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2、3、4共4册教材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2、3、4共4册教材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政治 必修 教材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汇编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1、2、3、4共4册教材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复习提纲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 (1)含义:所谓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2.生产关系(1)含义:所谓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
2、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知识点二: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1.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 管理组织:氏族议事会(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3.私有制的确立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 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劳动变化:氏族:共同劳动-家庭:个体劳动;生产资料变化:氏族公有-家庭私有(2)私有制确立标志: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
3、确立(3)贫富差距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知识点三:奴隶社会(人类迈入文明时代)1.阶级:(1)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团体(2)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2.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4.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评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被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奴
4、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6.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点四:封建社会1.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逐渐形成。2. 生产力表现:A.铁制农具B.耕作技术C.水利事业D.手工业E.商业和城市3.生产关系特点:(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2)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
5、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主要方式4.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5. 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6. 阶级斗争及表现: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知识点五:资本主义社会1.产生:封
6、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2.生产力发展水平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3.生产关系:(1)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建立基本条件:A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B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3)过程: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4.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确立(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
7、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2)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3)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5.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依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2)剥削方式: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6.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1)积极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
8、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消极方面:发生经济危机。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7.必然趋势:(
9、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为什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1)积极: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
10、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2)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
11、亚纺织工人起义。(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2.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
12、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4.创立标志:1
13、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5.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3)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知识点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巴黎公社(1)时间: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2)措施: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
14、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3)意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2.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7日。(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意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
15、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4.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特的发展前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知识点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
16、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人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2)封建主义不允许。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
17、主革命的使命。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知识点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1)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
18、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5)中国革命两步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19、。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7)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
20、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
21、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2) 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知识点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划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
22、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23、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31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