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能量代谢概述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物质与能量代谢概述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能量 代谢 概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六章第六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第二节第二节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第三节第三节 体体 温温概概 述述 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代谢物质代谢 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一)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1.1.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2.2.水及无机盐的生理功用水及
2、无机盐的生理功用 3.3.维生素的生理功用维生素的生理功用 (二二)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消化:食物在消化道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过程。吸收: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的过程。1.1.消化消化:机械性消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和化或物理性消化和 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猛击猛击(1)(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兴奋性(比骨骼肌低)(比骨骼肌低)、自律性自律性(在体外也可保持)(在体外
3、也可保持)、传导性和收缩、传导性和收缩性性(保持一定的紧张性)(伸展性大)(对(保持一定的紧张性)(伸展性大)(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2)(2)消消化化液液的的作作用用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改变消化道内的改变消化道内的pH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
4、。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性。(3)(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口口腔腔内内消消化化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pH:6.66.67.1(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成分:成分:水水(占占99%)99%),有机物,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无机物(Na(Na+、k k+、HCOHCO3
5、 3-、ClCl-等等)。胃内消化胃内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性 质:质:无色,无色,pH 0.9pH 0.91.51.5 分泌量:分泌量:1.51.52.5L/2.5L/日日 成成 分: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粘液、和HCOHCO3 3-等无机物。等无机物。胃排空: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有关。成有关。通常稀薄、流体食物比粘稠、固体食物排空通常稀薄、流体食物比粘稠、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快,颗粒小的食
6、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最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4-6小时。小时。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 A.A.胰液胰液 胰液为碱性液体胰液为碱性液体 渗透压渗透压血浆血浆 胰液呈间歇性分胰液呈间歇性分泌泌,约为约为1 12L/2L/每日。每日。(1)(1)水和碳酸氢盐水和碳酸氢盐(2)(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胰淀粉酶(3)(3)脂类水解酶: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4)(4)蛋白质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B.B.胆汁胆汁肝细
7、胞分泌,内含:肝细胞分泌,内含:(1)(1)胆盐;胆盐;(2)(2)胆固醇;胆固醇;(3)(3)胆色素。胆色素。C.C.小肠液小肠液 弱碱性液体,弱碱性液体,pH7.6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分泌量大(1(13L/3L/日日)特点特点 酶种类多;持续分泌酶种类多;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1)(1)中和胃酸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3)(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4)(4)肠淀粉
8、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5)(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D.D.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消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贮存场所。大肠液中的黏贮存场所。大肠液中的黏液蛋白对肠黏膜具有保护液蛋白对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并具有润滑粪便的作用,并具有润滑粪便的作用。食物残渣进入大肠作用。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后,通过大肠的机械运动后,通过大肠的机械运动被向肛门方向推送,最终被向肛门方向推送,最终通过排便反射将粪便排出通过排便反射将粪便排出体外。体外。2.2.吸收吸收 (1)(1)吸收的
9、部位吸收的部位 口腔及食道口腔及食道内不吸收。内不吸收。胃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B12。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80%80%的水和的水和90%90%的的NaNa+及及ClCl-。(2)(2)小肠吸收的特点小肠吸收的特点 (3)(3)小肠小肠内主内主要营要营养物养物质的质的吸收吸收 (三三)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
10、机能的影响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的效应,导致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较安静时减少约较安静时减少2/32/3左左右右),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量下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能力受到抑制。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定一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餐后,不可立
11、即运动;饱餐后,不可立即运动;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再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再进餐。进餐。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一一)糖代谢糖代谢1 1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肌糖原贮存起来;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因而,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
12、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1)(1)糖原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350-400克,运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400-550克。克。肌糖原既是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
13、的重要能源,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究表许多研究表明,糖原贮量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耐的增多,有助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2)(2)血糖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80-120mg%120mg%。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
