为28层,可以分为4段,其中第4段厚约122米,包括2428层,元谋人化石发现于第25

    10、层的下部,该层上部为棕褐色黏土,下部为褐色砂质粘土,厚度6米。动物化石有第三纪的残余如爪兽、泥河湾剑齿虎、最后支角鹿、纤细原始狍、轴鹿等,还有桑氏鬣狗,同时还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标准化石只有2枚牙齿,无有新的人类化石材料。仅有少量的打制石器以及破碎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零星的炭屑发现。年代争议。长江三峡及邻近地区 重庆巫山龙骨坡 垂直洞穴堆积;一件残破的左侧下颌骨和一枚上门齿,同时还有两件带有明显痕迹的石制品。大量的早更新世的动物化石。古地磁和氨基酸法测年,年代距今约190万年左右。安徽繁昌人字洞 现存堆积可以分为8层。17层的堆积主要是砂质黏土、块状角砾等,分选极差。化石原地埋藏。堆积的速度较

    11、快。第8层以下,主要是黏土、细砂、小砾石等,分选较好。石制品主要出自35层。动物群时代特征明显,绝灭种达51种,现生种近7种。但大熊猫剑齿象的存在说明经进入更新世。年代推测为240200万年。郧县曲远河口 秦岭-淮河以南发现的还有郧县曲远河口、郧县梅铺、郧西县白龙洞、河南淅川、南召等20世纪7080年代有零星的人类化石发现;1989年和1990年,曲远河口发现两具人类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不少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汉水的4级基座阶地。厚18米,可分为4层。人头骨发现于第2层,并在第3层发现了若干石制品。其地点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少量第三纪残余种;也有第四纪早期的典型种如桑氏鬣狗;古地磁测年为

    12、80万年;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约56.5万年。其动物群与公王岭蓝田人比较接近,既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成员,已有北方动物群典型成员三门马、李氏野猪、短角丽牛、大角鹿等。这种情况说明两者比较接近,故郧县人遗址的时代应归入早更新世。蓝田公王岭 1964年,发现著名的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和牙齿化石。公王岭是霸河的四级阶地;直立人头盖骨和伴生动物化石,埋藏在30米厚的红色土底部的两条古土壤之间。在稍靠上的地层中还有石制品发现,一般看作蓝田人的文化遗物。动物群42种,其中少量第3纪残余种,如爪兽、泥河湾剑齿虎等。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的种类如丽牛、丁氏鼢鼠、土红鼠等。但现生种仅占1/5。也具有明显华南动物群的特

    13、征:如大熊猫、剑齿象、马来貘、毛冠鹿、秦岭苏门羚等。公王岭的古地磁年代距今约110115万年。芮城西侯度 石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1米厚的交错沙层中,交错沙层的时代属于早更新世,沙层上覆盖着中更新世的红色土,再上为晚更新世的黄土层。与文化遗物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巨河狸、剑齿象、三门马、双叉麋鹿等。其中绝灭属47%,绝灭中100%。古地磁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人工遗物经过严重磨蚀,人工痕迹非常模糊,因此对于这批石制品的人工性质还有不同的认识。泥河湾遗址群 泥河湾盆地埋藏了丰富早期人类化石遗存。如小长梁、东谷坨、半山、飞梁、岑家湾、马圈沟等几处。马圈沟遗址发现于1992年,当年及次年发

    14、掘面积约20平方米。近几年来,在1992年层位下,又发现了两个新的文化层。马圈沟遗址是目前泥河湾层中已经发现含石制品的最底层位,比同一剖面的半山地点文化层低23米。半山遗址,1990年试掘,发掘面积约2平方米。受到流水的搬运,已经不是原生的遗址。半山地点发现的动物骨骼有象、犀牛、鹿类、马、狼等。同时期遗址还有小长梁(古地磁130万)、飞梁(松山期的贾拉米正极性期之上,年代距今9097万)、东谷坨(贾拉米正极性期之下)等遗址或地点。小结 旧石器地点分布范围较大,从北纬2540度附近,从东经110118度。从地形特征上看,主要分布在2级阶地上,多处于海拔较高的河谷地带。只有繁昌人字洞位于海拔较低的

