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研究内容及分科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海洋学研究内容及分科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学 研究 内容 分科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海 洋 学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一节第一节 海洋学研究内容及分科海洋学研究内容及分科 一、海洋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一、海洋学的研究对象、内容1、海洋学定义:、海洋学定义: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各门学科的总称。(研究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地质及其他过程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其开发利用的科学)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2、海洋学研究对象:、海洋学研究对象:包括广大海洋区域的大气、海水和地壳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海-气界面和海水-地壳界面。海洋海洋岩石圈岩石圈水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大气圈大气圈海洋是地球四个圈层的交汇带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二、海洋的特征:
2、二、海洋的特征: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 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界面:海面、海底、沿岸带等传递方式:不通过界面: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征:(1)广漠而有垠:面积广阔: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70.8%(2)深又浅:平均深度:4000米,最深:11034米陆地最高:8848米地球半径:6371千米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3)连通又阻隔: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三、海洋学分科:三、海洋学分科:为了研究的方便,按内容和性质的不同:1、海洋物理
3、学2、海洋化学3、海洋生物学4、海洋地质学5、海洋气象学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二、海洋研究的重要性二、海洋研究的重要性1、海洋科学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全球性气候变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而气候变化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2)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A、矿产资源:石油:半数以上在海底锰结核:年再生1000万吨B、化学资源: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全球海洋中共含5亿亿吨无机盐C、生物资源: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发展海洋捕捞、近岸养殖;提取海洋药物等等D、动力资源:E、军事、航运、港口、油气开发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3、海洋科学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2004年我国海洋灾害属正常年份。风暴潮
4、、赤潮、海浪、溢油等灾害共发生15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死亡(含失踪)140人。深入研究各种海洋灾害产生的机深入研究各种海洋灾害产生的机理和变化规律,加强分析预报研究,理和变化规律,加强分析预报研究,才能做到减灾防灾。才能做到减灾防灾。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4、海洋科学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11个周边国家,在海域划界上存在争议,海洋科学研究将提高海军作战能力,为国家海上安全和权益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海洋学研究发展史海洋学研究发展史一、早期研究(一、早期研究(19世纪前)世纪前)1、地球探险时代(15-16世纪)哥伦布达
5、伽玛麦哲伦2、单船调查、研究时期(18世纪-19世纪)(1)海洋学奠基人:库克(2)南森(3)两极探险家阿蒙森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二、海洋科学研究开始二、海洋科学研究开始(1)达尔文(2)Challengers(3)Meteor三、全面认识和近期高速发展三、全面认识和近期高速发展(1)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专职研究人员增多、国际合作加强;(2)各国政府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资大幅度增加,研究船的数量成倍增长;(3)研究仪器更先进;(4)研究成果超出历史的总和,大量科研论著面世,很多领域都获得突出的进展与成果。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海洋科学发展趋势:海洋科学发展趋势:(1)海洋科学的研究重点将趋向于
6、资源、环境、气候等这些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环境和资源是困绕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科学问题,海洋科学将紧紧围绕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这两大主题开展研究。(2)海洋科学的研究将趋向于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气候异常日益频繁,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都与海洋异常有关,海洋观测与研究耗资多、风险大,各沿海国为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而相互制约。因而,广泛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合作是全球海洋研究的趋势。(3)海洋科学的研究手段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并趋向于全覆盖、立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第一章第一章:序论序论一目的: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体系的分支学科之一。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
7、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它的研究内容有海洋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其特点是海洋中的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且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其研究方法也有显著特点。它明显得依赖于直接的观测,利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方法对海洋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第一章
8、第一章 绪论绪论2、海洋科学在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近海海洋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海污水:103亿吨养殖排水:782亿吨近岸海域:70%超过三类60%沉积物铬污染30%重金属污染10%石油污染80%产卵场和育肥场被污染第一章第一章:序论序论二、内容1)地球科学体系 a)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测绘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b)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海洋科学的发展史及社会定位。第一章第一章:序论序论(一)地球科学体系1 地理学的定义、广义地球表面与狭义地球表面的