14、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志。的标志。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运动员会出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2.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1)糖糖酵酵解解 糖酵解与乳酸生成糖酵解与乳酸生成 乳酸的清除(引自:乳酸的清除(引自:A.W.S.Watson,1995A.W.S.Watson,1995)(2)(2)有有氧氧氧氧化化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3.3.运动
15、与补糖运动与补糖 (1)(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运动前3-4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运动前5 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糖吸收入血刺激胰岛素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糖吸收入血刺激胰岛素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运动运动引起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抑制胰岛素分引起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水平升高。泌,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因此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应当注意的是,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
16、补糖,以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3 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过食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原的恢复。运动前或赛前补糖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40%)(35%-40%),服用量,服用量40
17、-5040-50克糖。克糖。运动中或赛中补糖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5%-10%),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20分钟分钟给给15-2015-20克糖。克糖。(2)(2)补糖种类补糖种类 低聚糖低聚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目前多使用由目前多使用由2-102-10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渗透压低,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浓度为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浓度为25%25%的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5%葡萄糖的渗透压,葡萄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
18、透压高热量的液体,效果较理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液体,效果较理想。想。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但的速率大于果糖,但果糖合成肝糖原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的效果则比蔗糖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意合理选蔗糖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淀粉。持足够量的淀粉。(二二)脂肪代谢脂肪代谢 1.1.人体的脂肪贮备人体的脂肪贮备 人体脂肪的贮量大,约占体重的人体脂肪的贮量大,约占体重的10%-20%10%-20%。最。最适宜
19、的体脂含量为: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性为体重的男性为体重的6%-14%6%-14%,女,女性为性为10%-14%10%-14%。男性大于男性大于20%20%,女性大于,女性大于30%30%为肥胖。为肥胖。2.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然后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ATPATP。3.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
20、肪的分解氧化,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肪的分解氧化,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的。减肥的方式:减肥的方式:运动控制食物摄入量运动控制食物摄入量 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自行车、“迪斯科迪斯科”舞蹈等。舞蹈等。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4.4.减肥运动量的设定减肥运动量的设定 适宜:适宜:每周减轻体重每周减轻体重0.450.45公斤公斤(1(1磅磅)上限:上限:每周减轻体重每周减轻体重0.9
21、0.9公斤公斤(2(2磅磅)具体措施为:具体措施为:运动频度:运动频度:每周运动每周运动3-53-5次次 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每次持续每次持续30-6030-60分钟分钟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刺激体脂消耗的刺激体脂消耗的“阈值阈值”即即50%-85%VO50%-85%VO2 2maxmax或或60%-70%60%-7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三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 1 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2.关于蛋白质的补充问题关于蛋白质的补充问题 成人最低生理需要量成人最低生理需要量约为约为30-4530-45克克/天或天或0.80.8克克/公公斤体重。斤体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生长
22、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组织增长及再建的需要,由于组织增长及再建的需要,蛋白质的需要量为蛋白质的需要量为2.5-32.5-3克克/公斤体重。公斤体重。运动员的蛋白质供给量比普通人高运动员的蛋白质供给量比普通人高,目前认为我,目前认为我国运动员为国运动员为1.2-21.2-2克克/公斤体重。公斤体重。优秀举重运动员蛋白质补充量每日优秀举重运动员蛋白质补充量每日1.3-1.61.3-1.6克克/公公斤体重。斤体重。耐力性运动中,即使糖类足以供应机体运动中所耐力性运动中,即使糖类足以供应机体运动中所需能量,膳食中蛋白质的补充量也应达到需能量,膳食中蛋白质的补充量也应达到1.5-1.5-1.81.8克克/公
23、斤体重。公斤体重。(四四)水代谢水代谢 1.1.人体的水贮备及分布人体的水贮备及分布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成人体内含水约占体重的的营养物质。成人体内含水约占体重的60%60%,其中,其中,细胞内液约占细胞内液约占40%40%,细胞外液约占,细胞外液约占20%(20%(血浆占血浆占5%5%,组织间液占组织间液占15%)15%)。存在形式:存在形式:一是游离水,二是结合水人体绝大部一是游离水,二是结合水人体绝大部分水均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分水均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2.2.人体的水平衡人体的水平衡 3.3.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
24、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 脱水脱水是指体液丢失达体重是指体液丢失达体重1%1%以上。以上。被动脱水:被动脱水: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气温、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气温、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水分丢失。程度不同的水分丢失。主动脱水:主动脱水:为了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赛前采用人为了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赛前采用人工手段,如使用利尿剂等,人为地造成机体脱水。工手段,如使用利尿剂等,人为地造成机体脱水。复水:复水:为改善和缓解脱水状况所采用的补水方法。为改善和缓解脱水状况所采用的补水方法。运动员的复水,应以补足丢失的水分、保
25、持机体水运动员的复水,应以补足丢失的水分、保持机体水平衡为原则。已经证明,赛前和赛中复水有明显的平衡为原则。已经证明,赛前和赛中复水有明显的益处。益处。(五)无机盐代谢(五)无机盐代谢1.1.人体无机盐的种类人体无机盐的种类 2.2.微量元素的抗衰老作用微量元素的抗衰老作用3.3.运动中无机盐代谢的特点运动中无机盐代谢的特点4.4.关于运动员补盐问题关于运动员补盐问题关于运动员补盐问题关于运动员补盐问题 多数研究指出,即使是长跑运动员在热环境下多数研究指出,即使是长跑运动员在热环境下每日跑每日跑27.3527.35公里,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一定量公里,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一定量的的NaNa+、K
展开阅读全文