    15、长江下游地区。露天遗址;环境:泥河湾盆地暖湿的森林草原景观。年代学问题是目前旧石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只有古生物学和地磁学的年代测定,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相对性。因此对同一个遗址经常会产生相差很远的认识。人工制品问题,如西侯度甚至化石标本本身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最早的人类巫山猿人1件残破的左侧下颌骨、1枚上门齿;该地点是1处垂直洞穴堆积。古地磁与氨基酸年代测定的结果为距今190万年左右。巫山人化石的下颌骨仅保留下颌体的中段,在P4之前断掉,p4近中侧齿根暴漏。后面是M1的下部和M2齿槽前缘保留。上门齿为正在萌出的恒齿。定为巫山猿人(Homo erectus wushanensis).不同意见:认为该

    16、化石从尺寸上接近禄丰古猿、前臼齿齿根分叉、前臼齿接触面与根座比例也是猿类特征。上门齿属于智人。元谋人 只有两侧上门齿发现,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个体。这两颗门齿粗大,唇面比较平坦,舌内模式较复杂,呈现着明显的原始特征。铲形门齿与中国境内的其他地点的古人类及现代蒙古人类人种具有一定的特征。蓝田猿人:头骨的高度很小;是目前已发现颅高最低的直立人化石标本。2)脑容量小,接近780毫升。3)头骨壁极厚,平均厚度在12.4厘米之间;4)眶上圆枕突出,眉脊和眉间粗壮;5)牙齿硕大。公王岭的额鼻缝与额上颌缝走向约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郧县人:两个头骨大部分保留,但由于埋藏过程的严重积压,头骨变形非常严重。眉脊

    17、粗大,前额低平,眶后缩窄的情况比较明显,有枕骨圆枕的存在,枕平面和项平面之间的过渡也呈角状,颅底最大宽较低。都是典型直立人的特征。最早的石器工业元谋人石制品 3件。石英岩原料加工的,均可归入刮削器类。2件以石块为坯材,1件石片。属于轻型工具。总体上看,人工痕迹比较清晰。巫山猿人石制品9件,1件安山玢岩加工凸刃砍砸器;一件带有使用痕迹安山玢岩砾石,可能用作砸击的石锤;原料均为石灰岩;类型有手镐、薄刃斧、砍砸器与石片等。蓝田公王岭发现有31余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及刮削器等。锤击法剥片,可能使用碰砧法。采集红色土层50件,形体普遍偏大,以砍砸器为主,还有石球和大尖状器。砍砸器等大型工具用整块砾石

    18、用交互打击法制成的,呈三角形但底部保留有较大面积的砾石面。郧县人石器工业,共291件。207件出自地层,84件采集品。郧县人就地取材,选择附近河滩砾石作为加工石器的原料,砾石个体较大,加工的石制品形体较大。砍砸器的素材均是砾石,刮削器则选用片状坯材加工的。泥河湾盆地的石器工业 马圈沟遗址 说明了最早的石器工业情况;小长梁等遗址发现则说明了不同遗址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异。马圈沟遗址 石制品中石核5件,石片35件,纵裂片6件,横断片19件,残片18件。没有发现第2步加工的石片。已经掌握石锤直接剥片技术;第2步加工活动不明显。小长梁遗址、飞梁等地有数量众多的石核、石片、断块等,但经过2次加工的石器很少见