9、定义、地理学的发展史。2 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畴、及其分支学科。3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定义、研究范畴。4 大气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研究领域。5 水文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畴。6 环境科学和测绘学的定义、研究范畴。第一章第一章:序论序论(二)海洋科学 1 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 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3 海洋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4.海洋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第一章:序论序论海洋学的发展史海洋学的发展史:a)海洋知识的积累与早期观测研究。b)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c)现代海洋科学时期。d)海洋科学的未来。e)中国的海洋科学。第一章第一章:序论序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
10、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 一、目的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准确的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运动状态。清楚地球的形状和它的内、外圈层结构的划分。熟悉海底的地貌形态和海洋划分。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活动论为精髓的地球科学理论。它的机制符合物理学理论,且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板块构造学指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11、海洋地壳边产生,边运动,边消亡。海洋沉积多为水动力成因,其次为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沉积物多为陆源碎屑。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第一节第一节 海陆分布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大势:地球上只有统一的世界大洋,而无统一的世界大陆;海洋包围了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北半球:陆地约占39.3%海洋约占60.9%南半球:陆地约占19.1%海洋约占80.9%海陆随纬度的分布以经度0、北纬47的一点和经度180、南纬47的一点为两极,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一个是集中了大部分陆地的陆半球,另一个是集中了大部分海洋的水半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陆半球:陆地:
12、47.3%海洋:52.7%水半球:陆地:9.5%海洋:90.5%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海陆分布的特点:海陆分布的特点:1、陆地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2、每个大陆都是北部较宽,南部较窄,且绝大部分大陆是对称的。3、北极为水,南极为冰。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 二、内容二、内容 1)地球的基础知识 2)海与洋 3)海底地貌形态 4)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5)海洋沉积 6)海底矿物资源与古海洋学 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第二节第二节 海洋的划分海洋的划分根据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的不同:根据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的不同:主要部分:洋主要部分:洋海洋海洋 海海 附属部
13、分附属部分 海峡海峡 海湾海湾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一、洋一、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水深20003000米以深的水域。特征:1、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2、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3、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4、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5、大洋沉积多为深海特有的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黏土。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四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二、海二、海 紧靠陆地,水深较浅,一般在20003000米以浅的水域。(一)特征:(一)特征:1、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
14、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2、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3、沉积物多为砂、泥砂。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二)分类二)分类按照海与大洋分离的情况和其他一些地理标志分:1、内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数个海峡与洋或邻海相通。2、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与大洋或邻海以半岛或一连串岛屿相隔。3、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且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4、岛间海:被一系列岛屿所环绕的海。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
15、形态海洋形态三、海湾三、海湾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入陆地,且其深度和宽度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入陆地,且其深度和宽度逐渐减小的水域。逐渐减小的水域。特征:其水文气象状况与邻近的海自由沟通。特征:其水文气象状况与邻近的海自由沟通。四、海峡:四、海峡:两端都与海洋相通的狭窄的天然水道。两端都与海洋相通的狭窄的天然水道。特征:流急,底质多为岩石或砂砾。特征:流急,底质多为岩石或砂砾。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 (一)海与洋 a、海水的起源及海洋的划分 b、地表的海陆分布 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第三节第三节 与海洋法有关的海域名称与海洋法有关的海域名称一、领海一、领海 1、定
16、义:沿海国根据主权规定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包括领海的上空及海床和底土,由该国行使主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2、沿海国领海主权的内容主要包括:(1)开发和利用领海内资源的权利;(2)对领海上空的专属权利,即未经沿海国许可外国飞机不得进入该国领海上空;(3)沿海航运及贸易权;(4)制定、颁布有关领海内航行、缉私、移民、卫生、水域保护等方面规章制度的权利;(5)刑事、民事管辖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3、领海宽度的确定:领海基线:所谓基线就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也是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宽度的起点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划定领海基线有两种方法:、正常