    19、到。东谷坨遗址和霍家营地遗址的发现就近取材;以当地丰富的燧石为原料,以石锤为主要方法加工石制品,锤击石核中还有东谷坨定型石核;石制品的比例约占30%以上。总体而言:泥河湾盆地的晚于马圈沟的石器生产,仍然是就地取材,主要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燧石为石器原料;石核从单台面到对台面均有发现,以素台面比例为高,其次为素台面,以锤击法剥片为主。石片处于剥片晚期阶段的比例很高。石器的精加工情况分异,如东谷坨。马圈沟遗址小结 郧县人以砾石为原料,直接打制砍砸器等大型工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砾石工业的代表;其他遗址很难说明他们和砾石工业的关系。北方地区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工业以泥河湾盆地遗址群为代表。就近取材,主要适

    20、用基岩碎块,也使用锤击法进行剥片,可以看作北方旧石器时代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的最早期的代表。栖居形式 岑家湾遗址石制品空间分布都很集中,2次发掘遗物分布靠近中心部位长宽不足5米的不规则范围内,提供了人类使用本遗址的活动范围和时间方面的重要信息。并且石制品拼合率达15%。飞梁遗址拼合率17.6%,最大的平面距离有3米多,垂直距离达13厘米。结合动物骨骼分析,可以判断人类曾经在这几个区域内,尤其是在1区,进行过打制石器、剔刮剩肉、敲骨吸髓等活动。东谷坨类遗址应该是中心营地或较长时间的居址;而飞梁和岑家湾则代表了临时活动的场所,当时人类以泥河湾古湖滨为活动中心,留下了长期居址和各种临时活动的场所,这些

    21、长期居址与各类临时活动场所的相间分布,就构成了他们的栖居系统。与泥河湾盆地类似,在陕西蓝田与湖北郧县也应该分布着早更新世的人类栖居系统。生计方式 动物骨骼的破碎方式及其痕迹是研究狩猎和食腐活动的重要证据。马圈沟遗址共发现143件,可辨认种类者较少,可以看出有象、犀牛与鹿类等。保存状况较差。一些肢骨的破裂特征也说明了人类的敲骨吸髓活动。飞梁遗址动物化石比较破碎,且以哺乳动物化石为主,但数量多达上千件,多数标本的骨骼表面和内腔面保存较好,风化程度和磨蚀程度情味。有46件标本带有人工看咋、刻划或食肉动物啃咬痕。地层中动物化石密集度和石制品相关,说明飞梁遗址和人类食肉活动相关。微痕分析也证明了泥河湾盆

    22、地的人更多依靠一些肉食类植物资源。南方重型工具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方石器工业的差异显然是从事活动不同所致。行为特征 用火问题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一处是云南元谋上那蚌和芮城西侯度等。云南元谋的炭屑大多掺杂在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中大致分3层,层间距为3050厘米,分布很不均匀。最大的炭屑的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仅在1毫米左右。西侯度的发现是颜色呈黑、灰绿色或灰色的哺乳动物肋骨、马牙、鹿角等。由于不是原生遗址,很难确定为用火的证据。早更新世人类的心智发展水平也很还有有限。小长梁遗址的石制品生产主要表现为应付眼前需要的权益性行为,采取大量剥片然后挑出合适的使用者,没有预制毛坯。所以研究者认为

    23、小长梁石器生产者的认知水平可能不会超过现代的12岁左右少年。最早的石器工业 工业 工业是人类最早的物质文化遗存之一。其中一个发掘过的地点可能是位于河滩上的营地遗址。共有多见石制品发现,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以及经过修理的石片,同时还有破碎的动物骨骼发现。据火山灰的年代测定;距今万年。石器工业 距今250260万年;这里发现得石制品主要是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最早的文化遗物(Gona 遗址)奥杜韦文化奥杜韦文化根据玛丽基利的研究,奥杜韦文化的石器组合以砍砸器的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刮削器;发展的奥杜韦文化砍砸器比例明显降低;石球的比例增加,可达30。轻型刮削器增加,为1050。另外偶尔可见

    24、手斧。使用最简单的剥片技术,在打片之前不对石片做任何预制处理,对于石片的形状没有规划和控制。早期阿舍利文化其石器组合最显著的是手斧的大量出现,在有的阿舍利文化中,手斧的比例竟然高达50。手斧是一种定型的两面工具,其加工技术和程序一致,需要加工者按照概念模板完成,因此阿舍利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石器技术的进步。早期人类开始制造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它们获取食物生存竞争能力的增强,重要的是由于制作和使用工具活动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人类自身体质和心智的加速发展。根据实验研究与对奥杜韦文化的观察,可以看出左右利手已经开始分化,由此推断大脑功能也可能分化,某种形式的语言也可能得以产生。另一方面,工具的使用可以减少人

    25、类对下颌的使用,这样有利于脑量的增加,进一步加速其自身的进化。西亚旧石器 西亚位于旧大陆的核心地带,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黎凡特(Levant)地区是三大陆交通的十字路口;对于早期人类文化的传播非常重要。这里及临近地区一直是早期人类考古学工作的重点。地处地中海的乌比迪亚遗址是西亚地区最早期的旧石器遗址之一。乌比迪亚遗址位于以色列的约旦河谷,是一处古代湖滨遗址。根据哺乳动物及古地磁研究,乌比迪亚距今100140万年。乌比迪亚反映了两种技术传统。时代较早的石制品种类有石核、砍砸器、石球及石片等。稍晚的堆积中,手斧等阿舍利工业传统的特征则十分显著,因而被归入发展的奥杜韦或者阿舍利工业。格鲁吉亚第比利思附

    26、近的德玛尼斯遗址 钾氩测年,年代距今180万年。这里发现的石制品数量不多属于石核砍砸器系统。中更新世的繁荣 年代框架 环境背景 文化分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简图环境背景 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区别逐渐增大,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纬度、地形等作用仍然是比较温暖的亚热带环境、但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环境。区域性特征加强,除了南北方两大区域特征的显著差别外,在两大区内不同的亚区也在此时形成。在北方主要是纬度因素所致,形成南北两个亚区;北部为温带草原环境;南部与南方地区比较接近,介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过渡类型。南方地区主要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分为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区、西部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区。这种情况明显地影响了中更

    27、新世人类与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2.2 北方北区 北京猿人及其文化(2050万年)金牛山人(2031万年)庙后山人及其文化(1020万年)泥河湾盆地马粱遗址、青瓷窑遗址 小结12层 50多万89层 40多万67层,3536万年13层,2030万年第一地点的石核与石片第一地点的刮削器和尖状器金牛山人发掘现场及金牛山人头骨化石金牛山遗址的石制品北京猿人遗址洞穴演化示意图居址与用火金牛山人灰堆分布示意图生计活动 北京人狩猎 鹿类:根据死亡年龄推断,春季捕获斑鹿,秋季捕获肿骨鹿。金牛山人 把鹿类当作自己的狩猎对象。植物类资源的利用这类活动在北部应该有一定的分量。但这类活动的很难保存直接的证据。但可以

    28、通过石制品组合和微痕分析获取有关信息。小结 从遗址类型看,该地区的洞穴类型遗址较多,几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均是洞穴类型。几个遗址均发现了用火遗迹;本区的石器工业具有很鲜明的特色。小石器传统。北方南区 黄河中游地区的发现 露天遗址:陈家窝子、匼河、三门峡水沟和兴会沟、大荔人;洞穴遗址:山西垣曲南海峪 汾河流域 襄汾丁村(50年代3级阶地、70年代4级阶地,如白马西沟南崖79:01,解村西沟79:02,南寨村塌河崖79:03;上庄沟的79:04等)、太原古交附近(后梁遗址)。洛南盆地 龙牙洞洞穴遗址及200多处露天遗址;泾川大岭上 涉县新桥(离石黄土)沂源地区龙牙洞地层剖面涉县新桥剖面人类化石陈家窝子