17、基线。也叫低潮线,是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潮线。这种划法适用于沿岸平直、海陆界限显而易见的。、直线基线。是指在大陆海岸和海岸外岛屿最外缘上选定适当的点,将这些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沿着沿海国的折线,这条折线即是领海基线。采用这种方法通常是在海岸非常变曲、海岸附近有许多岛屿或礁石的地方。领海宽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条关于领海的宽度作出如下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十二海里的界限为止。”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二、专属经济区:二、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是国际公法国际公法中为解
18、决国家国家或地区地区之间的水水域域争端而提出的一个区域概念。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该国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拥有开发利用或准许它国利用的专有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三、渔区三、渔区沿海国为了行使渔业管辖权或养护渔业资源而建立的特别管辖区域。宽度:15、30、50、70、100、200海里不等。四、毗连区四、毗连区毗连区是毗连领海,宽度为从领海基线向海量起不超领海基线向海量起不超过过2424海里的区域海里的区域。沿海国在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处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
19、卫生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事项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五、公海五、公海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公海自由包括:(1)航行自由;(2)飞越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4)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5)捕鱼自由;(6)科学研究的自由。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第四节第四节 海洋地形海洋地形海洋地形包括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地形海岸地形和和海底地形海底地形。一、海底地形:一、海底地形: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通过对海底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海面以下约
20、海面以下约100200米的范围内,海底的倾斜是平缓米的范围内,海底的倾斜是平缓的,由此向下,深度很快增大,坡度也很快的变陡,的,由此向下,深度很快增大,坡度也很快的变陡,再到再到3000米左右的深度,坡度又突然变得很平,直到米左右的深度,坡度又突然变得很平,直到6000米的地方,才开始急剧直下。米的地方,才开始急剧直下。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 世界大洋底部起伏的复杂程度不亚于陆地。世界世界大洋底部起伏的复杂程度不亚于陆地。世界大洋的大尺度地形结构可分为以下单元:大洋的大尺度地形结构可分为以下单元:、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约
21、占海洋总面积的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2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隆或海沟之间,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隆或海沟之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45。、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也叫中央海岭。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也叫中央海岭。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贯串于全球的的巨大海底山系。贯串于全球的4 4个大洋中且互相连接,个大洋中且互相连接,总长约总长约8 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占世界大洋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占世界大洋的的3333、海沟。、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比相邻海底深比相邻海底深20002000米
22、以上。米以上。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大陆架:大陆架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延伸进海洋的浅海中的陆地,称为水下平原。大陆架曾经是陆地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使得陆地边缘的这一部分,在一个时期里沉溺在海面以下,成为浅海的环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勘查大陆架和开发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
23、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行使管辖权。第二章第二章 海洋形态海洋形态为什么大陆架区是渔场和养殖事业的重为什么大陆架区是渔场和养殖事业的重要场所?要场所?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思考题:1、简述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产生的重要自然现象。2、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4、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5、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类型?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6、什么是大陆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7、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内在联系与主要区别。
24、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 (二)海底地貌形态 a、海岸带 1、海岸带的范围 2、海岸地貌是在水动力条件下形成 3、现代海岸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b、大陆边缘 1、活动型大陆边缘 2、稳定性大陆边缘 c、大洋底 1、大洋中脊的裂谷帯常是海底扩张的中心与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是全球性的地震活动带。2、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 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三)海底构造与大陆构造学说 a、大陆漂移说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结构、古气候学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b
25、、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涌升的地幔物质冷却后形成新的地壳,同时向外扩张,推动软流层之上的大陆岩石圈向两侧扩展。当洋底扩展到一定程度便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形成洋底地壳循环。c、“板块构造”学说表明,地球表层刚性岩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一些大板块组合而成,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d、海洋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1、大洋盆地的起源及其构造演化。2、边缘海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学(四)海洋沉积 a、滨海沉积 1、海滩沉积的物质、分布和海洋动力。2、潮坪沉积的主要动力、沉积物质及分布。3、沙坝瀉湖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