    29、 直立人下颌骨早期智人大荔人头骨化石大荔人,30岁的男性颅骨,下颅骨缺失。颅顶比较低矮,前额扁平,颅壁很厚。眉嵴十分粗壮,两侧向后外方延伸。眉嵴后方有一条浅沟,有眶后缩窄现象。这些都是与直立人相似的原始特征。但大荔入的吻部不甚前突,颧弓细弱,颅骨最大宽的位置在额鳞的后上部,颓骨鳞邻呈圆鳞状,这些又都是智人的进步特征。脑量估计为1120毫升。这具标本可能代表早期智人的一种古老类型。石器工业三门峡地区的石制品南海峪地区的石制品解村西沟79:02地点的石制品龙牙洞遗址的石制品洛南盆地露天遗址采集的手斧桐梓人及其文化遗物石器工业观音洞遗址石制品大洞的石片和石核小结 洞穴堆积;石器工业以中小型为主;刮削

    30、器在石器组合中占相当的比例。基本不见大型尖状器;砍砸器所占比例有限。石器多做细致修理;栖居形式 本区多露天遗址,并和洞穴遗址并存;这种情况与早更新世以来很多古人类遗址相一致;生计方式 洞穴遗址只是反映了生计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意义还是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大型砍砸器和尖状器为代表的石器工业在本区的重要地位;应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小结 本区大部分石器与人类化石地点发现在与古代河流有关的古土壤层中。这些说明本区原始人类喜欢选择靠近水源的露天营地,形成以河流为中心的栖居系统;本区石制品特色与北部不同粗大类型。石器原料多选择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石器组合中砍砸器为主,大尖状器、石球也都占有重要

    31、地位;刮削器、尖状器相对较少;西南区 观音洞(贵州黔西沙窝区沙井乡井山村)桐梓人及其文化遗物 小结华南区 汉中盆地(南郑龙岗寺砖瓦场剖面(文化遗物)、赤土岭(剖面)、洋县倪家大坝(动物化石)鄂西北的人化石及文化遗物(包括郧县龙骨洞、郧西县白龙洞、房县兔子洼及丹江口周围的地点)湖南澧水中下游地区露天遗址(石门大圣庙、澧县鸡公垱)、洞穴遗址湖北大冶章山乡石龙头 皖南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宣州陈山地点、和县猿人、巢县银山、南京汤山)等 岭南地区百色盆地(近百处旧石器地点,如百色小梅、田东坡高坡岭等)人类化石 直立人 和县人、汤山人 头骨较大而厚重、眉嵴和枕嵴比较发达;下颌骨、牙齿形态具有直立人的典型特

    32、征;眉嵴粗大和头骨壁厚均不如公王岭蓝田人;脑容量1025毫升;时代19.5万年。汤山人 前额低平、明显向后倾斜。眉嵴粗壮左右相连成“一”字形,明显的圆枕上沟,眶后缩窄现象比较明显。枕骨圆枕发育;颅骨厚12mm。脑容量12厘米。汤山人1号标本鼻骨高耸、上颌骨额突的丘状隆突与常见于欧洲标本。早期智人反映了人类进化的不平衡性石器工业龙岗寺遗址石制品湖南澧水流域的石制品江苏句容放牛山石制品百色盆地杨屋地点的手斧石器工业特征 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区域特征:汉水流域的石球占重要地位,是本区的重要特征。大尖状器和手斧频率较低,刮削器数量较多。以石片为素材加工石器的比例较高。长江中下游石球数量减少,尖刃类工具增加;下游使用石片为素材的比例较低。中游使用石片为素材的比例较高。岭南以重型的砾石石器为主;砍砸器最多;其次为大尖状器;手斧有一定的数量,不见石球。修理较为匀称,石器刃多呈圆滑的曲线形。栖居形式 成群分布在平原河谷地带,构成露天分布的遗址群。各点石制品数量也反映处功能的差别。数量众多的地点长期居住;某一类型反映了某种专门性的活动。零星的发现反映了各类临时性的活动。这些不同功能的地点构成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系统。生计活动中更新世人类的体质特征及其文化特征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文化特征 栖居、生计、文化面貌、社会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旧石器时代考古第1讲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2080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